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指导型孩子,聪明父母教养有妙招

教育“小领导”,压制不如引导

果果马上要上小学了,妈妈给他买了一套幼小衔接的书——《逻辑狗》。这是一套将知识和游戏结合起来的教材,果果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刚买回来的两天,几乎一天做一本。妈妈怕他一下子接受不了那么多知识,于是就给他规定:每天只能做十页。这样算下来,一套《逻辑狗》做完,果果也上小学了。

果果勉强同意了。一开始,果果每天都有些意犹未尽,每次做完十页,他都央求妈妈让他多做一会儿。妈妈怕他吸收不了,便坚决拒绝。后来,做了一段时间之后,果果一开始的新鲜感和兴趣慢慢消减了,每天做《逻辑狗》就不再那么积极了。有时甚至要在妈妈的监督下才能完成十页的学习任务。

有一天,果果和爸爸到朋友家做客,回到家已经很晚了。果果很困,洗完澡就想睡觉。可是妈妈说每天十页的《逻辑狗》还没做完,必须做完才能睡觉。果果困得脑袋直晃:“我想睡觉,妈妈!明天再做行吗?”

“不行。”妈妈的态度很坚决,“今天不做完就别想睡觉。定下的规矩必须遵守。”

“可是我想睡觉!”果果哭起来。

“哭也没用,还像个男子汉不?”妈妈根本不为所动。

果果突然发怒了,他冲上去把《逻辑狗》的书撕成两半,然后把工具扔到地上,用力地踩,一边踩一边大声说:“我就是不做!我就是不做!”

妈妈气极了,一个巴掌打在果果屁股上。果果疼得大哭,一边哭一边说:“我就是不做!我就是不做!”


领导型孩子倔强起来是九头牛也难拉回,他们蔑视权威的心气比其他类型性格的孩子都要强。因此,对于这样的孩子,爸爸妈妈们最好的教育方式不是压制,而是引导。

领导型孩子就像弹簧,压制得越厉害,反抗得也就越厉害。正如“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一样,假如家长用命令式的语气跟他们说话,他们往往会跟家长对着干:你让他往东,他偏要往西。这和孩子强烈的逆反心理有关。因此,聪明的父母在教育领导型孩子时,会更多地采取引导式教育,而不是简单的命令式教育。

那么,怎样才是好的引导式教育呢?最成功的引导式教育是让孩子在无意识中认可并接受的教育。这种教育方式就如同春风化雨,在不知不觉中就发挥了教育的效力。它以诱导和激发的手段为主,旨在发掘孩子内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种教育方式能够发挥力量的前提是父母尊重并相信孩子的内在潜能,让孩子感受到与父母处于平等地位的尊重感。首先,大人要杜绝粗暴的态度,停止抱怨和指责;其次,要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体会孩子内心的感受;最后,大人要做的是指引者,而不是简单的命令者。

让孩子“动”起来,帮孩子改掉“多动症”

“你说这孩子是不是孙猴子转世?除了睡觉,其他时间没有一分钟是消停的。”暑假才刚刚开始,妈妈带了腾腾几天,就有些吃不消了。

“小孩子嘛,好动正常。”爸爸不以为意地说。

“正常?我认识的孩子中没有哪一个像他那样精力旺盛的。”妈妈担忧地说,“腾腾会不会有多动症?”

“瞎讲,不就是比其他孩子精力旺盛一些吗?”爸爸责怪说,“多动症是一种精神疾病,咱们家孩子哪一点不正常?很简单啊,他好动、爱捣乱,是因为精力过剩,咱们帮他消耗掉多余的精力不就行了吗?”

妈妈一听:“对啊!我怎么就没想到呢?”

