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稻粱菽 麦黍稷 此六谷 人所食
【译文】
人类生活中的主食有的来自植物,像稻子、小麦、豆类、玉米和高粱,这些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食品。
【注释】
菽:豆子。
黍:黄米。
稷:小米。
拓展故事
后稷教稼
农业始祖后稷教民稼穑,开创了光辉灿烂的农耕文化。后稷教稼台巍巍屹立在陕西武功县故城东门外,犹如写在中华大地上的一部农业史书。
相传距现在四千多年前,炎帝后裔有邰氏的女儿名叫姜螈,因心里不舒服经常外出散步。有一天,她偶然发现地面上有一个巨人足迹,觉得好奇,有意踏上去,后来就怀孕生子。人们认为这个无父亲的孩子是个“不祥之物”,就把他抛弃了三次,先后扔在小巷、冰河和森林里,奇怪的是每次都有牛羊、飞鸟和人相救。姜螈认为他是个神孩,就又抱回养育,起名叫“弃”。
弃是个有志气的孩子,从小就喜欢农艺,在母亲姜螈的教诲下很快就掌握了农业知识。他看到人们仅仅靠打猎维持生活,食物太单调,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心里非常难过,于是就决心想个办法来保证人类能生存下去。他想着想着就上了山坡,看到满山遍野的树木和花草,突然灵机一动,人们为什么总要渔猎吃肉呢?这些树木的果实、茎叶能不能吃呢?于是,他便决定亲口尝一尝各种野生植物的滋味,遍尝百草,为人类找到了大量的食物,后被尊称为“农业始祖后稷”。
可是,后稷并不满足于这些发现,他看到人们为了找到可口好吃的植物,往往要走很远的路。能不能在家门口自己种植呢?他反复思考、观察,惊奇地发现,飞鸟嘴里衔的种子掉在地里,到第二年又发出新芽,长出新的植物。后来他又发现植物的生长与天气、土壤有关系,就决定利用天气的变化和不同类型的土地,指导人们选育良种,有计划地进行农耕。他为民造福,人类结束了茹毛饮血的生活。后来,后稷还在教稼台上号召并领导人们改进农具,开渠修堰,排水、灌溉,使田野一片绿油油。人们都夸后稷教民种的庄稼穗儿大、颗粒饱满、产量高。教稼台从此名扬天下。它记载着炎黄民族农业生产远在各国之先的历史,反映了原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人们为了纪念后稷,建立后稷教稼园,后稷教稼园位于陕西杨凌高速公路出口处。教稼园是以农耕始祖后稷设计为主线,以农耕文化为背景营建的具有现代休闲性的观光公园。设计上追求简洁明快、悠久朴实的视觉效果;在设计风格上追求古朴、自然的格调;同时园内还增加了参与性项目,以增强公园的趣味性、娱乐性。教稼台是四大名台之首,位于武功古城东门外漆水之滨,相传这里是农业始祖后稷教民稼穑的地方,后人为纪念他的功绩而建立了此台。“后稷奖”是农高会设立的唯一奖项。后稷乃中华农耕文明之始祖,陕西省杨凌地区则是其“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之地。为缅怀后稷重视农业之遗风和为中华农业文明做出的开创性努力,推动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故此,农高会的这一奖项取名为“后稷奖”。
【评析】
稻米、高粱、豆子、麦、黍(黄米)、稷(小米)称作“六谷”,是我们人类所食用的主食。中国人历来讲究五谷丰登,庄子形容姑射山上的神人,也用了“不食五谷,吸风饮露”的话;但是这里有提到“此六谷,人所食”。五谷与六谷的说法有什么不同之处呢?简单地说,五谷中不包括稻子,上古时期的中国人集中生活在黄河流域,而长江以北地区是不种稻子的。之所以有五谷六谷之分,也是在于中华文化的发源地是黄河流域。据文献记载,稻子是在唐太宗祥符年间从南方占城国引进的品种,为纪念此事,将稻米称作粘谷,粘者占城国之米也。
谷类作为中国人的传统饮食,几千年来一直是老百姓餐桌上不可缺少的食物之一,在我国的膳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被当作传统的主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当我们吃饭时,不要忘了辛勤耕种的农民,要爱惜每一粒粮食。
【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随处都可以看到浪费粮食的现象。也许你并未意识到自己在浪费,也许你认为浪费这一点点算不了什么,也许你仍然以为我们祖国地大物博……由于近年来人们的生活过得越来越好,“节约”一词已被人们日渐忽视和淡忘了。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种种的浪费现象如果继续下去的话,其后果是很严重的!凡事贵在坚持,节约要从点滴做起,不仅仅是对粮食,我们要节约一切资源,要让节约成为习惯。我们如何重塑节约精神,倡导合理消费而不浪费呢?
名言欣赏
1.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明·朱柏庐《夫子治家格言》
2.成由勤俭败由奢。
——唐李商隐《咏史》
3.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绅《悯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