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生得伟大,活得憋屈

——你为什么活得像哲学家一样累?

1.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相信80后、90后中的每个人在小学的时候都写过作文——《我的理想》。写的最多的也就是想成为教师、科学家、工程师或医生,这些在当时看来最伟大的职业。其实几年级的小学生未必理解其中的真正含义,只是觉得这样的理想符合主旋律,也会赢得老师和父母的赞扬。

写起来很简单,可是真正用自己毕生精力去追求的,又有几个呢?工作之后才发现,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不是有了美好的憧憬再将其变为现实,而是现实摆在面前了,才去回味儿时残存的一丝丝理想。

工作后发现,学生时代的“三好生”未必就比顽皮捣蛋、成绩不好的“差等生”混得好,这时我们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情商强于智商,人脉比学历重要,权力胜过能力。有能力,不一定就有权力,但是有权力,就可以驱使能力。《武林外传》里面有句很经典的台词:“我上面有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遭遇这样的现实后,有些人便开始怨愤,觉得社会对自己很不公平,觉得自己怀才不遇,产生了羡慕嫉妒恨的心理。终于有一天,你抓住了一个能够“同流合污”的机会,你那不堪一击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和权力与金钱的角逐中,立刻消失得无影无踪。这时回过头来想想,当初的自己不过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罢了,等到葡萄真正地放到嘴里时,有几个人还能想起当年的理想和信仰?

理想之所以美好,是因为它是人们向往的一种人生境界,而现实却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种结果。理想与现实是有差距的。要想实现理想,脱离不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自己与自己的关系。而很多人在谈理想的时候,往往忽略前两种关系,认为自己付出就可以了,一旦发现前两种关系的重要性,便陷入了迷茫。

这时候你需要放弃一些东西,也就是要让自己适应社会,而不是改变社会。

近几年掀起了一股“留学热”,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选择出国“镀金”,以便回来找个更好的工作,但是回国后能够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和待遇的人并不多。

小雨在2011年7月毕业于美国一所知名大学,之后便开始了回国找工作的生涯。经过半年多的努力,终于找到了一个负责留学咨询的工作。当别人问起他回国后的求职感受时,他只说了一个词——沮丧。

首先是小雨从事的工作与留学时所学的专业几乎没有关系,他在美国学的是经济管理,而目前主要从事的是留学咨询和文案策划方面的工作。况且薪资与他的理想也是相去甚远,月薪也才3000元。除此之外,他还发现“海归”的经历有时候根本帮不了他,很多民营企业主觉得自己公司的岗位根本用不着“海归”,而且从海外回国的人在薪资方面要求比较高,所以他们会直接将其投递的简历Pass。

“出国前,家人都觉得留学背景对回国后找工作有很多好处,但是没想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这么大。我在美国待了4年,除了奖学金和打工的一些收入,总共花费差不多有60万元,而按照现在的薪资,至少要工作十年以上才能收回留学时的成本。”对于自己目前的现状,小雨表现出些许的无奈。

其实,制约这些“海归”不好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他们大多对就业的城市和企业比较挑剔,都会选择大城市和大型企业,无形中便加剧了竞争程度。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要不断地充实自己,这样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刘林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

现年25岁的刘林,回国的时间还不到半年,但是他已经被上海、广东等几家公司看中,而且待遇颇丰,之所以一直没能定下来,是因为刘林的意愿与父母的期许没能达成统一。现在他准备进入金融界,而且目前有五家银行向他发出了邀请,他正在选择中。

那么,刘林为什么这么幸运,当别人在各类招聘会现场穿梭时,他却能被几家企业同时看中?

“任何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刘林一语道破“天机”。他在加拿大拿到了本科和研究生的学位,而且在校期间年年都拿奖学金,可见他的成绩是多么优秀。入校的第二年,刘林便开始担任学生会主席,主要负责帮助华人新生解决一些生活上的困难,协助大使馆搞一些庆祝活动等。他的领导能力、组织能力以及沟通能力就是在这期间锻炼出来的。

在校期间,刘林还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做了很多兼职工作。这些经验的积累都是他成功就业的砝码。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是现代人经常挂在嘴边的经典语句,很多人都在理想与现实中徘徊、挣扎。

中国大哲学家孔子年轻时想从政,但对政坛的黑暗没有足够的认识,一心只想实现自己的理想,没有考虑到各方面的困难,最后只能黯然离开。孔子后来周游列国,历尽沧桑,回国后便不再涉足政坛,而是一心扑在教育上。

孔子到了晚年才看清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才明白他应该从事的是教育,而不是政事,他教育出来的弟子不断地将他的思想传播出去,从而影响了更多的人。

所以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首先要转变思想,行动起来,不要一味地依赖别人或是千方百计地想着改变别人。其次,做任何事要考虑行动的可行性。如果你的计划可行性不高,或严重脱离现实,那么就会造成非常混乱的局面。最后,一定要和身边的人和同行业的人搞好关系,建立起强大的人脉,这样你的成功也就指日可待。

