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 寻找自己:真正的“你”是谁?

第一章 寻找根源:是什么使你变得平庸和不快乐?

不要畏惧迷茫。迷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所事事。

如果你总是下定决心然后放弃,“下决心——放弃”成为你的固定思维模式,你就会不断地依照这个模式生活。

渐渐地,你自己都不会再相信自己。

最重要的,你要做出自己的选择,而不是依靠本能、习惯,随波逐流地生活。

迷茫和忧虑本就是二十几岁年轻人的生活常态

2015年春节前夕,妮薇雅放假前的最后一堂课,我宣布:“春节前的课程今天就结束了。咱们节后十五再见。回家以后,你们要好好练习专业,有亲戚朋友愿效劳的找亲戚朋友练练手,没有朋友帮助的,可以用模特头练习。千万不能懈怠,节后我会验收。好了,回家吧,和父母好好团聚吧。”

下课后,这些学员们像小燕子回巢一样嘻嘻哈哈地离开了学校。我一个人在教室里收拾教具,检查每个教室的电路和门窗,检查完之后,我也准备去办公室收拾东西回家了。

但是,在路过洗手间的时候,我听到里面传来一阵哭声。

是谁呢?

我仔细辨认着,呵——原来是她。

这时学员们已经都走了,洗手间里姑娘的哭声格外刺耳。

我本来可以推门进去,安慰她,告诉她这些不算什么,这些都会过去的。

但是我没有,我静静地站在门口听了一会儿,然后什么也没做就离开了。

回到办公室,我开始收拾东西,但是我无论如何也平静不下来。我觉得我应该为她做点什么。

于是我动手写了一封信:

亲爱的倩倩,今天我在洗手间门口,听到你在里面哭泣。

我很想进去安慰你,但是我没有。人生中有些时刻,是需要自己去经历和体会的。

独自一个人在洗手间哭泣,正是其中的一个时刻。

虽然你是我众多学生中的一个,但是平时除了教导你的专业,我和你并没有过多的私人交流。

原因只有一个:我真的太忙了。为了事业和妮薇雅的学员们,我这些年始终处于高速运转状态,有时候甚至忙到忘记吃饭,忘记睡觉,包括今天,现在已经是晚上8点了,我还有很多事情要处理。

但是现在,我必须抽出时间给你写这封信。

我写信给你的目的只有一个:无论你是因为什么在哭泣,我都希望你能振作起来。

也许对你来说,这段时间非常艰难。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你是一边做着兼职,一边在妮薇雅学习。

我知道你的兼职好像不太顺利,我也知道你最近正为了以后在哪个城市定居而和男朋友吵架,我还知道你的手机昨天在公交车上被偷了。

别惊讶——其实你们的点点滴滴,我都记在心里;你们聊天的时候,虽然我在忙自己的事情,但是也有去听。

种种原因,使得今天上午学期末的发型考试,你考得一团糟。

我叫你到办公室来,严厉地批评你,告诉你如果还做不好发型,那就不要毕业了。即使你毕业了,也找不到工作。

然后我就去忙我自己的事情了,不知道你注意到没有,我有时候也会很头疼,但我从来不会让烦恼的事情多停留一分钟。直到我听到你的哭声,我才责怪起自己来。你才二十多岁,刚刚进入社会,我怎么能用那么严厉的口气来批评你呢?

所以我决定,用温和的方式,重新和你谈谈。

首先我要告诉你的是:我知道你感到迷茫,对未来充满了忧虑,但是迷茫和忧虑,本来就是二十几岁年轻人的生活常态。

我二十出头的时候是什么样呢?

