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曰:兵[1]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2]之以五事,校[3]之以计而索[4]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5]同意[6]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7]、寒暑[8]、时制[9]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10]、官道[11]、主用[12]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13]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14]听吾计[15],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16]以[17]听[18],乃为之势[19],以佐[20]其[21]外[22]。势者,因利而制权[23]也。
兵者,诡[24]道[25]也。故能而示[26]之不能,用[27]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28]而备[29]之,强而避之,怒而挠[30]之,卑[31]而骄之,佚[32]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33],不可先[34]传[35]也。
夫未战而庙算[36]胜者,得算多[37]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注释】
[1]兵:士兵、兵器、军队、战争等,这里指战争。
[2]经:量度,引申为分析研究的意思。
[3]校:通“较”,比较、较量的意思。
[4]索:探索。
[5]上:上司、上级,这里指君主。
[6]同意:指人民与君主同心同德。
[7]阴阳:指昼夜、晴雨等天时气象的变化。
[8]寒暑:指寒冷、炎热等气温的不同。
[9]时制:指四季时令的更替等。
[10]曲制:曲是古代军队编制较小的单位,曲制指军队组织编制等方面的制度。
[11]官道:指各级将吏的职责划分和管理形式、管理制度。
[12]主用:主是主持、掌管的意思,用是物资费用的意思,这里指军需物资、军用器械、军事费用的供应管理制度。
[13]知:知道,这里是深入了解、切实掌握的意思。
[14]将:时间副词,将要的意思,也可解释为如果。
[15]计:计较,这里可引申为衡量。
[16]利:利益。
[17]以:通“已”。
[18]听:听从、采纳。
[19]势:这里是形势、情势的意思。
[20]佐:有助于。
[21]其:指示代词,指实现战略目标的计策。
[22]外:这里指客观形势。
[23]制权: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采取行动。
[24]诡:奇异,欺诈。
[25]道:原意是途径,这里引申为方法与计谋。
[26]示:显示,这里是伪装的意思。
[27]用:原意是使用,这里是用兵的意思。
[28]实:这里指敌人实力强大。
[29]备:备战。
[30]挠:挑衅。
[31]卑:卑下,这里是谨慎的意思。
[32]佚:通“逸”,这里指敌军获得充分的休整。
[33]胜:胜算,妙计。
[34]先:预先。
[35]传:传授。
[36]庙算:古代出兵前在祖庙举行仪式,因此庙算用来指代出兵之前的计算与谋划。
[37]得算多:指计算周密,打胜仗的把握更大。
【译文】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大事,关系到人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不能不认真地去考察研究。
