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YYXH/T5-2008 哮病

哮病,又称哮喘病、哮证,系宿痰伏肺,因外邪、饮食、情志、劳倦等因素,致气滞痰阻,气道挛急、狭窄而发病。它是一种以发作性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喘息不得平卧为主要表现的反复发作性肺系疾病。相当于西医的支气管哮喘。

释义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全球最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之一,严重影响患者健康,并造成了巨大的社会经济负担。

●中医学认为,哮喘属于“哮病”“哮证”范畴,临床多以发作性喉中哮鸣有声为主诉,常伴有胸闷、咳嗽、气急等症状。由于本病属于发作性疾病,缓解期病人没有明显症状,遇诱因而发作加重,或临床仅以咳嗽或胸闷为主要症状。

1 诊断与鉴别诊断

1.1 诊断要点

1.1.1 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或口唇指甲紫绀,呈反复发作。

1.1.2 两肺可闻及哮鸣音,或伴有湿啰音。

1.1.3 有过敏史或家族史。

1.1.4 常因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因素诱发,发作前多有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先兆。

1.1.5 理化检查:血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痰液涂片可见嗜酸细胞;胸部X线检查一般无特殊改变,久病可见肺气肿征。

1.2 鉴别诊断

1.2.1 喘病

哮病与喘病都有呼吸急促的表现,但哮必兼喘,而喘未必兼哮。哮指声响言,喉中有哮鸣声,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喘指气息言,为呼吸气促困难,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

1.2.2 支饮

支饮虽然也有痰鸣气喘的症状,但多系慢性咳嗽经久不愈,逐渐加重而成。其病势时轻时重,发作与间歇界限不清,咳和喘重于哮鸣,与哮病之间歇发作、突然发病、迅速缓解、哮吼声重而咳轻,或不咳等有显著的不同。

释义

●详细采集病史,了解疾病的诱发因素。根据其发病特点,临床诊断不难,但临床上存在漏诊、误诊,需结合支气管舒张试验、气道激发试验或PEF变异率进行确诊。

①典型的哮喘可根据病史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多与接触过敏源,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以及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②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

③上述症状和体征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④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

⑤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体征),可根据条件做以下检查。如任一结果阳性,可辅助诊断为支气管哮喘。

a.简易峰流速仪测定最大呼气流量(日内变异率≥20%)。

b.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增加≥12%,且FEV1增加绝对值≥200mL。

c.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激发试验阳性。

2 辨证论治

发时治标、平时治本是本病治疗的首要原则。发作时攻邪,治标需分寒热。寒痰宜温化宣肺,热痰当清化肃肺;风邪当疏风宣肺,降气平喘;表证明显者兼以解表。平时治本当分阴阳,阳气虚者应予温补,阴虚者则以滋养,分别采用补肺、健脾、益肾等法,以冀减轻、减少或控制其发作。至于正虚邪实、寒热虚实者,又当兼以治之。

释义

●在疾病分期上,中医分为发作期和缓解期:发作期主要表现为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或原有症状突然加重,甚则口唇指甲紫绀,多发病急骤。缓解期主要表现为经过治疗或未经治疗症状、体征消失,肺功能恢复到急性发作前水平,并维持3个月以上。西医多分为急性发作期、慢性持续期和缓解期。其中慢性持续期有喘息、气急等症状出现时可归入中医发作期的范畴,反之可归属中医缓解期。

●哮病总属邪实正虚之证,辨证原则需辨清虚实,临证应注意邪正缓急、虚实主次,并区别寒热的相兼、转化等情况而加以处理。发作期每因外感、饮食、情志、劳倦等因素引发,以致痰阻气道,肺失肃降,风盛挛急而致喘息哮鸣突然发作,以邪实为主。其邪有寒、热、风、痰,当仔细区分其寒热属性及邪气兼夹,注意是否兼有表证,邪实为主亦可有正虚表现;缓解期则以正虚为主,其虚在脏腑,表现为肺、脾、肾等脏气虚弱之候,然其“痰饮留伏,结成窠臼,潜伏于内”之病机依然存在,故痰瘀久留、正气受伤、气机不畅而致肺气宣降不得复常,表现为喘息哮鸣轻重间作,正虚邪实兼有,正虚以气虚为主,邪实则以痰浊为代表。因此,哮病中医缓解期不仅表现为肺、脾、肾三脏的亏虚,同时还有痰饮内伏的病机特点,治疗时当权衡正邪轻重,详辨肺、脾、肾之脏腑定位,阴阳之偏虚偏实。若久病正虚、虚实错杂者,当按病程新久及全身症状辨别其主次。