总之,你要认清理想与现实的大概路径,这样才能保证你的方向是准确的,理想才会越来越近。

2.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微博里,一个博友用随笔的形式,简单朴素地叙述了一年前,他来北京参加艺考培训的一段经历。他写到:“看着‘北京广播学院’的牌子,突然感到梦想是如此神圣,却又触手可及。我决定要在这里创造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一年后,他的演员梦醒了,带着一个失落的结果,去了北方的一个小城市。在那个鲜为人知的小地方,交了女朋友,工作、生活,过着平淡而温馨的日子,比起在北京的生活,少了一份为梦想而拼搏的激情。过于平淡的生活,总会让他忍不住想起在北京的那段时光,那时虽然艰苦,他却没有半点悔恨。正像他自己所说,那些珍贵的记忆虽然已经成为陈年往事,可不管什么时候想起来,心中都会感到无比地温暖欣慰。

其实,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年轻人,曾经为梦想写下种种铿锵有力的誓言。他们坚信有付出就必定会有回报,最终却因为现实的残酷,粉碎了自己的梦想,开始另一段平凡的生活。

每个人都是伟大的梦想家,都有着远大的抱负,但是生活不会像文字那样感性,它现实得让人应接不暇,且无法逃避。如果每个人都能实现梦想的话,这个世界就会变得混乱无章。如果每个人都能轻而易举地打拼出属于自己的天下,那么又有谁会为别人打工?一个人总不能做完所有的工作,还需要员工吧。

大多数人都在平淡的生活中,为了生计而四处奔波,对于他们而言,梦想简直是奢望。只有少数人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这个概率也就是百分之零点几。

在当今社会,每个人的梦想,不管大小远近,都有醒来的可能。关键是梦醒后你的态度,你是一蹶不振,从此自暴自弃,还是重新振作,另谋出路。

电影《谷子与鲻鱼》里面的主人公贝吉,是个法国移民者,他离婚后独自住在一家小旅馆,生活虽不富裕,却很充实。不幸的是,他因年迈而失业。为了给儿女打算,贝吉便有了将旧船造成餐厅的想法。他的前妻、儿女都给了他有力的支持与帮助,即使有来自政府和同业者的重重阻力,他这个计划仍然进行得非常顺利,就等着试营业的那天了。

可惜,在这个身不由己的社会中,有时候付出未必就会有回报,梦想未必就一定会实现。贝吉的餐厅终于等到了试营业,当地的权贵也都来捧场,这为餐厅生意以后的火爆奠定了基础。他的亲朋好友都心甘情愿地为这家餐厅张罗着一切。可是就在关键时刻,贝吉的大儿子悄然离去,而且将餐厅的招牌菜“古斯古斯”的重要配料——米饭——也带走了。

试营业陷入了尴尬的困境,客人们此时等得有点不耐烦了。为了拖延时间,小旅馆的老板娘跳肚皮舞稳住了客人们。贝吉的前妻重做米饭后,才使餐厅的试营业得以继续下去。然而,有三个年轻人偷玩贝吉的摩托车,贝吉在追赶他们时,倒在了路上,影片便在一片寂静的黑暗中结束了。

没有人知道贝吉的生死和餐厅的未来,这可能就是导演留给我们的无限想象空间。我们的生活又何尝不是,无论其是否美好,我们的梦想能否实现,生活总要继续下去。

有梦想无可厚非,但不可好高骛远,要考虑到自身的实力和一些客观因素。

有这样两则小故事:

有一只乌鸦看到老鹰从树上冲下来,一下就抓住了一只正在奔跑的兔子,它羡慕得不得了,于是开始努力练习这门“绝技”,但是不管怎么练习,怎么刻苦努力,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爱迪生是美国伟大的发明家,他一生虽然有过数以千计的发明,但也不是经过一次试验就成功的。他善于在失败中反省和总结,反反复复地修正自己的错误,才获得了最终的成功。

乌鸦虽然很努力,但是它没有认识到自身的生理特点:它不具备老鹰尖锐的喙,锋利的爪,以及宽厚有力的翅膀。它想要学老鹰抓兔,这严重地违背了自身的条件,所以注定不会成功。

中国人常对说不吉利话的人讲这样一句话:“闭上你的乌鸦嘴。”可见,乌鸦在料事方面是有一定天赋的,它可以有和鹦鹉学说话、学唱歌的梦想,却不能学鹰抓兔。

爱迪生永不停息地做实验,首先他的方向是对的,而且他善于总结,并且坚持不懈,所以取得成功指日可待。

像爱迪生这样“想当发明家”就是梦想,因为他具备这样的能力,而像乌鸦那样学鹰抓兔就是好高骛远,最终只会变成“葬梦的大野猪”。

科技界最具有梦想家和哲学家气质的CEO(首席执行官)贝索斯在美国著名学府——普林斯顿大学毕业后,便进入了一家金融公司,刚满30岁的时候就当上了副总裁,正在事业如日中天之时,他又想出了一个网上卖书的打算,当时大家都对他泼冷水,他却毅然决然地付出了实际行动,并成功地创办了互联网上最大的书店——亚马逊。

贝索斯曾说:“当我80岁的时候,我不会因为今天离开华尔街而后悔;但我一定会因为没有抓住互联网这个大好机遇而后悔。”

这或许会激励很多有梦想的人努力追求梦想,但活在现实中,你不得不承认: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贝索斯。就像前面提到的乌鸦一样,有时候再怎么努力,也成不了老鹰。

每个人身上的特质和个性都是不同的,贝索斯之所以能够实现心中的梦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的梦想适合他的特质和个性。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承认天赋的重要性。

有梦想是好事,但一定要切合实际,并要脚踏实地地付出,即便是梦想破碎,也不要自怨自艾,要努力开辟出自己的另一片天地。

纵然过不上璀璨多彩的生活,也不可没精打采地活着。

那些梦想破灭的“大野猪”们,无须埋头哭泣,也别再醉生梦死、空虚度日,抬起头,阳光就在头顶!

