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外材料领域创新进展
- 张明龙 张琼妮
- 4932字
- 2021-04-04 01:25:32
第一章 金属材料
金属材料通常指由金属元素构成的,或以金属元素为主构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材料。主要包括纯金属材料、合金材料,以及特种金属材料等。虽然金属氧化物不属于金属材料,但它是制取纯金属或合金材料的主要原料,与金属材料开发成果的关系十分密切,为了便于了解金属材料的开发进展情况,本章专门安排一节分析金属氧化物的开发现状。21世纪以来,国外在纯金属材料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结晶铜、金属钒、地表稀有金属,铝板、镁板,超密铝、锌材料、铅薄层和铯薄层。在金属氧化物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氧化铜、氧化镍、氧化锌、氧化钛、氧化铪,以及铱氧化物、钡氧化物、镉锇氧化物、金属复合氧化物。在新型合金材料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氢金属合金、因瓦合金、高熵合金、液态金硅合金和新型合金准晶体;车用钢材、船用钢板、不锈钢与合金钢、新型高性能钢材;钴铁合金、锰锗合金、镁合金、铝合金、铜铬合金、镍钛形状记忆合金、钛合金、锆镍钛铜合金、镓铟液体合金。在纳米金属材料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黄金纳米粒子、银纳米材料、铂纳米材料、铜纳米材料、锌纳米材料,以及含纳米囊体的电镀涂层金属表面。在磁性材料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氧化钴钠、银原子团簇、铋化合物、金属镝。在生物医学用金属材料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利用细菌制造金属纳米团簇,利用DNA链获得金纳米粒子晶体,用金纳米粒子与蛋白质制成复合结构,发现金属镓是一种有效的新型抗生素。
第一节 纯金属材料
一、研究纯金属材料的新发现
1.研究重有色金属材料的新发现
发现结晶铜能让聚合物结构紧密有序。2010年7月,加拿大科学家博比·森普特,与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专家文森特·穆尼尔等人组成的一个研究小组,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发表论文称,他们发现,结晶铜能让聚合物PEDOT(3,4-乙烯基二氧噻吩)的结构紧密有序。该聚合物在电子设备中具有广泛用途,因此,这一发现,有望让未来的电视和计算机屏幕更亮、更干净、更节能。
PEDOT具有分子结构简单、能隙小、导电率高等特点,被广泛用于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材料、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材料、电致变色材料、透明电极材料等领域。森普特说,该聚合物,是目前世界上使用最成功的半导体聚合物之一。
改进和控制这种聚合物纳米结构的分子顺序,对于它在电子应用领域“大显身手”非常关键,而高度有序的聚合物阵列,能够增加很多电子设备的效率。
研究人员介绍说,他们根据结晶铜的特有性能,在它的表面放置了一个“先驱”分子,该分子将引导并启动聚合反应,就像把鸡蛋往纸箱内堆放一样,铜的表面有很多自由能量最小的“凹痕”,聚合分子不断填充这些“凹痕”,从而整齐地叠放在一起形成密致有序的化合物结构。森普特表示,铜表面产生的立体化学结构非比寻常,而很多合成聚合物的实验,得到的聚合物阵列,通常都不那么令人满意。
密度泛函理论进行的计算,以及在橡树岭国家实验室超级计算机上进行的模拟,都揭示了这个聚合物阵列拥有高度有序的结构,另外,研究人员也使用传统的扫描隧道显微镜,仔细查看了该聚合物的构造,清楚地显示出该聚合物阵列的构造非常密实。
穆尼尔表示,尽管他们只用结晶铜对一种聚合物进行了研究,但他们相信,同样的方法可能也适用于其他聚合物。
2.研究稀有金属材料的新发现
(1)在金属钒中发现新相变类型。
2007年2月23日,美国卡内基学会地球物理学实验室科学家组成的一个研究小组,在《物理评论通讯》上发表研究成果称,他们在金属钒中,发现了一种新的相变类型,即钒的形态在高压相变时虽会发生变化,但其体积却保持不变,这与一般的金属相变体积发生变化的情形不一样。
研究小组说,他们利用金刚石砧压槽给纯钒晶体加压,使得压强达到一个标准大气压的60万倍。利用高清晰度的X光设备观察可以确定,在这种极高压情况下,纯钒晶体的形态因相变而变化,基本的原子堆积单元已经从立方体变成菱面体,但晶体体积却没有因相变而减小,而大多数的元素相变后体积都缩减。
