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事物重要性的观念,是依据客体对于主体的重要性,对客体进行价值评判和选择的一种标准。不同的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视角对价值观的界定存在差异,但是也可以从中看出一些共识:

从价值观的主体角度来看,它既是一种个体现象,又是一种社会现象,还是一种文化现象。

从价值观的表现形式来看它是外显的,也是内隐的。

从价值观的功能来看,多数研究者认为价值观对行为具有解释、预测和导向的作用。

从价值观的层次上看,它具有超越情境的特点。价值观要比态度更抽象、更概括。

一、价值观的分类

(一)奥尔波特的六分类

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和弗农根据斯普兰格(德国教育学家、哲学家)的六分类编制了“价值观研究量表”,具体内容如表1-11所示。

表1-11 奥尔波特的六分类

(二)罗奇克的工具性与终极性价值观理论

美国管理学家罗奇克把个体的价值观分为两类:

1.终极性价值观。欲达到的最终存在状态或目标,如和平的世界、舒适的生活等;

2.工具性价值观。为达到终极性价值观所采用的行为方式或手段,如对责任的自我控制等。

(三)莫里斯的生活方式理论

美国管理学家莫里斯认为“价值”一词包含三种基本含义,具体内容如表1-12所示。

表1-12 莫里斯的价值观

莫里斯认为,价值观是一种对理想生活方式目标的憧憬,而且价值观不同,生活方式也不同,因此他将人们的价值观归纳为13种生活方式。

(四)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理论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社会心理学家用“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来衡量和文化有关的价值观。荷兰学者霍夫斯塔德认为,个人主义是从团体、组织或其他集体主义中的情感独立;

集体主义是在组织中重视成员资格,对组织有情感依赖,强调忠于本集体的那些价值观。

【例1.19】根据莫里斯的生活方式理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2013年真题]

A.“价值”一词包含三种基本含义

B.实际价值是指一个事物实际具有的价值大小

C.客体价值强调对象本身的属性

D.价值观是对理想生活方式的憧憬

【答案】B

【解析】莫里斯的生活方式理论认为“价值”一词包含三种基本含义,分别是:①实际价值,是指对不同事物所表现的差别喜好的倾向;②想象价值,是指局限于能够预见后果的选择行为;③客体价值,强调价值对象本身的属性。莫里斯认为价值观是一种对理想生活方式目标的憧憬,而且价值观不同,生活方式也不同。

二、工作价值观

(一)工作价值观的含义

工作价值观也称职业价值观,是个体对于工作意义的认识,包括工作倾向性、工作需求及职业道德取向等。作为一般性价值观在工作领域的具体反映,工作价值观无论对于个人的职业选择还是具体工作中的职业行为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萨普尔的观点

美国心理学家萨普尔对于工作价值观的结构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他将工作价值观分为三大群组、15个类别,具体内容如表1-13所示。

表1-13 萨普尔的工作价值观

三、中国人的价值取向

文化价值观是一个文化中的成员在社会化过程中被教导的一套价值,这一套价值是共存于文化成员之中的。在一个社会中,成员会有意无意地表露出某种共同性,这种“共同性”就是文化价值观。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价值观的特点有:

(一)以“己”为中心的价值观

费孝通认为,中国人以“己”为中心,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关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

我国社会心理学家杨中芳认为中国人价值体系背后的主导思想不是集体主义而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与其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的和谐状态是中国人追求的主要目标,而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不断寻求和谐才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

(二)以社会、关系、情境为中心的价值观

中国人的“自己”是以实践、克制及超越等途径来使“自己”与“社会”结合。因此,中国人的“自己”是可以扩展的,不仅包括个体自身,还可以推及到家庭、亲戚、朋友甚至家族和宗教。从这一角度来看,中国人是社会取向的、关系取向的和情境取向的。中国现代社会心理学家杨国枢曾把人类社会比作一个生活圈,认为在这个生活圈中人们有两种不同的运作方式:

1.自我取向。这种取向以自主性为重,强调的是个体如何经由支配、控制、改变及利用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以满足自我欲望。

2.社会取向。这种取向以融合性为重,强调的是个体如何经由顺服、配合、融入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以与环境建立和谐关系。

杨国枢认为中国人是比较典型的社会取向,这种取向具体表现为家族取向、关系取向、权威取向和他人取向四个次级取向,并认为传统中国社会四类主要的经济社会因素—父系传承、差序结构是形成社会取向的主要原因。

另外,中国人传统的价值观念,如服从权威、孝亲敬祖、安分守成等随着社会的发展正在不断削弱,而一些现代的价值观念,如平权开放、独立自主、乐观进取等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得到增强。