3.玻璃窗前的苍蝇

“我就像是一只玻璃窗前的苍蝇,前途很光明,却找不到出路。”这是曾经网络上的流行语,它形象地描述了那些看似前途一片光明、内心却茫然找不到方向的人们的现状。

我们可以想象,一只趴在玻璃窗上的苍蝇,可以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看到自己光明的前途,心中充满希望和幻想,但却被一块玻璃挡住了去路,找不到出口,它的心中是多么迷茫而无助。

每个人都对外面的世界有很多美好的憧憬,尤其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不知外面的世界是狂风暴雨还是艳阳高照。有时候甚至还会庆幸:终于毕业了,可以到外面的世界大展拳脚,用尽浑身解数去奋斗。

刚开始,他们会把一切都想得很美很灿烂,一旦步入社会,几次碰壁后,就会有种从天上坠落到地上的感觉,发现巨大的落差。前途光明,却找不到出路,失望和迷茫便会瞬间遍布全身。

就拿我们85后来说吧。我们念小学的时候,不少大学免费读;当我们步入大学校园时,小学不要钱;我们年幼不需要工作的时候,工作是分配的;当我们毕业走入社会的时候,碰得头破血流却很难找到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当我们很小的时候,一些单位给分房子;当我们开始挣钱的时候,房子便成为遥不可及的“奢饰品”;在我们父辈结婚的时候,一辆自行车就能娶到媳妇;而我们到了适婚年龄的时候,没有车子、房子你就准备单身下去吧。

就在85后傻乎乎地抱怨这个社会不公的时候,中国的大时代已经悄然来临,中国经历了历史社会巨变,但是不少85后在心理上还无法适应这种巨变。在步入社会前,我们的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学业上,遵从父辈的教导:考上大学,就能找到好工作。所以不太关注社会的发展形势。尽管在课本上也能了解到中国的历史变革,但是我们无法想象这场变革会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怎样的影响,最多也就是死记硬背几个概念。于是,当我们离开大学这个安逸的避风港,走入社会时,就会变得惊慌失措起来。

如今不少的85后男性都面临窘境。因为找不到出路,前途一片茫然;因为没钱买房,所以不能顺利地结婚……青春渐渐远去,他们却每天为了生计而奔波劳碌,远没有在校园里生龙活虎。

“工作、生活都让我感到无所适从,感觉自己如同行尸走肉,精神上如此空虚和孤独。我总是问自己如何面对生活,但是一直没有找到答案。我应该怎么做,才能拯救我自己呢?”

这是一位漂在北京的85后成为“苍蝇人”后发出的困惑。

住在钢筋水泥的建筑里,也许忙碌的我们已经忘记了闲散惬意地看云卷云舒,花开花落的雅致。很多人都像那只苍蝇一样,对窗外充满了向往。其实美好的生活就在眼前,只是我们缺少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双改造生活的双手。

虽然玻璃窗是封死的,但是如果我们另辟蹊径,总会找到另外的出口。正所谓“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苍蝇也不会一直趴在那一块玻璃上等死,它一定会飞走,寻找一扇敞开的玻璃窗。

小文这几天的心情很不好,去和留在她的脑海里徘徊不定。上海这座城市似乎有着某种魔力,它吸引着很多外地人来到这里,即使过着捉襟见肘的生活,也不愿意离开。小文就是其中的一个。

前年7月,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小文,带着大多数刚毕业的学子都怀有的激情,踏上了这片热土,在来来往往的人群中寻找着自己的目标,憧憬着美好的未来。但是,时针的前行不会因任何人的迷茫而放慢脚步。转眼,将近两年的时间过去了,现实的残酷逐渐将小文身上的激情和稚气打磨掉了,却多了几分平静与沧桑。

有一天,她在窗前回忆这两年来自己的经历时,突然发现玻璃窗前趴着一只苍蝇,一直嗡嗡地飞着,却出不去。她觉得自己如同这只苍蝇,是一只精神上的“迷途羔羊”。她决定听从父母的建议,回家考公务员。当初毕业时她也是这么和父母说的,如果两年时间内在上海这个繁华的大都市,没有找到自己的位置,就回家考公务员。虽然公务员也不好考,但是在家乡那个小城市,凭借她的知识,也还是有很大希望的。

其实,这何尝不是一条出路?

