- 小儿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 程志忠 田琳 汪洪主编
- 909字
- 2020-06-25 20:47:44
第二节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俗称“感冒”,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人体的呼吸道由鼻、咽、喉、气管、支气管、细支气管和肺组成,其中上呼吸道包括鼻、咽、喉,下呼吸道是指气管、支气管、细支气管和肺,上呼吸道感染是指鼻、咽和喉部的感染,而下呼吸道感染则被称作气管炎和肺炎。现代医学已证实上呼吸道感染绝大多数(>90%)是由各种病毒感染引起的,细菌感染大多继发于病毒感染之后。
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病原因是由于悬浮在空气中的致病病毒侵入人体的上呼吸道引起的。上感患者咳嗽、打喷嚏及讲话的飞沫可在2m以内的空气中停留数分钟方下降到地面,若再扬起尘埃仍有感染力,传染的时间多限于起病的最初几天。上感的诱因有机体的免疫力不强(如营养不良、佝偻病等);气候季节变化时护理不当(如受凉、淋雨)均能使机体的抵抗力下降;环境因素如居室的拥挤、通风不良、空气污浊、阳光不足均可使病毒易于滞留,并能使机体的抵抗力下降;儿童时期机体的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免疫力不强也是儿童时期易患上呼吸道感染的原因之一。
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症状是发热、头痛、流涕、鼻塞、打喷嚏、咽痛或咽部不适、微咳,婴幼儿还可有烦躁、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6个月~3岁的小儿可因高热并发高热惊厥。症状轻者3~4天可自然痊愈;重者经过适当的治疗7~10天可治愈。值得注意的是许多传染病,如麻疹、百日咳、水痘、腮腺炎、流脑、伤寒早期症状类似上呼吸道感染,不易鉴别,但随着病情的发展就会表现出其特有的症状,所以当医生诊断上呼吸道感染时会交代父母亲除按上呼吸道感染用药治疗外,还应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如有其他异常情况,应及时复诊。
小儿患上呼吸道感染后要加强护理,适当休息,多饮水,给予易消化的饮食,室内空气新鲜。发热时口服退热剂(一般感冒药中均含有退热剂),使用抗病毒药(通常是中药如银翘片、双黄连等),合并细菌感染或病情较重时使用抗生素。
如何预防上呼吸道感染:平时注意多锻炼身体,多做户外活动以增强体质。讲究卫生,合理营养,及时添加辅食,积极防治营养不良和佝偻病,避免发病诱因,随气温变化注意增减衣服,尽量避免与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接触,在呼吸道发病率高的季节,不要带孩子去公共场所。
一、正确认识小儿患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时的发热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俗称“感冒”,是指鼻腔、咽、喉的急性感染性疾病,主要病原体是病毒,是儿童最常见的疾病。主要临床症状是发热、头痛、流涕、鼻塞、打喷嚏、咽痛或咽部不适,还可有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发热是上呼吸道感染时最常见的症状,大多数家长对孩子发热易出现过度恐惧和焦虑,当孩子发热时常可见到有的家长一日三四次地上医院,迫切要求医生给孩子多次肌注退热针,甚至不合理地应用激素类药物退热,国外称这种现象为“发热恐惧症”。因此家长们必须对发热有一个正确认识。