第二天早上,妈妈就到少年宫给腾腾报名上跆拳道。腾腾对拳打脚踢的活动很感兴趣,自然开开心心就去了。两节课下来,孩子的体力消耗还是蛮大的,腾腾的午饭吃得又多又快,也没力气再捣乱了。午睡后,妈妈带着腾腾在运动器材区玩了两个小时。在保证孩子安全的前提下,她任由孩子攀爬、跳跃,再也不制止孩子玩这个、玩那个了。最后腾腾的衣服全脏了,小脸也变成了“小花猫”,妈妈也没有喝令腾腾停下。妈妈随身带了本书,孩子在拼命消耗体力,她惬意地看书,两个人自得其乐。

晚饭过后,腾腾看了会儿动画片,就嚷嚷着要睡觉。妈妈一个故事还没讲完,小呼噜就响起来了。妈妈冲爸爸竖起大拇指,笑了。


美国儿童教育学家玛丽·科尔卡博士曾做过一项调查,数据表明10%左右的孩子都有精力过剩的症状,其中领导型孩子和表现型孩子又占了绝大多数。对此,很多家长都感到头疼。大人们既要工作,又要做家务,忙碌一天后已经很疲惫,而孩子们还像小猴子一样上下折腾、调皮捣蛋。有的孩子太过调皮,家长最后不得不采取呵斥、打骂等手段,有的家长甚至还会怀疑自己的孩子有多动症。其实,正如腾腾爸爸所说,多动症是一种精神疾病,绝大多数孩子好动调皮只是因为他们精力过剩,无处发泄而已,跟多动症根本毫无关系。

从生理学角度来讲,孩子精力旺盛很大程度上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和普通孩子相比,他们体内分泌的肾上腺素要明显高得多,所以他们好动、调皮,有着用不完的精力。这并不是孩子的错,一味地责怪孩子,让他们背上“捣蛋”、“不听话”等罪名,只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和逆反情绪。

知道了这一点,解决问题就很简单了——帮助孩子用掉他们多余的精力,让孩子们动起来。白天,尽量让孩子多参与一些消耗体力的运动,如打球、跑步、跳绳等;晚上临睡前,适当地安排一些需要注意力集中的活动,比如讲故事、唱儿歌、智力游戏等;同时也可以让孩子养养小动物,种点花草,让孩子们在照顾它们的过程中培养耐心,消耗精力。

给孩子封“官”,发挥其领导力

老师把又一次违反上课纪律的平平叫到跟前:“上自习课说话,小组长提醒你,为什么还要和小组长吵架?”

“他自己上课都说话,凭什么管我?”平平不屑一顾地说。

“哦?那要是让你当小组长的话,你能管住自己和同学吗?”老师饶有兴趣地问。

“那还用说?肯定没问题!”平平自信满满。

“好!那就让老师看看你的能力。”老师趁机使用激将法,“第八组的孩子个个调皮捣蛋,就缺一个有能力的小组长,你敢不敢去?”

“有什么不敢?”平平大声回答。

“那好,就让你当两个星期的实习小组长,如果你能管住自己和组员的话,老师就正式任命你为小组长。”

老师伸出手指和平平拉钩,一个师生间的协议就这样悄悄产生了。

自从做了实习小组长,平平就像换了一个人。上课(包括自习课)的时候,他不捣乱了,不但自己不跟同学讲话、做小动作,而且还督促组员们认真上课。别说,平平在同学中间还真有些号召力,尤其是那些平时比较调皮的同学,都很听他的话。当然,也有个别同学一开始跟他唱反调,但平平不知用了什么方法,很快,那个同学就乖乖听话了。老师偷偷打听过,好像是平平号召其他同学下课不跟他玩,那个同学就乖乖“投降”了。

两周过去了,第八组再也不是扣分最多的小组了,老师正式任命平平为第八小组的小组长,去掉了“实习”二字。平平说,下学期,他还要竞选副班长呢!


既然被称为“领导型”,那么在这一类孩子身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他们具有天生的领导才能。

领导型孩子天生喜欢掌控他人、发号施令,他们不愿意屈服于权威,不情愿听命于他人、被他人所掌控。如果他们无法成为一个团队中的领袖人物,那么很可能就会成为捣乱分子。根据这一特点,聪明的家长或老师就会给他们封一个“官”,既能督促他们管理好自己,又能充分发挥他们的领导才能,成为大人的有力助手。

大部分领导型孩子一旦成为真正的领导者,就会严格要求自己,因为他们好胜要强,不愿意被他人说三道四。同时,因为他们有杰出的号召力、责任心和管理能力,也能很轻松地担负起管理的责任。所以,要想收服“野马”,不如给“野马”套上一个“辔头”,而这个“辔头”就是一官半职,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实习小组长”。

孩子的无理取闹,要温和而坚决地制止

周末,爸爸妈妈带同同外出吃饭。在餐厅里,同同看见有几个小朋友在吃冰激凌,也吵着要吃。妈妈说:“同同,你前几天吃坏东西,拉了好几天肚子,暂时还不能吃冰激凌。”

“不,我就是要吃!”同同大声嚷嚷。

“你这孩子,这么不听话,哪里轮到你说了算!”爸爸生气地说,“不能吃就是不能吃!”

