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幕后英雄——肠道益生菌

人类在发明显微镜之前,也就不知道自然界中还有个丰富多彩的微生态世界,也就更不知道,肠道中有无数个细菌是我们的朋友,它们才是守护我们肠道健康的英雄。

细菌怎么会成为我们的朋友?印象中的细菌是让人生病,致人死亡的一种有害物。但是人类认识自然,认识自身都是在不断发现、不断颠覆中前行。今天认为,细菌是人类的敌人,更是人类的朋友。细菌参与人体许多重要功能,如消化、发育、免疫等。可以说,人体把许多“业务”“外包”给了这些细菌。

哈佛大学基因组学家布鲁斯·比伦说:“我们不是个体,而是一群生物的集合体。”Dwayne·C. Savage于2002年2月28日在日本召开的二十一世纪肠内细菌学国际会议上宣称:“在21世纪应把以下两点放在心上:一、正常微生物群是自然界中的人生存必须的一个器官。二、人是动物真核细胞和细菌原核细胞构成的综合体。”

Dwayne·C. Savage所说的这个细菌器官在哪呢?

第1节 肠道里的微生态系统

一提起生态我们自然就和环境联系起来。的确,现在的环境问题很严重,各种污染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健康。因此,人们对环境问题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关注,“生态文明”不得不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生态一词源于古希腊字,意思是指家或者我们的环境。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人们对生态的理解,更多的是一种多样性生物之间的和平共处关系。

人是大自然的一分子,天人相应。有人说,人就是一个小宇宙,所以现在我们就把视角从自然环境转移到身体内部,看看肠道里的生态状况。

自然界里数量最多的生物是什么?当然是细菌了。可以说它是无处不在,广泛分布在土壤、水、空气中及寄生在其他生物体上。细菌虽然很多,但我们并没有感觉到,因为它太小了,一个细菌就是一个细胞,最小的只有0.2 μm。所以想一睹它的尊容就只有借助显微镜了。1673年荷兰科学家列文虎克正是用自己制造的显微镜首次发现了细菌,显微镜下的细菌呈现出杆状、球状、弧状、螺旋状等多种形态。

地球上细菌密度最高的地方是哪里?人类的消化道!在这里,每平方厘米肠子表面上生活着一百亿微生物,其中绝大多数是细菌,如果把它们排成一列,可绕地球两周。如果全部分离出来秤一秤,有2kg重。而数量可达人体细胞的十倍。结肠内细菌的总量几乎占到粪干重的1/3。

消化道如此多的细菌是从哪里来的?其实刚出生的婴儿,肠道内是一方净土,并无任何细菌。婴儿出生一两天后,随着吃奶、喝水,一些细菌便趁机进入体内,在肠道内“安家落户”,成为人体的终生“伴侣”。原来肠道内如此多的细菌一开始竟是我们吃进去的。

虽然消化道里的细菌种类多达500~1000种,但按照对健康的影响情况给这些细菌划划成分,其实只有三种:有益的、有害的和中性的。

有益菌:是肠道的优势菌群,正常情况下占肠道细菌总量的90%以上,它不仅可以和我们的肠道和平共处,也是肠道功能的主要参与者,并对免疫、内分泌等产生正面积极作用,所以又称为益生菌。如双歧杆菌、乳酸菌、类杆菌、乳杆菌、优杆菌和消化球菌等。

有害菌:菌群平衡时这些细菌数量少而不会致病,但如果数量超出一定范围则会引起疾病,所以这类细菌又被称为病原菌。如产气夹膜杆菌、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幽门螺旋杆菌、沙门氏菌等。

中性菌:肠道的非优势菌群,在菌群平衡时无害,在特定条件下具有侵袭性,比如从肠道转移到身体其他部位,就对人体有害,像肛周脓肿就是这种情况,大肠杆菌进入肛门直肠周围引起局部组织的化脓感染。所以中性菌又称为条件致病菌。如肠球菌、肠杆菌、拟气杆菌等。

