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课后习题详解(第7版)
- 圣才考研网
- 1327字
- 2022-09-19 17:35:09
第1篇 导言
第1章 经济学十大原理
一、概念题
1.稀缺性(scarcity)
答:经济学研究的问题和经济物品都是以稀缺性为前提的。稀缺性指在给定的时间内,相对于人的需求而言,经济资源的供给总是不足的,也就是资源的有用性与有限性。人类消费各种物品的欲望是无限的,满足这种欲望的物品,有的可以不付出任何代价而随意取得,称之为自由物品,如阳光和空气;但绝大多数物品是不能自由取用的,因为世界上的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是有限的,这种有限的、为获取它必须付出某种代价的物品,称为“经济物品”。正因为稀缺性的客观存在,地球上就存在着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的欲望与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任务就是:“研究人们如何进行抉择,以便使用稀缺的或有限的生产性资源(土地、劳动、资本品如机器、技术知识)来生产各种商品,并把它们分配给不同的社会成员进行消费。”也就是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使用有限的资源来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
2.经济学(economics)
答: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将稀缺的资源有效地配置给相互竞争的用途,以使人类的欲望得到最大限度满足的科学。时下经常见诸国内报刊文献的“现代西方经济学”一词,大多也都在这个意义上使用。
自从凯恩斯的名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于1936年发表之后,西方经济学界对经济学的研究便分为两个部分: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是以单个经济主体(作为消费者的单个家庭或个人,作为生产者的单个厂商或企业,以及单个产品或生产要素市场)为研究对象,研究单个经济主体面对既定的资源约束时如何进行选择的科学。宏观经济学则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主要着眼于对经济总量的研究。
3.效率(efficiency)
答:效率指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的产出与投入之比值,或者是效益与成本之比值,如果比值大,效率就高;反之,比值小,效率就低。效率与产出或者收益的大小成正比,而与成本或投入成反比,也就是说,如果想提高效率,必须降低成本或投入,提高收益或产出。
4.平等(equity)
答:平等指人与人的利益关系及利益关系的原则、制度、做法、行为等都合乎社会发展的需要,即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公平分配的特性。平等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存在永恒的公平。在不同的社会中,人们对平等的观念是不同的。平等观念是社会的产物,按其所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性质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平等又是一个客观的范畴,尽管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平等的内涵不同,不同的社会、不同的阶级对平等的理解不同,但平等具有客观的内容,平等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客观性。
5.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
答:机会成本指将一种资源用于某种用途,而未用于其他用途所放弃的最大预期收益。机会成本的存在需要三个前提条件:①资源是稀缺的;②资源具有多种生产用途;③资源的投向不受限制。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来考察生产过程时,厂商需要将生产要素投向收益最大的项目,以避免带来生产的浪费,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机会成本的概念是以资源的稀缺性为前提提出的,当一个社会或一个企业用一定的经济资源生产一定数量的一种或者几种产品时,这些经济资源就不能同时被使用在其他的生产用途方面。这就是说,这个社会或这个企业所能获得的一定数量的产品收入,是以放弃用同样的经济资源来生产其他产品时所能获得的收入作为代价的,这也是机会成本产生的缘由。因此,社会生产某种产品的真正成本就是它不能生产另一些产品的代价。
6.理性人(rational people)
答:理性人是指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去实现其目标的人。理性人是经济研究中所假设的、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典型理性行为的经济活动主体,可以是消费者、厂商,也可以是从事任何其他经济活动的人。在经济研究中,往往从这种理性人的假设出发,推导出一定条件下人们经济行为的规律。比如,假设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经济活动主体所追求的惟一目标是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即作为理性人的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作为理性人的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等。
7.边际变动(marginal changes)
答:边际变动指对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经济学中的边际指的是因变量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程度,即自变量变化一个单位,因变量会因此而改变的量。边际的概念根植于高等数学的一阶导数的概念,如果函数的自变量为多个,则针对每个自变量的导数为偏导数。