战争要综合考虑五个方面的真实情况,即政治、天时、地利、将帅、法制。所谓政治,指的是国君的政治路线和政策方针,要充分动员广大民众,使其理解并支持君主的决策。这样可以使人民甘愿与君主同生共死,而不畏惧任何困苦。所谓天时,指用兵时的昼夜晴雨、严寒酷暑、春夏秋冬等气候情况;所谓地利,就是指作战时距离的远近、地势的险阻平坦、地域的宽窄、死地与生地的利用;所谓将帅,就是要考察将领在智谋、威信、仁慈、勇敢、严明等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所谓法制,就是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将领的管理、军需的供应、军令法规、武器供应等方面的情况。凡属于以上这五个方面的情况,将帅都不能不知道。只有真正了解和掌握以上五个方面情况的人方能在战争中取胜。因此,要通过对敌我双方情况的比较,来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这就是说,敌我双方哪一方的君主能够做到君民一心?哪一方的将帅更有才能?哪一方占有天时地利?哪一方的法纪更严明?哪一方的兵力更强大?哪一方的士卒训练更有素?哪一方的军队管理更好、赏罚分明?我根据以上七个方面的情况就可以判断谁胜谁负了。
假如国君能够听从我的计谋,作战必胜,我就留下来;如果不听从我的计谋,贸然用兵必然失败,我就会离去。
有利的计谋,已被采纳,还要造成有利的态势,作为外在的辅助条件。所谓有利的态势,就是根据对我方有利的情况,采取灵活机动的措施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用兵打仗讲究诡谲之术,要运用多种方法来欺骗麻痹敌人。所以,能征善战,要向敌人装作软弱无能;本要用兵,却装作不准备打仗;准备攻打近处,要给敌人造成攻击远处的假象;准备攻打远处,相反却装作要攻击近处。敌人贪利,就利诱他;敌人混乱,就乘机攻取他;敌人实力强,就要防备他;敌人兵力强大,就要避开他;敌人容易冲动,就要设法挑衅他,让敌方失去理智;对于小心谨慎的敌人,要想方设法骄纵他,让敌方失去警惕;敌人休整得好,就设法去骚扰他,搞得敌方疲惫不堪;敌人内部团结,就要设法去离间他,分化瓦解敌人。在敌人毫无准备时,搞突然袭击。这些就是军事家用兵制胜的奥秘,只能好好领会,是不能靠事先规定刻板传授的。
开战之前,庙堂之上的谋划就能预知胜利,是因为能取胜的条件充分;开战之前就预计不能取胜,是因为获胜的条件不充分。筹划周密,获胜条件充分,就能打胜仗;筹划不周密,可获胜的条件少,就很难打胜仗,更何况根本不谋划、条件不具备呢?我们依据“五事”“七计”来进行考察,谁胜谁负就很明显了。
【解读】
高明的军事家和战略家,能够做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成功的关键在于事先的谋划分析,能够依据客观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战略战术。这就是孙子所说的“计”。
《孙子兵法》把《计篇》作为十三篇之首,足以看出孙子对谋划的重视。
《孙子兵法》中是这样具体分析的:
首先,要求战争的决策者对发动战争要高度重视,慎重对待。“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务必要认真研究谋划,然后才决定是否应当用兵,这就是孙子“慎战”的主张。
其次,前后列举出“五事”“七计”,作为考察评判战争胜负的基本标准。“五事”,即“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从君主、政治到自然气象和地理环境状况,再到将帅、军队法制,其中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既包含上层建筑,又含有物质基础。“七计”,即“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这是对“五事”的深入分析和具体落实。“五事”“七计”基本上包含了战争的全部关键因素,据此可以判断战争的胜负,可以对战争预作谋划。
再次,阐述用兵必须掌握的基本法则,即“因利而制权”和行“诡道”。依据有利于己方的原则,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灵活机动的策略,去掌握战争主动权,用诡谲之术迷惑敌人,麻痹敌人,削弱敌人兵力,打击敌人士气,从而增加自己胜利的筹码。然后“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向敌人发起突然攻击,打败敌人。这里,孙子提出了诡谲“十二术”,其着眼点是“因利制权”。为了达到“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的目的,采取灵活的计策,当然这是在“慎战”前提下的战术运用,表现了很大的灵活性。