最终,小文离开了上海,回老家发展。

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说:“人之所以会迷茫,是因为受到情感的左右,所以变得盲目,迷失了自我。”

我们都不能感情用事,虽然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也不一定适合每个人,要量力而行。就像小文一样,虽然上海很好,是很多人向往的圣地,但是未必就是唯一的出路。要相信,上帝关上一扇门的时候,总会为你打开一扇窗。

4.不受欲望奴役,不被疲劳打败

身处紧张忙碌的世界,很难让人的内心保持一种宁静,虽然说物质水平已经有很大提高,可是真正快乐幸福的人却越来越少。白天拉磨,夜里盗梦,天天就像驴打转。在这种强压下,每个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失眠、抑郁、浮躁等症状。

你可以回忆一下:“上一次静下心来沉醉于夕阳美丽中,是什么时候?上一次闲情雅致地在公园散步,是什么时候?上一次玩得兴高采烈,是什么时候?你是否总是被消极情绪左右?你是否工作得很累,很不开心?你是否机械地接受了一段感情……”当你的灵魂追不上你的脚步时,快乐与幸福的世界就会离你愈发遥远。

人很容易在一种空虚的忙碌中,变成一个“机器人”,对外面世界的变化和自身的转变不再敏感,丧失生活的智慧。这里所说的“智慧”,并非是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而是来自心灵深处的感悟。这种感悟能够帮助我们认清自己,发现事物的真相,懂得怎样保护自己,不再被传统意识所麻痹,勇于追求自己向往的生活,有能力去开拓和把握自己的人生。

我们每天都接受着人生功课的考验,如果你没有一颗敏感的心,就不能洞悉其中蕴含的道理,你就很容易在相同的地方一而再、再而三地摔倒。只有宁静的内心,才能带走影响我们理性思考的浮躁,尽快找回真实的自我,卸掉内心的枷锁,重获快乐和自由。

其实,人生在世,不必计算还有多少事等着你去做。累了、乏了,让心靠岸,歇一歇,停一停,权当是给自己鼓气加油了。然后再轻装上阵,也许你会走得更快,更远。

27岁的蕾蕾在一家颇具规模的广告公司上班,担任人事总监一职。蕾蕾自身条件不错,人长得漂亮,工作能力也很强,再加上做事认真,而且还有名校的学历背景,因而,她总能轻易地得到老板的信任。

她在公司里也能够应付自如,和上下级的关系处理得都很融洽。在朋友们的眼里,蕾蕾已经是完美的代名词了。可是,自己的苦只有自己知道,她突出的业绩是用“经常加班”换来的。

最忙的时候,蕾蕾一连几个月都没有好好地睡过一次觉,甚至已经有两年的时间没有阅读过喜欢的一本书。就连和男朋友相聚,也总是拖了又拖,这让男朋友着实不满……

不知从何时起,蕾蕾觉得自己很疲劳,每天早上都会发现有大把的头发脱落到床上,还会经常忘记很多事情,而且时不时地失眠。她的工作状态越来越差,脾气也变得越来越暴躁。

终于有一天,她累倒在办公室里,被同事们送去医院,医生说她有严重贫血加低血糖,身体状况很糟糕。如果不好好调整修养,很可能出现大问题。公司领导特许她休息一个月,而她也觉得自己的生活需要调整一下,便安心地待在医院里接受治疗。

想想以前,家人和朋友都劝她请假休息一段时间,可是她坚持认为公司那么多事情,想停下来根本就不可能。现在,终于有机会停下来了。

调养了一段时间回公司后,她发现自己的干劲更足了,思维也更敏捷了,业绩自然也就更突出了。

工作是做不完的,钱也是赚不完的。健康的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休息不好,怎么能有效地工作呢?不论工作多忙,要时常给自己的身体、心灵放个假,该休息的时候就去好好休息。面对职场的压力,工作的重任,我们的血肉之躯是不可能不疲惫的。

生命十分脆弱,也很有限。你走得急,剩下的就少;你走得慢,拥有的就多。

人生既是跋涉,也是旅行。如果你过得如游山玩水般惬意的话,还用得着匆忙追赶路程吗?活得随性些、自在些,尽量将压力变得最小的时候,就是你寿命增加的时候。不要苛求自己,更不要怨恨别人,路,都是自己走出来的,活出自我,活出希望,活出幸福和快乐,也就活出了健康。

有人可能会说:“不是我不想活得快乐,是命运一直给我磨难。”其实,人生在世,有几个人能够真正一帆风顺呢?

美国富翁柯克在年过半百的时候,突然遭遇破产的打击。他只好重新去打拼,赚钱。没多久,他又成功了,又步入富翁的行列。朋友们都很羡慕他,好奇地问道:“为什么幸运总是垂青你呢?”

柯克回答道:“不是我幸运,而是我有秘诀。”

“什么秘诀,快说给我们听听。”朋友们迫不及待地询问。

“其实很简单,就是做一个比较乐观豁达的人,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不从悲观的角度看它。即使受到别人的讥笑,你也不必在意。而且,你还要努力让身边的人快乐。我相信,如果我们总是看到事物阳光的一面,就会获得成功。”

世上的事不可能都称你的心、顺你的意,我们要从生活的本来面目看待生活,而不是从自己的意愿出发,看待生活的不公。

哲学家王国维认为: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有些欲望虽然可以唾手可得,但是变化无常,转瞬即逝;大多数欲望是无法实现的,所以会滋生种种烦恼和痛苦。然而,如果心中没有欲望,又会感到空虚。

可见王国维是个悲观的人,在没有意义,毫无愿景的情形下,自我了断似乎成了他最好的解脱。于是在50岁的那年,他自沉于北京颐和园的昆明湖。

没有人愿意自己的人生以自我了断为终结,谁都希望能够在安享天年以后寿终正寝。但如果你仍旧受欲望奴役,被疲劳打败,那你注定会像王国维一样,走上万劫不复的终点。

所以,不要把神经绷得太紧,适当的时候,放松一下自己。

你可以想象这样过一天——

每当晚上躺在床上时,你感恩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健康的身体,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幸福美满的家庭,充实有收获的一天……这些都是金钱买不到的,你会感到自己是最富足的人。

你感恩今天发生的一切:感恩那个伤害你的人,是他教会了你怎样去爱,怎样去包容;感恩那个对你粗暴无礼的人,你用谦和友善的态度击败了他;感恩工作中遇到的挑战,你的字典里已经没有“困难”“沮丧”“麻烦”的字眼,你坦然平和地面对生命中出现的一切。

这时,你会幡然醒悟:我已经得到了世间最弥足珍贵的东西,还有什么好奢望的呢?