8.激励(incentive)
答:激励是指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激励利用外部诱因使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调动与激发。这时外部刺激内化为个人的自觉行动,使人完成目标的行为处于高度的受鼓舞状态,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力(智力和体力)。当人的某种需要产生时,心理上就会产生一种不安或紧张状态,从而造成一种内在驱动力,驱使人的行动指向目标。当目标达到后,需要即得到满足,激励状态解除,随后又会产生新的需要,这个过程就是激励过程。人的工作效率取决于他的能力和激励水平(即积极性的高低)。激励的手段包括物质利益激励、精神激励、环境激励、目标激励、任务激励和组织激励等。
9.市场经济(market economy)
答:市场经济指由家庭和企业在市场上的相互交易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在市场经济下,经济决策是分散进行的,它由经济组织和个人各自独立地做出。市场经济对于资源的配置是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的,通过市场机制内的供给与需求、价格、竞争、风险等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各部门的按比例发展。实际上,资源配置问题就是决定经济社会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以及为谁生产的问题。
(1)生产什么。在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通过供求规律来决定生产什么。当需求量超过供给量从而产生短缺时,市场机制促使价格上涨,刺激这种短缺商品的生产,减少对它的消费。当需求量小于供给量从而产生过剩时,市场机制促使价格下跌,压缩这种过剩商品的生产并增加对它的消费。在这两种情况下,最终会导致该商品的供求达到平衡。市场机制的作用在于变动价格水平来使每一种商品的生产适应它的需求。
(2)如何生产。一旦产品构成确定以后,随后的协调工作就是确定如何生产这些产品。在这里,仍是价格机制来分配各个生产者所需要的生产要素。为了应对价格竞争和取得最大利润,生产者的最佳方法便是采用效率最高的生产方法,以便把成本降低到最低点。生产者在利润的刺激下,会用便宜的生产方法取代费用较高的生产方法。因此,在市场经济下,投入的生产要素将分配给使用它们进行生产的最富有成效的生产者。
(3)为谁生产。为谁生产物品取决于生产要素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要素市场决定了劳动、土地、资本和企业家才能的价格即工资率、地租、利息率和利润的大小,从而也就决定了这些要素所有者的报酬或收入。
10.产权(property right)
答:产权又称“财产所有权”,是指个人拥有并控制稀缺资源的能力,或者可以理解为人们对其所交易的东西的所有权,即人们在交易活动中使自己或他人在经济利益上受益或受损的权力。产权是一定所有制关系在法律上的表现,也就是法律上确认的经济主体对自身所有的财产权利。
11.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
答:市场失灵指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即价格机制在某些领域不能起作用或不能起有效作用的情况。从社会福利角度来看,价格机制并不是万能的,它不可能调节人们经济生活的所有领域。
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外部性,即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造成的另一个经济主体的利益或成本的变化,而另一个经济主体又没有得到支付或补偿的情况;②公共物品,即对整个社会有益,但因不能获得收益或私人成本太高而私人厂商不愿意生产的产品和劳务,如国防、空间研究、气象预报等;③交易成本非零,如搜集信息、讨价还价、达成合同等所需要的成本,往往使得交易难以进行;④市场特权,如垄断的存在或过度的竞争;⑤市场机制不能够解决社会目标问题;⑥非对称信息,如生产者往往具有比消费者更多的关于商品的信息等等。一般均衡理论中所谓“竞争的市场可以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是在假定市场上不存在上述导致市场失灵的任一因素的情况下发生的。因为只要其中一种因素存在,就会导致资源配置的效率损失,使经济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从20世纪初起,这些问题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市场的缺陷和不足是可以通过政府采取某些经济行为来纠正的。
12.外部性(externality)
答:外部性又称外部效应或外在性,指当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有影响时的情况,或者可以理解为市场交易对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所造成的影响。
外部性的影响方向和作用结果具有两面性,可分为正的外部性和负的外部性(也称为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那些能为社会和其他个人带来收益或能使社会和个人降低成本支出的外部效应称为正的外部性,它是对个人或社会有利的外部性,如免疫计划;那些能够引起社会和其他个人成本增加或导致收益减少的外部效应称为外部不经济,它是对个人或社会不利的外部性,如工厂导致的污染。
