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老上海十二个月的行事
- 上海:灯红酒绿下的沪上风情
- 孙晔
- 5249字
- 2017-04-07 14:51:49
蒯世勋
正月
在融融的守岁烛光之中,旧年悄悄地溜走,新年的轻步走入了人间。在人们的渴望中,鸡在这儿那儿发出了嘹亮的报晓的啼声。围炉守岁的人们,这才收拾起期待的心情,投入了新的兴奋之中。别的一些人,本来只朦胧地睡着觉的,也都被鸡鸣声唤醒,真真地置身于美丽的梦境之中了。老上海的人们,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都在心中充满了希望,想着:“啊,元旦到了!元旦到了!”
听啊,谁家已经开门,燃放起爆竹来了?接着,——您再听啊!——有多少人家都燃放着爆竹了?远远近近,先先后后,爆竹是响遍了老上海了!
家家都忙了起来。人人都把衣冠穿戴得那么整整齐齐,端端正正。先得虔虔诚诚地燃起蜡烛,点好线香,献贡出隔年预备好的茶果和新煮的粉圆,依着长幼的辈分,拜过天地,又拜过家庙,然后小辈向尊长“拜年”。这“拜年”,在大约十二三岁以内的孩子们,是不仅可以表现自己的知礼懂事的程度,借此博得若干口头的称赞,还有实实惠惠的“压岁钱”可拿哩!长辈们隔年用红绳穿好的这一串串“压岁钱”,每一个钱都曾经过精密的选择,不仅轮廓完美,而且肉地厚,大小均匀,还不够使孩子们乐极么。
正午时分起,街上渐渐热闹起来了。轿子啦,行人啦,来来往往,着实不少,他们已经开始向邻里“贺年”了,可并不一定都真是见了面,拱拱手,道贺几声的,大概不过在人家闭着的门前,投进一张梅红色的名片罢了。若问何以见得,这里有诗为证:
满城裙屐此匆匆,
宾主循环一例同。
卓午出门归路晚,
绕阶名纸拾梅红。
——张春华《沪城岁事衢歌》
这样的邻里交贺,要三四天才完毕。
新出嫁的女儿,到年初三才回娘家去拜年,可是不宿夜,当天便得回到夫家,因为俗语说得好,叫作“正月不空房”。
从初一到初三,家家都禁止室内扫除。孩子们都打敲鼓锣,乐个尽致。
立春上一日,摆起采仗,到东城外去迎春,城中人都出城去“看春”。一到立春的时刻,便祭芒神啦,鞭土牛啦,热闹个不了。设春宴啦,尝春饼啦,生菜做成的春盘啦,那口福可也不小。
初四日,街上巷里,凭空多了许多鱼担子,都是卖新鲜活泼的鲤鱼。原来老上海接起财神来,必须要用鲜鲤鱼,越活泼的越好;因为“鲤”跟“利”声音相近,称为“元宝鱼”,以元宝鱼接财神,当然再适当也没有了。于是有些人想出“花样”,用红丝扣了鱼鳍,一家家地来“送”,称为“送元宝”,名义比较好听,实际也可比较多得点好处的吧。等到一交初五子时,接财神的仪式便开始举行起来,爆竹之声,一直要响到天明。这真是所谓:
拜年未了接财神,
爆竹通宵闹比邻。
鲤尾羊头增价倍,
哪知穷汉甑生尘!