诗人兼评论家巴尔蒙特说:“为了看看阳光,我来到这世上。”这就是知足常乐,就是豁达。

豁达能让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所以不要再受欲望奴役,被疲劳打败,要轻松地面对人生、面对生活、面对工作,这样,你的人生才更精彩。

5.不为芝麻大的事儿计较

有时在大街上会看到这样的情景:

两个骑自行车的人,在行进的时候刮蹭了一下,其实车子和人都没有受任何伤,但是两个人就为此吵得不可开交。他们的大声争吵引来众多路人围观,一时造成了交通堵塞,弄得街上水泄不通。如果不是交警及时赶来劝阻,还不知道拥堵到什么时候呢。

这样的情景形象地刻画了“敢诅咒我吃方便面没有调味料,我诅咒你吃方便面只有调味料”的斤斤计较心态。

其实,两辆自行车不慎刮蹭了一下,也就是芝麻大点儿的小事,本不应吵得脸红脖子粗,更没必要挥拳相向。如果一方肯主动说声“对不起”,就绝对不会出现这种争执不休的场面,不但不伤和气,而且还显示出个人的气度和涵养。

但现实生活中,却总有一些人喜欢为一点小事大动干戈,耿耿于怀,甚至还会把本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弄大、弄糟,最后弄得一发不可收拾,乃至酿成悲剧。

总是对小事抓住不放,人际关系就会变得不和谐。事实上,当你不去斤斤计较,而是以宽容的心态面对这些生活中的小摩擦时,反而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毕竟人与人之间是相互的,只要“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什么事都能过去。

幽默大师威尔·罗吉士有一个牧场,里面养了很多牛和羊。

有一天,牧场中的一头牛偷跑出去,到附近的一户农家偷吃玉米,结果被那家的农夫宰杀了。根据当地牧场的规定,那家农夫应该告知罗吉士,并说明原因,但是农夫并没有这样做。

得知此事后,罗吉士简直怒不可遏,于是他带着家里的佣人去农夫家理论。此时,正是寒流来袭之时,刚走了一半的路程,人的衣服上和马车上都挂满了冰霜,罗吉士和他的佣人都快要冻僵了。

终于到达农夫家,可是农夫没在。农夫的妻子十分热情地将他们请进了屋。进屋后,罗吉士发现农妇很憔悴、很瘦弱,桌子后面还站着五个貌似营养不良的孩子。

农夫很快回来了,罗吉士本想与他理论一番,却不由自主地伸出了手。农夫并不知道罗吉士的来意,便高兴地与他握手、拥抱,并诚恳地让他们留下来共用晚餐。

在餐桌上,农夫带着歉疚的表情说:“很抱歉,只能委屈你们吃这些豆子了。本来是打算请你们吃牛肉的,但是突然刮起了狂风,牛肉还没准备好。”

听到有牛肉可以吃,几个孩子高兴得手舞足蹈。

吃饭的时候,罗吉士似乎忘记了到这里来的目的,却与这家人相聊甚欢。吃完晚饭,由于天气的原因,农夫一定要他们住一晚。第二天早上,他们吃完丰盛的早餐后,便告辞了。

在冷风严寒中走了一趟,罗吉士却绝口不提杀牛的事。佣人终于忍不住,在回去的路上,问道:“我们不是为那头牛讨公道去了吗,可是您为什么什么都没说就回来了呢?”

听完佣人的抱怨,罗吉士微笑着说:“是的,我的确是抱着这个念头去的。但是后来我想了想,又决定不追究了。其实,我们并没有吃亏,因为我又多了一个朋友,体验到了人情味。毕竟牛很容易得到,但是真正的朋友却不是容易得到的。”

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人为了一些物质利益而斤斤计较,但是当这些物质利益得到满足以后,我们的内心是否真的充实了?

人与物之间是无法比较的,真正宝贵的东西是无形的。就像父母对子女的爱,恋人间的相互关心。

罗吉士虽然失去了一头牛,却换来了农夫一家的真心招待,看到了人性的闪光点,这才是弥足珍贵的东西。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经过多年研究发现:斤斤计较,过于算计的人,都很不幸福,甚至是多病和短命的。这类人90%以上都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他们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感到很痛苦。因为过于计较的人,心率跳动很快,而且常伴有失眠多梦的情况。他们往往把自己摆在世界的对立面,最大的不幸莫过于此。

人的一生是宝贵而短暂的,所以我们不要总是为一些芝麻大的小事儿生气,为这些小事浪费时间和精力,实在不值得。前英国首相、小说家迪斯雷利说:“为小事而生气的人,生命是短暂的。”如果明白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你就不会再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儿计较了。

哲学家叔本华说:“要判断一个人幸福与否,必须问的不是他为何愉快,而是他为何烦恼。如果让他烦恼的事物越是平凡细微,那就表示他越幸福。因为一个真正的不幸者,是根本没有心情去觉察到那些琐碎小事的。”

叔本华认为烦恼的事情越琐碎,这个人就越幸福。但是如果过于注重那些细微的小事,便是斤斤计较的表现,也就为自己徒增烦恼、痛苦。试想,天天在痛苦和烦恼中煎熬的人,又何来幸福可言呢?