●治疗以“发作时治标、平时治本”为原则,区分寒热虚实,分别论治。然发作时,虽以邪实为主,亦有正虚;缓解期常以正虚为主,但其痰饮留伏的病理因素依然存在。故对哮证的治疗又当标本兼顾,尤其是大发作有喘脱倾向时,更应重视回阳救脱,急固其本。若拘泥于“发时治标”之说,则坐失救治良机。平时当重视治本,区别肺、脾、肾的主次,在补益的同时,适当兼顾舒畅气机。

2.1 发作期

2.1.1 冷哮证

证候:喉中哮鸣有声,胸膈满闷,咳痰色白,面色晦滞,或有恶寒,发热,身痛,舌质淡,苔白滑,脉浮紧。

病机:寒痰留伏于肺,为诱因所触发,痰升气阻,痰气搏击于气道而致肺气闭郁,不得宣畅;或阴盛于内,阳气不得宣达。

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利气。

方药:射干麻黄汤加减。

射干9g,炙麻黄9g,干姜9g,细辛3g,法半夏9g,陈皮9g,紫菀9g,款冬花9g,紫苏子9g。

加减:痰壅喘逆不得卧者,合三子养亲汤或葶苈子(包煎)9g以降气涤痰;表寒里饮、寒象明显者,用小青龙汤,酌配杏仁9g,紫苏子9g,白芥子9g,橘红9g以温肺化饮,降气祛痰。

释义

●冷哮又称寒哮,以痰稀色白、畏寒肢冷为辨证要点,推荐方药为射干麻黄汤加减。

①射干麻黄汤主治痰饮郁结、气逆喘咳证,是治疗冷哮的主要方剂。然本方为温燥之品,过服本方容易伤阴,故阴虚干咳无痰或痰热证者,不宜使用。此外,本方也可治疗外感风寒证,因此,外感风寒引触哮病发作者也可适用此方治疗。

②麻黄、细辛、干姜等辛散之药,在严寒、潮湿地区用量可稍重。细辛对肾脏有一定毒性,一般不宜超过3g,肾功能不全者应慎用。

③临床需注意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和三子养亲汤三方之不同:射干麻黄汤兼用射干下逆气,生姜散寒,大枣和中,紫菀、款冬花温肺止咳,适用于内外皆寒、呛咳不已者;小青龙汤兼用干姜、桂枝等温化水饮,适用于外寒内饮证;三子养亲汤化痰之力强,适用于痰壅喘逆不得卧者。

●中成药

小青龙胶囊(合剂、颗粒、糖浆):①胶囊:口服,1次2~4粒,1日3次。②合剂:口服,1次10~20mL,1日3次;用时摇匀。③颗粒剂:开水冲服,1次6g(无糖型)或1次13g(含糖型),1日3次。④糖浆剂:口服,1次15~20mL,1日3次。

2.1.2 热哮证

证候:喉中哮鸣如吼,气粗息涌,胸膈烦闷,呛咳阵作,痰黄黏稠,面红,伴有发热,心烦口渴,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病机:肺内素有邪热痰伏,外邪侵犯,肺气上逆而致痰气搏击,痰热交结。