“我不!我偏要吃!”同同小身子一挺,从椅子上滑下来,赖在地上开始哭起来。

爸爸气得抡起大巴掌要打,妈妈连忙拦住,朝外努嘴,暗示爸爸到餐厅外面等候。爸爸出去了,同同哭得更加大声。餐厅里的客人全都看过来,有的在指指点点,有的在窃声私语,还有的发出笑声。妈妈觉得很尴尬,几乎想硬拉起同同,把他拖出餐厅。但是妈妈太了解同同这头“小倔驴”了,如果真的那样做只会换来他更加激烈的挣扎与反抗。

于是妈妈定定心,俯下身子对同同说:“爸爸已经吃完走了,你什么时候哭够了呢,就起来吃饭,吃完饭妈妈带你去买你最爱吃的蛋挞。”

“我不要吃蛋挞,我要吃冰激凌!”

“冰激凌现在是不能吃的,难道你想要去医院打针吗?你忘记打针是很痛的了?”

“我就是要吃冰激凌!”

面对同同的蛮不讲理,妈妈决定不再理睬他,直起身子,继续吃饭。同同见妈妈不理他,哭声慢慢低了下来,后来变成断断续续的抽泣声。妈妈拿出餐巾纸给同同擦擦眼泪鼻涕,问:“你还饿吗?妈妈也已经吃完了。如果你饿的话,就赶紧吃饭;如果你不饿,我们就离开。”

“我不想吃饭,我想吃冰激凌。”同同小声地坚持着。

妈妈并不去理会他,而是对服务员说:“请把剩下的饭菜打包。”然后抱起同同,走出餐厅。同同没有挣扎,或许他知道,面对妈妈的坚持,他的反抗是没有意义的。


领导型孩子脾气来得很快,而且性格倔强,想要的东西一定要得到,想达成的目的也要千方百计地达成。如果达不到目的,有些孩子就会采取耍赖、哭闹的手段来迫使大人们妥协。面对这样的孩子,很多父母要么“缴械投降”,乖乖地满足孩子的要求,要么采取“以暴制暴”的手段,用打骂来迫使孩子放弃要求。这两种方式都不可取。当面对孩子的无理取闹时,不如学一学同同的妈妈——冷处理,用温柔的坚持来表明自己的态度,让孩子自己放弃。

无论当时你的孩子多么令你抓狂,都不要用暴躁的态度、激烈的手段来与孩子对抗。要知道,领导型的孩子在暴怒的时候是听不进道理的,而且你的愤怒无法给他树立一个好的榜样,他的脾气也会由此变得更加暴躁。久而久之,孩子慢慢长大,终有一天,他不再惧怕你的愤怒,这时你就无法再管教他了。

所以,当孩子哭闹时,家长不如多一点耐心,让孩子有足够的时间哭泣,让他把心中的委屈和不满哭出来。等孩子发泄完了,自然就会慢慢平静下来。这时再跟他讲道理,孩子接受起来就会比较容易。

因此,面对孩子的无理取闹,家长一定要记住五个字:温柔地坚持。既要让孩子明白你的底线,又要用温和的态度让孩子不再对抗。这样,经过几个回合之后,孩子的这种行为就会改善很多,脾气也不会越来越糟糕。

创设情境,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

“喂!过来帮我拿书!”

坐在沙发上看书的姑姑知道玥玥在叫她,但是她装作没听见。姑姑才刚来两天,就发现玥玥脾气急躁,说话又没有礼貌,喜欢颐指气使,因此没什么小朋友愿意和她玩。她决定帮玥玥改改这个坏毛病。

“喂!叫你呢!干吗不理我?”玥玥生气地走过来,一把打掉姑姑的书。

“啊?你是在叫我啊?”姑姑装作恍然大悟的样子,“不过我的名字不叫‘喂’,你应该叫我‘姑姑’,或者喊我的名字‘雨菲’也可以啊。否则,我怎么知道你是在叫我呢?”

