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作者前言

这本书名叫《张维迎寓言经济学》,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张维迎提出的寓言和比喻来阐述经济学知识的读物。用寓言表达经济学思想对很多人并不陌生。两百多年前,经济学的创始人亚当·斯密就是通过“看不见的手”这一比喻,反映了市场在协调个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关系中的精妙作用。20世纪最著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曾借用“蜜蜂的兴衰”这个寓言来解释他独特的经济波动理论。哈耶克用“抓住老虎的尾巴”表达货币政策刺激经济窘境的比喻也广为人知。张维迎是当代中国改革研究最前沿的经济学家之一,他使用过大量的寓言和比喻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因此独树一帜,闻名遐迩。在中国经济学界,张维迎无疑是最擅长使用寓言和比喻阐述深刻见解的经济学家。他的寓言和比喻也多次被国外学者引用。“张维迎式”的寓言和比喻,常常让人茅塞顿开,心领神会,读起来既回味无穷又浮想联翩。我们作为这些寓言的搜集者和评论者,有必要向读者说明:张维迎的寓言经济学与一般的经济学理论相比,有什么同与不同。

在今天的学院式正统教育中,经济学一般分为微观与宏观两部分。其中微观经济学所关注的是,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与个人,在价格信号的指引下如何按利益最大化原则行事,最后达到全社会资源配置最优、效率最高、福利最大的结果,也就是亚当·斯密所说的“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机制——它的基本结论是:市场是配置资源的最佳方式,政府不该干涉企业与个人的自由选择。在这一点上,张维迎的寓言经济学和主流经济学是高度一致的。1984年,张维迎把计划价格比喻为“不胀钢温度计”,把市场价格比喻为“水银温度计”,实际上告诉人们,计划价格本质上不是价格,并由此论证了中国改革由计划价格转向市场自由定价的必要性和渐进措施。在此后20多年间,在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定位上,张维迎秉持坚定的自由市场理念,对一切政府干预市场的政策行为都报以高度警惕,不断提出批评,构成了“张维迎寓言经济学”的重要底色和特征,譬如“警惕‘卖拐’”、“假如让狼照看羊”、“砍了小树当柴烧”等寓言,就反映了这类坚持自由市场理念的观点。

但是,张维迎也在多次演讲中表达了对主流经济学的不满。他用“把美女画成猴子”的寓言揭示新古典经济学的弊端。他认为,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是最好的自由市场理论,主流经济学理论中所谓的“市场失败”实际上是市场理论的失败,不是市场本身的失败。特别是,由凯恩斯创立的主流宏观经济学,预设了市场在一定不利条件下出现“失灵”的可能性,并要求政府在经济进入衰退或高涨时用财政、货币政策进行调节,以保证宏观经济的稳定运行——即所谓宏观调控。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以后,这些理论和政策在世界各国大行其道,张维迎提出的“彻底埋葬凯恩斯主义”振聋发聩。他借助哈耶克“抓住老虎的尾巴”、“一边想减肥,一边又大吃大喝”、“猛药之后肯定有不良反应”、“抽鸦片会越抽越上瘾”等比喻来揭示凯恩斯经济理论的谬误,并预言政府的救市措施将给经济带来深远的危害。在这个意义上,张维迎也可以说是主流经济学的叛逆者和挑战者。

“张维迎寓言经济学”与正统经济学的第二点不同,在于它与中国改革历史和现实的紧密联系。张维迎1984年研究生毕业后,在国家体改委工作了6年,奠定了他的学术研究与中国改革密切关联的特点。就像上面提到,在1984年完成的硕士论文中,他提出以“双轨制”方式促使中国由计划价格转向市场自由定价的设想,其中就有将价格比喻为“温度计”的通俗表达,揭示了价格的信号功能,对价格改革政策的制定产生了重要影响。此后,1980年代中国社会的政策变化、政治氛围、舆论环境等,也多次反映到张维迎的改革寓言中。他把当时艰难生存的企业家比喻为“等待营救的囚徒”,把意识形态约束下的政策讨论总结为“只能说皇帝的衣服太透亮”,把推动改革的政治策略寓言为“村长悄悄换斑马”,等等,生动反映了这段历史的时代特征。到了1990年代,中国改革的重点转向企业产权制度,张维迎提出的经济寓言更加丰富。他把国有企业领导人的短期行为比喻为“为吃果子砍倒树”;把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比喻为“通过马背上画白道道来制造斑马”;把国有企业的亏损比喻为“盖不住的一筐烂柿子”,等等。这些寓言和比喻反映了张维迎在企业改革问题上的一贯观点和长期主张,并在1990年代中后期推动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理论争鸣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进入21世纪以后,由于社会思潮、经济形势、政治力量等因素影响,中国改革进入了一个进退交织、困难复杂的阶段。对这一时期的改革倒退和企业家生存环境,张维迎用“被追捕的自由人”来形容;他认为改革需要冒险精神和行动力,就像生孩子应该“先怀孕,再保胎”一样;还通过“华盛顿夫妇解放黑奴”的例子,强调了理念在推动改革中的重要作用;甚至借用“太极图”的比喻,对中国改革的来龙去脉作出全面的概括和展望。毫不夸张地说,在张维迎的经济寓言中,蕴含着当代中国改革道路的历史缩影。