最后,孙子特别强调了战争前周密策划对战争的决定作用。上面讲的“慎战”“五事”“七计”的考察,“十二术”“出奇制胜”的战略战术运用,都可以说是“庙算”的具体内容。当然这也是《孙子兵法》全书的总纲。十三篇的全部内容,从根本上说就是对战争诸因素的通盘考虑和谋划算计。
在历史上有很多使用《计篇》谋略取得成功的例子。例如,春秋时期吴国名将伍子胥的朋友要离,就是一个善于“能而示之不能”的高手。要离身材瘦小,他和别人比剑时,总是先取守势,当对方发起进攻后,眼看剑锋快挨着他身子时,灵巧一避,躲开敌方的剑锋,待对方放松防范时再突然进攻,刺中对手。因此,他成了当时无敌的击剑高手。伍子胥向他请教取胜秘诀,要离说:“我临敌先示之以不能,以骄其志;我再示之以可乘之利,以贪其心。待其急切出击而空其守,我趁机发起突然袭击。”这说明要离掌握了比剑制胜的奥秘。刘备被困在曹营时,整天在后院里种菜。曹操煮酒论英雄,想试探刘备的志向,刘备则“巧借闻雷来掩饰”,蒙混过关。还有蔡锷为掩饰自己报国的志向,故意装作迷恋酒色、无所作为,最后在小凤仙的掩护下逃出牢笼。这些都是对《计篇》精髓的领悟发挥。
【案例】
军事篇:草木皆兵
公元383年的秦晋淝水之战,是偏安于江南的东晋政权同北方氐族贵族前秦政权之间进行的一场事关两国命运的大决战。它是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一个著名战例,胜方将领使用了《计篇》中的很多谋略,用事实验证了《孙子兵法》的道理所在。
公元316年,西晋王朝经过了“八王之乱”,元气大伤,最后在北方游牧民族的进攻下灭亡了。中国就此进入一个长达几百年的大分裂、大混战时期。南方,西晋琅琊王司马睿于公元317年在建康(今江苏南京)称帝,建立了东晋王朝,疆域包括现在汉水、淮河以南大部分地区。北方,匈奴、鲜卑、羌、氐、羯等少数民族也先后建立了十几个政权,互相征战不休,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
后来,占据陕西关中一带的氐族贵族苻健,以长安为都城建立了历史上的前秦政权。公元357年,苻健之侄苻坚即帝位。他非常重视汉族知识分子,大胆使用汉族知识分子王猛管理朝政,改革政治,发展经济,鼓励文化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使前秦国力大增,逐渐强大起来。
国力强大之后,前秦政权不断对外用兵,先后灭掉前燕、代、前凉等割据小国,逐渐统一了北方。这使苻坚的野心迅速膨胀起来,意图灭掉东晋,统一天下。公元373年,前秦军队夺取了东晋的梁(今陕西南部、四川北部的部分地区)、益(今四川的大部分地区)两州,控制了长江、汉水上游。这样的形势对东晋极为不利。随后前秦又先后攻占了襄阳、彭城两座重镇,这使得前秦与东晋之间的矛盾一触即发,一场大战在所难免。
苻坚从与东晋的战争中尝到了甜头,错误地以为东晋不堪一击,再加上他急于吞并南方统一南北,就积极筹划出兵事宜。公元382年4月,苻坚发布诏令,任命苻融为征南大将军,全面筹划征南事宜。这年8月,又任命裴元略为巴蜀、梓潼二郡太守,督造战船,训练水兵,准备用水师从巴蜀顺流东下同主力部队会攻建康。10月,苻坚认为准备已经很充分了,灭晋的时机已经到了,于是决定统兵90万南下灭晋。
但是,前秦内部在对是否应当攻打东晋的问题上很不一致。大臣们对灭晋的决策议论纷纷。一次,苻坚在太极殿把群臣召集起来,商议灭晋事宜。苻坚趾高气扬地对群臣说:“现在我们已经平定了北方,只有江南的东晋还没有平定。我们有大军97万,绝对可以一举荡平江南。朕将御驾亲征,灭了东晋。”朝臣中只有少数大臣附和苻坚的意见。秘书监朱肜迎合苻坚说:“陛下亲率大军,更何况我们准备充分。东晋实力弱小,之前一直连吃败仗,跟我们相比,就如同鸡蛋比石头,必败无疑。现在出兵时机刚刚好。”鲜卑族贵族慕容垂怀着个人目的,也大力支持苻坚的主张。但前秦多数大臣都反对出兵,尚书左仆射权翼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东晋虽然弱小,但“君臣辑睦,内外同心”,现在进攻未必能达到目的。太子左卫率石越也认为东晋据有长江天险,百姓又很拥戴国君,进攻很难取胜。这些大臣们主张先不要忙着进攻东晋,待东晋内部出现混乱时,再派兵进攻。可苻坚根本听不进去,狂妄地说:“我有百万大军,把马鞭扔进长江,就可以把水流阻断,东晋的长江天险又算得了什么?”