必须正确认识发热是人体的抗感染机制之一,当机体受到外来病原微生物的侵袭时,产生发热效应、心跳加快、骨骼肌收缩等,使产热增加,同时末端血管收缩,汗毛孔关闭,使散热减少,结果体温上升。临床上可见发热前四肢厥冷、畏寒、寒战等。发热时,机体新陈代谢加快,白细胞增多,免疫能力增强,研究证明,发热时人体内各种免疫功能(即人体抵抗力)指标均优于体温正常时,因此发热对疾病的恢复是有利的。但高热往往对人体又会产生不利影响:如消耗过多能量,使人食欲减退、乏力、全身不适,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6个月至3岁还有发生高热惊厥的危险。当孩子发热时要权衡利弊,再决定是否予以退热处理。2个月~5岁的发热患儿如果玩耍如常,机敏活泼则不必用退热药。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在一般情况下,退热治疗应该只用于高热的幼儿,即肛门温度≥39℃。
小儿由于机体调节能力差,对感染较敏感,更容易发热,而且发热时体温也较高,但同时小儿对发热耐受力也较强,往往体温39℃多时还玩耍如常,小儿发热服用退热药时体温也不易完全降至正常。因此,当小儿患感冒发热,体温不是很高时,不要过分紧张,高热时可用药物退热。但不要苛求体温完全降至正常,发热毕竟是机体对感染的反应,适度的发热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正确认识发热后,还要避免以下的错误的认识和做法:
(1)认为上呼吸道感染是因为受凉所致,孩子患上呼吸道感染发热时却给孩子穿很多衣服、盖很厚的被子,关紧窗户不让通风,不给孩子洗澡甚至洗脸,这样做完全没必要,相反使机体处于恶劣的环境中,不利于疾病的恢复,应该给孩子适宜的衣着,保持室内通风,维持中性温度(25℃左右),使孩子处于凉爽但不寒冷的环境中。
(2)认为打退热针比口服退热药效果好,但实际上目前用于儿童退热的针剂主要是吡唑酮类,如安乃近、阿尼利定等,这类药物毒副作用较大,可引起虚脱、粒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这类药物已在22个国家禁用。再者,肌肉注射除局部刺激较大外,还可引起臀部肌肉损伤、感染甚至产生臀部肌肉萎缩或麻痹等并发症,儿童对打针也非常恐惧而吵闹不安。因而世界卫生组织(WHO)不主张为儿童注射上述解热剂,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给儿童的最安全、有效的首选退热药是对乙酰氨基酚(一般口服复方感冒药中均含有),其特点是迅速退高热且作用能维持长达6~8小时。
(3)认为输液退热效果好,实际上用于输液的主要药物是抗生素和抗病毒药,只是治疗引起发热的原发疾病,对发热并无直接作用。
(4)除在高热时作为解热药物治疗的辅助措施外,目前亦不太主张物理降温法,如脱衣服、洗浴、用冷水或温水擦洗或酒精擦浴等,这样做违反了生理的发热调节机制,因为暴露身体或用水或酒精擦浴只会引起身体颤抖而加重病情及不适。另外,酒精还能被小儿娇嫩的皮肤吸收而引起中毒。
二、“感冒”与“受凉”
“感冒”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俗称,现代医学已经证实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由于病原微生物(主要是病毒)感染引起的。
一般人认为感冒是受凉引起的,是“风寒”所致,事实上寒冷本身并不能引起感冒,但它是感冒的一个诱因,寒冷能使机体的抵抗力下降,容易感染感冒病毒,但如果没有感冒病毒的侵袭,即使受凉也不会感冒。在北极和热带地区所做的流行病学调查,并未证实严寒与感冒有何关系,人类志愿实验者也未证明受凉或呼吸寒冷空气能促使感冒的发生。中医称感冒为“伤风”,由“六淫”所致,“六淫”指的是风、寒、暑、湿、燥、火,但是六淫中的风与我们平时所说的自然界中的风意思是不一样的,中医称之为“风邪”,指的是“由皮毛肌腠而入”的各种邪气(即病原微生物),六淫中的寒易伤阳气,使机体的阳气不足(即抵抗力下降),由此可见中医认为的感冒病因与现代医学是一致的,但是许多人的理解却出了偏差。
由于引起感冒的直接原因是病毒,因此预防感冒的首要措施当然是不与感冒病人接触,在感冒的高发季节,不要带孩子去公共场所,当然也要避免发病诱因,随气温变化注意增减衣服,同时平时注意多锻炼身体,多做户外活动,合理营养,以增强体质,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
三、患上呼吸道感染时需要用抗生素吗