外部性会造成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之间或私人收益和社会收益之间的不一致,这种成本和收益差别虽然会相互影响,却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因此容易造成市场失灵。福利经济学认为,除非社会上的正外部性效果与负外部性效果正好相互抵消,否则外部性的存在使得帕累托最优状态不可能达到,从而也不能达到个人和社会的最大福利。外部性理论可以为经济政策提供某些建议,它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依据,政府可以根据外部性的影响方向与影响程度的不同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并利用相应的经济手段,消除外部效应对成本和收益差别的影响,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收入分配的公平合理。
13.市场势力(market power)
答:市场势力指一个经济活动者(或是一个经济活动者的一个小团体)显著影响市场价格的能力。经济学的基本观点认为,造成市场失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市场势力的存在。例如国家出台津贴扣税与实名购房的政令,其意图在于推动一个公开竞争市场的建构,但是最终却收效甚微。毫无疑问,被两则政令影响到自身利益的强势话语权者,都充当了阻挠者,而他们行为的背后,更存在着权力寻租等腐败因素。
14.生产率(productivity)
答:生产率指一个工人一小时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的量。生产率一般指劳动生产率,即劳动者生产某种产品的劳动效率。劳动生产率水平可以用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的数量来表示。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劳动生产率就越高;反之,则越低。劳动生产率水平也可以用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越少,劳动生产率就越高;反之,则越低。
15.通货膨胀(inflation)
答:通货膨胀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由于货币供应量过多,使有支付能力的货币购买力超过商品可供量,从而引起货币不断贬值和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在宏观经济学中,通货膨胀主要是指价格和工资的普遍持续上涨。
通货膨胀按表现形式不同可分为开放型通货膨胀和抑制型通货膨胀两大类;按物价上涨的不同速度可分为爬行式通货膨胀(温和通货膨胀)、奔腾式通货膨胀和恶性通货膨胀(极度通货膨胀);按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可分为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和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等。
通货膨胀只有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在金银货币流通的条件下不会出现此种现象。这是因为金银货币本身具有价值,作为贮藏手段的职能,可以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使它同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相适应。而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由于纸币本身不具有价值,它只是代表金银货币的符号,不能作为贮藏手段,因此,纸币的发行量如果超过了商品流通所需要的数量,造成流通中的纸币量比流通中所需要的金银货币量多了,货币就会贬值,这就是通货膨胀。
16.经济周期(business cycle)
答:经济周期又称经济波动或国民收入波动,指总体经济活动的扩张和收缩交替反复出现的过程。现代经济学中关于经济周期的论述一般是指经济增长率的上升和下降的交替过程,而不是经济总量的增加和减少。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复苏(也可以称为扩张、持平、收缩、复苏)四个阶段。在繁荣阶段,经济活动全面扩张,不断达到新的高峰;在衰退阶段,经济短时间保持均衡后出现紧缩的趋势;在萧条阶段,经济出现急剧的收缩和下降,很快从活动量的最高点下降到最低点;在复苏阶段,经济从最低点恢复并逐渐上升到先前的活动量高度,进入繁荣。衡量经济周期处于什么阶段,主要依据国民生产总值、工业生产指数、就业和收入、价格指数、利息率等综合经济活动指标的波动。经济周期的类型按照其频率、幅度、持续时间的不同,可以划分为短周期、中周期、长周期三类。对经济周期的形成原因有很多解释,其中比较有影响的主要是纯货币理论、投资过度论、消费不足论、资本边际效率崩溃论、资本存量调整论和创新论等。
二、复习题
1.列举三个你在生活中面临的重大权衡取舍的例子。
答:经济学十大原理的第一个原理就是:人们面临权衡取舍。为了得到一件喜爱的东西,人们通常就不得不放弃另一件喜爱的东西。做出决策要求人们在一个目标与另一个目标之间权衡取舍。在生活中面临的重要权衡取舍的例子很多,举三个例子如下:(1)大学入学时面临专业选择的权衡取舍,选学经济学就要放弃学习数学的机会,反之亦然。
(2)大学生活中,面临选择安静学习还是参加社团结交朋友锻炼自己的权衡取舍。
(3)大学毕业后,面临着是否继续深造的选择,选择继续上学攻读研究生学位,就意味着在今后三年中放弃参加工作、赚工资和积累社会经验的机会。
2.你会将哪些项目列为去迪斯尼乐园度假的机会成本?
答:机会成本指将一种资源用于某种用途,而未用于其他用途所放弃的最大预期收益。去迪斯尼乐园度假的机会成本是去迪士尼乐园度假的时间或金钱做其他事情所能获得的最大收益。例如:用来去迪斯尼乐园度假的时间可以用在看电视或者加班工作等,在这些活动中所能获得的收益即为去迪斯尼乐园度假的机会成本。
3.水是生活必需品。一杯水的边际利益是大还是小呢?
答:边际利益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满足程度(常用效用量来衡量)的增量。边际利益存在递减规律,该规律的内容为: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单位消费中得到的满足程度增量即边际利益是递减的。
一杯水的边际利益多大取决于当时的环境。如果你正在参加马拉松赛跑,或者你在沙漠的太阳下奔走了三个小时,那么,此时的边际效用将会极大。但是,若你刚喝过其他的饮料,此时一杯水的边际利益就很小了。也就是说,虽然有些东西对人的生命是很重要的(比如水),但其边际利益并不总是很大的。
4.为什么决策者应该考虑激励?