我最开始上班的时候,非常不适应,每天都在焦头烂额中度过。

我记得非常清楚的是,一天早晨我早饭也没吃就赶着去上班,因为头天晚上熬夜工作,所以在公交车上迷迷糊糊的。

下车后我才发现把文件袋弄丢了,里边装着我的身份证和做了三天的资料——那天必须要交的资料。发现文件袋丢了的那一刻,我几乎崩溃了。

在慌忙之中,我甚至拨了110(那时我多么幼稚),但110也只是说,会多留意。我失魂落魄地到了公司,向领导作了汇报,但是他觉得我的说法很牵强,认为我在撒谎。我极力地解释,但领导并不相信我,还训斥了我一顿。

有几个同事也用幸灾乐祸的眼神看着我,甚至有一个同事还特意走过来嘲笑了我几句。

同事的嘲笑,让我再也承受不了了,于是我跑到洗手间,把自己关在隔间里痛哭。

我哭泣不仅仅因为工作太辛苦。工作虽然辛苦,但是带来的痛苦毕竟有限。

领导和同事的不理解,才是让我最痛苦的。

我相信每个人都有受了委屈而忍不住放声痛哭的经历,哭泣的原因有很多种,但是在哭过以后,总是会更成熟。

后来某天,我在杂志上看到一句话:未曾长夜痛哭者,不足以语人生。

迷茫和失意是每个二十几岁的年轻人都会经历的。

迷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所事事。要持续地努力,哪怕失败了,也是宝贵的经验,你会在试错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的机遇,认识新的自己。

生命中总是有各种难过和伤痛,让人失去斗志想要逃避甚至放弃。但是你要知道,人的成长,人的成熟总是在一次又一次战胜挫折之后取得的。祸不单行的事情有很多,打败这种挫折其实很简单,但我用了十年才明白打败挫折的诀窍,那就是保持乐观,继续前进。

我想要告诉你的是,认真地对待你的学习,有了真本事,你在这个世界上才有立足之地。

低下头看看你的双手,你所能凭借的,就是这一双手和你的头脑。

为什么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会感到格外的迷茫?

因为这时的你,第一次开始“自立”。以前你是在父母和学校的保护下长大,当你离开学校,进入社会,世界对你来说不再是个游乐场,而是个需要付出劳动力才能获取食物和生存空间的地方。

我知道你很羡慕我,很多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都会羡慕周围年长一些、事业有成、有了很好的物质基础的人。

但是,年轻人有的是机会,根本不必羡慕别人有房有车,我所拥有的东西,时间会带给你;而你所拥有的东西,我是无法再拥有的。

我对你们的要求一向非常严格,有的学员技术不过关,即使他自己再想毕业,我也不会允许他毕业。因为你们来到我的学校,是来学习专业技能的,如果你们离开的时候,没有带着手艺走,那我开办学校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所以,我那样严厉地批评你,其实是希望你能够在最好的年龄去努力,为未来的生活打下基础;我对你的严格,能够让你以后在职场上更有底气和能力去得到品质更好的生活。

当你成熟起来,你会发现,今天你遇到的辛苦,其实是那么微不足道。

20~30岁的选择,将成为你一生的分水岭

现代社会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分工明确。

想要在生活和事业上获得自己的立足之地,那么一定要在某个专业领域有所建树。

当你到了30~35岁的时候,你的生活和事业已经基本定型,是成为社会中的骨干精英,还是随波逐流、碌碌无为,这时会非常清晰。如果你35岁还没有在某个领域里立足,那么基本可以肯定,你这一辈子很难有大发展。

然而,30~35岁的基础,是在你20~30岁的年龄里决定的。

对大多数人来说,无论你的出身如何,你的学历和天赋是超过常人还是普普通通,在20~30岁这个年龄段,都需要努力奋斗,选择好一个专业,然后一头扎进去。

你在20多岁的时候,如果能够专注于本职工作,在获取工作经验的同时,储备专业知识、能量和人脉,那么当你30岁的时候,你会发现基础已经打好,你未来的路会平顺很多。

所有人在20岁时,都不知不觉做出了选择:是选择成为一个靠谱的人,还是选择成为一个不靠谱的人。

在20多岁时选择放纵自己的人,到了三四十岁,照样会放纵自己。

当你选择不靠谱的时候,你很难察觉自己正在选择不靠谱,比如应该认真学习的时候,你选择了玩耍;应该认真完成工作的时候,你选择了敷衍了事;在能够花3个小时把一件事做到完美无缺的时候,你选择了花一个小时做得差强人意……

