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6版)
- 圣才考研网
- 8644字
- 2024-12-20 22:17:16
第五章 管理道德与社会责任
5.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企业管理为什么需要伦理道德
1.伦理、道德的文化真义及其管理学诠释
伦理与道德作为人类文明的基本因子,是指评价人类行为善恶的社会价值形态,在日常生活中具体表现为一定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在中西方文化传统中,伦理与道德是历时甚至共时地存在着的两个概念。
(1)西方文化的伦理与道德
①概念。伦理的最初意义指灵长类生物的持久居留地。人既是群居的动物,又有个人自由意志。如何协调群体性与自由意志之间的关系,使人的行为既合理而又可以预期,从而持久地居留,便产生了伦理。伦理的原初形态或自然形态就是风俗习惯。而道德是指在一定的风俗习惯下所形成的个人的品质气质。
②二者的关系。用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的话说,“德是一种伦理上的造诣”。
(2)中国文化的伦理与道德
①概念。“伦”是指人所处于其中的那个共同体,以及个人在这个共同体中的地位;伦理是指关于“伦”的理性和原理。而道德就是“得道”。
②两者的关系
伦理是人之所以为人,即单个的人成为一个具有共同体本质的人的理性与原理。这些理性与原理,当走出思维与意识,而具有意志与行为的意义时,便是所谓的“道”。“得道”,就是具有了“伦理上的造诣”,也就是有了“德”。这样,伦理与道德相接相通。
(3)企业管理的伦理解释
①伦理的真义是“本性上普遍的东西”,这种“本性上普遍的东西”被称为伦理性的实体即伦理性的共同体。在社会体系中,家庭、民族、市民社会,是伦理实体的三大基本形态。企业是市民社会中伦理实体的一种具体存在方式,它不仅是一个经济实体,而且首先并且更重要的是一个伦理实体。
②在企业管理中,伦理的要义就是个人作为“组织人”或作为企业的成员而行动。伦理的真谛是个人的单一性与共同体的普遍性的统一,但它不是借助外在强制如法律规范的形式统一性,而是透过精神所达到的统一,因而精神是伦理的文化内核,即所谓“伦理精神”、“企业精神”、“企业伦理精神”。
③“德”是个体将共同体的普遍性、普遍品质或普遍要求加以内化,造就精神同一性,使共同体成员或企业员工达到“同心同德”。
④在企业管理中,个体与共体统一的善的价值追求,表现为企业内部的个体与组织的关系以及企业与社会、国家的关系。这两大结构分别形成了企业的内部伦理和外部伦理。
2.伦理道德与经济运行
(1)理想类型论
20世纪20年代,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新教伦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就是现代资本主义乃至现代文明的“理想类型”。新教伦理形成了一种独特“经济气质”是欧美资本主义企业成功的秘密。其观念有:
①“天职”的观念与独特劳动价值观;
②“蒙恩”的观念与独特的财富观;
③“节俭”的观念与独特的消费观。
(2)文化矛盾论
20世纪7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丹尼尔·贝尔提出:西方资本主义已经陷入困境,这个困境本质是一种“文化矛盾”。文化矛盾的核心是经济冲动力与宗教冲动力或道德冲动力的分离与背离。
(3)最强动力—最好动力论
20世纪末期,德国著名经济伦理学家彼得·科斯洛夫斯基提出一种观点。他认为,无论在社会、企业,还是个人的身上,都存在两种动力,一种是谋利或经济活动的“最强的动力”,一种是道德的“最好的动力”。这两种动力往往处于矛盾之中:最强的动力往往不是最好,最好的动力往往不是最强的。企业管理与社会管理的目的和境界,在于将这两种动力有机匹合,形成“最强的动力—最好的动力”的合理冲动体系。他认为,道德是对“市场失灵”的补偿措施,宗教是对“道德失灵”的补偿措施。
(4)竞争力论
20世纪90年代,查尔斯·汉普登-特纳等几位学者认为:“国家竞争力:创造财富的价值体系”。
3.伦理道德的管理学意义
(1)经济与经营活动的意义,尤其是对终极意义的追求。寻求意义,并在任何具体形式中赋予价值意义,是人类内心最深沉的呼唤。
(2)企业及其产品的价值观。汉普登在调查中发现:“任何企业产品的品质,早先决定于创办人的价值观,后来则决定于整个企业的工作价值观。”
(3)企业组织。要使组织成员主观上认同共同目的,并产生协作的愿望,常常依赖利益无法驱动,但企业伦理和管理道德则可以有效发挥作用。
(4)人文力与企业精神。企业管理一方面透过伦理道德建立个体与组织相统一的内部伦理关系,另一方面藉此建立企业与社会相统一的外部伦理关系,同时还透过伦理道德的有效合理运作,建立企业的人文力体系,从而形成企业的伦理精神或企业运行的“经济气质”,从而构筑作为企业灵魂的“企业精神”。
二、几种相关的道德观
1.功利主义道德观
(1)基本内容
功利主义道德观认为,能给行为影响所及的大多数人带来最大利益的行为才是善的。这是一种完全根据行为结果即所获得的功利来评价人类行为善恶的道德观。