所以凡事都该有个度,我们既不能不注意细节,也不能过分在乎琐碎的小事。如果能做到这点,那么你的心态就摆正了,生活中也就不会再出现文章开头的那种不必要的摩擦,必然能够生活得更加轻松愉悦。

6.与其杞人忧天,不如坦然面对

古时候的杞国,有一个人经常想些离奇古怪的问题。一天,他吃过晚饭后坐在门前乘凉,望着天上的星星,他忽然想到一个严重的问题:“如果有一天,天塌下来了,我们该怎么办呢?我们又无处可逃,岂不是只能等着被活活压死?”

从此以后,这个人每天都在考虑这个问题,为了自己和人类的未来担忧。朋友们见他这样,担心他放任下去,后果会不堪设想,便劝他:“你干吗要为这种事情担心呢?天是不会塌下来的。就算真的塌下来了,又不是让你一个人扛着,你还是别在这个问题上伤脑筋了!”

可是,不管周围的人怎么劝说,都无济于事,他始终被这个问题困扰着,寝食难安。

这就是“杞人忧天”的故事。

且不说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只说“杞人”的这种过于神经质的行为,其实在当今社会仍然存在。这些“杞人”们整天为自己的未来担忧犯愁,为此闷闷不乐,郁郁寡欢,在学校时没有心思学习,工作后没有心思工作,整天为了明天甚至后天那些还没有发生的事情而担心。

网上曾经流行过这样一段顺口溜:“生不起,一刀下去五千几;读不起,想进校门三万起;住不起,一两万元一平米;娶不起,没车没房谁跟你;病不起,伤风感冒两千几;死不起,火化就要一万几。”很形象地反映了当代人对未来的担忧。

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中,都经常爆出一些大学生因找不到工作,为自己的未来担忧,感到前途迷茫而自杀的消息。其实,这些人真的是太脆弱了。诚然,面对如今这个竞争激烈、高速发展的社会,找工作尤其是找份前途和钱途都一片光明的好工作,的确不容易,特别是物价不断上涨,但这一切都不能作为你担忧未来甚至为未来“殉葬”的借口。

所谓“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顺其自然有时候比未雨绸缪要好得多。相反,过多的担忧可能会给你带来更多压力,甚至让你因此而抱憾终身。对此,某外企的高级主管李希深有体会。

李希曾经也是一个喜欢担忧未来的人。她总是担心自己的事业和未来的生活,总想着要攒足够多的钱,以备不时之需,所以她一路从大学读到博士,同时考下了各种证书。

就在考上博士那一年,李希怀孕了。可是,当时的学习非常紧张,李希生怕自己一放松就被别人超越,所以仍旧彻夜苦读。结果,因为过度劳累,孩子流产了,之后李希再也没有怀过孕。

现在,李希成了企业一名高级主管,也有了很多的钱,但却再也看不到自己的孩子,再也没有机会体会做妈妈的幸福。

她说:“很多人都非常努力地赚钱,非常节省地花钱,哪怕生活非常粗糙、卑微也在所不惜,只希望这样能让自己的将来更加保险。其实,这种对未来的担忧是对生活和自己没有自信的表现!我不主张挥霍,但也没必要因为担忧未来,而放弃自己的意愿、爱情,牺牲自己的自由、亲情甚至健康。要知道,再富足的生活,也经不起打折!”

正如李希所说,再富足的生活,也经不起打折。幸福本来就有限,如果还把幸福的时光拿来担忧未来,那岂不是更无幸福可言?

的确,人活一世,多灾多难,很不容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总会或多或少地遇到一些不可预知的灾难。

五分钟前你还跟朋友有说有笑,五分钟后就和一个骑自行车的人相撞,结果摔倒在地,造成了严重骨折,躺了一两个月才好。

之前跟妻子一直恩恩爱爱,相敬如宾,就因为一件小事发生争吵打了起来,只是有史以来的唯一一拳,妻子就断了气。你后悔万分,想要跳河自杀,却被救了上来,从此变得疯疯癫癫。

你一向都精明能干,认真仔细,就因为一次小疏忽,导致公司损失重大,结果不但要背负巨额债务,还被炒鱿鱼。

……

幸福的日子总是感觉特别少,一遇到灾难,时间就一下子漫长了起来。也正是如此,很多人才会对未来抱以无穷无尽的担忧。

德国哲学家蒙田说:“我的人生充满了可怕的不幸……然而,大部分从未发生。”这就是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总是在为明天、为未来担忧的原因。

但是,担忧有什么用?难道还能真的帮你避开祸端,让你的人生一马平川?

沉浸在对未来的冥想和担忧中,对你实在没有一毛钱的好处。就像沉溺在对过去的哀痛中,也无法改变既定的结果一样。整天为未来担忧,为未来忧心忡忡,也无法逃避与未来接触。

与其杞人忧天,倒不如坦然面对!毕竟今天将要发生的事情我们都还不知道,又何必为明天而苦恼不已呢?