三类细菌在不同年龄段的比例关系也有较大不同。1岁前婴儿肠道内的细菌主要是双歧杆菌等有益菌,可占到肠道细菌总数的90%以上。这是人一生中肠道菌群最好的一段时光。1岁后随着断奶,逐渐转变为成人饮食,此时拟气杆菌等中性菌从无到有,由少到多逐渐增殖,最后达到90%。当女性到了49岁,男性到了56岁,由于更年期的出现,女性健康的雌激素和男性健康的睾酮激素大为减少,人体内的菌群又发生了变化,肠道内主要是中性菌,有益菌下降到10%左右,有害菌也在10%左右。超过60岁后变化更为明显,30%的老人肠道中几乎不存在双歧杆菌。另一方面,肠道中的有害细菌梭状芽胞杆菌在年轻人中检出率仅50% ,而在老年人中检出率可达80%。到了70岁以后,双歧杆菌等有益菌下降到5%以下,产气夹膜杆菌等有害菌猖獗。

当然这一变化也不是绝对的,有人提出“肠道年龄”与生理年龄并非绝对对等,如果你保养得当,70岁的人也可以拥有一个30岁的肠道。相反,如果我们不注重保护,30岁的人也可以出现70岁的肠道,未老先衰肠先觉。

肠道里以细菌为主组成的这个大世界,我们称为肠道微生态系统,这个微生态系统只有处于平衡状态(生态文明)才会对人类的健康发挥重要作用。肠道生态平衡有几个特点。

1.立体的:包括菌群之间,菌群与人体之间,菌群、人体与环境之间。当然,菌群之间是最重要的。

2.动态的:不同年龄、性别、体质,这种平衡关系都不同。

3.互相的:菌群、人体、环境是一种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平衡关系。

第2节 益生菌的作用

肠道微生态系统是保护人体健康的一道屏障,在维持人体肠道正常生理功能中起重要作用。早在20世纪初,就有人提出某些腐败细菌能导致疾病并加速疾病的进程,而通过消化道途径补充其他的一些活细菌可以有助于健康并延长寿命。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肠道这个大问号逐渐被人们打开,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消化道菌群影响了人类的生长、发育、消化、吸收、排泄、营养和免疫等。下面就看看这些小细菌(有益菌)都有哪些大作用。

一、软化粪便,促进排泄

我们吃进去的食物先在胃里分解消化,在小肠里进行营养物质的充分吸收,剩下的黏稠状残渣被送至大肠,大肠要进一步吸收水分和一些矿物质,最后变成粪便。

有益菌可以阻止大肠对粪便内水分的过度吸收,防止干燥,同时降低肠腔内pH值,温和刺激肠蠕动,缩短粪便在结肠的转运时间。

二、营养吸收

有益菌含有一些人体没有的酶,如半乳糖苷酶等,这些消化酶能帮助分解上消化道未被充分水解吸收的营养物质,补充人体必需的维生素B、维生素K、维生素D、氨基酸、叶酸、微量元素和某些无机盐,如钙、磷、铁等。通过产生蛋白酶、脂肪酶、B族维生素以及乳糖酶等物质,在能量代谢中起到生物催化作用,减少由于牛奶乳糖不耐受而造成的腹胀、嗳气和腹痛。

双歧杆菌还具有将胆固醇转化成类胆固醇的作用,降低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因此具有改善脂质代谢紊乱的作用。

三、屏障作用

肠道内有大量细菌和毒素等有害物,需要有屏障来阻止它们的吸收。肠道屏障共有四层,从里向外依次是化学屏障、生物屏障、机械屏障、免疫屏障。化学屏障由胃肠道分泌的胃酸、胆汁、各种消化酶、溶菌酶、黏多糖、糖蛋白和糖脂等化学物质组成。生物屏障主要由正常的肠道菌群构成。机械屏障由肠黏膜上皮细胞、侧面的细胞连接和上皮下的固有膜等组成。免疫屏障由肠道黏膜上皮的免疫相关组织、细胞和分子组成。下面我们就重点谈谈生物屏障。

对于肠道,我们能看到的屏障是肠黏膜,其实在肠黏膜表面还有一层看不见的屏障在默默守护着我们,正是因为这层屏障的作用,肠道里的各种有害物质才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这就是由有益菌组成的肠道生物屏障。