“好吧,雨菲,帮我把书架上那本《海的女儿》拿下来。”

“你是在请我帮忙吗?那为什么不用‘请’字呢?”

“真麻烦,”玥玥咕哝一句,“好吧,雨菲,请你帮我把书拿下来。”

“好的!”姑姑很愉快地起身,从书架上取下书,放在玥玥手里。玥玥高兴地转身想跑开,姑姑一把拉住她:“你忘记什么事情了吗?”

“没有啊!”玥玥疑惑不解地看着姑姑。

“老师说过,请别人帮忙后要说什么来着?”姑姑提醒说。

“哦,谢谢!谢谢姑姑!”玥玥一拍小脑袋,想起来了。

“不用谢!玥玥真是个有礼貌的好孩子,姑姑很乐意帮你的忙。”

受到表扬后的玥玥有些不好意思,但心里乐开了花。

这样的事情又发生了几次后,玥玥明显变得比从前懂礼貌了,“请”、“谢谢”、“对不起”等文明用语常常挂在嘴边。慢慢地,不仅大人们越来越喜欢她,小朋友们也越来越愿意跟她玩了。


领导型孩子个性刚强、脾气急躁,喜欢发号施令,再加上如今的孩子大多是家中的“小公主”、“小王子”,因此不少孩子染上了“小霸王”似的坏习惯:对大人不尊重,呼来喝去;对小朋友没礼貌,颐指气使。这样的孩子尽管有非凡的领导能力,但在与人交往时很难得到大家的喜欢和认可。因此,针对这一情况,家长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尊重他人的习惯,学会文明交往、友好相处。

尊重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础,一个不懂得尊重他人的孩子也得不到他人的尊重,让孩子知道这一点很重要。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从日常的小事做起。

首先,父母要尊重孩子,把礼貌用语常挂嘴边,如:“谢谢”、“请”、“对不起”、“没关系”等。通过言传身教,孩子必然会懂得日常礼节的重要性,做一个懂礼貌、讲文明的好孩子。

其次,体验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如果一个孩子不懂得尊重他人,那么不如有意创设一个情境,让他自己尝试一下不被尊重的滋味。这比单纯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只有孩子从内心深处感受到被人尊重的快乐,才能真正学会尊重他人。

义气分好坏,教孩子做帮手而非“帮凶”

去幼儿园接点点放学时,妈妈被老师请到办公室,原因是点点和申申在保育阿姨的衬衫上涂满了乱七八糟的颜料。

“我没有涂。”点点对妈妈说。

“他是没有涂,可是保育阿姨的衬衫是他拿下来给申申的。”老师说。

“你为什么要这么做?”妈妈问点点。

“因为保育阿姨对申申太凶了,不仅不让他吃第二份肉,还逼他吃青菜。申申很生气,他想给保育阿姨一点教训,把她的衬衫涂脏。但是阿姨的衬衫挂在墙上,申申够不着,我就帮他啦。”

听了点点的回答,妈妈既好气又惊讶:“难道你不知道这样做是错的吗?”

“我知道,但申申是我哥们,我不帮他谁帮他?”

点点的“哥们义气”让妈妈哭笑不得:“你不怕老师批评吗?”

“怕。”点点老老实实地回答,“但我还是得帮他。”

“他还帮着申申撒谎。申申说是垒垒把保育阿姨的衣服弄脏的,他也出来作证,说是垒垒做的。”老师告诉妈妈。妈妈听了更震惊了:“这孩子虽然调皮,但从来不撒谎。现在为了帮申申,竟然开始撒谎了。”

妈妈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带着孩子回到家后,妈妈找来故事书,跟点点讲什么是真正的好朋友,好朋友之间应该怎样交往,以及好朋友犯了错之后应该怎样帮助他们。然后,妈妈告诉点点,保育阿姨不肯让申申吃两份肉、让他吃蔬菜是为了让申申的身体更健康,他们的做法,会让保育阿姨伤心的。故事生动有趣,道理浅显易懂,聪明的点点很快明白了自己今后应该怎么做。他对妈妈说,明天他就去向保育阿姨道歉,并且拉申申一起去。

妈妈笑了,说:“这才是真正的好哥们!”


