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子不学 非所宜 幼不学 老何为
【译文】
一个人倘若从小不能很好地进行学习,那是不合宜的,也是不应该的。一个人小的时候如果不能很好地学习,到老了,既不懂道理,又没有知识,又能有什么作为呢?
【注释】
学:效法,获得知识。古人认为,学是解惑的过程,解除头脑中的困惑,开发本身所具有的智慧,不断提升自身修养和德行,再掌握一些文化知识。
宜:适当,适合;应该,应当。
幼:年纪小的时候,小孩子。
何:语气代词,怎么,哪样。
拓展故事
欧阳修幼年苦读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欧阳修四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他跟随叔父在现在的湖北随州长大,幼年时家境窘迫而贫困,为了让欧阳修能学一些东西,母亲郑氏用荻草在地上写字,教儿子学习识字、写字。欧阳修自幼喜欢读书,他常常向城南李家借书抄读,他天资聪颖,又刻苦勤奋,往往书还没抄完,就已能读诵了;少年欧阳修博览群书,习作诗赋文章,文笔老练,有如成人。他叔叔对侄儿的成就很自豪,由此也看到了家族振兴的希望,他对欧阳修的母亲说:“家里不富裕,嫂嫂也不要担心孩子的前程,我们这个孩子是天下奇才!现在他的水平就已经初见锋芒了,等到有一天,他学成之时,一定会干出一番事业,有所作为,让天下人所仰慕!欧阳家一定会在他这一代振兴的!”
欧阳修自幼受韩愈的《昌黎先生文集》影响,非常喜欢韩愈的文章和文风,他废寝忘食,如饥似渴,手不释卷,彻夜苦读,这为日后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播下了种子。
后来欧阳修应试开封府最高学府国子监,参加了国子监的解试,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又参加礼部组织的春闱,欧阳修名列第一。同年,当时皇帝宋仁宗赵祯主持了封建社会最高等级的考试——殿试,欧阳修位列二甲。欧阳修从此走上仕途,在他当官的几十年里,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他在政治上有清醒的头脑,在文学上有高深的造诣,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为人胸怀坦荡,对有真才实学的后辈学人极尽赞赏,竭力推荐,使许多原本布衣之身的学子都被他推荐提携而名扬天下,他的学生不但包括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等文坛巨匠,还包括张载、程颢、吕大钧等旷世大儒,他荐拔包拯、韩琦、文彦博、司马光等政治奇才,他是真正的千古伯乐。
勤奋开启成功之门
约翰·希顿出生在一个穷苦人家,幼年时几乎没有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他经常衣食无着,四处游荡。为了讨口饭吃,他干过饭馆小工、酿酒工、代理人等工作。在他年轻的二十几年中,饱尝了人世间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然而,只要一有空,他就会逛书店,他买不起书,只能站在那里学习,一段一段地做记录。长年累月,他积累了深厚的文学知识,为他日后从事文学创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功夫不负有心人”,当他28岁时,约翰·希顿成功发表了《熙泽奇遇》,一举成名!从那时起一直到去世,他共发表了87部作品,最重要的著作《英格兰大教堂古迹》共计14卷,是一部光彩夺目的辉煌之作,也是约翰·希顿一生勤劳而辛酸的纪念碑!
正因为约翰·希顿的勤奋、坚持,才有了他后来的成功,也正因为他坚持不懈、自强不息的精神,才让他成为受世人尊重的文学大家。
【评析】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这一段经文就像一个师长在谆谆教诲面前听讲的孩子。意思是说,孩子小的时候,不能很好地学习,是不合适的,是不应该的,年轻的时候不学习,到老了还能干什么呢?正像许多经典诗文中劝勉的一样,“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些经典的诗文都是劝勉后辈学人要珍惜少壮年华,要勤奋学习,努力奋斗,要有所作为,否则,到老将一事无成,后悔已晚。这些发人深省的励志格言,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为了理想而奋斗。所以说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是积极的、向上的、乐观的,是催人奋进的。这些经典的章句穿越历史的沧桑,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也会有常读常新的味道,听起来是那样脉脉深情,又不失劝勉。
【思考】
各位亲爱的读者,你儿时的理想是什么?你为此拿出全部的精力努力奋斗了吗?和大家一起分享你为一件事而奋斗的故事吧。
名言欣赏
1.生活,就是理解,生活,就是面对现实微笑,就是越过障碍注视将来。
——雨果
2.少壮不经勤学苦 老来方悔读书迟。
——《警世贤文》
3.有田不耕仓禀虚 有书不读子孙愚。
——《警世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