有益菌克敌制胜维持肠道的微生态平衡有三大法宝:

1.占位效应:大量的益生菌牢牢黏附在肠黏膜上,让有害菌无地可容。比如,肠道乳杆菌黏附于肠上皮细胞,抑制病原菌沙门菌和大肠杆菌的生长,减少内毒素吸收。

2.营养竞争:通过其优势生长竞争性地消耗有害菌的营养素,给这些病原菌断粮。

3.分泌各种代谢产物和细菌素抑制条件致病菌的过度生长以及外来致病菌的入侵:肠道内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有益菌的酸性代谢产物(乙酸、乳酸、短链脂肪酸等)能降低肠道局部pH和产生具有广谱抗菌作用的物质,如细菌素、过氧化氢等,具有抑制肠道致病菌及条件致病菌的生长,减少有害物质的产生,降低内毒素的作用,从而改善肠功能。所以益生菌的这个作用又被称为“排毒作用”。

临床上利用肠道益生菌拮抗和抑制病原菌生长的作用,可达到治疗胃肠道和感染性疾病的效果,目前已有多种益生菌用于治疗肠道感染性疾病。

四、免疫作用

一个人失败或跌倒,我们说不是敌人或对手有多强大,而是自己太无能,是自己打倒了自己。健康也一样,生病了,不是细菌或病毒有多可恶,而是你的抗病能力下降了。中医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免疫其实就是抵抗力,就是正气,是身体的一种特殊保护性生理功能。通过免疫,机体能够识别“自己”,排除“非己”,维持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人体通常有三道免疫防线来维护我们的身体健康。第一道防线有皮肤、黏膜等。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这两道防线又称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种天然防御体系,其特点是与生俱来,对多种病原体有效。当前两道防线失灵,第三道防线才发挥作用,这道防线一般只针对一种病原,所以称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或适应性免疫。这种免疫只针对一种病原,一般是在微生物等抗原物质刺激后才形成,比如病愈或无症状的感染,人工预防接种菌苗、疫苗、类毒素、免疫球蛋白等。

上节介绍益生菌在肠黏膜表面构成了一道生物屏障,其实也是免疫的第一道防线,除此之外,益生菌还在免疫的第二、三道防线上发挥重要作用。它通过活化肠黏膜内的相关淋巴组织,一方面使sIgA(黏膜上的主要抗体)生物合成增加,从而提高消化道黏膜免疫功能。另一方面诱导T、B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细胞因子,通过淋巴细胞再循环而活化全身免疫系统,增强机体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有学者研究证实,健康人每天服用小剂量益生菌,不仅能增强巨噬细胞吞噬活性等非特异性防御作用,粪便中sIgA分泌量也明显增加。

五、抗衰老作用

日本著名微生物学家光冈知足认为机体衰老始于肠道,主要表现在双歧杆菌减少,而魏氏梭菌及大肠埃希菌增多,肠道pH值升高。

大肠埃希菌等腐败细菌增多,引起肠功能紊乱,发生便秘、腹泻和肠道解毒功能减退,肝功能受损。同时腐败产物中的氨、胺类、硫化氢、酚类、吲哚、粪臭素和内毒素等有毒物质增多,这些物质被吸收进入血流,侵蚀全身各个组织器官,会加速机体衰老。

研究证实,许多疾病的发展以及机体的衰老可能与自由基过剩有关。很多学者通过动物实验证实,肠道益生菌具有抗氧化能力,能清除体内氧自由基,发挥抗衰老作用。

六、抗肿瘤作用

双歧杆菌和乳杆菌能阻止致癌物质亚硝胺的合成,起到预防消化道癌症的作用。乳杆菌分泌的大量乳酸,可加快肠道蠕动,促使粪便尽快排出体外,减少有害毒素对肠壁的刺激,也有利于防止大肠癌的发生。另外,益生菌通过激活巨噬细胞、NK细胞和B淋巴细胞,促使这些细胞释放免疫活性物质,从而发挥抑制肿瘤的作用。

七、美容作用

日本学者光冈知足指出:“若想获得真正的美容效果,最快的捷径就是使肠内的双歧杆菌增加。”