钒是一种在工业领域十分重要的金属,通常钢铁制造过程中加入钒,能使钢铁变得更加坚硬。研究小组介绍说,高压情形下,钒的超导临界温度明显高于其他元素,而且随着压强增加,超导温度也持续上升,这促使他们进一步探究高压下的钒结构,却意外地发现了这种全新类型的相变方式。
人们最为熟悉的相变是气态、液态和固态之间的转变。通常,加压和降温就能使一种物质体积缩减,最终相变为固态。而在高压下,由于物质的原子堆积越来越紧密,一些固体物质相变时物理特性还会进一步变化,最终改变形态,这也会使得物质的体积发生变化。但单从相变体积变化这一点来看,钒表现出了独特的“个性”。
研究小组说,这种相变类型尽管是在钒中首次观察到的,但却说明,人们应该重新审视,那些原以为十分稳定的元素。另外,钒的特殊相变,也为研究其超导温度提供了新思路,有助于未来寻找新的超导材料。
(2)认为地表稀有金属最早可能来自外太空。
2009年10月18日,多伦多大学地质系教授詹姆斯·布雷南等加拿大学者,与美国学者共同组成的一个研究小组,在《自然·地球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认为,地球表面上蕴藏的一些稀有金属,也许最早来自于外太空。目前,岩石中所含的这些稀有金属,最有可能来自于外太空的陨石雨,例如彗星和陨星等。
地质学家长期以来一直推测,45亿年前,地球曾经是一个冰冷的含铁岩石体,由于受到巨大的外来行星撞击,产生的高热量将铁从岩石里分离出来,分离出来的铁形成了地核。
布雷南表示,地球在40多亿年前形成时,当时的极端高温一定会将岩石中所含的稀有金属成分完全分离出来,并将其沉积在地核之中。然而,现在的地表岩石中还能够探测到甚至可开采、冶炼出铂、铑等稀有贵金属。因此,科学家认为,目前岩石中所含的这些稀有金属,不可能来自于地球内部的任何自然过程。
研究小组重现当时的极端压力和温度环境来模拟这一过程,他们将相似的混合物,放置在高于2000℃的环境中,得到了无铁岩石和铁。由于科学家在此实验中,获得了不含有任何金属的岩石,他们因而推测,在当时地球形成时,也发生了相似的状况。研究人员进一步推测说,某种外来因素,比如大量来自外空的物质,是目前地球表壳中含有的各种稀有金属的来源。
研究人员表示,这种外太空学说,还可解释为何目前在地球上有氢、碳、磷等产生生命的必需物质,这些物质在地球最初形成的极端环境中,肯定不可能存在下来。研究人员暗示,这些物质可能也是地球形成后的天外来客。
二、研发有色金属材料的新进展
1.开发轻有色金属材料的新成果
(1)采用水性涂料研发出无铬彩色铝板。
2005年1月,日本轻金属公司宣布,采用水系涂料,成功开发出了无铬彩色铝板“日轻生态板”。据悉,这种铝板,使用了与涂料厂商共同开发的涂料,实现了与经过镀铬处理的彩色铝板相同的性能。
通常情况下,为了提高镀膜的黏着性,彩色铝板必须进行铝板的脱脂和镀铬处理。而新开发的彩色铝板,作为其主要成分的硅烷丙烯酸聚合物,则可以起到提高铝板与镀膜之间黏着性的底漆作用。加之在涂料方面采用了水系涂料,因此还具有可大幅减少有机挥发性化合物的优点。
据该公司介绍,这种铝板,在大货车与卡车板材用途方面,已经通过用户的检测实验,2004年11月起,已经被用于日本福禄好富公司,生产中小型卡车用冷冻设备“E系列”中。今后,该公司准备向机电、运输、建筑等各种领域的用户,提供无铬彩色铝板产品。
(2)试验表明比铝更轻的镁将成为未来车身材料。
2005年7月,德国《世界报》,刊登了一篇题为《未来的汽车由镁制成》的文章,对未来把轻型材料镁,制成汽车车身的技术和工艺进行了详细介绍。
由钢、铝、镁和塑料组成的新型结构,使汽车变得越来越轻。不久,可能会出现用镁制成的车身。镁比铝还轻,但是迄今为止人们很难把镁制成板材。现在,德国弗莱堡镁板制造公司,已经找到一种制造镁板的廉价方法。在一次试验中,该公司制造出一张超过4吨重的镁板。该公司经理伯恩哈德·恩格尔说“我们的试验表明,用廉价工艺,就能制造出符合工业标准的平板产品。”
该研究项目成功的关键,是新型无锭轧制技术,这一技术明显优于传统的生产方法。原因在于:该技术使用的原料更廉价,并且大大减少了加工步骤。如果人们用通常情况下为120毫米厚的浇铸镁坯生产2毫米厚的镁板,大约需要15次轧制。并且轧制过程中,还要对镁坯一再加热,这也耗费许多成本。另外,镁板在轧制过程中容易出现边裂,因此需要不停地进行剪边处理。浇铸镁坯也很浪费,浇铸过程中经常出现空隙和砂眼。因此,只有部分浇铸镁坯可以用来轧制镁板。
德国弗莱堡镁板制造公司的新型无锭轧制技术,只用一个步骤,就把熔化了的镁直接制成5~6毫米的镁板。使用的原料是更为廉价的所谓生镁块,每锭重约8公斤。这种生镁块每公斤价格约为2.5欧元,而浇铸过的镁坯每公斤约为12欧元。弗莱堡镁板制造公司的试验熔炉,每小时可以吞进1.2吨原料,同时产生750公斤熔化镁。熔化镁从熔炉中,直接流向轧机机座,并被轧成薄板。特别是在试验熔炉的熔化阶段,弗莱堡镁板制造公司,使用许多新研究成果。镁在熔化时被保护气体隔离,因为液态镁如果和氧气接触就会燃烧。另外,轻金属,特别因为其热熔很低而不易于处理:液态镁一旦遇到比自己温度低的熔炉部件就会凝固。弗莱堡镁板制造公司,通过在熔炉里安装复杂的加热和绝热系统,解决了这个问题。
(3)首次用微爆炸方式制成超密铝。