治法:清热宣肺,化痰降逆。

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减。

炙麻黄9g,杏仁9g,黄芩9g,石膏(先煎)30g,桑白皮12g,款冬花9g,法半夏9g,白果9g,甘草6g。

加减:表热甚者,加连翘9g,薄荷(后下)6g以清热解表;肺气壅实、痰鸣息涌不得卧者,加葶苈子(包煎)9g,瓜蒌皮9g,地龙9g以泻肺降气,化痰平喘;便秘者,加酒大黄9g,枳实9g以通腑利肺;痰稠黄难咳者,加用黛蛤散(包煎)6g,知母12g,鱼腥草15g以清热化痰;痰多色黄、胸痛者,加桃仁9g,薏苡仁9g,冬瓜仁9g,芦根12g以化痰通络。

释义

●热哮以痰黄而黏、口渴欲饮、口干舌红、苔薄黄、脉数为辨证要点,推荐方药为麻杏石甘汤加减,可用于风寒化热,或风热犯肺引触哮病发作者。

①麻杏石甘汤主治肺热喘咳,是治疗热哮证的基础方,多个方剂均由其化裁而来,如大青龙汤、定喘汤、越婢加术汤等。若单用麻杏石甘汤,须中病即止,因其中生石膏、桑白皮、黄芩等配伍使其方性寒凉,故应避免损伤胃气;若无汗少津、内热而烦躁者,可调方为大青龙汤,以发中寓补,发汗解表,清热除烦;若风寒外束、痰热内蕴上逆者,可调方为定喘汤,以降气平喘,清热化痰;若咳唾痰涎,壅盛化热,可调方为越婢加半夏汤以发越水气,降逆化饮,宣肺泄热。

②目前临床黛蛤散使用较少,故痰稠黄难咳者可加用金荞麦以清热化痰;日久热盛伤阴,气急难续,痰少质黏,口咽干燥,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加南沙参、知母、天花粉以滋阴清热化痰。

●中成药

(1)咳喘宁口服液:口服,1次10mL,1日2次。

(2)清肺消炎丸:口服,成人1次60丸,1日3次。

2.1.3 风哮证

证候:时发时止,发时喉中哮鸣有声,反复发作,止时又如常人,发病前多有鼻痒、咽痒、喷嚏、咳嗽,舌淡苔白,脉浮紧。

病机:风邪夹寒、热、暑湿或秽浊之气侵犯肺卫,肺气上逆。

治法:疏风宣肺,缓急解痉,降气平喘。

方药:黄龙舒喘汤加减。

炙麻黄6g,地龙9g,蝉蜕6g,紫苏子9g,石菖蒲9g,白芍9g,五味子9g,白果9g,甘草6g,防风9g。

加减:风夹寒邪犯肺者,可加桂枝9g,法半夏9g,细辛3g以散寒化痰;风夹热邪犯肺者,可加石膏(先煎)30g,黄芩9g,连翘9g以清肺热。

释义

●风哮在哮病中较为常见,以时发时止、先兆症状明显为辨证要点。推荐方药为黄龙舒喘汤加减。

①黄龙舒喘汤为临床经验方,以疏风解痉、宣肺平喘为主要功效,方中石菖蒲、白果有小毒,临床用量不可过大。如患者喉中哮鸣如哨笛,咳稀白泡沫痰,可合华盖散以疏风定喘。

②若鼻塞、喷嚏、流涕重,加辛夷、苍耳子和白芷以疏风通窍。需注意苍耳子有一定毒性,不宜超过9g。若情志不遂,因肝郁化风而诱发者,合过敏煎(银柴胡、防风、五味子、乌梅、甘草),加郁金、钩藤以平肝息风。

2.1.4 虚哮证

证候:反复发作,甚则持续喘哮,咳痰无力,声低气短,动则尤甚,口唇爪甲紫绀,舌质紫暗,脉弱。

病机:哮病日久,阴盛阳虚,痰浊壅肺,肺失肃降。

治法:温阳补虚,降气化痰。

方药:苏子降气汤加减。

紫苏子12g,法半夏9g,厚朴9g,当归9g,陈皮9g,肉桂5g,乌药9g,沉香(后下)3g。

加减:痰浊壅盛突出者,应加炙麻黄9g,杏仁9g,细辛3g以加强宣肺化痰之力;下虚明显者,应加党参12g,紫石英(先煎)15g,补骨脂12g以益气温肾;喘逆多汗,四肢不温者,加附子(先煎)9g,干姜9g,五味子6g以温肾纳气。