答:激励从其词意上看,就是指激发鼓励的意思。具体来说,激励指激发人的行为动机,使人有一股内在动力,以促使个体更好地实现行为目标。激励也可以说是调动积极性的过程。从人的行为规律来看,行为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过程都存在着如何激励的问题。激励有利于调动人们潜在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性地进行劳动,出色地去实现既定的目标,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
政策制定者应该考虑激励的原因有:
(1)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而政策会影响激励。例如,对汽油征税,人们就会考虑开小型、节油型汽车。
(2)政策有时也会产生事先并不明显的影响。例如,美国国会通过立法要求汽车公司生产包括安全带在内的各种安全设备,使得安全带成为汽车的标准设备。安全带降低了司机伤亡的概率,从而减少了司机的车祸代价;换言之,安全带减少了缓慢而谨慎地开车的利益。在这种激励下,人们对安全带的反应是更快地开车,结果司机死亡人数变少,而行人死亡人数增加了。
因此,在分析任何一政策时,政策制订者不仅应该考虑直接影响,而且还应该考虑因为激励而发生的间接影响,从而使制定的政策取得良好的效果。
5.为什么各国之间的贸易不像一场比赛一样有赢家和输家呢?
答:经济学原理表明:贸易能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各国之间的贸易并不像一场比赛一样有赢家和输家,具体来讲,其原因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
(1)贸易不是零和博弈。一些人按照赢家和输家来看待交换。他们对贸易的反应是,在出售之后,如果卖者幸福,则买者一定倒霉,因为卖者必定从买者那里得到了点什么。也就是说,他们把贸易视为一方获益则另一方必定受损的零和博弈。这些人没有认识到,双方都是自愿交易而获益,因为允许各方从事其最有效的生产,然后交换另一方更有效生产的东西,没有人遭受损失,而且贸易是自愿的。
(2)各国之间的贸易之所以不像一场比赛一样有赢家和输家,是因为贸易可以使贸易各方受益。通过国际分工可以使各国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活动,这种专业化生产可以提高效率,再通过贸易交换可以使贸易各方都能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各种各样的物品与劳务,从而使得各方的福利都增加。因此,在公平的贸易中可以得到“双赢”或者“多赢”的结果。
6.市场中的那只“看不见的手”在做什么呢?
答:关于市场中的那只“看不见的手”如何发挥作用,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分析:
(1)亚当·斯密提出了“看不见的手”原理。亚当·斯密在他的《国富论》(1776年)中写道:“每个人都在力图使用他的资本,来使其生产品能得到最大的价值。一般地说,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所增进的公共福利为多少。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安乐,仅仅是他个人的利益。在这样做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去促进一种目标,而这种目标决不是他所追求的东西。由于追逐他自己的利益,他经常促进了社会利益,其效果要比他真正想促进社会利益时所得到的效果要大。”
(2)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理论认为:只要每一个人都是理性的,并且都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那么就不需要有人来管理,将会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来进行调控,经济运行由此可以自动达到最佳状态。即“看不见的手”通过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来自动调节人们的行为以使社会福利最大化。
(3)该思想包含着三个要点:①追求个人利益是人类从事经济活动的主要动力;②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自发地将各种个人利益转变为一种共同利益;③对国民财富的增长来说,政府对经济管得越少越好。福利经济学继承了亚当·斯密的思想,认为自由放任的市场可以自发地导致共同利益的增加。
7.解释市场失灵的两个主要原因,并各举一个例子。
答:市场失灵指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也即价格机制在某些领域不能起作用或不能起有效作用的情况。
(1)外部性是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当一个人不完全承担(或享受)他的行为所造成的成本(或收益)时,就会产生外部性。外部性的影响会造成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之间,或私人收益和社会收益之间的不一致,因此容易造成市场失灵。外部性又分为正的外部性和负的外部性。如一个人在公共场合吸烟,污染了环境,损害了他人健康,产生了负的外部性;而一个人的知识又会有外溢性,即产生正的外部性。
(2)市场势力指一个人(或一小群人)不适当地影响市场价格的能力。例如,某种商品的垄断生产者由于几乎不受市场竞争的影响,可以向消费者收取过高的垄断价格。
8.为什么生产率是重要的?
答:生产率指一个工人一小时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的量。生产率一般指劳动生产率,即劳动者生产某种产品的劳动效率。
在那些每单位时间工人能生产大量物品与劳务的国家,大多数人享有高生活水平;在那些工人生产率低的国家,大多数人必须忍受贫困的生活。同样,一国的生产率的增长率决定了平均收入的增长率。所以,一国的生产率水平与该国的平均收入水平之间有正相关关系,生产率越高,该国的生活水平就越高。
9.什么是通货膨胀,什么引起了通货膨胀?