粪便如果滞留肠道,在细菌作用下腐败发酵可产生自由基、吲哚、硫化氢等22种恶性肠毒素,这些毒素在一定条件下会透过肠黏膜进人肠壁,通过血液循环向全身蔓延,这些毒素通过皮肤排泄分泌出来,就会出现皮肤干燥或脸上长疙瘩、痤疮、色斑或脓疱等。还会引发溃疡、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脏病、痔疮、肥胖等各种严重疾病。而肠道正常菌群在微生态平衡时有助于肠毒素的分解并经过肠道排出体外。补充双歧杆菌和有机酸(如醋酸、乳酸、丙酸和丁酸),可使肠道pH值下降,偏向酸性,抑制外源致病菌和肠内固有腐败细菌的生长繁殖,减少肠道内肠毒素的生成和积累,并促进肠道蠕动,防止便秘。所以补充有益菌有美容的作用。便秘发生时,会使肠内长时间积存粪便,抑制双歧杆菌等有益菌的生长繁殖,导致有害菌的过盛繁殖,其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会随血液循环而遍及全身。

体内润泽颜自华,肠内无毒身自健。

第3节 有害菌的危害

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肠道菌群失调是很多疾病的病因,甚至是过去一些不明原因的疾病,如今在肠道找到了元凶,包括肠道内和肠道外疾病。而通过采取一些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可以取得满意效果。

一、肠道疾病

急性胃肠炎、腹泻、便秘、肠易激综合征、小儿坏死性肠炎均与肠道菌群失调有关。

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是一组反复发作的非特异性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其病因尚未完全阐明,随着自然免疫系统的揭示,了解到肠道菌群与肠黏膜免疫防御能力的失衡可能是导致它们的重要因素。某些细菌、毒素等因素启动了肠道炎症并破坏肠上皮细胞完整性,使肠道内源性菌群产生的某些产物作为炎症刺激物激活肠黏膜巨噬细胞、淋巴细胞,释放各种炎症因子,产生一系列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20世纪80年代初Marshall与Warren发现了幽门螺旋杆菌并判断其与胃炎有关,目前已肯定这种细菌乃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及胃癌的致病菌,还可能与肝硬化、胆结石、高血压、缺铁性贫血乃至偏头痛等多种疾病有关。幽门螺旋杆菌破坏黏膜屏障和上皮细胞的完整性,使上皮细胞直接与胃腔内的胃酸、蛋白酶、胆汁和药物等攻击因子接触,从而造成胃黏膜的损伤。

肠道生态与癌症的关系近年来受到关注。研究人员给无菌培养的小鼠注入大肠杆菌,发现小鼠体内形成肿瘤。而去除大肠杆菌基因组中涉及DNA损伤的区域后,大肠杆菌引发肿瘤的能力大幅降低。这就提示肠道微生物紊乱扰乱了肠道生态系统,使病原体能够入侵肠道,从而提高患结肠癌的风险。如果经常过多食用高蛋白和高脂肪类食物,可促使胆囊向肠道排泄胆汁,某些细菌将部分胆汁转化为二次胆汁酸,胆汁酸是一种促癌物质,和其他致癌物质共同刺激肠壁,易引发大肠癌。

二、糖尿病

动物实验表明,无菌动物在接种正常菌群后葡萄糖的吸收增加,血葡萄糖和胰岛素水平升高。观察糖尿病患者的肠道菌群,他们在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升高的同时,肠道有害菌增加,而双歧杆菌数量下降。从而认为,肠道菌群刺激机体产生的细胞因子影响胰岛素的敏感性和葡萄糖的代谢,说明肠道菌群与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关系。

众所周知,饮食因素是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原因,是否可以认为,饮食因素首先造成肠道菌群结构发生改变,而这一改变产生的不良代谢产物进入机体引发炎症反应和胰岛素抵抗,进而引起糖尿病?事实上,采用益生菌调节人体免疫系统和制备疫苗预防糖尿病的实验研究已经取得令人鼓舞的成果。