(2)功利主义的要义
①功利主义的所谓“最大利益”是“最大福利”,如果将利益理解为财富,那么,它们是能带来幸福的财富,导致财富指数和幸福指数矛盾甚至相悖的利益,不是“功利”的目标和内容;
②功利主义的核心是“有用性”。“有用性”不只是指对象对主体或者财富对个人或社会的有用性,同时还指个人对组织和社会的有用性。
(3)功利主义道德观的问题
①为实现利益最大化,可能采取了不公平、不道德甚至损害他人或社会利益的手段;
②没有规定所得利益在相关人员中的分配,可能会导致分配不公,形成贫富两级分化的现象,这是不道德的。
2.权利至上道德观
(1)基本内容
权利至上道德观认为,能尊重和保护个人基本权利的行为才是善的。基本权利即人权,只要是人就应当平等地享有人的基本权利(如生存权、言论自由权、受教育权、医疗保障权、工作权等)。
(2)权利至上的要义
①“权利”的基本意义是“正确”和“正当”;
②权利是相互的,“肯定自己是人,并尊敬他人为人”,是“法”的绝对命令,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才构成“权利”的基本内涵,否则权利会演化为自私自利和任性放任。
3.公平公正道德观
公平公正道德观认为,管理者不能因种族、性别、个性、个人爱好、国籍、户籍等因素对部分员工歧视,而那些按照同工同酬的原则和公平公正的标准向员工支付薪酬的行为是善的。
公平公正主要是指支付薪酬的依据应当只是员工的技能、经验、绩效或职责等因素,而不是其他各种似是而非的因素。
4.社会契约道德观
社会契约道德观认为,只要按照企业所在地区政府和员工都能接受的社会契约所进行的管理行为就是善的。
契约论的道德观有其深刻的局限性。因为契约具有很强的情境特征,在很多场合是利益博弈的结果,与合理性无关。而且,契约的对象必须严格限制。
5.推己及人道德观
推己及人道德观所追求的结果不是经济利益,而是“无怨”的“和为贵”,也就是今天所讲的“合作”、“和谐”、“双赢”的结果。
三、道德管理的特征和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
1.合乎道德的管理的七个特征
(1)合乎道德的管理不仅把遵守道德规范视作组织获取利益的一种手段,而且更把其视作组织的一项责任;
(2)合乎道德的管理不仅从组织自身角度,更应从社会整体角度看问题;
(3)合乎道德的管理尊重所有者以外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4)合乎道德的管理不仅把人看作手段,更把人看作目的;
(5)合乎道德的管理超越了法律的要求,能让组织取得卓越的成就;
(6)合乎道德的管理具有自律的特征;
(7)合乎道德的管理以组织的价值观为行为导向。
2.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
(1)道德发展阶段
国外学者的研究表明,道德发展要经历三个层次,每个层次又分为两个阶段。随着阶段的上升,个人的道德判断越来越不受外部因素的影响。
①道德发展阶段(见表5-1)
表5-1 道德发展阶段
②道德发展阶段的研究表明:
a.人们依次通过六个阶段,而不能跨越;
b.道德发展可能中断,可能停留在任何一个阶段上,也可能倒退和堕落;
c.多数成年人的道德发展处在第四阶段以上。
(2)个人特性
管理者的个人特性对组织的管理道德有着直接的影响。个人特性主要是指管理者的个人价值观(包括道德观)、自信心和自控力。
(3)组织结构
①组织内部机构和职责分工有没有必要的权力制衡、监察、检查、审计机制,有没有外部群众和舆论监督;
②组织内部有无明确的规章制度;
③上级管理行为的示范作用;
④绩效评估考核体系会起到指挥棒的作用。
(4)组织文化
有无诚信、包容的组织文化。诚信做事,包容失败的组织文化将必然减少不道德的管理行为。没有诚信、包容的组织文化必将助长不道德管理行为的滋生与扩散。
(5)问题强度
道德问题强度会直接影响管理者的决策。问题强度是指该问题如果采取不道德的处理行为可能产生后果的严重程度。
四、改善企业道德行为的途径
1.挑选高道德素质的员工
人在道德发展阶段、个人价值取向和个性上差异的存在,使管理者有可能通过严格的挑选过程(挑选过程通常包括审查申请材料、组织笔试和面试以及试用等阶段)而将低道德素质的求职者淘汰掉。其中重要的一环是加强对试用者的观察和了解。
2.建立道德守则和决策规则
道德守则是表明组织的基本价值观和组织期望员工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的正式文件。道德守则既要相当具体以便让员工明白以什么样的精神来从事工作、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工作,规定内容要比较宽松以便让员工有判断的自由。
3.在道德方面领导员工
(1)高层管理人员在言行方面是员工的表率;
(2)高层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奖惩机制来影响员工的道德行为。
4.设定工作目标
员工应该有明确和现实的目标。如果目标对员工的要求不切实际,即使目标是明确的,也会产生道德问题。
5.对员工进行道德教育