这些小小的一个个的选择,成就了30岁以后的你,而你还茫然不觉。

那么什么是靠谱?认真、负责、讲信用、全力对待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据我观察,那些在20多岁就表现得很靠谱的年轻人,他们在30岁以后会变得更加稳重、有担当,能够独当一面,并且沉稳豁达。

他们应对生活的技能和思想已经完善,在社会上也取得了一定成就,有了自己的立足之地。他们不再失意,也不再迷茫,未来有清晰的目标,而脚下是坚实的大地。

希望,那就是未来的你。

无论做什么样的选择,任何时候都要努力去把握自己的命运。

现代社会虽然竞争非常激烈,但是同时非常宽容,允许多样化的人生模式。

你可以按部就班地上学、就业、谈恋爱、生孩子,每天两点一线、柴米油盐酱醋茶,围绕着父母妻儿打转,图个平稳顺遂。

你也可以追求自由和挑战,四处旅行或流浪,独自面对人生的种种风险,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披荆斩棘。

这些都只是人生的选择之一。选择每一条路,都有它的利与弊,但是,任何时候,你都应该尝试去把握自己的命运,而不是被命运和别人把握。

如果想过得自由,那么在20岁到30岁之间,积累得越多越好。

积累代表你要去努力,却未必代表你要吃苦。吃苦并不是光荣,如果选择的方向错了,吃再多苦也不值得敬佩。

很多人把吃苦当成资本去炫耀,但是吃苦本身并不是资本。吃苦也分有价值和没价值。

社会非常现实,鸡汤到了现实中是行不通的。

有一个真理是:无论你处于社会的哪个阶层,无论你是男是女,20岁以后,你大学毕业后的人生,都是重担。

每个人都是如此,人生从来不是享受。我们有幸来到这里,就要披荆斩棘地前行,我们不仅面临竞争激烈、资源匮乏、金融危机、通货膨胀……还有阶级固化,这意味着阶级的上升几乎变成了不可能。

在生活之前,首先面临的是生存。

在立足之前,首先面临的是温饱。

生存,从来都是逆水行舟,努力一旦停止,就会不断倒退。

这就是我要说的:人生苦难重重,没有任何捷径可走,也没有什么建议,可以让你少受点磨难。

但是,你能做的,就是尽早认清现实。你比同龄人认清得越早,你的砝码就越多;你比同龄人多付出些,你奔跑的速度就更快一点儿。

在人生这场残酷的冒险中,教条毫无用处。

如果让我回到20岁,我最希望的就是,能够提早明白这些我到了30岁才明白的道理。

但是我想,等我到了40岁,也许还会希望自己30岁的时候明白40岁的道理。

可惜这是不可能的。

30岁的人生道理不可能提前被20岁的你知晓,因为能够教会你的只有时间。时间是我们最好的老师。

人生的残酷之处在于,它只会不断向前,永远不会倒回以前。

每一刻,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天,都是非常珍贵的。

享受每一天,珍惜每一天。

这辈子要受的苦难,大多数在我们出生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佛说,人生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但是人生的苦难远远不止这些。

你出生的年代、所在的家庭、你的父母、你的基因,都决定了你将经历什么样的人生。在决定你的人生的因素里,年代>家庭>父母。

在时代的洪流里,个人的力量看起来是那么渺小和微不足道。

比如说,出生在战争年代,人生无疑就是hard(难度)模式,区别是有钱有权人家的孩子是hard中的普通难度,而穷人家的孩子则是hard中的高难度。

在和平年代,有钱人家的孩子往往是easy(简易)模式(如果不幸家道中落,那会变成加倍的hard模式),穷人家的孩子毫无疑问是hard模式。

我们面临的大多数问题,都是时代的特质造成的。我们经历的问题的种类,很大程度上由我们的家庭背景决定。

如果你是个普通人家的孩子,那么考试的压力、青春期的焦虑、大学的选择、就业的前景、客户的刁难、上司的压力、房贷和车贷……都将是你无法绕开的问题。

真相是:任何同一阶层的同龄人经历的问题,你基本都会经历。

即使因为一时的好运躲过了一个问题,也躲不过下一个问题。

即使你提前知晓,也无法改变即将遇到这些问题的命运。

不过,我还是有一个好消息要告诉你:虽然人生的问题和困难值大致已经固定,但是你可以自行决定如何分配困难值。

如果你能把辛苦多分配在广泛学习(上学和工作后)、独立思考以及试错上,少分配在无谓的伤春悲秋、自嘲身世上,那么人生中也许有些本来会让你跌个大跟头、让你很久都缓不过来的坎,你只需稍微缓缓就爬起来了。

