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资源失衡与资源均衡相对而言,其中失衡是绝对的,均衡是相对的。而社会的稳步发展需要资源均衡,因为只有趋于均衡才能够逐渐减小贫富之间差距,只有趋于均衡才能够更有利于社会整体的和谐与快速发展。均衡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发展观念,已引起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其实质是同类别教育机构或教育群体之间,在教育公平思想、原则的支配下,对多种资源趋于平等地分配。均衡教育是我国教育法的方向性要求,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内核,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强调,各地要把均衡教育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中之重,把推进教育均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以实现2012年教育区域内初步均衡、2020年基本均衡的战略目标。

学校体育场馆资源是学校体育课程开展的重要保障之一,其占有的多寡直接影响到学校体育教学的质量和学生身体素质的整体水平。从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可以解读出:“各领域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促使学校体育场馆资源占有的均衡与否,不但影响了我国均衡教育目标的整体实施,更成为了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八大精神在教育领域能否被真正贯彻落实的重要衡量标准。而查阅文献资料发现,同类大、中、小学校之间在体育场馆资源占有上存在严重差异,尤其突出地表现在沿海与内陆、城市与农村、国办与民办、重点与普通学校之间,现已成为落实与推进均衡教育的绊脚石。在此背景下,认识和探究当前学校体育场馆资源现状,找出进一步完善不同层次下学校体育场馆资源管理的途径或对策,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参考,对新时期学校体育快速、协调而健康地发展有着重要价值和意义。

第一,在均衡教育大背景下,借助科技哲学中的社会分层研究,运用特尔菲法和AHP方法,制定学校体育场馆资源评价指标体系,为不同层次学校评价其体育场馆资源和选择实施管理的发展模式提供依据。

第二,基于多元视角,以不同类别学校的体育场馆资源现状为研究对象进行文献整理和走访、调查,能够区分、对比不同类别学校体育场馆资源的差异性特征,剖析产生差异的原因,据此为学校体育场馆资源管理者提供相应对策或建议。

第三,根据不同层次学校体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引用经济学中的非均衡发展理论,构建适合不同层次学校体育场馆资源管理的非均衡发展模式,促进学校体育教育整体的均衡与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