越来越多的组织意识到对员工进行适当的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它们积极采取各种方式(如开设研修班、组织专题讨论会等)来提高员工的道德素质。
6.对绩效进行全面评价
在对管理者的评价中,不仅要考察其决策带来的经济成果,还要考察其决策带来的道德后果。
7.进行独立的社会审计
根据组织的道德守则来对决策和管理行为进行评价的独立审计,是发现不道德行为的有效手段。审计可以是例行的,如同财务审计;也可以是随机的,并不事先通知。
8.提供正式的保护机制
正式的保护机制可以使那些面临道德困境的员工在不用担心受到斥责或报复的情况下自主行事。
五、企业的社会责任
1.企业与现代社会
(1)传统经济学的观点。为股东实现组织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天职,增进和保护社会福利是政府和非盈利组织的责任。
(2)社会经济学的观点。企业不只是对股东负责的独立实体,它们还要对社会负责,因此企业的责任不只是创造利润,还应包括保护和增进社会福利。
(3)本书的观点。作为经济细胞,企业不只是一个经济实体,而且同时是,也必须是、应当是一个伦理实体。企业不仅是“经济细胞”,而且是“社会公器”,因而具有伦理属性,并承担社会责任。
循环经济理论和现代企业以循环生产模式取代传统的线性模式,就是基于对企业“伦理实体”与“社会公器”的定位而取得的觉悟和进步。
2.企业的价值观
(1)价值观:价值观是指关于价值的一定信念、倾向、主张和态度的系统观点,是评价人或组织行为善恶的标准和准则。价值观的内涵是由管理者创导、推行,全体成员共同实践形成的。
(2)企业价值观的表现:主要表现在全体成员对本企业“应当是什么”和“应当做什么”的高度认同。
(3)价值观的发展阶段:从历史的观点看,企业价值观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发展(见表5-2)。
表5-2 企业价值观的发展
3.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
(1)办好企业,把企业做强、做大、做久;
(2)企业一切经营管理行为应符合道德规范;
(3)社区福利投资;
(4)社会慈善事业;
(5)自觉保护自然环境,主动节约能源和其他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尽可能减少企业活动对生态的破坏。
5.2 课后习题详解
1.在管理道德方面,存在哪些基本观点?各种观点的要义和区别何在?
答:(1)在管理道德方面,存在五种基本观点,分别为功利主义道德观、权利至上道德观、公平公正道德观、社会契约道德观和推己及人道德观。
(2)关于管理道德,各种观点的要义有:
①功利主义的要义:a.功利主义的所谓“最大利益”是“最大福利”,如果将利益理解为财富,那么,它们是能带来幸福的财富,导致财富指数和幸福指数矛盾甚至相悖的利益,不是“功利”的目标和内容;b.功利主义的核心是“有用性”。
②权利至上的要义:a.“权利”的基本意义是“正确”和“正当”; b.权利是相互的,“肯定自己是人,并尊敬他人为人”,是“法”的绝对命令,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才构成“权利”的基本内涵,否则权利会演化为自私自利和任性放任。
③公平公正主要是指支付薪酬的依据应当只是员工的技能、经验、绩效或职责等因素,而不是其他各种似是而非的因素。
④社会契约道德观认为,只要按照企业所在地区政府和员工都能接受的社会契约所进行的管理行为就是善的。契约论的道德观有其深刻的局限性。因为契约具有很强的情境特征,在很多场合是利益博弈的结果,与合理性无关。而且,契约的对象必须严格限制。
⑤推己及人道德观认为推己及人道德观所追求的结果不是经济利益,而是“无怨”的“和为贵”,也就是今天所讲的“合作”、“和谐”、“双赢”的结果。
(3)各种观点之间的区别
各种观点的区别主要在于对“关于什么是善的”这一问题存在不同的看法,具体表现在:
①功利主义道德观认为,能给行为影响所及的大多数人带来最大利益的行为才是善的。这是一种完全根据行为结果即所获得的功利来评价人类行为善恶的道德观。中国民间流行的一句谚语可以非常生动地描述这种道德观的基本精神,即:“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耗子就是好猫。”
②权利至上道德观认为,能尊重和保护个人基本权利的行为才是善的。基本权利就是人权,只要是人就应当平等地享有人的基本权利(如生存权、言论自由权、受教育权、医疗保障权、工作权等)。这些权利不是某个权威赐予的而是人与生俱有的。政府法律和各级管理者应当尊重和保护人权。
③公平公正道德观认为,管理者不能因种族、性别、个性、个人爱好、国籍、户籍等因素对部分员工歧视,而那些按照同工同酬的原则和公平公正的标准向员工支付薪酬的行为是善的。
④社会契约道德观认为,只要按照企业所在地区政府和员工都能接受的社会契约所进行的管理行为就是善的。这种道德观实质上是功利主义道德观的变种。既不符合权利至上的道德观,更不符合公平公正道德观的基本原则,但却能大幅度降低企业人力资源的成本,增加企业的利润。
⑤推己及人道德观认为,追求“无怨”的“和为贵”才是善的,强调“合作”、“和谐”、“双赢”的结果。
2.合乎道德的管理具有哪些特征?