7.因为没钱,没有安全感

“哥视金钱如粪土,可哥一点粪土都没有”,这是带有调侃意味的流行语,而它却恰恰反映了很多人的真实心理状态。在当今社会,没有钱有时寸步难行,当然也就没有安全感。毕竟,衣食住行都要用到钱:除了要准备基本的生活费用,还要留出一些钱应对不备之需,同时你还得考虑物价上涨的问题。

近年来的物价一天比一天高,钱的购买力却一天比一天低,辛苦了一辈子的人,到头来却连一个卫生间都买不起。这样的生活状态下,人们的安全感怎能不日益“贬值”呢?

这样看来,似乎只有足够多的钱,才能将人们从“水深火热”中解救出来,“视金钱如粪土”的人,似乎已经不存在,除非他们有着花不完的钱。大多数人的想法是,兜里有钱,心里才踏实;钱是人的胆,可以给人安全感。

可是,我们要挣多少钱,才能找到安全感呢?

从10万到10n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标准。在没有达到这个标准时,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很痛苦,不幸福。现实,总是赶不上愿望的高度。所以,为了获得这份安全感和快乐,一些人便采取了投机取巧的方式,哪怕是触犯到法律的底线也在所不惜。

当今社会,大多数人将财富定义为金钱。然而,这种定义太狭隘了,财富还有很多种,健康、快乐、幸福都属于财富的范畴。金钱是必不可少的东西,但是,只有在你知足的情况下,它才会给你带来安全感和快乐。反之,它只能给你带去烦恼和嫉妒。

我们不应将金钱和安全感画等号,更不应该简单地将追求和拥有金钱与快乐和幸福等同起来。对于金钱,我们需要的是生活的智慧。

有一个叫麦克的年轻人,站在百货公司的展柜前,目不转睛地看着琳琅满目的各种商品。他身边站着一位正在抽雪茄的、衣着光鲜的德国绅士。

麦克很有礼貌地对绅士说:“先生,您抽的雪茄不便宜吧。”

“两美元一支。”绅士回答道。

“我的天啊!那您每天能抽几支呢?”

“十几只吧。”

“天哪!您抽多久了?”

“30年了。”

“什么?您可以算一下,你用这些烟钱,足可以买下这栋百货大楼了。”

“看来您是不抽烟的,您买下百货公司了吗?”

“没有。”

“其实这栋百货公司就是我的。”

麦克脑子很聪明,账算得很快,而且懂得勤俭节约,积少成多的道理。但是我们不能说麦克有生活的智慧,因为他即使不抽昂贵的雪茄,也没有攒下一栋百货公司的钱。麦克拥有的是死智慧,而德国绅士展现的才是真正的智慧。是我们生活中需要的活智慧。

爱钱的人,很难使自己不被金钱所奴役,很多人在获得了生活中必需的开支以后,便时刻为保存现有的和赚得更多的钱而烦恼,从而越发觉得没有安全感。当银行里的存款越来越多的时候,人们却越来越不快乐,就是因为他们不懂得金钱与生活的智慧。其实,挣钱是为了使日子过得更好,而不是给自己添堵。

有这样一则故事:

一座寺庙里来了一位大财主,他决定捐出二百两黄金,给寺庙里的菩萨重塑金身。

一天,寺庙里的住持陪同这位大财主,一起来到寺庙的山顶上,观赏山下风光。住持便问财主看到了什么,财主说他看到了盛世繁华的景象,人们都在为生计而奔波忙碌着。而住持说自己只看到了“两面帆”:名和利。世上的人都在为了名和利而劳碌着。

财主反驳道是因为住持一无所有,才会只看到“两面帆”。不像自己有千间房屋,万亩良田,金银满仓,妻妾成群,人世间的荣华富贵都尝到了,真是比神仙还逍遥快活。

听完财主的话,住持问道:“你真的什么都有了吗?刚才上山你是被别人抬上来的,连山都爬不了,你的健康如何呢?”

说到健康,财主露出黯然神伤的表情,他说:“不瞒你说,我的健康确实很有问题。就是因为年轻时不在乎自己的身体,没日没夜地赚钱、打拼,以为自己还年轻,身体肯定没问题的。可现在却落下了一身病,阴雨天,浑身疼痛难忍。有位算命的先生说我活不过100天了。我今天来到寺庙,是想对菩萨许愿,希望菩萨能够救我的命。”

住持说:“原来你什么都有了,就是缺少健康。但是健康才是1,财富、地位、家庭等都是0,只有拥有了前面的1,后面的一切才有意义。如果你去阎王爷那里报到了,就等于什么都没有了。当你撒手人寰的那一天,你的房屋、良田、金银和妻妾能带走吗?健康没有了,这些还有什么用呢?”