退朝后苻坚又找来自己的弟弟阳平公苻融商议。苻融也不赞成出兵,他认为伐晋有三大困难:己方人心不齐;东晋内部团结;秦连年打仗,士卒疲惫,人民厌战。苻融还清醒地指出,前秦表面看来很强盛,但背后存在着尖锐的民族矛盾。他向苻坚指出:“现在的鲜卑、羌、羯等族人民,与我们氐族有灭国亡族之深仇大恨。他们现在就遍布京郊地区。大军南下之后,国内兵力空虚,一旦他们在国家腹地发生叛乱,我军不能及时接应,后悔就来不及了。”为了进一步说服苻坚,苻融还抬出了苻坚最信任的已故丞相王猛反对攻晋的临终遗言。但是,苻坚仍然固执地认为:灭晋是以强击弱,就如“疾风之扫秋叶”,绝对可以一战而下。
朝中大臣看苻坚意志坚决,为了劝阻他伐晋,进行了很多努力。他们抓住苻坚信佛的心理,请出著名的道安禅师来劝说。道安劝诫苻坚千万莫要攻晋,如果一定坚持攻晋,也不必御驾亲征。应当坐镇洛阳,居中调度,双管齐下,争取最后胜利。甚至苻坚的爱妃张夫人和太子宏、幼子诜也跑来劝阻。可是苻坚已经下了灭晋的决心,什么意见也听不进去。
公元383年7月,苻坚下达命令,征发国内各民族壮丁从军出征,并狂妄地宣称:“等我们获胜了,可以任用抓来的司马昌明(晋孝武帝的号)做我们的尚书左仆射,谢安做我们的吏部尚书,桓冲做我们的侍中。我们取胜指日可待,现在我们就可以动工为他们建造官邸了。”8月,苻坚亲自率领步兵60万、骑兵20万、羽林郎(禁卫军)3万等,共90万大军南下伐晋。东晋朝野震动,在前秦大军压境的紧急关头,决定奋起抵抗。于是,他们采取措施缓和内部矛盾,积极部署兵力,制定出正确的战略方针,以抵抗前秦军队的进犯。
晋武帝司马曜任命桓冲为江州(今湖北东部和江西西部)刺史,防守长江中游,阻止秦军由襄阳南下侵犯;任命谢石为征讨大都督,谢玄为前锋都督,率领战斗力较强的“北府兵”8万人沿淮河西上,遏制秦军主力;又派遣胡彬率领水军5000人增援战略要地寿阳(今安徽寿县),决意要与秦军决一死战。
同年10月18日,苻融率领前锋部队攻占寿阳,活捉了东晋平虏将军徐元喜等人。秦军慕容垂部也攻占了郧城(今湖北安陆县境)。晋军将领胡彬半路上得知寿阳失守后,便退守硖石(今安徽凤台县西南)。苻融率军去攻打硖石。苻融的部将梁成率军5万进攻洛涧(今安徽怀远县境内),并在洛口设置木栅,阻断淮河交通,企图遏制从东面赶来增援的晋军。胡彬被围困在硖石,粮草消耗殆尽,危在旦夕,赶忙写信向谢石请援。不想这封信却被秦军截获。苻融得知后迅速向苻坚报告了晋国兵力单薄、粮草缺乏的情况,提议快速进兵,防止晋军逃跑。苻坚得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决定把大部队先留在项城,自己则亲率8000骑兵火速赶往寿阳。
苻坚赶到寿阳安下了营寨,立即把东晋降将朱序叫来,让他到晋军中劝降。谁知道朱序到了晋军军营后,不仅没有劝降晋军,相反却向晋军将领谢石等人透露了秦军的虚实,同时又向谢石等人提议要乘秦军诸路军队还没有集结起来,抓住这个时机主动出击,不然等秦军百万大军集结起来就很难战胜了。他分析说,晋军只要能够击败秦军的前锋,使敌方锐气受挫,就能瓦解敌军。谢石刚开始对百万秦军心存畏惧,本计划采用坚守不战的策略来挫败秦军的锐气,但当他听了朱序的建议之后,便马上更改了作战计划,主动出击,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
11月,东晋军前锋都督谢玄派北府兵猛将刘牢之率强兵5000人迅速赶往洛涧,迎击秦军将领梁成部。刘牢之率军迂回到秦军背后,断了秦军的后路;谢玄则率兵强渡洛水,迎面猛击梁成的部队。晋军前后夹击,秦军大败,士兵们争相渡过淮水逃命,5万大军很快就土崩瓦解了,15000多人丧生,主将梁成被杀。秦扬州刺史王显等人被晋军活捉,大批辎重、粮草也被晋军截获。洛涧之战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晋军士气。谢石率领诸军,水陆并进,全线反攻。秦军士气低落。站在寿阳城上的苻坚看到晋军勇猛顽强,攻势强劲,误以为晋军部队人数极多,甚至把淝水东面八公山上的草木都误认为是晋兵,也开始害怕起来。