答:合乎道德的管理具有以下七个特征:
(1)合乎道德的管理不仅把遵守道德规范视作组织获取利益的一种手段,而且更把其视作组织的一项责任。在遵守道德规范会带来利益或不遵守道德规范会带来损失的情况下,组织当然会选择遵守道德规范;但在遵守规范会带来损失或不遵守规范会带来利益的情况下,组织仍然会选择遵守道德规范,这即为责任。在企业管理中,承担责任有时意味着要额外付出成本。
(2)合乎道德的管理不仅从组织自身角度更应从社会整体角度看问题。有时,为了社会整体的利益,甚至不惜在短期内牺牲组织自身的利益。
(3)合乎道德的管理尊重所有者以外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组织与利益相关者是相互依存的。
(4)合乎道德的管理不仅把人看作手段,更把人看作目的。组织行为的目的是为了人。
(5)合乎道德的管理超越了法律的要求,能让组织取得卓越的成就。法律是所有社会成员必须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行为规范。一个组织如果奉行“只要守法就行了”的原则,就不可能去积极从事那些“应该的”、“鼓励的”行为,实际上也就等于放弃了对卓越的追求。仅仅遵守法律不大可能激发员工的责任感、使命感,不大可能赢得顾客、供应者、公众的信赖、支持。因而,也就不大可能取得非凡的成就。
(6)合乎道德的管理具有自律的特征。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能唤醒人们的良知和羞耻感、内疚感,从而对其行为进行自我调节。
(7)合乎道德的管理以组织的价值观为行为导向。组织的价值观不是个人价值观的简单汇总,而是组织所推崇的并为全体(或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观。组织的价值观有时可以替代法律来对组织内的某种行为作“对错”、“应该不应该”的判断。追求道德的管理者通常为组织确立起较为崇高的价值观,以此来引导组织及其成员的一切行为。这种价值观一般能够激发起成员去做出不平凡的贡献,从而给组织带来生机和活力。
3.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包括:
(1)道德发展阶段:国外学者的研究表明,道德发展要经历三个层次,每个层次又分为两个阶段。随着阶段的上升,个人的道德判断越来越不受外部因素的影响。
①道德发展阶段,如表5-3所示。
表5-3
②道德发展阶段的研究表明:a.人们依次通过六个阶段,而不能跨越;b.道德发展可能中断,可能停留在任何一个发展水平上;c.多数成年人的道德发展处在第4阶段以上。
(2)个人特性:管理者的个人特性对组织的管理道德有着直接的影响。个人特性主要是指管理者的个人价值观(包括道德观)、自信心和自控力。
(3)组织结构:①组织内部机构和职责分工有没有必要的权力制衡、监察、检查、审计机制,有没有外部群众和舆论监督;②组织内部有无明确的规章制度;③上级管理行为的示范作用;④绩效评估考核体系会起到指挥棒的作用。
(4)组织文化:有无诚信、包容的组织文化。诚信做事、包容失败的组织文化将必然减少不道德的管理行为。没有诚信、包容的组织文化必将助长不道德管理行为的滋生与扩散。
(5)问题强度:道德问题强度会直接影响管理者的决策。问题强度是指该问题如果采取不道德的处理行为可能产生后果的严重程度。
4.管理者可以采取哪些办法来改善组织成员的道德行为?
答:管理者可以通过以下办法来改善组织成员的道德行为:
(1)挑选高道德素质的员工:人在道德发展阶段、个人价值取向和个性上差异的存在,使管理者有可能通过严格的挑选过程(挑选过程通常包括审查申请材料、组织笔试和面试以及试用等阶段)而将低道德素质的求职者淘汰掉。其中重要的一环是加强对试用者的观察和了解。
(2)建立道德守则和决策规则:道德守则是表明组织的基本价值观和组织期望员工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的正式文件。道德守则既要相当具体以便让员工明白以什么样的精神来从事工作、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工作,规定内容要比较宽松以便让员工有判断的自由。
(3)在道德方面领导员工:①高层管理人员在言行方面是员工的表率;②高层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奖惩机制来影响员工的道德行为。
(4)设定工作目标:员工应该有明确和现实的目标。如果目标对员工的要求不切实际,即使目标是明确的,也会产生道德问题。
(5)对员工进行道德教育:越来越多的组织意识到对员工进行适当的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它们积极采取各种方式(如开设研修班、组织专题讨论会等)来提高员工的道德素质。
(6)对绩效进行全面评价:在对管理者的评价中,不仅要考察其决策带来的经济成果,还要考察其决策带来的道德后果。
(7)进行独立的社会审计:根据组织的道德守则来对决策和管理行为进行评价的独立审计,是发现不道德行为的有效手段。审计可以是例行的,如同财务审计;也可以是随机的,并不事先通知。
(8)提供正式的保护机制:正式的保护机制可以使那些面临道德困境的员工在不用担心受到斥责或报复的情况下自主行事。
5.企业的社会责任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十分丰富和广泛,除法律规定的企业行为规范以外,所有可能影响社会福利的企业行为都应纳入企业社会责任之内。企业的社会责任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办好企业,把企业做强、做大、做久。努力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不断创新,向社会提供更好、更新、更多的产品和服务,使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更美好。
(2)企业一切经营管理行为应符合道德规范。包括企业内部管理、产品设计、制造、质量保证、广告用语、营销手段、售后服务及公关工作等。
(3)社区福利投资。对企业所在社区或其他特定社区的建设进行福利投资,包括医院、学校、幼儿园、老人院、住宅、公共娱乐设施、商业中心、图书馆等有关社区人民福利的一切设施的投资,均不应以赚取商业利益为目的,因为社区为本企业的发展已经作出了太多牺牲和贡献。
(4)社会慈善事业。对社会教育,医疗公共卫生、疾病防治、福利设施及对由于特殊的天灾人祸所引起的一切需要帮助的人,企业应根据自身优势适当定位,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尽到应尽的社会责任。尤其对那些突发性社会灾难事件,例如,地震、海啸、飓风与恐怖袭击等造成的巨大灾难,企业应给予特别的关注,并争取在第一时间作出快速而适当的反应。
(5)自觉保护自然环境,主动节约能源和其他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尽可能减少企业活动对生态的破坏。积极参与节能产品的研究开发,参与地球荒漠化和地球变暖所引发的各种灾害的研究和治理。