释义

●虚哮以声低息短、动则喘甚、乏力脉虚为辨证要点;推荐方药为苏子降气汤加减。此方偏于温阳补虚,临床亦可使用平喘固本汤加减(黄芪、胡桃肉、五味子、紫苏子、法半夏、款冬花、陈皮、地龙)。

①若偏于肾阳虚加淫羊藿、鹿角片、补骨脂、钟乳石以温补肾阳;肺肾阴虚者,加南沙参、麦冬、生地黄、当归以滋补肾阴;痰气瘀阻、口唇青紫者,加桃仁、苏木以活血化瘀;气逆于上、动则气喘,加紫石英、磁石以镇纳肾气。

②若患者喘脱剧甚,汗出淋漓、四肢厥冷、心慌动悸、唇舌青紫,合参附汤或生脉饮加减,以救逆防脱。

●中成药

(1)苏子降气丸:口服,1次6g,1日1~2次。

(2)蛤蚧定喘胶囊:口服,1次3粒,1日2次。

(3)喘可治注射液:肌内注射,成人1次4mL,1日2次。

2.2 缓解期

2.2.1 肺脾两虚证

证候:平素自汗,怕风,常易感冒,每因气候变化而诱发,或倦怠无力,食少便溏,每因饮食不当而引发,发病前喷嚏频作,鼻塞流涕,舌苔薄白,脉濡。

病机:肺气虚弱,腠理不固。

治法:益气固卫。

方药:玉屏风散合六君子汤加减。

黄芪30g,防风9g,白术9g,党参15g,炙甘草6g,茯苓12g,陈皮9g,法半夏9g,生姜9g,大枣9g。

加减:怕冷畏风明显,加桂枝9g,白芍9g以调和营卫;若气阴两虚、呛咳、痰少质黏、口咽干燥、舌质红者,可用生脉散加北沙参15g,玉竹9g以益气养阴。

2.2.2 肺肾气虚证

证候:平素气息短促,动则为甚,腰酸腿软,脑转耳鸣,不耐劳累,下肢欠温,小便清长,舌淡,脉沉细。

病机:肾虚精气亏乏,摄纳失常。

治法:调补肺肾。

方药:调补肺肾方加减。

冬虫夏草(单煎)1.5g,五味子9g,丹参9g,茯苓12g,山茱萸9g,淫羊藿9g,枸杞子12g。

加减:动则喘甚者,可加蛤蚧粉(冲服)3g补肺纳气;常感脐腹不适者,加服参蛤散(冲服)2g补益肺肾。

释义

●哮病缓解期在无症可辨的情况下,可结合患者体质进行辨识。常以肺、脾、肾三脏虚损为主要病机,治疗大多选用益肺、健脾、补肾方法,尤以补肾为要,临床常用补肾药物如山萸肉、黄精、地黄、枸杞子、杜仲等。临床上需辨别阴阳虚损状况进行治疗,中医辨证阴阳盛衰不明显者,可以采用阴阳平补之法。

①谨遵治则,灵活运用。方药及剂量仅供参考,应根据患者体质、病情、气候、地域等特点灵活使用。

②辨清虚实,随症加减。病情反复发作,缓解期亦可见虚实夹杂,补虚的同时应需兼顾祛邪。

●中成药

(1)香砂六君丸:口服,1次6~9g,1日2~3次。

(2)百令胶囊(片):①胶囊:口服,1次3粒,1日3次。②片剂:口服,1次5~15片,1日3次。

3 其他治法

3.1 单方验方

3.1.1 地龙焙干,研粉,装胶囊,每服3g,1日2次,用于热哮。

3.1.2 皂角15g,煎水,浸白芥子30g,12小时后焙干,研粉,1次1~1.5g,1日3次,用于痰壅气逆证。

3.2 针刺

3.2.1 体针

发作期,主穴定喘、天突、内关。咳痰多者,加孔最、丰隆。每次选1~2穴,重刺激,留针30分钟,每隔5~10分钟捻针1次,每日或间日1次;缓解期,主穴大椎、肺俞、足三里。肾虚者,加肾俞、脾俞、中脘。每次选2~3穴,用较轻刺激,间日治疗1次。