一席话说得财主低下了头。

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我们放弃大量休息的时间,去追求更多的金钱,以获得更多的安全感,却忽略了自己的身心健康。

金钱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我们想要拥有金钱,是为了更好地享受生活。但是如果健康都成问题了,又何谈享受生活呢?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认为,所有的好都是相对的,只有钱才是真正的好。因为在他看来,钱能够满足人们的一切需求,毕竟人的一切需求,包括生理、心理上的需求都被满足,自然而然就能获得安全感了。但其实,钱是一个中性词,并无好坏之分,关键是我们对待它的态度。

我们不能持有“金钱无用论”的高姿态,也不能信奉“金钱万能论”的世俗观念。每个人都离不开钱,但是不能被金钱蒙蔽了双眼,不能为了所谓的“安全感”而丢掉自己的快乐与健康,看透金钱的本质,懂得生活的意义才是最重要的。

8.“变态”的攀比心理要不得

中国人比较好面子,因此涌现出各种攀比现象:别人的孩子上了清华,我的孩子就必须要考上北大,考不上就要想尽办法出国留学;你开“宝马”,我就要坐“奔驰”;你用“香奈儿”,我就要穿“迪奥”;你在北京三环上住,我就要倾尽所有往二环里靠,住在五环外都不好意思向别人说。

其实,这是一种“变态”的攀比心理。

不仅在社会上,在大学校园里,攀比之风也是非常盛行。

去年端午节前夕,大学生小赵的母亲从河南农村到北京看望他,担心穿着破旧的母亲会被同学们看到后笑话,小赵竟然将自己的母亲拦在了校门口,母亲长途跋涉,从家乡带来的粽子,他也不要,还让母亲带回去。

经过十几分钟的僵持,在小赵的再三催促下,母亲准备离开。在离开前,母亲还低声地恳求道:“这是妈妈亲手包的粽子,你留下来吃吧。”

小赵很不耐烦地嘟囔着:“你快拿走吧,现在谁还吃这个啊。同学们要是看到我提一篮子粽子进去,非笑掉大牙不可。”而小赵的不少同学,父母来看望时,常常开着好车,出手阔绰,这让小赵羡慕不已。有时,小赵会想自己要是有这样体面的家长该有多好。

最终,小赵的母亲含泪离开了。

像小赵这样的“攀比”,无疑是虚荣心作祟,吃穿住都要和别人一较高下。他们过于注重别人的看法,生怕别人看不起自己,不认同自己。一旦有人瞧不起他,内心就会受到极大的压抑,于是不惜代价地创造出某种物质条件,以求得别人能够看得起自己。殊不知,这样做恰恰暴露了他的自卑和不自信。

其实,在选择物品时,我们除了要看自己的喜好,还要考虑到自身的经济条件,没有必要非得跟别人一样。

有这样一则寓言:

一只小老鼠总是被猫追来赶去,非常不快。作为一只老鼠,它觉得自己很悲催。于是,它请求上帝将自己变成一只猫,这样就不会被猫追赶了。上帝成全了它。变成猫以后,它又整天地被狗追,这时,它觉得老虎是“百兽之王”,肯定比谁都厉害,于是又请求上帝把自己变成老虎,上帝再次成全了它。

成为老虎以后,它又感到大象很厉害,连老虎都奈何不了它,便又请求上帝把它变成大象,上帝同样满足了他的要求。有一天,变成大象的老鼠突然感到自己的鼻子一阵奇痒,恨不得给揪下来,过了一会儿,它发现一只小老鼠从自己的鼻子里钻了出来。此时此刻,小老鼠终于明白自己身上也是有很大优势的。从此以后,小老鼠再也不随便攀比了。

现代社会中,其实有很多爱攀比的“小老鼠”。他们喜欢议论别人又开了一辆什么车,又买了一个什么名牌包包,又换了什么最新款手机……好像这些东西能够彰显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当然,如果一个人觉得开好车是一种追求,一种品位,这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如果自己明明不喜欢车,更不懂车,而想买好车,这样就是一种纯粹的攀比心理在作怪。比如香港艺人郭富城的好车很多,是因为他就喜欢这个,所以不存在装面子的问题。很多人却觉得自己开好车,档次就上去了,其实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一个人是否有档次,并不是开什么车,穿什么衣服所能决定的,关键还要看你的谈吐和举止。有人觉得如果不开好车,不穿名牌,就会让人瞧不起,让人觉得你没实力。说这话的人才是真正没实力的人。因为档次不是靠外在包装来提高的,而是你的内涵和表达方式给人的一种感觉。

年轻人有追求,喜欢比较是好事,因为有竞争才会有进步。但是,不顾自己的经济能力,盲目地从物质上去进行比较,却会显得层次比较低。因为这个世界上,不是只有物质丰富才会显出你的价值,尤其是在中国,人脉、经验和你背后的资源,比物质更重要。当你拥有这些东西以后,你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都已经不重要了,因为了解你的人会看到你背后的这些东西,而不是表象。

西方哲学家认为,人是一种理性动物,人类的使命就是在了解世界后,征服和控制世界,成为自然界的主宰,并使其为人类服务。这种哲学思想,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看成是一种征服与被征服、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表现在消费领域,他主张为了使人们的感官得以满足,人类有权任意占有并消耗那些物质财富。可见,西方哲学思想认可消费上的攀比。

但是一味地在物质上进行攀比,这在潜移默化中,就给自己的发展设置了重重障碍,因为很多“没面子”的事是必须的。虚荣的领导好摆架子,其实这样反而降低了个人威信;虚荣的创业者爱讲排场,其实这正是创业中最大的禁忌。喜欢攀比的人,往往付出太多没有必要的,甚至是堪称重负的“成本”。

人可以比较,但是要和自己比,和过去比,不比物质,比精神,这样你才会更加充实,更加知足,从而获得心理平衡。

在现有的基础上,去发掘、寻求快乐,在知足中感受亲情、友情、爱情,了解身体健康的重要,尽情地享受精神生活的美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