此外,企业主管应十分敏感地关注消费者和社会舆论对本企业产品或行为的反应和法律可能变更的趋势,并迅速做出必要的、合理的响应。任何过度的澄清、辩解、否认或抗拒都可能进一步扩大事态,使企业遭受不必要的损失,甚至引发一场危机。如果处理得当,企业所尽的社会责任,不仅赢得社会公众的尊敬,更重要的是由此所激发起员工的道德力量将成为企业最宝贵的财富。
5.3 考研真题详解
一、概念题
1.管理伦理(四川大学2007年研)
答:管理伦理,即所谓的“伦理精神”、“企业精神”、“企业伦理精神”,是伦理的文化内核。伦理的真义是“本性上普遍的东西”,这种“本性上普遍的东西”被称为伦理性的实体即伦理性的共同体。在社会体系中,家庭、民族、市民社会,是伦理实体的三大基本形态。企业是市民社会中伦理实体的一种具体存在方式,它不仅是一个经济实体,而且首先并且更重要的是一个伦理实体。伦理关系是个人与共同体的关系,伦理行为的本质,是个人作为共同体的成员而行动,并以共同体为行为的目的和内容,即所谓家庭成员与民族公民。
在企业管理中,伦理的要义就是个人作为“组织人”或作为企业的成员而行动。伦理的真谛是个人的单一性与共同体的普遍性的统一,但它不是借助外在强制如法律规范的形式统一性,而是透过精神所达到的统一,因而精神是伦理的文化内核。
2.管理道德(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北师大2003年研)
答:管理道德是指管理者的行为准则与规范的总和,是在社会一般道德原则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特殊的职业道德规范体系,是通过规范管理者的行为去实现调整管理关系的目的,并在管理关系和谐、稳定的前提下进一步实现管理系统的优化、提高管理效益。影响管理道德的各种因素包括:①道德发展阶段;②个人特性;③组织结构;④组织文化;⑤问题强度。
3.社会责任(吉林大学2015年研;浙大2012年研);企业的社会责任(厦门大学2011年研)
答: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工商企业追求有利于社会长远目标的义务,这种义务不是法律和经济所要求的。作为经济细胞,企业不只是一个经济实体,而且同时是,也必须是、应当是一个伦理实体。企业应该承担社会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主要体现在:①办好企业,把企业做强、做大、做久;②企业一切经营管理行为应符合道德规范;③社区福利投资;④社会慈善事业;⑤自觉保护自然环境,主动节约能源和其他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尽可能减少企业活动对生态的破坏。
二、简答题
什么叫社会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体现在哪些方面?(电子科大2013年研)
相关试题: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必要性和实现途径。(中南财大2015年研)
答: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十分丰富和广泛,除法律规定的企业行为规范以外,所有可能影响社会福利的企业行为都应纳入企业社会责任之内。企业的社会责任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办好企业,把企业做强、做大、做久。努力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不断创新,向社会提供更好、更新、更多的产品和服务,使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更美好。
(2)企业一切经营管理行为应符合道德规范。包括企业内部管理、产品设计、制造、质量保证、广告用语、营销手段、售后服务及公关工作等。
(3)社区福利投资。对企业所在社区或其他特定社区的建设进行福利投资,包括医院、学校、幼儿园、老人院、住宅、公共娱乐设施、商业中心、图书馆等有关社区人民福利的一切设施的投资,均不应以赚取商业利益为目的,因为社区为本企业的发展已经作出了太多牺牲和贡献。
(4)社会慈善事业。对社会教育,医疗公共卫生、疾病防治、福利设施及对由于特殊的天灾人祸所引起的一切需要帮助的人,企业应根据自身优势适当定位,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尽到应尽的社会责任。尤其对那些突发性社会灾难事件,例如,地震、海啸、飓风与恐怖袭击等造成的巨大灾难,企业应给予特别的关注,并争取在第一时间作出快速而适当的反应。
(5)自觉保护自然环境,主动节约能源和其他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尽可能减少企业活动对生态的破坏。积极参与节能产品的研究开发,参与地球荒漠化和地球变暖所引发的各种灾害的研究和治理。
此外,企业主管应十分敏感地关注消费者和社会舆论对本企业产品或行为的反应和法律可能变更的趋势,并迅速做出必要的、合理的响应。任何过度的澄清、辩解、否认或抗拒都可能进一步扩大事态,使企业遭受不必要的损失,甚至引发一场危机。如果处理得当,企业所尽的社会责任,不仅赢得社会公众的尊敬,更重要的是由此所激发起员工的道德力量将成为企业最宝贵的财富。
三、论述题
1.试述管理者道德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中山大学2008年研)
相关试题: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必要性和实现途径。(简答题,中南财大2015年研)
答:道德通常是指那些用来明辨是非的规则或原则。道德在本质上是规则或原则,这些规则或原则旨在帮助有关主体判断某种行为是正确的或错误的,或这种行为是否为组织所接受。管理者道德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道德发展所能达到的阶段
人类的道德发展要经历三个层次,每个层次又分两个阶段。随着阶段的上升,个人的道德判断越来越不受外部因素的制约。
①第一层次,前惯例层次。只受个人利益影响。第一阶段,遵守规则以避免受到物质惩罚,依据是本人利益,这种利益是由不同行为方式带来的奖赏和惩罚决定的;第二阶段,只在符合本人的直接利益时才遵守规则。
②第二层次,惯例层次。受他人期望的影响,包括对法律的遵守,对重要人物期望的反应,以及对他人期望的一般感觉;第三阶段,做周围的人所期望的事;第四阶段,通过履行允诺的义务来维持平常秩序。
③第三层次,原则层次。受个人用来辨别是非的道德准则的影响。这些准则可以与社会的规则或法律一致,也可以与社会的规则或法律不一致;第五阶段,尊重他人的权利,在自身价值观和权利的选择上,置多数人的意见于不顾;第六阶段,遵守自己选择的道德准则,即使这些准则是违背法律的。
道德发展的最低层次是前惯例层次,在这一层次,个人只有在其利益受到影响的情况下才会做出道德判断;道德发展的中间层次是惯例层次,在这一层次,道德判断的标准是个人是否维持平常的秩序并满足他人的期望;道德发展的最高层次是原则层次,在这一层次,个人试图在组织或社会的权威之外建立道德准则。
有关道德发展阶段的研究表明:人们渐进地通过这六个阶段,不能跨越;道德发展可能中断,可能停留于任何一个阶段;多数成年人的道德发展处于第四阶段。
(2)个人特征