三、肥胖

近年来多项研究提示肥胖与消化道某些细菌的水平也相关。在肥胖人类和肥胖小鼠的肠道中,均检测到较多的硬壁菌门细菌和较少的拟杆菌。而将肥胖小鼠的肠道菌群移植到无菌小鼠体内,则会引起无菌小鼠的肥胖。Backhed等证实肠道细菌可抑制肠上皮产生一种禁食诱导脂肪细胞因子,从而导致脂肪堆积,肥胖形成。这个发现有力地支持了肠道菌群能够调控人体能量平衡的观点。

我国上海交通大学的科研人员研究证实,肥胖可能由细菌感染引发,而不是过度饮食,锻炼太少或者是遗传因素。他们将认为与肥胖有关的人类细菌喂食给老鼠,和没有喂食这种细菌的老鼠进行比较,尽管都喂食高脂肪食物并阻止运动,但后者并没有出现肥胖症状。

四、肝脏疾病

肝脏疾病和肠道菌群之间的影响可能是双向的。

肝功能衰竭时,肠道细菌明显上移,在空肠及胃内大量繁殖,产生大量代谢产物和毒素破坏黏膜屏障,损坏黏膜组织,造成内毒素血症、腹胀、消化道出血,并与细菌性腹膜炎、肝性脑病密切相关。澳大利亚Riordan博士发现发生肝性脑病的肝硬化患者的肠道菌群紊乱,大便内的潜在致病性大肠杆菌和葡萄球菌过度生长。

肠道细菌还在酒精性肝损害、酒精性肝炎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病理生理学改变上起到重要作用。

五、过敏

对过敏患者肠道菌群的研究发现,肠道拟杆菌含量较无过敏者明显升高。抗生素的使用也会打破肠道微生物组的自然平衡,造成肠道天然菌群中的白色念珠菌出现种群爆发,这种酵母菌能产生化学物质调节免疫应答,使免疫系统过分敏感而产生过敏。研究已证实,益生菌可以预防和治疗这类过敏性疾病。因而,从肠道微生物组角度研究益生菌与过敏的关系,可以为预防和治疗过敏性疾病提供新的方法。

六、其他疾病

菌群失调时,有害细菌产生大量恶臭气体,如氨气、硫化氢等。屁味恶臭,产生毒素多,这些毒素不能被及时排出体外,从而被肠道重新吸收,可引起身体异常,如打嗝、腹涨、排便困难等。表现在面部,则容易出现痤疮、扁平疣、牛皮癣、蝴蝶斑等皮肤病。表现在身体上,可出现头晕、头痛、神疲乏力、气短、面色无华、神经过敏、烦躁不安、食欲不振、嗅觉丧失等中毒症状。

所以总结下,菌群失调的主要表现为:便秘,腹泻、腹胀,恶臭(口、身体、粪便和屁),面部痤疮粉刺过重,消瘦,营养不良,肥胖,过敏,衰老。

第4节 导致有害菌作乱的因素

一、环境因素

苏联时期的爱沙尼亚儿童比瑞典儿童存在更丰富的肠道菌群,这说明环境因素对肠道菌群的数量和种类会产生较大影响。破坏肠道菌群的环境因素还有污染的大气,污染的水源,房屋装修散发出来的汞和铅等重金属污染,以及甲醛、苯等污染物。这些因素都会导致肠道未老先衰。

二、饮食和生活习惯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吸烟、喝酒、熬夜等,还有暴饮暴食,过多的肉食,过多的酸性食物,过多的快餐方便食品,过多的煎炸油腻食品,过多的冷饮食品等。

三、精神因素

精神压力过大也可破坏肠道菌群平衡。比如当宇航员从太空返回地球时,其体内绝大部分有益菌如乳酸菌已大部分损失。如果工作过于紧张繁忙,经常参加酒宴应酬,过重的精神压力而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导致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失调,肠道生理功能紊乱,使肠道内微生态环境失去平衡,进而造成肠道老化。

四、创伤

手术、外伤、感染、肿瘤、化学物品、疾病对肠道菌群也有影响,特别是危重症患者,有时可丧失整个乳酸菌群 。

五、肿瘤治疗

同位素、激素、放射治疗和化疗均可在治疗疾病的同时降低机体免疫力,也破坏了肠道菌群的平衡。

六、抗生素使用

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后,可使大多数敏感菌和正常菌群被抑制或杀死,而耐药菌则由于抗生素的选择作用得以大量繁殖,结果导致菌群失调,出现腹泻或便秘等症状。