还有一点,“张维迎寓言经济学”与一般经济学的不同,是对企业问题深入、系统的研究和论述。在一般的经济学体系中,企业是作为一个既定事实与外生变量来参与市场活动的。但是,企业是怎么产生的?人与人之间为什么要结成企业?企业里的人为什么分为雇员和老板?企业在市场秩序运行中担当着什么作用?这才是能够深入、完整地理解经济现实的关键问题。在牛津大学读书期间,张维迎发展了他的“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并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比喻和寓言阐述了他的观点。他的企业理论影响力之所以经久不衰,不仅源于他的思想的深刻性和论证的严谨性,也得益于他创造性的比喻和寓言。“在每个人的脑门上标注财产”这个极富想象力的寓言,揭示了在企业的形成过程中,为什么是资本雇佣劳动,而不是劳动雇佣资本;“月光下与树影下”这个非常简单的比喻,阐述了为什么在企业里是企业家监督员工,而不是员工监督企业家的道理;他还通过“和尚与庙”、“找不到别人的错都是你的错”、“小伙子还是老太太”等寓言,解释了企业如何构造市场的声誉机制和责任体系,以及企业经理人的职业道德约束与激励等重要问题。正是基于对这些基本问题的深入研究,张维迎对国有企业弊病提出全面、彻底的批判——典型反映在“变压器理论”、“牢固的钉子和摇晃的墙”、“乾隆皇帝的生产率”等寓言中,并揭示了中国股市的内在缺陷,最后得出国有企业要么改革产权、要么走向消亡的结论。或许由于张维迎长期从事商学院教育,他在企业品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生存发展等问题上也作了大量深入浅出的研究和论述。他以“电视机与土豆”为例,说明品牌是市场解决产品质量信息不对称的重要机制;以“自己凿洞才能当菩萨”为比喻,提示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在经济转型中的极端重要性;还以“叠罗汉”的比喻,解释了企业在市场价值链分配中责任越大、利润越大的道理。这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和论述过程表明,张维迎是能够将企业理论追根溯源、融会贯通,并引导企业家将其付诸实践的经济学家。

这样一来,就很清楚,这本《张维迎寓言经济学》的读者对象和阅读价值是什么了。对于那些还在学校里学习的青年学生来说,这本书是“游览车”,让他们可以轻松领略经济理论的丰富内容,以及经济理论和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对于那些关心中国社会变化趋势的普通公民乃至政府官员来说,这本书是“透视镜”,为他们观察中国改革的历史和未来提供富有穿透力的重要启示;对于那些在企业工作的商界人士和企业领导来说,这本书是“定位器”,帮助他们重新思考企业运行的基本逻辑和发展方向……更一般地说,这本书提供了一种真切理解经济生活与社会问题的思维方式,它让每个人都能明白:任何复杂的问题和深奥的理论,只要理解透彻,终究可以转换为浅显的生活经验和日常用语——这对那些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大众求知者来说,无疑是一个福音,也是一种激励。

当然,寓言毕竟是寓言,任何寓言或者比喻,在知识传递过程中都有它的局限和误差,“张维迎寓言经济学”也同样如此。要想得到更完整和精确的知识,就必须深入到寓言背后的理论细节和事实依据中。为此我们希望,那些对中国改革和企业发展问题有更多兴趣的读者,能以这本相对浅显的小书作为“中转站”,走进张维迎原创的、更加广阔深远的学术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