——秦荣光《上海县竹枝词》
另一方面,在亲友连日招饮的所谓“年酒”之外,人们还在接财神这一天吃“财神酒”哩。
各业相继着演起戏来,称为“年规戏”。豫园里的热闹,是到了极点。人们在新年的忙碌之中,“相约破工夫,早到庙楼,日日有年规。”(张春华句)
到了正月十三日,家人在炊前,用糯米或珍珠米投入煮沸的镬水中去,占卜一下这一年的“流年”可好;如果投下去的东西开了花又碎为粉末,那便是大吉大利的先兆,称为“卜流花”,俗名“爆孛娄”。
正月十五日,元宵,是热闹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吃着作为“节食”的“珍珠圆”啦,接回隔年送上天去的灶神啦,妇女们邀请厕姑(或称紫姑)来问吉凶啦,这些虽是家家都做的事,然而真真的热闹还不在家门之内,而在街头田间。
去看一看元宵的灯市罢!家家人家的门口都挂起了灯来,有鳖山灯、走马灯、荷花灯、荠菜灯,种种灯样,争美斗亮。大街上,还有用竹柏结盖的灯棚。黄浦江边,船桅上也都点起了灯。寺院前面,扎成塔形的竹竿,作为灯架,这称为“塔燎”。城外的农人,大家在竹竿的梢头挂起灯来,这寓有特别的意思,称为“望田灯”。
您也许会说:难道便只有这一些热闹么,在这老上海的元宵佳节?我说,请别急,俗语道“好戏在后头”。是的,还有烟火,这烟火是非常盛的。西园里格外“出色”。假山上,特别是高的地方,不知道有多少人在那里放,放的地点可一点不固定,叫看的人无法预知,只能让自己的眼睛碰运气,来不及东张还是西望,大家嘻开了嘴尽笑,尽喝彩。
而最不该叫人忘去的,也许是“龙灯”。人们用竹扎成一个个圆形的笼似的东西,糊了纸,画好鳞甲,有头有尾,下面各接以柄,上面用布联了起来,俨然是一条龙的样子。年轻力壮的人,举龙旋舞于街头巷尾。龙前面,则有灯牌为导,灯牌上写些“五谷丰登”啦,“官清民乐”啦,这一类好听的话儿。另外的人,却编扎好非常大的球,中间也像灯一样点起了火,这叫作“滚灯”。滚灯遇到了龙灯,可就成为“狭路相逢”,非斗不可,因为“龙”需要“珠”,而“珠”当然不肯给“龙”要去。这一场恶斗称为“龙抢珠”。
那么看灯看烟火,要一直闹到了天明。十六日的深夜,有些人家,大概城内便不大普遍的,要坐在床沿上用芝麻裹馄饨,名为“包蚤虱”,想来因为芝麻形似蚤虱,所以要叫芝麻做替身,包起来之后可以不再出现。说起馄饨,元宵除了以“珍珠圆”为正式节食以外,也裹肉馄饨的,不过馄饨可不能祀灶神,俗语说得好:“颠颠倒倒,馄饨献灶。”
二十左右,师塾都开馆了。新年的景象,这才逐渐成为过去。二十四日,有风,名“落灯风”;“塔灯”也卸落了。
二十七日相传是三官菩萨的生日,三官堂里是挤满了善男信女。乡下人也都赶到,买了些木器才回去。
二月
二月十二日是“花朝”,俗称“百花生日”。这也是老上海很热闹的日子。花木上都系了五色的绸,这可不必细说,我们还有“花神灯”哩。这“花神灯”俗称“凉伞灯”。有些“雅士”之流,往往以为元宵的灯市太俗,“无可观”,可是对于“凉伞灯”却赞不绝口。“凉伞灯”大概都是六角形的,间或也有圆形的,上面镂刻着人物、花卉、珍禽、异兽,看起来细于茧丝,实际却不过用土产“谈笺”这一种纸头做的;而灯的璎珞须带,也无不精妙异常,与灯相配。“出灯”时,用十番锣鼓,又有纸扎花枝花篮,系细腰鼓,采采花女,杂遝而歌,后面还有“台阁”,上面坐着穿五颜六色衣服的孩子。
二月十九日相传是观音大士的生日,烧香的人又得忙一天,沈香阁同善堂是格外热闹。