洛涧战役失败后,秦军不敢贸然进兵,于是就沿着淝水西岸部署部队,想阻止晋军的进攻。谢玄看到秦军这样部署部队,就想出一个激将法。他安排使者对苻融说:“大将军亲自统兵深入我国腹地,但是您却沿着淝水排兵布阵,看来您是想和我们打持久战,并不是想速战速决。我有个建议,您可以让秦军往后撤一点儿,为我们腾一点地方,让我们渡过淝水,两军痛痛快快地打一场,决个胜负,这岂不更好吗?”秦军众位将领听后纷纷表示:“我们有这么多兵,他们兵少,我们把渡口堵住,让他们难以上岸,这么一来我们就可以保证绝对安全。”苻融想出一招更厉害的方法,他说:“我们可以后退,让他们渡河,但是不让他们全部渡过来,当他们只渡一半时,我们可以派我们的骑兵冲杀过去,一定可以把他们消灭掉。”众大臣纷纷表示同意。于是,苻融就接受了谢玄的提议,命令部队往后撤退。
事实上,苻融此举并不明智,因为初战失利,秦军士气低落,这时贸然撤退,结果导致军队混乱,根本没能及时阻止晋军渡河。东晋军队趁乱抢渡淝水,对秦军展开猛烈攻击。与此同时,东晋降将朱序在秦军阵后大声喊道:“秦军败了!秦军败了!”秦军后续部队听到后,也不明真相,误以为己方战败了,于是争相逃命。秦军阵势大乱,苻融见状,很是紧张,他本想好好整顿退却的士兵,却无法制止,连自己的战马也被乱军冲倒在地。苻融被绊倒在地上,来不及逃跑,被后面追上来的晋军杀死了。秦军全线溃退,将士们四散逃命,完全丧失了战斗力。东晋大将谢玄指挥晋军趁机展开猛烈攻击,一直杀到青冈(安徽寿县境内)。秦军人马乱作一团,互相践踏,尸横遍野,大部分被歼灭。连苻坚也被乱箭射伤,最后单身匹马逃回洛阳。
淝水之战以东晋方面的胜利告终,使东晋王朝暂时得以摆脱亡国的危险。同时也遏制住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侵扰,为江南地区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奠定了基础。这一战也大大削弱了前秦的国力,而前秦的失败也使北方再次进入混战状态,慕容垂、姚苌等少数民族势力得以从前秦政权的压制下解脱出来,举起反抗前秦的大旗,从根本上瓦解了前秦的统治。苻坚本人也在北方的变乱中被乱军杀死,雄极一时的前秦不复存在了。
从这个战例中可以看出,苻坚的失败和东晋的胜利并不是偶然的。就《计篇》而论,苻坚不按“五事”“七计”的原则行事,凭主观意愿行事,终遭兵败身死的下场。东晋方面君臣民上下一心,天时、地利、人和样样占全,完全合乎《计篇》的要求,获得胜利是必然的。
商业篇:本田宗一郎的统观策略
纵观全局,才可运筹帷幄,无论《孙子兵法》中讲的“慎战”“五事”“七计”还是“出奇制胜”,都是在掌握大局的情况下做到的。有了宏观的视野,方向自然可以把握得更加准确。本田宗一郎在他的“本田王国”中,就是采取统筹策略,把握全局,运筹帷幄的。
本田宗一郎是世界上最大的摩托车生产企业——本田公司的开创者,因此他被人们称为“日本摩托车之父”。
本田创业之初,正值日本战败,国内呈现一片凄凉之境,人们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生计问题。因为当时粮食紧缺,为了买到一点粮食,人们不惜四处奔走。日本是一个多丘陵山地的国家,人们要推着自行车,翻山越岭,出行极为不方便。这个时候,本田心想:“如果给自行车装一台小马达,走起路来就不用这么费力了。”本田把一种小型马达加以改造,用暖壶作油箱,把自行车改造为“机器脚踏车”,推向市场后,大为走俏。这次成功让本田信心大增,并毅然选择了摩托车制造作为自己的事业。
本田深知,日本是个岛国,地方狭小,摩托车销售量始终有限,要想发展摩托车事业就必须将自己的产品打出国门,让它走向世界。正当本田雄心十足地要将自己的产品打入英国的时候,发生了一件让本田大吃一惊的事。原来本田去参观英国人的摩托车厂和伦敦举办的马恩岛摩托车大赛时,发现人家的摩托车已达36马力,而日本最好的摩托车也只有13马力。人家的马力竟然比自己的强了几乎2倍,这让本田心中深感惭愧。为弥补自己的不足,他大量购买了当时最先进的摩托车零部件,后又绕道去法国、意大利等摩托车制造业发达的国家参观。回国后,本田投入巨额资金,组织技术人员研究开发新型发动机。
就这样,本田在国内潜心研究了5年,果然见了成效,他带着自己得意的摩托车参加比赛,获得了不俗的成绩,摩托车年销售也突破了10万辆大关。正当世人为本田取得的成绩赞叹的时候,本田却冷静地从成功中看到潜在的危机。他说:“无论如何,必须更新设备。如果不能拥有世界一流水平的设备,就不能拥有世界一流的产品,就不得不把市场让给其他世界一流的产品。”于是,本田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当时,本田公司的资本只有1500万日元,但是本田却从美国、西德、瑞典等国购入了价值45亿日元的机器设备,更新了全部的陈旧设备。对此,周围人都很不理解,但本田心中有自己的想法。在他看来,引入这些先进设备,企业也许会因无力支付款项而倒闭。但这只是也许,如果现在不引入先进设备,企业是肯定会倒闭的,所以要居安思危,跳开之前的固有观念和模式,赌上一次。如果这条路是正确的,那将会给企业带来更大的转机。