七、便秘

对中老年人来说,由于肠道的张力和推动力逐渐减退、牙齿缺损、咀嚼食物咬不烂、加上吃的过于精细、运动量小等原因,致使胃肠道的消化、蠕动功能差,极易引起便秘,粪便在肠道停留时间过长,菌群生态发生改变,有害菌群增殖而影响健康。

第5节 构建肠道和谐内环境

通过以上介绍使我们认识到,肠道生态文明建设非常重要,这也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但为了让我们的肠道永葆年轻,为了我们的身体健康,再艰巨也要去做。

增殖有益菌,抑制有害菌,阻止中性菌移位,是菌群失调防治的三大原则,具体方法如下。

一、增值有益菌

益生菌是含有一定数量的活菌制剂。常见制剂有双歧杆菌、乳酸菌、肠球菌等。食用益生菌又称“活菌体外补养”。益生元是一类人体不能利用却能为有益菌提供营养及选择性地刺激肠内有益菌生长繁殖的物质。常见制剂包括大豆低聚糖、乳果糖。这种方式又称“活菌体内增殖”。合生元是由益生菌和益生元组成的混合物,既能为人体补充益生菌,又能选择地刺激益生菌繁殖,益生作用更强。

益生菌:一种能对身体健康和生理功能产生积极影响的非病原微生物,在维持人类正常的消化、吸收、免疫和营养代谢方面起到关键作用。主要由双歧杆菌、乳酸菌和革兰氏阳性球菌组成,广泛存在于人体皮肤和各腔道中。

双歧杆菌是1899年由法国学者Tissier从母乳喂养的婴儿粪便中分离出的一种厌氧的革兰氏阳性杆菌,末端常常分叉,故名双歧杆菌。它是人体肠道内的最主要益生菌,幼儿时期数量可占肠内细菌总量的25%,但到老年时期数量会递减至7.9%以下。双歧杆菌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作用,是人体的健康标志。

乳酸菌是一群能从可发酵性碳水化合物中产生大量乳酸的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统称,广泛存在于人、畜、禽肠道和许多食品、物料及少数临床样品中。像泡菜、酸奶、酱油、豆豉等,都是应用乳酸菌这种原始而简单的随机天然发酵的代谢产物。乳酸菌不仅可以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改善食品风味,提高食品保藏性和附加值,而且能够调节机体胃肠道正常菌群,保持微生态平衡,提高食物消化率,降低血清胆固醇,控制内毒素,抑制肠道内腐败菌生长繁殖和腐败产物的产生,制造营养物质,刺激组织发育,从而对机体的营养状态、生理功能、细胞感染、药物效应、毒性反应、免疫反应、肿瘤发生、衰老过程和突然的应急反应等产生作用。由此可见,乳酸菌的生理功能与机体的生命活动息息相关。可以说,如果乳酸菌停止生长,人和动物就很难健康生存。

(一)吃活菌(益生菌)

1.药物。我们先看看市场上最常用的都有哪些益生菌药物和成分。

妈咪爱(枯草芽孢杆菌、尿肠球菌)、美常安(枯草芽孢杆菌、尿肠球菌)、培菲康(双岐杆菌、嗜酸乳杆菌、粪链球菌)、金双歧(双歧,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丽珠肠乐(青春型双歧杆菌活菌)、抑菌生(枯草杆菌)、整肠生(地衣芽胞杆菌活菌)、爽舒宝(凝结芽孢杆菌)、肠复康(蜡样芽胞杆菌)、原首胶囊(蜡样芽胞杆菌)、乐复康(乐样芽孢杆菌)。

大部分的药物里都含芽胞杆菌,其作用有:

