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很幸运的人,能够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然后把所得写出来与有同样兴趣和好奇心的人分享。更为幸运的是,这一路上,我得到了无数的支持、鼓励和帮助。从事研究和写作是件很享受的事,但也很辛苦、很困难。没有家人、朋友、同事和各种机构的支持,我就不可能在这里和读者交流了。因此,要借这个机会向使这本书得以问世的人们表示真诚的感谢。

对一个在“文革”中失学的人来说,1977年重新回到学校,感觉真好。感谢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的老师们,师大的教育为我后来的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1988年来到美国凯斯西储大学读历史学博士,这里的老师给我展示了新的学习方法并培养了我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们看问题的批判角度和挑战前人的研究路径,让我受益匪浅。我的硕士导师林琪教授(Catharine Lynch)和博士导师哈麦克教授(David C. Hammack)引导我走进美国传教史和社会政策史等领域;对这两位导师的学识和品德我至今不能忘怀。从那时起,我开始对传教士和洛克菲勒基金会在中国的工作产生兴趣。虽然博士毕业后我转向了其他的研究领域,但对洛克菲勒基金会在华事业的兴趣却始终未减。这也是我决心完成本书的原因。

从读博到2010年此书动笔,为了解西医东渐的经历,我先后在纽约、北京和成都访问了袁贻瑾、邓家栋、严家英、王光超、张昌颖、王志钧、马旭、彭瑞聪、杨宝年、郑芸田、吴宪夫人和陈志潜之女陈芙君等人。言辞无法表达我对这些老协和人和医学前辈的敬佩。他们娓娓道来的亲身经历和对现代医学教育的中肯看法使我摸到了西医在中国由起步而发展的脉搏。他们对我真诚、坦率,希望我了解这段历史。与他们交流是我宝贵的人生体验。

我曾到多所图书馆和档案馆从事本书涉及领域的研究,这些机构为我利用它们的历史档案提供了种种方便,并慷慨允许我在本书中发表这些珍贵的历史图片。在此特对下述档案馆/图书馆表示真心的感谢:洛克菲勒档案馆(the Rockefeller Achieves Center),哈佛大学胡顿图书馆(Houghton Library, Harvard University),哈佛大学康特维医学院图书馆及珍藏医学资料馆(Countway Library of Medicine, and Countway Medicine Rare Books Serial, Harvard University),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档案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艾伦·梅森·切斯尼医学档案馆(Alan Mason Chesney Medical Archives,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耶鲁大学图书馆(Yale University Library),比罗伊特学院图书馆(Beloit College Achieves)。在此还要特别对洛克菲勒档案馆表示感谢。该馆曾两次为我提供研究经费,而且本书中的大量图片都来自它们的收藏。该馆知识丰富的馆员洛森鲍姆先生(Tom Rosenbaum)的帮助更使我的研究得心应手。

博士毕业后我来到与中国关系源远流长的欧柏林大学(Oberlin College,而且本书中主要的图片都来自它们的收藏)任教。感谢学院多年来为我提供到中美多个图书馆收集资料的研究经费,特别是这次又为本书写作提供了一年的学术休假。若非学院的大力支持,本书恐难以顺利完成。

在此还要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真诚致谢,感谢他们的信任与眼光。同时,要特别感谢本书的编辑,他们一丝不苟、专业敬业的工作使本书的出版质量得到了保证。

在本书研究、写作过程中,前辈们为现代医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筚路蓝缕、鞠躬尽瘁的精神使我由衷景仰并引以为师。在此谨以本书献给他们中的一位,我敬爱的父亲。他为发展中国现代医学教育呕心沥血,六十年如一日。他的精神和对我的鼓励是我完成这本书的动力。

马秋莎 美国俄亥俄北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