①价值准则。每个人在进入组织时,都带着一套相对稳定的价值准则。这些准则是个人早年从父母、老师、朋友和其他人那里继承发展起来的,是关于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的基本信念。组织的不同管理者常常有着不同的个人准则。
②自我强度。用来度量一个人的信念强度。一个人的自我强度越高,克制冲动并遵守其信念的可能性越大,自我强度高的人更可能做他们认为正确的事。因此,对于自我强度高的管理者,其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会更加一致。
③控制中心。用来度量人们在多大程度上是自己命运的主宰。具有内在控制中心的人认为他们控制着自己的命运,而具有外在控制中心的人则认为他们生命中发生什么事是由运气或机会决定的。从道德角度看,具有外在控制中心的人不太可能对其行为后果负责,更可能依赖外部力量。相反,具有内在控制中心的人则更可能对后果负责,并依赖自己内在的是非标准指导行为。与具有外在控制中心的管理者相比,具有内在控制中心的管理者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可能更加一致。
(3)组织结构
好的组织结构有助于管理者道德行为的产生。模糊程度低并时刻提醒管理者什么是“道德”的结构有可能促进道德行为的产生。正式的规章制度可以降低模糊程度,职务说明书和明文规定的道德准则就是正式指导的例子。在不同的结构中,管理者在时间、竞争和成本等方面的压力也不同。压力越大,管理者越可能降低其道德标准。
(4)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的内容和强度也会影响道德行为。有较强的控制能力并具有承受风险和冲突能力的组织文化最有可能产生高道德标准。处在这种文化中的管理者,具有进取心和创新精神,意识到不道德行为会被发现,敢于对不现实或不合意的需要或期望发起挑战。在弱组织文化中,管理者可能以亚文化准则作为行为指南。工作小组和部门的标准会对弱文化组织中的道德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5)问题强度
影响管理者道德行为的最后一个因素是道德问题本身的强度,它取决于以下六个因素:①某种道德行为造成的伤害(或利益)有多大;②有多少人认为这种行为是邪恶的(或善良的); ③行为实际发生并造成实际伤害(或带来实际利益)的可能性有多大;④行为后果的出现需要多长时间;⑤你觉得行为的受害者(或受益者)与你(在社会上、心理上或身体上)挨得多近;⑥道德行为对有关人员的影响的集中程度如何等。
总的来说,行为造成的伤害越大,越多的人认为行为是邪恶的,行为发生并造成实际伤害的可能性越高,行为的后果越早出现,观测者感到行为的受害者与自己挨得越近,行为的后果越集中,道德问题的强度就越大。这六个因素决定了道德问题的重要性。道德问题越重要,管理者越有可能采取道德行为。
2.从三鹿奶粉事件谈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必要性及其意义。(中南财大2009年研)
答:(1)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
社会责任是指工商企业追求有利于社会的长远目标的义务,这种义务不是法律和经济所要求的。社会责任包括企业环境保护、社会道德以及公共利益等方面,由经济责任、持续发展责任、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等构成。
①经济责任。指公司生产、盈利、满足消费需求的责任。其核心是公司创造利润、实现价值的能力。公司的经济责任表现可以通过财务、产品服务、治理结构三个方面进行考察。
②持续发展责任。指保证企业与社会持续发展的责任。该项责任可以通过环保责任和创新责任两方面进行考察。
③法律责任。指公司履行法律法规各项义务的责任。该项责任可以通过税收责任和雇主责任两个方面进行考察。
④道德责任。指公司满足社会准则、规范和价值观、回报社会的责任。该项责任可以通过内部道德责任和外部道德责任两个方面考察。
一个有责任的企业不但要承担并履行好经济责任,为丰富人民的物质生活,为国民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更要承担社会责任,努力使社会不遭受自己的运营活动、产品及服务的消极影响。三鹿奶粉事件反映的是企业社会责任中持续发展责任、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的缺失。
(2)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必要性和意义
①中国企业强化社会责任对全球社会具有意义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企业社会责任不仅关乎中国企业自身的发展,对全世界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特殊的意义。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经济已经正式介入经济全球化,正在逐渐成为“世界工厂”。中国企业正以外向型的经营模式,与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起长期、稳定的贸易往来关系。中国企业在迈向国际、与国外的跨国公司对话时,需要树立适应潮流的发展理念。以更加主动、积极的姿态,对内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对外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合作,以增加主动权和话语权。企业社会责任,应当在中国发展起来。
②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第一,企业通过履行经济责任,将会直接促进中国社会物质和文化的繁荣,创造社会稳定和发展所需的物质基础。而企业通过履行法律责任,在社会的法律框架内进行经营活动,遵守所有的法律、法规,包括环境保护法、消费者权法和劳动保护法,并带动企业的雇员、企业所在的社区等共同遵纪守法,将有利于中国社会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形成。
第二,企业通过自愿的方式,完成包括道德和慈善责任在内的更深一层的社会责任,将有利于诚信友爱社会氛围的形成,并促进中国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安定。三鹿奶粉的出现造成了社会的一定程度的混乱,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家庭的幸福,这正是企业没有尽到应有的社会责任而危害社会和谐的具体反映。
③强化社会责任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承担社会责任最终受益的是企业。企业在强化社会责任的同时,必须不断努力提高生产效率,改善经营环境,节省消耗,提高管理水平,以获得更大的利润,企业的竞争力也因此得到提高。同时,对中国的外向型出口企业来说,履行社会责任是门槛,更是门票,它虽然使企业增加了生产成本,但却又使企业获得了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或者改善了企业的形象,形成了一种无形的战略资产,从而企业的信誉得到提升,客户和订单都得到增加,企业拥有了更好的市场声誉与市场机会。因此说,履行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中国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④承担社会责任是中国企业在进入国际市场的必然选择