实践证明本田是正确的,先进的设备使本田公司如虎添翼。其产品的质量和数量都有了飞跃发展,特别是新开发的几种型号,操作简易,性能优越,深得各国摩托车爱好者的青睐,为本田公司创造了巨额利润。
本田的梦想还不止于此,除了要在摩托车领域占据龙头老大的位置外,他还想涉足汽车业,但事实上汽车业远比摩托车业难得多。1963年,本田在汽车制造业上起步。当时的汽车格局是:日本的丰田、日产以及美国的福特在日本市场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三大巨头把本田压得死死的,如果硬碰硬,本田很难在汽车领域分得一杯羹。
针对这种情况,勤于思索的本田宗一郎采取了一个非常取巧的经营谋略,他选择避实击虚,避开这些公司的长处,专攻他们的短处,希望以此作为突破口,打开一个新的局面。
本田发现丰田以轿车和普通车为优势,福特靠大型车称雄。针对这些情况,本田决定主打价廉、省油、低公害的轻型轿车,以此来作为自己的经营方向。
事实再次证明,本田又做出了一个非常正确的经营策略。
恰逢此时,美国修订了《净化空气法案》,1973年又正值世界石油危机降临,本田抓住这一机遇,生产了节能省油的小汽车,一经上市立刻成为日本市场的抢手货,一举占领丰田、日产的部分轿车市场,成为日本汽车制造业的老三。进而,又乘势攻入美国市场。因为本田的产品在美国市场大受欢迎,本田本人受到了美国机械工程学会的嘉奖,获颁“亨利奖章”,使他成为世界汽车工程师获此奖章的第二人。第一人是亨利·福特,美国人因此叫他“日本的福特”。
在这个例子中充分体现了《计篇》的谋略,在本田的创业经历里,本田一直很注重对整体大局的把握。他抓住了企业经营中的几个关键因素,采取了正确的经营策略,把握住了关键的发展时机,找到了适应的客观环境,再加上本田出色的经管能力,使本田顺利地从摩托车生产进入汽车生产领域,为公司日后的强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任何一个成功的企业家都必须具有这样超时空的前瞻性思维,把握“面向未来”的经营策略,善于对市场进行深入的研究、缜密的推断和科学的分析,只有这样才能永远走在时代潮流和同行的前面。一直以来,本田善于从多个方面来对企业以及企业所在的大环境进行分析研究。通过这些分析本田不仅充分了解到市场大的脉络走向,而且也充分了解了消费者的需求,选择出了适当的市场目标,根据天时、地利、人和以及各方面因素,科学合理地制定市场营销策略。只有统观全局做好每一个细节,才能在最后取得全局性的胜利,这就是孙子所说的“五事七计”。
要使“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奏效,行动上必须要抢在对方谋划的前头。本田在开拓美国汽车市场时所做的一切,正印证了这八个字。在现代社会中,经济领域的竞争,可以说比军事和政治领域的斗争更为激烈、更为复杂、更为危险、更为残酷无情,因此高明的企业家都具备“算在人先”的谋略。只有事先做好充分而周密的准备,深思熟虑,反复推敲,打有准备之仗,永远掌握主动,才能使企业百战不殆、游刃有余。
东汉·曹操:“计者,选将、量敌、度地、料卒、远近、险易,计于庙堂也。”
唐·李筌:“计者,兵之上也。《太一遁甲》先以计,神加德宫,以断主客成败。故孙子论兵,亦以计为篇首。”
唐·杜牧:“计、算也。曰:计算何事?曰:下之五事,所谓道、天、地、将、法也。于庙堂之上,先以彼我之五事计算优劣,然后定胜负。胜负既定,然后兴师动众。用兵之道,莫先此五事,故著为篇首耳。”
宋·王皙:“计者,谓计主、将、天、地、法令、兵众、士卒、赏罚也。”
宋·张预:“《管子》曰:‘计先定于内,而后兵出境。’故用兵之道,以计为首也。或曰:‘兵贵临敌制宜,曹公谓计于庙堂者,何也?’曰:‘将之贤愚,敌之强弱,地之远近,兵之众寡,安得不先计之?及乎两军相临,变动相应,则在于将之所裁,非可以隃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