春天的景色渐见浓厚。老上海的孩子们,忙着放起纸鸢来了。到了夜里,纸鸢上挂起了灯,其中还有飞炮流星百寿灯等,有光有声,煞是有趣。
三月
三月,桃花开了。老上海的人们忙着看桃花。到西城名为“大境”的城楼上,去眺望桃花如锦的人,特别的多。有的兴致更好,索性赶到南城外三里多路的俗称“望大桥”的望塔桥去,因为那里遍种桃花杂树,人称“小西湖”的。
除了看桃花之外,三月也是一个忙月。首先,自然是清明节。清明节须祀先扫墓。新丧的,必于清明日设祭,老坟则或有先后,但总不出前七后八,俗称“前七后八,阴司放假”,过早过迟都不会灵。扫墓烧化的纸箔,盛在草坛之中,坛形如瓮、圆、方、六角大小不一。凡扫过的坟,都以竹悬纸钱,插坟上,名为“标墓”。
清明日还有祭邑厉台的仪式。上一天先由县官行文给城隍神,城隍神便在那一天到邑厉台去赈济各义坟幽孤,到晚上才用彩灯去迎接回庙。仗卫整肃,邑人执香花拥导者甚众,与从骈集,常四五里。这种为“祭台会”;因为七月十五日和十月初一日有同样的会,一年共有三次,所以又名“三巡会”。
三月十五日龙华寺香泛极盛。至晚多风雨,名“龙华暴”。二十三日天后生日,东门外搭灯棚,遍悬灯彩;到二十八日灯彩移进城内,因为这一天又是城隍夫人生日了。人们日夜游观,前后差不多有十天的样子。
四月
立夏日进新麦于城隍。正午悬秤,合一家老小,记其轻重,说是可免暑天啾唧,即不“疰夏”。人们吃草头摊粞、酒酿、梅子、樱桃。草头摊粞是用金花头和入米粉煎成,味甚香脆云。又取麦穗磨之,黏如蚕,名“麦蚕”,给小儿吃了,可不“疰夏”。
四月八日释迦降生日,群称“大佛诞”,各寺作“浴佛会”。静安寺香市最盛,城内则推广福寺。
四月十四日吕纯阳生日,致祭。
四月是农事方面非常重要的月份,所以有许多关于天时喜忌,不妨附记于此。四日为稻熟日,喜晴。八日雨则伤小麦。十六日夜忌阴黑,语云:“此夜乌鹿秃,西乡村子绕田哭。”是怕多雨水的意思;又云:“四月十六亮悠悠,鲤鱼游到灶前头。”二十一喜雨忌虹,语云:“二十分龙念一雨,破车阁在弄堂里;二十分龙念一鲎,拔起黄秧便种豆。”
五月
五月五日,贴门符。亲邻以粽子枇杷相赠。午时,缚艾人,采药物,吃粽子,饮菖蒲雄黄酒。小孩子们以雄黄抹额上,以彩丝缚大蒜,系于胸前,为辟邪之用,女人以色绸制成人形,插发髻上,名曰“健人”。黄浦江中则龙舟竞渡;《上海县竹枝词》云:
鼓角声中焕彩游,
浦江午日闹龙舟。
红儿绿女沿滩看,
看客多登丹凤楼。
丹凤楼是东北角上的城楼,即“万军台”。
夏至,祀先。夏至至立秋,逢四祭灶。
十三日为关帝生日,致祭。俗以竹为弓矢,以纸为会,挂于神座,说是为小儿解将军剪,易养易长。有雨,为“磨刀水”,可去疫疠,但不利农事,语云:“五月念三落了麻花雨,红粉娇娘出踏车。”
六月
六月六日天贶节,晒书帙、衣裘。城隍庙有晒袍会,由全邑衣匠为之。涤器于河。食馄饨,所以免“疰夏”。
六月十九日,又逢观音生日,这一天是观音生日中最盛的。二十三日火神生日,致祭。二十四日雷祖生日,香火以丹凤楼下名为“小穹窿”的雷祖殿为最盛。
又,关于天时,六月初一日雨,主旱。初二三日雨,主雨。小暑日雷,亦主雨,所谓“小暑一声雷,倒转做黄霉”。三伏宜大热,否则“六月不热,五谷不结”。
七月
七月七日晚上,陈瓜果,作乞巧会。妇女以凤仙花汁染指甲,向月下穿针。
七月十五日举行盂兰盆会,放水陆莲花。家祭多以素食,说是祖先亦当去看盂兰盆会的缘故。城隍举行“三巡会”。
二十七日,三官菩萨诞日,进香。
