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 融四岁 能让梨 弟于长 宜先知
【译文】
孔融四岁的时候,就能把大梨让给哥哥和弟弟吃。长幼有序,相互谦让爱护,这样的伦理道理,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应该让他知道。
【注释】
融:孔融,东汉末年人,孔夫子第二十世孙。
让:不争,尽(jǐn)着旁人。
于:对。
长:排行第一的;辈分高或年纪大的。
宜:应该。
知:晓得,明了。
拓展故事
孔融让梨
孔融,字文举,东汉后期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他文采出众,是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
孔融四岁的时候,有一次,母亲叫孔融把一盘梨分给家里人吃。于是孔融就按长幼次序来分,每个人都分到了自己的一份,孔融唯独给自己的那个是最小的。父亲很奇怪地问他:“别人都分到大的梨子,你自己却分到小的,为什么呢?”孔融从容答道:“树有高的和低的,人有老的和少的,爱护年幼尊敬长辈,是做人的道理!”父亲听后很是高兴。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这里另外讲一个孔融小时候的故事。
孔融10岁那年随父亲到京城洛阳。当时,著名的士大夫李膺也在京城,如果不是名士或他的亲戚,守门的人一般是不通报的。孔融只有10岁,想看看李膺是个什么样的人,就登门拜访。他对守门人说:“我是你家大人世交之子。”按照当时的礼节,李膺是一定要接见的。所以守门人通报后,李膺就接见了他。李膺问他:“请问你的祖父和我是朋友吗?”孔融回答道:“从前我的祖先孔子和你家的祖先老子有交情,因此,我和大人您也是世交呀!”当时很多宾客都在场,对孔融的回答十分惊奇。中大夫陈韪却不以为然,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融立即反驳道:“想君小时,必当了了。”意思是说,陈大人您小时候一定很聪明吧,现在不过就是平平之人。陈韪听后无话可说。李膺大笑,说:“世子这么聪明将来肯定能成大器。”
孔融一生极其爱才,他为朝廷推举了很多贤能之人。但因其恃才负气,心存正义,刚直不阿,不屈强权,又屡屡反对曹操,最后被曹操诛杀。
赵孝争死
汉朝的时候,有这样一对兄弟,哥哥叫赵孝,字常平,弟弟叫赵礼,他们兄弟二人相依为命,虽然生活清苦而拮据,但二人很是友爱。
有一年,年成不好,粮食歉收,很多人吃不饱肚子,百姓穷困动荡。一伙强盗占据了宜秋山,到处抢钱抢粮,有时还抢人,艰难的日子,让人活得没有尊严,强盗吃人的现象屡屡发生。
强盗抢劫了赵礼兄弟所在的村,并趁乱把赵礼捉去了,还要吃了赵礼。赵孝听说强盗掳走了弟弟,就赶紧跑到了强盗所在的宜秋山,跪下恳求那些强盗说:“我弟弟是有病的人,而且他的身体又很瘦,不好吃。我的身体很胖,我情愿来代替我的弟弟给你们吃,请你们把我的弟弟放走吧。”强盗还没有开口说话,他那弟弟赵礼急着说:“被将军们捉住的是我,就是死了,也是我自己命里注定的,哥哥有什么罪呢?你们不能吃我哥哥,一定要吃我。”两兄弟相互争着让强盗吃,最后抱在一起大哭了一番。
这些冷血的强盗被深深感动了,强盗的领头人说:“你们兄弟二人相互争死,我们真是自愧不如啊。”最后强盗把他们兄弟俩都释放了。
这件事传到了当时的皇帝那里,就下了诏书,加以褒奖,将事情昭示天下,并选聘兄弟二人入朝当了官。
这个兄友弟恭的典范故事感动了很多人。
【评析】
史书中对于孔融的故事,记载了很多,但是唯有“孔融让梨”的儿时故事最家喻户晓。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历代学者名儒对中华传统美德中的“弟”道还是相当重视的。“弟”道,在“八德”中排在除“孝”道之后的第二位。一个人心中有了父母宗族后,还应该有兄弟。前者是对长辈的尊敬和孝顺,后者是对平辈的团结和互助。这个关系处理好了,你和家族中的亲戚的关系就一定能处理好。一个在家里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人,也能够在社会中尊重别人家的老人,与同年龄段的人或同级的同事和平共处。所以《尚书·君陈》中说:“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兄弟之间的情谊包含了一个人在内心中是否真的尊敬父母。因为孝顺本身就有让父母开心的意义,兄弟同气连枝,情谊深重,割舍不断,能够和睦相处,互相恭敬照顾,一定可以让父母欢欣。从这个角度,“弟”道也是孝道的延续。
前面提到的曹丕最终能够放过曹植,我想不是因为曹植能在七步之内写诗,真正的原因恐怕就是曹植的《七步诗》中的话触动了曹丕内心深处的情感,那就是兄弟情谊吧!
《大学》有一句话:“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只有把孝弟之道做圆满的人,才可以垂范天下。
【思考】
“兄弟齐心,其利断金”,您如何理解这句古语呢?
名言欣赏
1.世间最难得者兄弟。
——程允升
2.《兄弟》
兄弟本是同根生,莫因小事起争端,
手足之情诚可贵,万事须念骨肉情,
人生难得有兄弟,同心协力铁成金,
谦让尊敬情意长,天伦之乐须珍惜,
为人当效孔让梨,打虎还须亲兄弟,
桃园结义刘关张,世代相传美名扬。
——励志格言
3.《兄弟》
兄弟连枝各自荣,些些言语莫伤情。
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世为弟兄。
——法照禅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