3.2.2 耳针

发作期取穴定喘、内分泌、皮质下,毫针强刺激,留针30分钟,每日治疗1~2次;缓解期取穴脾、肾、内分泌、肝、皮质下、交感,王不留行贴压。

3.3 穴位贴敷

白芥子膏贴敷,可减少发作次数及减轻症状。炒白芥子、延胡索各20g,甘遂、细辛各10g,研为末,加冰片适量和匀。夏季三伏中,分3次用姜汁调敷肺俞、心俞、膈俞、大椎等穴,1~2小时后去之,每10日敷1次。也可不拘于三伏,随时贴用。

3.4 埋线

取穴定喘、膻中、中府透云门、肺俞透厥阴俞、孔最、足三里、八华穴,每次选1~2穴。选定穴位后常规消毒,局部麻醉,用埋线钩针或三角缝针穿入羊肠线,快速刺入皮肤,埋于所需深度(皮下组织与肌肉之间),线头不可暴露于皮肤外,针孔涂以碘酒,上覆消毒纱布,胶布固定。也可在上述部位埋入少量兔脑垂体代替羊肠线。一般3~4次开始见效,每两次间隔20~30日。用于反复发作之久哮者。治疗中需注意过敏反应。

释义

●外治法是中医特色治疗方式,根据病情选择针刺、热敏灸、穴位贴敷疗法、拔罐等外治法。

①采用传统针、灸、拔罐方法需辨证取穴和(或)循经取穴,在选择治疗方案的同时,根据发作期常见症状,如痰多、气喘等加减穴位。推荐的针刺疗法需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具体症状选择,应注意适应证和操作方法。

②可以根据患者体质辨证使用膏方。膏方对于预防哮喘发作具有一定作用。

③埋线方法需根据患者体质选择,注意避免过敏和感染,并由专业人员实施。

4 调摄与预防

4.1 生活调摄

查找发病诱因,尽力祛除。注意居室空气流通,温度、湿度适宜,避免接触刺激性气体、灰尘、花粉等。饮食宜清淡而富营养,忌生冷肥甘厚味、海鲜发物、辛辣等食物,戒除烟酒。

4.2 加强锻炼

选择太极拳、内养功、八段锦、慢跑等方法长期锻炼。

4.3 药物预防

肺脾气虚者,宜常服玉屏风散、补中益气丸等;脾肾阳虚者,可服金匮肾气丸、右归丸、右归饮、保元汤等;肝肾阴虚者,可常服六味地黄丸、滋水清肝饮、左归丸等方药。

释义

●注意气候的影响,防寒保暖,忌吸烟,避免接触刺激气味、灰尘,饮食忌生冷、肥腻、辛辣、腥,防止过劳及情志刺激等,这些对于预防哮喘的复发具有一定的作用。

●哮喘患者健康指导非常关键:

①通过耐心、细致的交谈,评估病人对疾病知识的了解程度,确认妨碍治疗的因素。

②避免哮喘的诱发因素,如避免摄入引起过敏的食物,室内不种花草,不养宠物,经常打扫房间、清洗床上用品等。

③帮助病人理解哮喘发病机制及其本质、发作先兆、症状等,指导病人自我监测症状,预防发作。通过定期肺功能监测,客观评价哮喘病情严重程度。

④帮助病人学会在急性发作时能简单、及时地处理,掌握正确的药物吸入技术,讲解常用药物的用法、剂量、疗效、副作用,与病人共同制订长期管理、防止复发的计划。

⑤鼓励病人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以改善肺功能,最大程度恢复劳动能力,预防疾病发展为不可逆性气道阻塞,防止发生猝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