三十日是地藏王生日,俗称大月开眼,小月不开眼。夜间街衢遍燃炬烛,插棒香,名为“地灯”。考究的人家,且剪纸作莲花布地,或以茜草心编为花篮瓶盆等等。
八月
八月初一日,黎明拂花枝露水,以古墨研匀,取净笔蘸墨,点小儿太阳穴及四肢诸穴,名曰“天灸,可免百病云”。
八月十五日中秋,烧香斗;吃月饼梨藕等,亦馈送亲戚;赏月,妇女夜游谓之“踏月”。烧香斗,向以南园为最盛。
十八日俗称潮生日,浦口观潮最盛。《上海县竹枝词》云:
十八潮头最壮观,
观潮第一浦江滩。
银涛万叠如山涌,
两岸花飞卷雪湍。
明顾彧亦有《竹枝词》云:
南跄东边水接天,
鼋鼍出没蜃楼连。
柴客鱼商休早发,
大泛潮头要覆船。
二十四日,以新稻做粉圆祀灶。
九月
九月九日重阳节,蒸重阳糕粽,以五色纸旗供神佛,祀先。对菊尝新酒,或遨游寺阁曰登高。丹凤楼有奎宿阁,耸立三层,远眺及数里,故登高于此者最多。
十九日,观音生日,进香。
十月
十月初一日,俗呼十月朝,祀先,祭扫新坟。开炉做饼,献于家祠,故亦称炉节。城隍出巡。
立冬起五风信,五日一风;有雨,名“湿五风”。
二十七日,三官菩萨生日,进香。
十一月
“冬至大于年”。冬至前一夜,有“冬除夕”之称。做花糕粉圆祀先。亲朋冠带相贺,名“分冬酒”,热闹仅比元旦稍差。
十二月
十二月八日,各寺和尚备豆糜杂榛菱枣栗于中,名曰“腊八粥”。尼姑先期煮糯米,风干之,倍大于米粒,名曰“兜凑”,以馈檀施,博厚赏。《上海县竹枝词》云:
庵寺僧徒日打斋,
粥分腊八按门排。
干菱炒栗兼兜凑,
更有庵尼送满街。
十五日以后,大家已经预备以“年礼”相馈赠了。二十日左右,官署封印,师塾“散学”,老上海于是急转直下地现出残年的急景来了。
二十四日“送灶”,用酒果粉圆,又恐灶神到天上去说出人们的过失,所以另用糖和茨菰,糖作元宝形,俗称“廿四糖”,为胶住灶神牙齿之用;茨菰音近“是个”(是的),意在请说好话。这真是:
柏子冬青插遍檐,
灶神酒果送朝天。
胶牙买得糖元宝。
更荐茨菰免奏愆。
——《上海县竹枝词》
二十五日俗谓诸佛下降,扫屋尘,称为“除残”。合家吃赤豆粥,出外的家人亦必如数留出,说是可以辟瘟,无非祈祝全家人口安全的意思。
从十五日以后,一直到除夕,先后不一,有“做年”的仪节。做年时,祭祀祖先,祭祀毕,全家团坐宴乐,名为“合家欢”,也称“吃年夜饭”。
一到除夕,供祖先遗像,像前陈果品,名为“斋真”。室内用灰散地上,画出弓矢戈矛等形象,足以“辟邪”,又取冬青、柏枝、芝麻梗等物插在檐前,取其冬夏常青,含有期望康健的意思。门上更换门神、桃符,贴春联,无非寓辟邪和除旧更新之意。锣鼓敲了起来,爆竹也放了起来。各室均点灯,名“照虚耗”。农人以长竹竿缚稻草,燃照田地,名为“照田蚕”。有词云:
锣鼓年除夜闹街,
照田蚕烛列村排。
抱儿有个贫家妇,
此夕还忙手做鞋。
俗语也说:
年三十夜敲锣鼓,
不晓得穷爷苦不苦!
有井的人家,须备神马,设酒果,置井栏上,祀井神,称为“封井”;既封之后,不再汲水,要到新正三日再开的了。
炒白豆分食,乡邻互擎炒豆,迎而相投,一边吃,一边祈祷,这叫作“凑投”(投去声),又名“兜凑”。
商家忙着讨账,那么照了字号灯笼,奔来跑去地寻找账户。鞋帽店一直要开到天明,因为特别忙碌的店伙,要到那时候,才能得到购置一顶新帽,添买一双新鞋的闲暇的。
新娘须于夜半,捧红毛毯向翁姑及其他尊长行礼,名为“辞岁”。尊长赏幼者以“压岁钱”。有终夜不睡觉的,称为“守岁”。
人们忙过了旧年,又在等待忙的新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