2011年8月23日,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瓦尼奥尼斯等人,与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研究人员一起组成的一个研究小组,在《自然·通讯》杂志上发表研究成果称,他们在实验室制成一种新形式的超密铝:体心立方铝。
研究人员说,蓝宝石是一种氧化铝,他们希望,能在其中找到不同状态高压铝存在的证据。研究人员利用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先进光子源的X射线,对蓝宝石进行轰击,结果,他们发现了一种极端稳定的高压金属铝,即体心立方铝,尽管数量非常少,但足可以证明它的存在。
实验中,研究小组,使用这种新的桌面激光设备,轰击一块蓝宝石的细小点,这种激光会“渗入”晶体内,并在里面引发微型爆炸,制造出的强大冲击波会挤压周围的物质。在100亿帕斯卡、约10万℃高温这样的极端环境下,一种介于固体和等离子体之间的状态:温密物质,就形成了。
瓦尼奥尼斯指出,他并不期望新实验能产生大量新物质,但他确信,科学家可以使用最新实验中使用的设备,在实验室中合成出少量的新物质。而且,最新实验,也为采用桌面实验,研究温密物质提供了可能性,科学家们可以据此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早期历史。接下来,他们打算使用不同的物质,来重现地球形成时地核深处的某些环境。
2.研制重有色金属材料的新成果
(1)研制出可降低液晶显示器成本的锌制材料。
2006年11月,《日本经济新闻报》报道,日本化工产品制造商东曹公司,研制出一种新材料,可代替用于生产液晶显示器的铟制材料,降低液晶显示器的制造成本。
据报道,与目前生产液晶显示器所用的氧化铟锡靶材相比,东曹公司研发的锌制材料有同样的功效但价格较低。
氧化铟锡靶材,是制作液晶显示器内的透明电极膜的重要材料。过去几年,随着平面电视的需求量猛增,铟的价格不断快速上涨,使日本夏普等液晶电视生产商的采购成本上升,使这些生产商开始寻找铟的替代品。
报道称,东曹公司已经建立了一条生产锌材料的小型生产线,一家主要液晶显示器制造商,已在认真考虑采用这种新产品。
(2)制成只有两个原子厚的超导铅薄层。
2009年6月,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一个研究小组,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称,他们制成只有两个原子厚的超导铅薄层。
研究人员称,这是世界上迄今最薄的超导金属层,这一成果,为超导体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研究小组介绍说,在一般金属中,当电子流过时,它将被金属中的晶体缺陷、杂质等障碍物散射,因而会产生“电阻”。不过,只要两个电子能结成对,并且像一对足球运动员相互传球,而未受到其他球员阻挡那样,电子对就可以在相互传递能量时,不受障碍物阻挡而不断流动下去,这就是超导状态。
现代超导理论认为,超导体中的电子对,正是通过成对的状态而移动下去,这样的电子对被称作“库珀对”。
三、使用稀有金属材料的新进展
用铯制成可同时利用光和热的太阳能电池板。
2010年8月1日,美国斯坦福大学,材料科学和工程系副教授尼克·梅洛仕领导的研究小组,在《自然·材料科学》网络版上发表研究成果称,他们通过在一片半导体材料上,喷涂一薄层金属铯的办法,开发出一种太阳能转换新工艺,可以使太阳能电池板,同时利用太阳的光和热来产生电力,其产生电力的效率,要比现有方法高出两倍多,生产成本将有可能与石油相抗衡。
研究人员表示,这种用铯制成的太阳能电池板,与目前使用的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不同,新材料不会随温度升高而降低效率,因此可在更高温度下工作,它的效率,将大大超过现有的光伏及热转换技术的效率。他们通过在半导体材料上喷涂金属铯薄层,使材料具有同时利用光和热来产生电力的能力。研究证实,这一新方法,将不再基于标准的光伏发电机制,能在很高的温度条件下,产生类似于光伏发电的反应,而且温度越高,工作效率越高。
大多数硅基太阳能电池,在温度达到100℃时已呈现出惰性,但涂铯半导体材料在超过200℃的条件下,才会达到峰值效率,因而最适于应用在抛物面太阳能聚光器中。可达到800℃高温的抛物面聚光器,通常作为太阳能发电厂设计的一部分,因此,涂铯半导体材料,可为太阳能发电厂提供第二条电力来源,通过与现有技术的结合,电力生产成本有望做到最小化。
梅洛仕计算出,涂铯半导体材料应用于太阳能聚光器时,所能达到的效率高达50%,和余热循环系统相结合,则效率可达55%~60%,这几乎是现有系统的3倍。
涂铯半导体材料的另一优势,在用于太阳能聚光器时,制作设备所需的半导体材料数量相当少,从而可大幅降低太阳能电力生产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