答:(1)通货膨胀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由于货币供应量过多,使有支付能力的货币购买力超过商品可供量,从而引起货币不断贬值和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在宏观经济学中,通货膨胀主要是指价格和工资的普遍持续上涨。
(2)引起通货膨胀的因素
通货膨胀是流通中货币量的过度增加而造成的货币贬值,由此导致经济生活中价格总水平上升。所以,货币量增长引起了通货膨胀。按照西方经济学的解释,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有:需求拉上、成本推进、供求混合性以及结构性等因素。
①需求拉上因素。这是从总需求的角度来分析的原因,它是指产品市场在现有的价格水平下,经济的总需求水平超过总供给水平,导致的一般物价水平上升引起的通货膨胀。引起总需求过多的因素有两大类:一类被称为实际因素,如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扩大、政府支出增加、减税以及净出口增加等因素都会使IS曲线向右移动,引起总需求曲线的向右移动,从而使经济在现有的价格水平下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另一类被称为货币因素,即货币供给量的增加或实际货币需求的减少,这会使得LM曲线向右移动,也会导致总需求在现有价格水平下扩大。在经济的总供给没有达到充分就业的产出水平之前,总需求的增加在使价格水平上升的同时,也使总产出增加。随着经济接近充分就业产出水平,总需求再增加,产出也不会再增加,而只会导致价格水平的上升。
②成本推进因素。这是从供给的角度来分析通货膨胀的原因,它是指由于生产成本的提高而引起的一般物价水平的上升。供给就是生产,根据生产函数,生产取决于成本。因此,从总供给的角度看,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在于成本的增加。成本的增加意味着只有提高原有的价格水平才能达到原来的产出水平,即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在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会使国民收入减少,价格水平上升。根据引起成本增加的原因不同,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可以分为工资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利润推进的通货膨胀和进口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三种。
③供求混合推进因素。这是把总需求与总供给结合起来分析通货膨胀的原因,许多经济学家认为,通货膨胀的根源不是单一的总需求拉上或总供给推进,而是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④结构性因素。结构性通货膨胀是由于各经济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劳动力市场的结构特征和各经济部门之间收入水平的攀比等引起的通货膨胀。
10.短期中通货膨胀与失业如何相关?
答:短期中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存在着权衡取舍,是一种负相关的关系。具体来讲:
(1)短期中,低通货膨胀率通常是以高的失业率为代价的,这是由短期内价格粘性造成的。政府为了抑制通货膨胀会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人们可用的货币量减少,但是商品价格在短期内是粘性的,仍居高不下,于是社会消费的商品和劳务量减少。消费量减少又引起企业开工不足,导致了失业。
(2)菲利普斯曲线就是说明失业率和货币工资率之间交替变动关系的一条曲线。它是由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根据1861~1957年英国的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来的,故称之为菲利普斯曲线。因为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货币工资率的提高是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即货币工资率的增加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加会引起物价上涨,从而导致通货膨胀。所以,菲利普斯曲线又成为当代经济学家用以表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此消彼长、相互交替关系的曲线,即认为:失业率高,通胀率就低;失业率低,通胀率就高,并认为二者间这种关系可为政府进行总需求管理提供一份可供选择的菜单,即通胀率或失业率太高时,可用提高失业率的紧缩政策或提高通胀率的扩张政策来降低通胀率或降低失业率,以免经济过分波动,如图1-1所示。
图1-1 菲利普斯曲线
在图1-1中,W为货币工资变动率,U为社会的失业率,L即为菲利普斯曲线。当失业率由U2降到U1时,货币工资变动率就由W2上升到W1。这表明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动率有着一种交替关系。也就是说,要实现充分就业就必然会出现较高的物价上涨率。由于货币工资变动率与物价上涨率有关,而通货膨胀又用物价上涨率来表示。因而,进一步对此图引伸,便可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