四、自我价值定向理论

(一)基本假设

该理论的基本假设认为人是理性的、社会性的动物,除了基本的生存倾向之外,一生都在试图建立解释他人和世界的体系,并解释自我存在和自身行为的理由,为自己的生活赋予意义。因为自我价值是自我存在和自我行为理由的出发点,所以人们总是努力寻求自我价值,做肯定自我价值的事情,避免做否定自我价值的事情。自我价值对于个体在特定情境中的行为的决定性作用就是自我价值定向。

(二)自我价值感的因素

1.自我价值定位。选择什么样的标准来评价自身的价值。

2.自我价值支持。客观的自我价值依托资源。它的影响包括:

(1)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支持资源越多,自我价值感越强,表现出更为肯定的自我概念和更多的自尊、自信;

(2)当自我价值支持资源一定时,一个人选择什么样的评价标准决定了他的自我价值感。如果一个人丧失了自我价值支持资源的依托,又缺乏其他自我价值支持途径,就会产生自我价值感的危机;

(3)如果这种危机没有及时被其他的自我价值支持力量所挽救,就会导致严重的心理后果。

【过关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艾森克的人格理论和古希腊的“四体液说”相互吻合,与内倾—稳定特质相对应的气质类型是( )。

A.胆汁质

B.抑郁质

C.多血质

D.粘液质

【答案】D

【解析】如图1-3所示,从艾森克的人格维度图中可以看出,与内倾—稳定特质相对应的气质类型是粘液质。

图1-3 艾森克的人格维度图

2.下列情绪状态中,长期持续会导致免疫系统受损害,甚至引发疾病的是( )。

A.心境

B.应激

C.激情

D.激动

【答案】B

【解析】按照情绪发生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人的情绪可以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①心境又称心情,是一种比较微弱、持久而又具有渲染性的情绪体验状态;②激情是一种强烈、短暂、爆发式的情绪状态,有明显的外部表现,比如狂喜、绝望等;③应激是指由于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而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与激情相比,应激的激活水平更高,更强烈,而认知范围更窄,理智分析和判断的能力下降。长期处于应激状态的人,免疫系统的作用会受到损害,从而导致疾病的产生。

3.关于人格、情境与行为模式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人格是一种结构化的内在系统,它的形成受到遗传和环境的交互作用

B.人格是稳定的,贯穿其一生的东西是不会变的

C.在所有的情境下人们的行为都保持一致

D.行为具有跨情境一致性

【答案】C

【解析】行为的跨情境一致性不是指在所有的情境下人们的行为都保持一致,而是指个人的目标和行为倾向会保持相对的稳定。具体的行为可能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但个体内心的自我认同,个体对外界环境的知觉和组织方式,以及个体的个人目标则很少发生变化。

4.关于艾森克的特质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艾森克采用单个特质来划分人格

B.特质各自独立,相互之间无相关性

C.艾森克的理论开创了人格测量的技术和发展了因素分析等统计方法

D.艾森克的理论深入揭示了行为背后的原因和机制

【答案】C

【解析】艾森克采用维度而非单个特质来划分人格,他认为,特质并非各自独立,相互之间有一定相关性,分出维度更能准确描述。特质理论的贡献在于其开创了人格测量的技术和发展了因素分析等统计方法。特质论的缺点在于它有点类似于“贴标签”,没有深入揭示行为背后的原因和机制。此外,并没有充分的证据可以证明特质理论的主要假设,即人格特质的跨情境一致性。

5.戒烟者为减少因再次吸烟而引起的认知失调,可通过改变认知的重要性来实现,下列属于这种做法的是( )。

A.吸烟让我放松和保持体型,有利于我的健康

B.生活中的压力太大,我只能靠吸烟来缓解,别无他法

C.我喜欢吸烟,不想真正戒掉我的烟瘾

D.放松和保持体型比担心30年后患癌更重要

【答案】D

【解析】减少由于戒烟而引起的认知失调可以通过改变认知的重要性来实现。具体的途径是让一致性的认知变得重要,不一致性的认知变得不重要(放松和保持体型比担心30年后患癌更为重要)。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

1.关于能力、知识和技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知识是概括化的心理特征

B.技能是概括化的行为模式

C.能力是概括化的经验系统

D.知识可以不断积累

E.技能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定型

【答案】BD

【解析】知识是概括化的经验系统,技能是概括化的行为模式,而能力则是概括化的心理特征。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定型,但知识和技能却可以不断积累。

2.关于价值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价值观既是一种个体现象、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B.价值观随情境不同而改变

C.价值观不是内隐的,而是外显的

D.价值观比态度更形象、更具体

E.价值观对行为具有解释、预测和导向作用

【答案】AE

【解析】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事物重要性的观念,是依据客体对于主体的重要性,对客体进行价值评判和选择的一种标准。从价值观的主体角度来考虑,它既是一种个体现象,又是一种社会现象,还是一种文化现象;从价值观的表现形式来看,它既是外显的,也是内隐的;从价值观的功能来看,多数研究者认为价值观对行为具有解释、预测和导向的作用;从价值观的层次上看,它具有超越情景的特点。价值观要比态度更抽象更概括。