上呼吸道感染绝大多数(>90%)是由各种病毒感染引起的,细菌感染大多继发于病毒感染之后。单纯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没有必要使用抗生素,这是因为:①抗生素只对细菌有杀灭或抑制作用,对病毒无效;②滥用抗生素会破坏人体的正常菌群,引起机体菌群失调,诱导耐药菌株的形成,甚至引起二重感染。但下述情况应使用抗生素:①能证实上呼吸道感染非病毒而系细菌感染引起,如化脓性扁桃体炎,应选用敏感抗生素治疗。②上呼吸道感染病情较重有继发细菌感染者或发生并发症者,如中耳炎、鼻窦炎、喉炎、气管支气管炎、肺炎,可选用一种抗生素如磺胺或青霉素,疗程3~5天,严重者7~10天。③若证实为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或既往有风湿热、肾炎病史者,应使用青霉素治疗,疗程应为10~14天。
不要误把抗生素当成了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良药,不要动辄就用昂贵的高效广谱抗生素。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一般治疗更为重要,包括使用抗病毒的药物,对症治疗(如退热),加强护理,适当休息、多喝开水、给予易消化、清淡而富营养的饮食,室温和温度要适宜,室内空气新鲜。
四、胃肠型感冒
胃肠型感冒并非一种特殊类型的感冒,而是指消化道呕吐症状,如呕吐、腹痛、腹泻较为明显的感冒,所以又称“呕吐性上感”,往往发生起病初,容易误诊为急性胃肠炎,鉴别的要点:急性胃肠炎常有不洁饮食史,恶心、呕吐较为剧烈,呕吐物常有刺激性气味,一般无发热症状。“胃肠型感冒”治疗早期呕吐症状明显时可适当静脉补液,其余治疗同普通感冒。
五、两种特殊类型的上呼吸道感染
1.咽结合膜热
由腺病毒感染引起,以婴幼儿多见,患儿发热症状明显,常常是高热不退,咽部和眼结合膜都发炎,可单眼或双眼同时发病,局部充血,自觉痒、刺痛,流泪,水肿明显,整个眼睑水肿,颈部、耳后淋巴结肿大。病程1~2周。治疗除按上呼吸道感染治疗外,眼睛局部可交替使用抗病毒和抗生素眼药水或眼膏。
2.疱疹性咽峡炎
由柯萨奇病毒引起,1~7岁小儿多见,多发生在夏秋季,起病急,突然高热,咽痛明显,吞咽时尤其,以致不敢吞咽、畏食,小婴儿常常流口水,有时腹痛、头痛、呕吐,检查时咽部可见数个直径约2~4mm灰白色小疱疹,周围有红晕,约1~2天后破溃形成黄色小溃疡。病程约1周。治疗除按上呼吸道感染治疗外,应给予容易吞咽的流质饮食,完全不能进食者可静脉补液。
六、上呼吸道感染的病程
曾有人戏谑地说:“感冒用药治疗的话,1周好;不用药治疗的话,7天好。”其实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现代医学已证实上呼吸道感染绝大多数(>90%)是由各种病毒感染引起的,而人类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十分有效的抗病毒药物,病毒感染疾病的治愈起重要作用的是人体的免疫系统,也就是说感冒主要是靠人体的免疫系统消灭病毒而愈合的。
病毒一侵入人体,人体的免疫系统就开始了抵抗病原体的免疫反应,从病毒侵入人体到人体产生特异性的抗体(即免疫球蛋白)和能够吞噬病毒的淋巴细胞以及淋巴因子大约需要1周的时间,因此普通感冒病程大约1周。
虽然感冒愈合起主要作用的是人体的免疫系统,但这并不是说用药就不重要了。用药可以减轻和改善感冒的症状,如发热、头痛、鼻塞、流涕、打喷嚏等。一些较新的抗病毒药如干扰素、利巴韦林和中药如银翘片、双黄连等有一定抗病毒作用,能够缩短病程,减轻症状。
现在有许多新型的复方感冒药,使用起来毒副作用更小,改善感冒症状更明显,当然价格也不菲,但如果认为使用这些“好药”感冒就好得快一些并没有科学道理;使用昂贵的广谱抗生素治疗普通感冒更是错误的做法,抗生素只对细菌有杀灭或抑制作用,对病毒无效,相反,滥用抗生素会破坏人体的正常菌群,引起机体菌群失调,诱导耐药菌株的形成,甚至引起二重感染。
七、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常用药物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俗称“感冒”,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现代医学已证实上呼吸道感染绝大多数(>90%)是由各种病毒感染引起的。由于还没有十分有效的抗病毒药物,所以感冒没有特效药,治疗只是针对感冒时出现的发热、头痛、鼻塞、流涕、打喷嚏等常见症状进行对症治疗。感冒除用药外,还应加强护理,适当休息,多饮水,给予易消化的饮食,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温度和湿度适宜。下面就谈谈治疗感冒常用的药物。