拮抗作用——占位耗氧,抑制有害菌生长。

免疫功能——激活淋巴组织,提高抗病能力。

产生有机酸——降低肠道pH值,抑制致病菌生长。

合成酶类——帮助消化,提供营养。

产生抗菌物质——细菌素、杆菌肽、多黏菌素。

解毒——降低血和粪便中氨、吲哚等有害气体浓度。

2.食物。酸奶、泡菜、醋、馒头、酒类、豆豉等食物中都含有益生菌,可以选择性适量摄入。

高加索山区、地中海沿岸国家饮自制酸牛奶,极少患糖尿病、心血管病、肥胖症。

研究表明,双歧杆菌的日摄取量以10亿个以上才可满足整肠的需要,通常每100g酸奶中双歧杆菌或乳酸菌的含量为10亿左右,所以日摄100g以上的酸奶便可满足需要。国外学者指出:每天喝200mL酸牛奶,可降血脂4.4%左右。由于酸奶中的乳酸菌在储存过程中容易死亡,而死细菌的保健功能不及活菌,故酸奶是愈新鲜愈好。

乳酸菌因不是人体肠道固有的细菌,所以用乳酸菌制造的酸奶应每天喝才好。而用双杆菌制造的酸奶,也不是喝一两次便可永久定居在肠道中,也是要天天喝才有良好效果。

(二)供给活菌食物(益菌因子、益生元)

相比而言,采用供给益生菌养料远比口服活菌制剂安全、稳定、有效。

1.功能性低聚糖。人体肠道内没有水解它们的酶系统,因而它们不被消化吸收,而是直接进入大肠内优先为双歧杆菌所利用,是双歧杆菌的增殖因子。

2.乳果糖。增值乳酸菌。

3.食物。带皮的水果和蔬菜,如蓝莓、树莓、黑莓、草莓、樱桃等;燕麦片;大豆、扁豆和花生;茶;坚果和水果干;深色果汁,如蓝莓、石榴、葡萄;全谷发酵酸面包;深色巧克力和可可粉;红葡萄酒;香草和香料。

(三)消除损伤益生菌因素

1.合理使用抗生素。禁止滥用抗生素,实在需要使用应控制用量。

益生菌在与抗生素联合使用时应注意:加大益生菌剂量;错开服药时间,间隔2~3小时;胃肠道外使用抗生素影响较小;布拉酵母菌,酪酸梭菌和芽孢杆菌对抗生素不敏感,可与抗生素同时使用。

2.控制精神因素。调整好情绪,情绪的好坏关乎到肠子的安危。过度紧张、焦虑、压抑、恼怒、忧愁等不良情绪,皆可导致胃肠道生理功能发生紊乱,引起肠道内微生态环境失衡。因此,要学会调控和驾驭自己的情绪,保持一颗清静的心,对维护肠道内环境稳定非常有益。

3.均衡饮食。首先要关注膳食结构的平衡合理,一日三餐应粗细搭配、荤素都吃,常吃、多吃全谷类、薯类、豆类、蔬菜瓜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研究表明,膳食纤维不仅能促进肠道蠕动加快粪便排出,而且能抑制肠道内有害细菌的活动,加速胆固醇和中性脂肪的排泄,有利于肠道内微生态环境的稳定。此外,做到吃饭定食定量,不暴饮暴食,不酗酒,注意饮食卫生等,都对保持肠道年轻至关重要。

4.适度锻炼。可选择喜爱的运动项目,并持之以恒地参加锻炼,还可常做俯卧撑、揉腹等,有利于增强腹肌,促进肠道蠕动,加速排出粪便,使肠道内菌群保持平衡,防止肠道老化。

5.防控其他损伤因素。如吸烟、喝酒、熬夜,食用高蛋白、油炸食品;肿瘤治疗;大气、水源污染;房屋装修;频繁洗肠;服用刺激性泻剂。

二、抑制有害菌

可以通过增值有益菌,减少肉食摄入,增加大蒜和芥末的摄入,避免食物中毒,防便秘来做到。

三、阻止中性菌移位

中性菌又称条件致病菌,这些条件有:第一,寄居部位的改变。大肠杆菌是肠道内的常见菌,当进入肛周、尿道,就会引进感染。第二,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常引起内源性感染。第三,菌群失调,引起菌群失调症。消除这些条件,就能避免中性菌致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