三、快速单选
1.经济学最好的定义是对( )的研究。
a.社会如何管理其稀缺资源
b.如何按最盈利的方式经营企业
c.如何预测通货膨胀、失业和股票价格
d.政府如何可以制止不受制约的利己所带来的危害
【答案】a
【解析】社会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因此不能生产人们希望拥有的所有物品与服务。由于资源是稀缺的,社会资源的管理就尤为重要。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经济学家还研究人们如何相互影响,分析影响整个经济的力量和趋势。
2.你去看一场电影的机会成本是( )。
a.门票的价格
b.门票的价格加上你在电影院购买汽水和爆米花的费用
c.去看电影所需要的所有现金支出加上你的时间的价值
d.只要你享受了电影并认为使用的时间和金钱是值得的,就为零
【答案】c
【解析】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考虑看电影的机会成本包括:①去看电影所需要的所有现金支出,即门票的价格、购买汽水和爆米花的费用;②看电影的时间价值,即当把时间用于看电影时,就不能把这段时间用于工作,为此而不得不放弃的工作收入。
3.边际变动( )。
a.对公共政策并不重要
b.是对现有计划的微小增量改变
c.使结果无效率
d.并不影响激励
【答案】b
【解析】经济学家用边际变动这个术语来描述对现有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改变。边际指边缘,边际变动是围绕所做的事的边缘的调整,即对现有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改变。理性人通常通过比较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来做决策。
4.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是指( )。
a.企业家以消费者的支出为代价而获取利润的不易察觉而隐蔽的方法
b.尽管市场参与者是利己的,但自由市场仍能达到合意结果的能力
c.即使消费者没有意识到管制,但政府管制仍然可以有利于消费者的能力
d.生产者或消费者在不受管制的市场上给无关旁观者带来成本的方式
【答案】b
【解析】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提出了全部经济学中最著名的观察结果:家庭和企业在市场上相互交易,他们仿佛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所指引,并导致了合意的市场结果。亚当·斯密说,经济参与者受利己心所驱动,而市场上这只看不见的手指引这种利己心去促进总体的经济福利。
5.政府可能为了( )而对市场经济进行干预。
a.保护产权
b.纠正外部性引起的市场失灵
c.达到更为平等的收入分配
d.以上全对
【答案】d
【解析】只有在政府实施规则并维持对市场经济至关重要的制度时,看不见的手才能施展其魔力。最重要的是,市场经济需要实施产权的制度,以便个人可以拥有和控制稀缺资源。此外,在存在外部性或市场势力的情况下,设计良好的公共政策可以提高经济效率。许多公共政策,例如所得税和福利制度的目标就是要实现更平等的经济福利分配。
6.如果一个国家有高且持久的通货膨胀,最有可能的解释是( )。
a.中央银行发行了超量货币
b.工会为过高的工资讨价还价
c.政府征收过高的税收
d.企业运用自己的垄断势力实行过高的价格
【答案】a
【解析】在大多数严重或持续的通货膨胀情况下,罪魁祸首是货币量的增长。当一国政府发行了大量本国货币时,货币的价值就下降了。从美国的经济史中也可以得出类似的结论:20世纪70年代的高通货膨胀与货币量的迅速增长是相关的,而近年来经历的低通货膨胀与货币量的缓慢增长也是相关的。
四、问题与应用
1.描述下列每种情况下所面临的权衡取舍:
a.一个家庭决定是否购买一辆新车。
b.一个国会议员决定对国家公园支出多少。
c.一个公司总裁决定是否新开一家工厂。
d.一个教授决定用多少时间备课。
e.一个刚大学毕业的学生决定是否去读研究生。
答:a.决定是否买一辆新车的家庭面临买新车还是把钱用到其他方面的权衡取舍。如果买新车就要减少家庭其他方面的开支,如:外出旅行,购置新家具;如果不买新车就享受不到驾驶新车外出的方便和舒适。
b.决定对国家公园支出多少的国会议员面临国家公园和其他支出项目之间的权衡取舍。对国家公园的支出数额大,国家公园的条件可以得到改善,环境会得到更好的保护。但同时,政府可用于交通、邮电等其他公共事业的支出就会减少。
c.决定是否开一家新厂的公司总裁面临开新厂和投资于其他可能使公司受益的活动之间的权衡选择。比如,公司也可以通过扩建原厂和升级设备来扩大企业规模,或者将资金投入于产品研发,从而提高生产率。总裁决策的根据是哪种策略可以使得利润增加最多。
d.决定备课时间多少的教授面临提高授课质量和参与其他活动的权衡取舍。如果加大备课时间,会提高授课质量,而如果将时间用于其他活动,比如用于研究活动,可能会出更多的成果。
e.决定是否读研的学生面临学士学位所能带来的潜在收入与更多教育所带来的收益之间的权衡取舍。如果他不读研,直接工作,可以比读研多赚几年工资;而如果读研,读研期间,他可能没有多少收入,但是他将获得更多的知识,以及未来可能拥有好的工作机会和更高的工资。
2.你正想决定是否去度假。度假的大部分成本(机票、住旅馆的费用、放弃的工资)都用美元来衡量,但度假的利益是心理上的。你将如何比较利益与成本呢?