3.关于智力的陈述,正确的是( )。

A.智力包括记忆力、言语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

B.不同性质的工作对智力各维度的要求相同

C.斯皮尔曼认为人的智力结构可以分为一般智力因素和特殊智力因素

D.加德纳认为智力是一元的而不是多元的

E.对于例行性、常规性工作而言,个体的绩效与其智力水平的高低有直接的关系

【答案】AC

【解析】不同性质的工作对不同智力维度的要求不同,一般越是处于组织中高层次的职位,越需要具备较高的智力水平。但并非所有的工作都需要高智力水平,如有些例行性、常规性很强的工作,这种情况下工作绩效与智力水平的高低没有很大的关系。加德纳认为智力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他归纳出八种智力,分别是:逻辑—数学、语言、自然主义、音乐、空间、身体运动、社交和自知。

4.下列能力中,属于躯体能力的有( )。

A.持续或重复发动肌肉力量的动态体能

B.对抗外力的静态体能

C.伸展躯体与肌肉的能力

D.躯体各部位协调的能力

E.关系类比能力

【答案】ABCD

【解析】躯体能力包括九项基本的能力,分别是:①持续或重复发动肌肉力量的动态体能;②躯干力量;③对抗外力的静态体能;④爆发力;⑤伸展躯体与肌肉的能力;⑥重复而迅速扭曲躯体的能力;⑦躯体各部位协调的能力;⑧平衡能力;⑨长时间启用最大体力的能力。E项,关系类比能力属于智力的一种。

5.如果个体有很大的认知失调的压力,可以消除压力的途径有( )。

A.改变行为

B.改变态度

C.找出一种合理的解释来说明态度与行为之间的不一致

D.为自己的矛盾自圆其说

E.改变认知的重要性

【答案】ABE

【解析】认知失调是指由于实施了一种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而引发的不愉快感情。为克服这种不愉快,可采取的方法包括:①改变态度,使其与以前的行为一致;②增加认知,通过增加更多一致性的认知来减少失调;③改变认知的重要性;④减少选择感,让自己相信自己之所以做出与态度相矛盾的行为是因为自己没有其他选择;⑤改变行为。

三、案例分析题(由单选和多选组成)

老张是一个有二十多年烟龄的老烟民,尽管之前多次尝试戒烟,但是都没有成功。最近在单位体检中,医生发现他的肺部已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害。老张得知体检结果后心情有些沮丧,但是随后劝慰自己,吸烟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要比对身体健康的影响重要的多。老张的家人希望他彻底戒烟,为此,带他参观了一个关于吸烟危害的公益展览,展览中许多照片直观地展示了吸烟者受损的肺部。

1.根据认知失调理论,老张在得知体检结果后采用( )方式减少了不愉快情绪。

A.改变认知的重要性

B.减少选择感

C.改变态度

D.改变行为

【答案】A

【解析】认知失调理论是认知一致理论的一种。认知失调是指由于实施了一种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而引发的不愉快感情。为了克服这种不愉快,人们需要采取各种方法减少自己的认知失调。主要包括:①改变态度;②增加认知;③改变认知的重要性(吸烟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要比对身体健康的影响重要的多);④减少选择感;⑤改变行为。

2.老张参观的宣传吸烟危害的公益展览所提供信息的优势在于( )。

A.与被说服者的原有态度存在较大差距

B.有助于唤起恐惧感

C.信息呈现方式较为直观

D.有助于减少选择感

【答案】ABC

【解析】老张参观的宣传吸烟危害的公益展览所提供信息具有以下优势:①与被说服者的原有态度存在较大差距,差距越大促使态度改变的潜在压力越大;②有助于唤起恐惧感,唤起的恐惧感的增加,人们改变态度的可能性也增加;③信息呈现方式较为直观。D项属于反面效果。

3.使老张难以接受别人戒烟劝告的因素可能有( )。

A.老张是一个自尊心很强的人

B.老张的最近的心情不是很好

C.劝他的人是一名呼吸系统的医学专家

D.之前已经有许多人劝老张戒烟未果

【答案】ABD

【解析】由于被说服者(老张)本身因素而影响被说服效果的因素包括被说服者的人格、心情、介入程度、自身免疫以及个体差异。A项,自尊心强的人相信自己,不容易被说服,属于被说服者的人格因素;B项,心情不好在争论出现时介入较多,不容易被说服,属于被说服者心情因素;D项,预先说服会使被说服者产生免疫力,不容易被说服。C项,呼吸系统的医学专家容易说服,具有专家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