(1)解热镇痛剂。这类药物能改善发热、头痛、肌肉酸痛、全身不适的症状。常用的有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阿司匹林、安乃近、布洛芬等。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给儿童的最安全、有效的首选退热药是对乙酰氨基酚(一般口服复方感冒药中均含有),其特点是毒副作用小,退热迅速且作用能维持长达6~8小时。在我国,也逐渐受到临床儿科权威的推荐,成为各年龄段婴儿儿童退热的首选药物。剂量10~15mg/(kg·次),每日3~4次,用于退热不宜超过3天。
(2)减轻呼吸道黏膜充血药物。这类药物能改善鼻塞、流涕、流泪、打喷嚏等症状。常用的有氯苯那敏、盐酸苯丙醇胺(康泰克的主要成分)、伪麻黄碱、麻黄碱(局部用),小婴儿因鼻塞影响吃奶和睡眠时,可在进食前和睡前用0.5%麻黄碱滴鼻,以消除鼻塞保持呼吸通畅,忌用萘甲唑啉,因其可致心动过缓和血压下降等危险。
(3)抗生素。不要把抗生素当成治疗感冒的常规药物,上呼吸道感染绝大多数是由各种病毒感染引起的,抗生素对病毒无效,长期大量应用抗生素会产生对人体健康有害,因此,单纯病毒性感冒不得使用抗生素。但由细菌感染引起的感冒;病毒性感冒病情较重有继发细菌感染者或发生并发症者,应该使用抗生素治疗,常用的抗生素有青霉素类、头孢霉素类、磺胺类、红霉素类等。
(4)抗病毒药物。常用抗病毒药物有利巴韦林,中药有银翘片、板蓝根冲剂、双黄连等,均有一定作用,能够缩短病程,减轻症状。
(5)镇静药。小儿感冒烦躁不安或高热惊厥者可给予苯巴比妥类镇静止惊药。
在药店里出售的感冒药大多是上述药物的复方制剂,你可以根据具体的感冒症状选购。最后请记住,治疗感冒的大部分药物只是减轻感冒的症状,并不治疗感冒本身,感冒的最有效的良药是时间,因为感冒是自限性疾病,大约1周,当人体内产生了针对感染病毒的特异性免疫力时,感冒就会自愈!
八、治疗感冒输液比吃药好吗
有些小儿患感冒后,家长非要医生输液不可,以为输液可以使感冒好得快,这可能是因为输液比口服药贵,贵的自然要比便宜的好。其实,感冒大多数情况下只需要口服药,并无必要输液。
首先,口服和输液(静脉注射)均是给药途径,口服药物与输液相比有方便、安全、经济的优点,其次,感冒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用于治疗感冒的药物,包括退热药、减轻卡他症状(鼻塞、流涕、流泪等)的药物和抗病毒的中成药多为口服药物,而输液多为不合理地使用抗生素,有的甚至不合理地使用激素。
由此可见,普通感冒口服抗感冒药物治疗即可,并无输液的必要。当然如果感冒症状较重,高热不退、食欲极差、频繁呕吐、腹泻,继发细菌感染者(如肺炎)或发生并发症者时就另当别论了。
九、小儿感冒为什么出皮疹
有些小儿在患感冒时会出现皮疹,这种感冒实为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出疹性疾病,以夏秋季多见,患儿多为2~4岁以下幼儿,有时呈流行趋势,所以又称之为“流行性出疹热”。
患儿像普通感冒一样,有发热、咽痛、流涕等症状,多为轻度或中度发热。皮疹多在发热时出现,但也有热退出疹者。常先见于面部、颈部,迅速蔓及躯干和四肢,皮疹一般为斑疹或斑丘疹,直径1~3mm,压之退色,皮疹散在,很少融合,一般无痒感,1~3天消退,疹退后不脱屑、不留痕。除皮疹外,有时全身或颈部、枕部淋巴结肿大,也可伴有结膜炎及腹泻。肠道病毒感染有时也可引起水疱样皮疹、淤点样皮疹。
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出疹性疾病应与麻疹、风疹、幼儿急疹、水痘、药物疹等相鉴别,可以参见有关内容。值得一提的是现在许多感冒患儿在起病初就使用了青霉素类或头孢霉素类抗生素,所以容易误诊为此类抗生素引起的药物疹,鉴别的要点:药疹从用药到出疹有一定潜伏期,初次用药一般经过7~8天的潜伏期才发生药疹,重复用药者24小时之内即可发生;药疹瘙痒明显;皮肤褶皱部位、四肢屈侧、摩擦及受压部位皮疹更为明显,皮疹密集,常融合成片;停药并给予适当治疗逐渐消退,但消退时间一般较病毒疹稍长,消退后常有脱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