答:这种心理上的利益可以用是否达到既定目标来衡量。对于这个行动前就做出的既定目标,人们一定有一个为实现目标而愿意承担的成本范围。在这个可以承受的成本范围内,度假如果满足了既定目标,如:放松身心、恢复体力等,那么,就可以说这次度假的利益至少不小于它的成本。具体来讲,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比较方式:
(1)将度假与你可以用度假成本所做的其他事情进行比较。比如你可以买一套新的高尔夫球棒,然后比较你更喜欢度假还是高尔夫球棒。
(2)考虑度假的花费需要做多少工作来赚取,然后比较度假的心理收益与工作的心理成本。
3.你正计划用星期六的时间去做兼职,但一个朋友请你去滑雪。去滑雪的真实成本是什么?现在假设你已计划星期六在图书馆学习。这种情况下去滑雪的成本是什么?请解释。
答:真实成本指实际付出的成本加上机会成本。去滑雪实际付出的成本是直接的金钱支出,而滑雪的机会成本是指去滑雪所放弃的而从其他活动中所能获得的最大预期收益。
(1)如果你正计划用星期六去做兼职,去滑雪的真实成本就是滑雪的直接金钱支出以及丧失兼职时间的机会成本(周六打工所能赚到的工资)。
(2)如果你本计划在图书馆学习,那么去滑雪的成本就是滑雪的直接金钱支出以及丧失学习时间的机会成本(在这段时间里可以获得的知识)。
4.你在水上篮球比赛中赢了100美元。你可以选择现在花掉它或者在利率为5%的银行账户中存一年。现在花掉100美元的机会成本是什么呢?
答:如果选择将这100美元在利率为5%的银行账户中存一年,那么一年后将得到105美元。所以,现在花掉100美元的机会成本是在一年后得到105美元的银行支付(利息+本金)。
5.你管理的公司在开发一种新产品过程中已经投资500万美元,但开发工作还没有完成。在最近的一次会议上,你的销售人员报告说,竞争性产品的进入使你们新产品的预期销售额减少为300万美元。如果完成这项开发还要花费100万美元,你还应该继续进行这项开发吗?为了完成这项开发,你的最高花费应该是多少?
答:(1)还应该继续这项开发。已经投资的500万美元属于沉没成本,与现在的决策不相关,现在决策的关键是边际利润。如果你投入100万美元,可以得到300万美元的收入,因此边际利润是200万美元,所以应该继续进行这项开发。
(2)为了完成这项开发,你最多能再花300万美元。只要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就有利可图。
6.社会保障制度为65岁以上的人提供收入。如果一个社会保障的领取者决定去工作并赚一些钱,他(或她)所领到的社会保障津贴通常会减少。
a.提供社会保障如何影响人们在工作时的储蓄激励?
b.收入提高时津贴减少的政策如何影响65岁以上的人的工作激励?
答:a.提供社会保障降低了人们在工作时期储蓄的激励。社会保障的提供使人们退休以后仍可以获得收入,以保证生活。因此,人们不用为退休后的生活费而发愁,人们在工作时期的储蓄就会减少。
b.收入提高时津贴减少的政策降低了65岁以上的人的工作激励。因为努力工作获得高收入反而会使得到的津贴减少,因此,65岁以上的人可能会选择不工作或者少工作。
7.联邦政府修改的1996年反贫困计划的法案对许多福利领取者做了只领取两年津贴的限制。
a.这些变动如何影响对工作的激励?
b.这些变动如何反映了平等与效率之间的权衡取舍?
答:a.这些变动使得人们参加工作的激励增强。这些变动会激励那些只能领取两年津贴的福利领取者努力寻找工作,因为如果在两年内不能使自己获得工作,两年之后,这些福利领取者就没有收入了。
b.这些变动反映了法案改革者提高效率和适当降低公平性的意图。因为只能领取两年津贴,可能会使得找不到工作的人没有收入,公平性降低;但是因为这些变动激励津贴领取者更努力地找工作,社会的效率会提高。
8.解释下列每一项政府活动的动机是关注平等还是关注效率。在关注效率的情况下,讨论所涉及的市场失灵的类型。
a.对有线电视的价格进行管制。
b.向一些穷人提供可用来购买食物的消费券。
c.在公共场所禁止吸烟。
d.把标准石油公司(它曾拥有美国90%的炼油厂)分拆为几个较小的公司。
e.对收入较高的人实行较高个人所得税税率。
f.制定禁止酒后开车的法律。
答:a.这是关注效率的动机,市场失灵的原因是市场势力的存在。可能某地只有一家有线电视台,有线电视的市场就属于垄断市场。由于没有竞争者,有线电视台会向有线频道的消费者收取高出市场均衡价格的价格。垄断市场不能使稀缺资源得到最有效的配置。在这种情况下,对有线电视频道的价格进行管制会提高市场效率。
b.这是出于关注平等的动机,政府这样做是想把经济蛋糕更公平地分给每一个人。
c.这是出于关注效率的动机。因为公共场所中的吸烟行为会影响周围不吸烟者的身体健康,对社会产生了有害的外部性,而外部性正是市场失灵的一种情况。
d.出于关注效率的动机,市场失灵是由于市场势力。标准石油公司在美国石油业中属于规模最大的公司之一,占有相当大的市场份额,很容易形成市场垄断。垄断市场的效率低于竞争市场的效率。因此,政府出于关注效率的动机分解它。
e.出于关注平等的动机,让高收入者多缴税,低收入者少缴税,有助于社会财富在社会成员中更公平地分配。
