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淮海路的表情

赵丽宏

我是一个爱静的人,选择住所,当然希望有幽静的环境。十多年前住在香山路,喜欢那里的梧桐绿荫;后来搬到绍兴路,留恋那里的文化气息。后来,却搬迁到了淮海路上,成为闹市中的居民。这似乎有违我择居的宗旨。在淮海路住了几年,我发现在这里其实也可以闹中取静。我的居所不临街,关上窗户,便可以和喧嚣的市声隔绝。在我的窗前,能看到小区中的绿荫,能看到蔓延在水泥墙上的绿色藤蔓。晨昏时分,还有鸟鸣从树丛里飘来。住在这里,我能一如既往读我喜欢的书,写我想写的文章,于喧嚣中保持宁静。

然而近在咫尺的淮海路是一个无法改变的存在。只要出门,繁华和热闹便会扑面而来。其实,用一种观察历史、体验生活的目光来看淮海路,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淮海路是上海现代历史的一个缩影,近百年来中国人的屈辱、辛酸和骄傲,都写在这条路的一砖一石中。这里的每一幢老房子,都有曲折跌宕的故事,每一寸路面,都留有历史人物的脚印。和我居住的公寓只一墙之隔的一所小学,从前就是孙中山先生住过的地方,后来他才从这里搬到了香山路。那栋红色的老楼还在,从那里走过时,我常常想,我脚下的路,逸仙先生当年大概也走过。低头看脚下,我会突发奇想,那色彩斑驳的路面上,仿佛会幻化出很多在这里走过的历史人物的脚,他们的步点是不一样的。那坚定而急促的,是周恩来;沉着而轻盈的,是梅兰芳;优雅而散漫的,是张爱玲;还有刘海粟、林风眠、阮玲玉、周璇、赵丹、茹志鹃……多少风云一时的人物曾以自己独特的脚步走过这里。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曾经以“破旧”为时髦,红油漆和黑标语一时铺天盖地,然而淮海路没有因此被摧毁。近十多年来又开始以怀旧为时尚,可是要想把淮海路恢复成张爱玲笔下的霞飞路,却也绝无可能。在淮海路上看到的是与时代同步的生活。和过去一样,这里仍是时髦、时尚的源头和舞台,走在淮海路上,抬头便撞见令人目眩的广告和霓虹灯,眼帘中到处是新奇的衣着和神采飞扬的表情。有一位来上海访问的日本作家告诉我,他在淮海路上看到的上海少女,比东京银座的日本姑娘更时髦。前几年访问日本时,我留意了东京银座的行人,颇有同感。

住在淮海路上,使我有机会对这条路上的景色有更全面的认识。深夜,店铺关门后,淮海路上消失了络绎不绝的人流,也消失了店家招徕顾客的音乐和喊叫。但是大部分店铺仍然亮着灯,通明的橱窗像无数失眠的眼睛瞪着人迹寥寥的街面。此时的淮海路,是一个不夜城,却不喧闹,灯光静静地勾勒出高大的梧桐和老房子曲折的轮廓,平添了几分神秘,引人产生幽远的遐想。清晨,店铺还没有开门,路上行人稀少,淮海路仿佛一个盛装的女人卸去了礼服妆饰,露出本来的面目。这时候,街上看不到时髦的男女,在路上散步的大多是老人。从我住的公寓向东走,不远就是雁荡路,复兴公园就在雁荡路尽头。往西走,过两三条马路,就是襄阳公园。晨光熹微的公园里,是一个老人的世界,无数老人聚集在公园里,有打太极拳的,有舞剑做操的,也有跳舞唱歌的。看一片银发在晨雾和朝晖中浮动,我深受感动,这是生命的赞歌。

如果将街道人格化,淮海路是怎样一条路呢?她是一位百岁老人。虽然历经沧桑,却依然容光焕发,仪态万方,保持着青春少女的美姿,流动着生命的活力。不同时代留给她的魅力和风云,都蕴含在她日新月异的表情中。住在这样一条路上,当然能感受繁华和时尚,这是生活的一部分。但它们大概永远也不可能将我淹没。只要有一颗沉静平和的心,便能拒绝浮躁,远离喧嚣。正如我在一首诗中所写:“从汹汹人潮游进我的绿岛,世界依然那么宁静,心灵的天地辽阔而纯净……”

2003年春日于上海四步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