好打抱不平、讲义气是领导型孩子身上典型的特征。好朋友之间情谊深,这本是件值得肯定的事,但孩子年龄小,是非观念薄弱,很容易认为只有讲“哥们义气”才是真正的友谊。就像上文的点点,因为讲“哥们义气”,所以帮助好朋友撒谎、做“帮凶”。虽然当时并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这种是非不分的“江湖习气”长期得不到纠正,很有可能会毁掉孩子的一生。

因此,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应该让孩子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友谊,帮助孩子认清友谊和“哥们义气”的真正含义:真正的友谊是纯洁、正直、有原则的,是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真正的“哥们义气”也应该建立在是非基础之上,而不是没有原则、只顾私利的袒护与包庇。朋友犯了错,一味地讲“哥们义气”而为朋友隐瞒,甚至成为“帮凶”的话,最后只会害人害己。

当然,言传不如身教。如果大人对待朋友也能真挚关爱、坚持原则、互帮互助,就能为孩子树立很好的榜样,孩子耳濡目染,也会慢慢懂得朋友之间的相处之道。

通过言传身教,让孩子真诚地认错和道歉

小宇骑着自行车在小区的林荫道上转悠,不小心碰倒了一个三四岁的小女孩。虽然孩子没什么事,但可能受了惊吓,哭了起来。小宇妈妈连声说“对不起”,小女孩的妈妈倒是连连摆手说:“孩子没受伤,不要紧,没关系的。”

“快点跟小妹妹道歉!”妈妈命令小宇。

“我又没撞到她,是风把她的裙子吹起来,卷到我车轮里,才把她带倒的。”小宇不服气地说,“再说,小妹妹,你走路应该走在边上,走在路中间多危险。”

“小宇,你……”

妈妈话还没说完,小宇骑着自行车一溜烟跑了。

妈妈再三跟人家道歉后,气冲冲地往家走:今天非要好好教训一下小宇,这孩子,闯祸了还不肯认错!

走到楼下,恰好碰见下班回来的爸爸。爸爸听了妈妈的“控诉”后,笑笑:“孩子还不是随你?你每次不管对错,不是也从来不跟我说‘对不起’吗?”

妈妈听后愣住了。是啊,每次和老公起冲突后,自己不也是骄横、蛮不讲理、不肯低头吗?无论对错,都不肯道歉。孩子看在眼里,自然也就学了去。

回到家后,妈妈只字不提刚刚的事。反而是小宇一直小心翼翼地观察妈妈的脸色。

“请帮我把冰箱里的酱瓜拿来,好吗?谢谢。”妈妈对爸爸说。

爸爸拿酱瓜的时候,不小心把一盒鸡蛋碰掉了。要是在以前,妈妈肯定要指责爸爸,但这一次,妈妈反倒主动道歉说:“对不起,我不应该把鸡蛋放在冰箱外层,是我的错。”

“我也有错,我应该更小心些。”爸爸也赶紧认错。

爸爸和妈妈相视而笑,小宇愣愣地看着,看看妈妈,又看看爸爸,好像明白了什么。

晚上睡觉时,小宇突然对妈妈说:“白天我不小心撞了小妹妹,是我不对,我明天就跟她道歉去。”

妈妈开心地亲亲小宇的额头,说:“有错就改、勇于承担,才是真正的男子汉!”


很多时候,领导型的孩子在做错事之后,不肯认错道歉。这固然跟孩子爱面子、倔强、不肯服软的性格有关,但是父母的教育也脱不了干系。

孩子不肯道歉,大多是内心“公主病”或“王子病”在作祟,有时即便意识到自己错了,也碍于面子不愿意说“对不起”。这时如果大人“霸王硬上弓”,一定要让孩子去道歉,反而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让他们更加不愿意去承认自己的错误。因此,不如像小宇的妈妈一样,给孩子一个冷静期,然后自己亲身做示范,让孩子明白:道歉并不丢人,相反,还能增进友谊、加深感情,给别人留下一个文明礼貌、知错能改的好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