f.出于关注效率的动机,市场失灵是由外部性造成的。酒后开车对其他人的生命造成威胁,禁止酒后开车可以提高人们的安全保障。
9.从平等和效率的角度讨论下面每种说法:
a.“应该保证社会上每个人得到尽可能最好的医疗。”
b.“当工人被解雇时,应该使他们在找到一份新工作之前能一直领取失业津贴。”
答:平等指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公平分配的特性。平等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存在永恒的公平。不同的社会,人们对平等的观念是不同的。平等观念是社会的产物,按其所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性质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平等又是一个客观的范畴,尽管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平等的内涵不同,不同的社会、不同的阶级对平等的理解不同,但平等具有客观的内容,平等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客观性。
效率指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的产出与投入之比值,或者是效益与成本之比值,如果比值大,效率就高,反之比值小,效率就低。效率与产出或者收益的大小成正比,而与成本或投入的大小成反比,也就是说,如果想提高效率,必须降低成本或投入,提高收益或产出。
a.如果保证社会上每个人得到尽可能最好的医疗,国家将会有更多的产出被用于医疗事业。
从效率的角度来看,如果你认为当前医生们形成了一个垄断联合从而保证他们的高收入,那么可以认为效率会因为这种说法的实施而得到改善。但是,更可能的情况是,这种说法的实施会降低效率,因为每个人都拥有最好的医疗条件,人们就不会为了争取好的医疗条件而努力工作,会降低工作的激励,从而影响社会的效率。
从公平的角度来看,因为穷人得到充分好的医疗条件的可能性比较小,而这种说法的实施会改善这种情况,从而体现了公平性。
b.这种说法体现了平等性,却以降低效率为代价。在工人被迫失去工作后到找到新工作之前的这段时间里,失业津贴的发放使他们能够维持生活,体现了公平性。但一直提供失业津贴减少了对工作的激励,既然在找到新工作之前,不劳动也可以获得维持生活的收入,被解雇者就不会急于寻找工作,从而影响了效率。
10.你的生活水平在哪些方面不同于你的父母或祖父母在你这个年龄时的生活水平?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
答:(1)在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我的生活水平均高于我的父母或祖父母年轻时的生活水平。
(2)发生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生产率的提高。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几乎所有生活水平的变动都与生产率的变化有关,高生产率可以生产出更多的物品和劳务供人们消费,从而使人们享有更高的生活水平。
11.假设美国人决定把他们更多的收入用于储蓄。如果银行把这笔钱借给企业,企业用这笔钱建设新工厂,这种高储蓄会如何加快生产率增长呢?你认为谁会从更高生产率中获益呢?社会会得到免费午餐吗?
答:(1)高储蓄会加快生产率增长。高储蓄使银行可以有更多的资金贷给企业,于是企业可以从银行那里获得更多更便宜的贷款投入到生产中去,扩大生产规模、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培训工人、改善生产条件等等,这样就会提高生产率。
(2)工人和企业主都会从高生产率中获益。工人会因为生产量更大而获得更多的工资,企业主会得到投资的收益。
(3)社会不会得到免费的午餐,因为从长期来看,高储蓄意味着用于消费的资金减少,会造成市场需求降低。生产出来的商品销售不出去,市场陷入疲软之中,生产企业的利润减少。于是,企业减少产量,甚至解雇工人以降低成本。社会经济发展减缓,甚至停滞。所以高储蓄换来的生产率提高只能使社会暂时获益,无法持久。
12.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美国殖民地政府无法筹集到足够的税收来为战争融资。为了弥补这个差额,殖民地政府决定更多地印发货币。通过印发货币弥补支出有时被称为“通货膨胀税”。你认为当增发货币时,谁被“征税”了?为什么?
答:当政府更多地印发货币时,持有货币者被“征税”了,因为货币增加造成物价水平上升,货币的实际价值降低,即一单位美元的购买力下降。货币增加使得持有货币者的财富缩水,所能够购买的商品和劳务的实际数量减少,就像是向每个持有货币的人征收了税,引起了通货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