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为中国企业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提供了巨大的机遇。而遵守跨国公司间逐渐形成和被认可的游戏规则已经是中国企业在进入国际市场中无法规避的选择。三鹿奶粉事件虽在国内发生,但是其影响却遍布整个国际市场,使整个国际市场对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都产生了怀疑,进而怀疑企业的信誉,忽视企业的社会责任给我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三、案例分析题
1.以下一些情境中,哪一项最适合从伦理的角度予以思考解决?为什么?
A.学校明文规定,不允许考试作弊,并对作弊行为做了具体解释。某学员在考场上还是抄袭别人的试卷。
B.公司规定,管理人员不允许直接聘用直系亲属到公司工作。张先生将他的女儿介绍到与公司有业务关系的某供应商那里工作,这家供应商的经理认为张先生的女儿条件很好,并愿意录用。
C.某条繁华商业街上的一位摊贩,感觉顾客是外地人时,对客人购买的商品以次充好。
D.某公司的采购人员经常性地从供应商那里拿回扣。(南开大学2007年研)
答:C项最适合从伦理的角度予以思考解决。
为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确保组织健康有序地运营,解决组织与社会之间、组织内管理者与员工之间、不同员工之间可能存在的冲突,必然要求形成有效的调节机制。主要包括:一是法律约束。法律是社会和国家机器强制人们必须遵守的;二是规则与制度约束。人们在特定的组织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必须服从其规章制度;三是道德约束。道德不同于法律,也不同于规则。道德是个体对伦理原则的主观、自觉的行为或意识。道德以自觉的方式、反思的意识去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它只涉及个人行为的良心动机、义务、责任、善恶等。道德选择是社会生活中活跃的因素,是主观的。而伦理相对于道德,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客观标准。
管理学意义上“道德”通常是指那些用于明辨是非的规则或原则。根据这一定义,道德在实质上是规则或原则,这种规则或原则旨在帮助决策者判断某种行为能不能被组织所接受,以及某种行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不同组织的道德标准可能不一样,即使是同一组织,也可能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道德标准。
管理学意义上的“伦理”又称“商业伦理”,是指组织在处理与外界关系,处理内部成员之间权力和义务的规则,以及在决策过程中所体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所应用的价值观念。
从本题来看,AB两项应当通过“规则”的角度来思考解决的。因为它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但是又不够上升到法律的程度。D项应当通过规则和法律的角度来解决。采购人员从供应商那里拿回扣,如果数额巨大,构成犯罪的话,应当追究其刑事责任。以上这三项都是通过“伦理”或者“道德”的方法解决不了的。C项应当通过“伦理”的角度来解决。因为首先这种行为情节不严重,不够上升到法律层次;其次,通过规则来解决这类问题缺乏执行的主体。摊贩通常是个体经营的,难以通过组织规则的方式来约束他。所以,最有效的办法应当是加强商业道德宣传,提高当事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其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
2.材料1:走进“同仁堂”
提起中药,许多人都不约而同会想到“同仁堂”。这家国内最负盛名的老药铺由乐显扬于1669年(清康熙八年)创办,至今已有340多年的历史,目前已发展成为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300余年的历史长河中,历代同仁堂人格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传统古训,树立“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识,确保了同仁堂金字招牌的长盛不衰。在制药买药的同时,还举办许多慈善事业,如冬季设粥厂,救济贫民;夏天送暑药,预防瘟疫;兴办义学,资助教育。三百年来,同仁堂历经变故,但依靠在社会上享有的声誉,始终不倒。
材料2:三鹿集团的兴起与破产
三鹿集团前身是1956年2月16日成立的“幸福乳业生产合作社”,经过几代人半个世纪的奋斗,在同行业创造了多项奇迹和“五个率先”:1983年率先研制、生产母乳化奶粉(婴儿配方奶粉);1986年率先创造并推广“奶牛下乡、牛奶进城”城乡联合模式;1993年,率先实施品牌运营及集团化战略运作;1995年,率先在中央电视台一频道黄金时段播放广告;1996年,率先在同行业导入CI系统。2005年8月,“三鹿”品牌被世界品牌实验室评为中国500个最具价值品牌之一,2007年被商务部评为最具市场竞争力品牌。“三鹿”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产品畅销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06年位居国际知名杂志《福布斯》评选的“中国顶尖企业百强”乳品行业第一位。经中国品牌资产评价中心评定,三鹿品牌价值达149.07亿元。
三鹿集团的发展在2008年发生了重大变故。2008年6月28日,位于兰州市的解放军第一医院收治了首例患“肾结石”病症的婴幼儿,据家长们反映,孩子从出生起就一直食用河北石家庄三鹿集团所产的三鹿婴幼儿奶粉。7月中旬,甘肃省卫生厅接到医院婴儿泌尿结石病例报告后,随即展开了调查,并报告卫生部。随后,全国很多地方报道了相似情况。随着调查的深入,发现奶制品中添加了化工原料“三聚氰胺”,导致人体泌尿系统产生结石。三聚氰胺事件波及到整个奶制品行业,公众对国内奶粉品牌整体缺乏信心。随后,三鹿集团进入破产程序。(北科2013年研)
问题:
(1)根据以上两个案例材料,你认为企业发展应该遵守哪些基本道德?
(2)如何理解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答:(1)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需要遵守的基本道德有:
①诚实守信,在企业的运行过程中,不仅仅是指在企业的生产运作过程中,企业要保质保量的完成企业目标,严格按照生产运作的要求进行生产产品,而且在销售过程中,也要做到不欺骗消费者,真正做到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整个过程中,质量合乎标准。同时,保证营销活动的公开、公平与公正,以维护和增进全社会和消费者的长远利益,以求得企业的长期发展。特别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市场竞争的规范化、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等都迫切要求企业实施诚信营销。同仁堂遵循诚实守信的基本道德,三百年来屹立不倒,三鹿集团违反了诚实守信的基本道德,最终破产。
②树立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作为社会成员,在获得企业利润的同时,应该注意自身所应承担的责任:通过消除产生不利影响的活动来承担社会责任;把不利的社会影响转化成企业的发展机会;通过制定各种规章制度、法律法规来限制企业对社会的影响。同仁堂举办各种慈善活动,承担了社会责任,享有百年盛誉,三鹿集团只考虑自己的利润,企业最终破产。
(2)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发展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从长期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既可以提升企业社会形象,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又可以优化企业内外部环境,并最终提升企业的长期盈利能力,促进企业发展。
①企业进行社会责任建设是增强企业核心竟争力的需要。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所谓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长期形成的,蕴涵于企业内质中,超越其竞争对手的独特能力。在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成长过程中,企业社会责任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企业进行社会责任建设,有利于企业讲究诚实守信,积极参与公益事业,赢得商业信誉。有利于得到利益相关者的认同和支持,增加销售收人,取得竞争优势。有利于激发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获得良好的人力资源,增强企业竞争力。最终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②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与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呈正相关关系。
经济效益是指人们在经济实践活动中的劳动成果与劳动消耗之比,即所得与所费之比。提高经济效益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所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内在驱动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企业处于相互联系的利益链条之中,企业通过承担社会责任能够获得民众与政府的支持,从而减少与其打交道的成本。另一方面,对企业内部管理来说,在管理过程中坚持一定的道德原则与规范能够使部门之间,人员之间加强合作,进而降低合作成本和经营成本。因此,企业成本的降低有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③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利于得到利益相关者的支持,从而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赢得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履行社会责任首先是针对企业内部员工的责任,比如员工的关怀,劳动环境的改善以及对劳工利益的保护,从而能提高员工的长期忠诚度,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充分发挥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大提高生产率。其次,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有利于社会公众和顾客的认同,这一切都有利于企业扩大产品销路,从而提高销售收入。可见,优化企业的内外部环境,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④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有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企业形象是消费公众对企业综合认识后形成印象的总和。它是通过企业的建筑物、领导人、经理人员、经营方针政策、日常管理行为等具体的客观的东西作用于消费公众思想感情而产生的一种主观的综合印象。企业形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内在精神和外部形象这两个方面。在内在精神方面,企业应具有自己的社会哲学观,使企业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造福于民众和社会,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在外部形象方面,企业应正确处理好与政府、民众及其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如:对顾客企业产品应保证质量,对政府应照章纳税,对供应者应恪守信誉等等。以此来树立良好的外部形象。
总之,承担社会责任与企业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处于良性互动的关系之中。企业通过承担社会责任能够为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优化企业内外部环境,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得以实施提供必要条件和根本保障。同样,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成功实施会使企业有更大的能力和热情去主动承担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