请你认真对待你的人生,从认真对待学习、工作、每一个客户、上司的每个问题开始。

为什么有的人注定无法成功:关于失败的5个秘密

为什么有的人注定无法成功?

虽然有人把这归咎于运气不好或者条件不允许,但是有的人就是注定无法成功。不是因为外界因素,而是因为他自己。

失败也是有秘密的。

为什么我们总是无法成功

无法成功的秘密1:永远处于被动状态

如果没有航行目标,往哪个方向航行,都是逆风而行。太多人碌碌无为,随波逐流地过完了一生,永远处于被动状态。

小时候他们听家长的话,被动选择跟哪个小朋友做朋友,被动选择上什么兴趣班,被动选择什么时候在大人面前表演、什么时候闭上嘴回到房间学习,被动选择学文还是学理(没有第三个选项,除非你的父亲是朗朗的父亲,否则你永远不可以选择学艺术)、上什么大学,被动选择学什么专业,大学毕业后被动选择干什么工作。

到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他们也被动做事,领导吩咐什么就做什么,绝不越雷池一步。

当你总是被动地面对人生的安排,不愿意进行任何冒险和挑战,也不愿意努力去寻找机会时,慢慢就会陷入习得性无助的状态。

生活中最大的压力常常不是来源于外界,而是源自于我们自身。我们既对现状感到不安,又不愿意付出努力。我们清楚地知道:现在的生活不是我想要的,现在的我不是我向往的。但就是不愿意付出努力。因为习惯了失败的现状,也因为害怕失败。

而我要告诉你:你唯一的压力,就是改变自己的压力。

无法成功的秘密2:总是在做不喜欢的事情

心理学中有一条“不值得定律”: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

这个定律在人们的生活中很常见,它是如此简单,以至于它的重要性经常被人们遗忘。不值得定律反映出人们的一种心理,即:一个人从事的工作,如果是他自认为不值得做的事情,他往往也会认为这件事不值得做好,因此会选择漫不经心、敷衍了事的态度。

例如,如果你在一家大公司,最初做的是打杂跑腿的工作,你很可能认为这是不值得的,可是一旦你被提升为后勤部门的主任或部门经理,同样是后勤工作,你会觉得你的工作是有价值的,你会好好去做,愿意去做。

如果一件事,你从内心不认同它,你就很难把它做好。

同理,如果你总是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就无法从中获得成就感。

如果你做事的时候,行为和内心的渴望是相斥的,那么别说把事情做好了,光是和自己内心的渴望抗衡就已经花费了你太大的力气。

虽然你心里明白这种状态毫无益处,但就是看不到努力的方向。

如果你始终处于这种困境中,你有两个选择:要么喜欢上你必须要做的事情,要么换个自己喜欢的事情去做。

最坏的情况是,你既不喜欢自己做的事情,又没有勇气做出任何改变。

无法成功的秘密3:无法正确评估自己

如果一个人无法正确评估自己的条件和现实,无法把自己的真实情况和现实进行匹配,并且也没有养成良好的自我观察和自省的习惯,那么会很容易陷入两个极端:要么过于自负,要么过于自卑。

当我们轻视他人和现实时,我们会变得自负;当我们轻视自己夸大他人和现实时,我们会变得自卑。

自负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常常为自己制定不切实际的目标。自负的人往往对情况的预估格外乐观,对自己的能力又格外自信。

但是他的自信,就像绚丽多彩的气球,轻轻一戳就会“砰”的一声炸裂。他觉得自己一定能做成某事,但是从来不会审视它的具体细节。他往往不会考虑自己想做的事情的操作流程是否合理,是否真的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

而自卑的人却在另外一个极端:因为总是对自己的能力不自信,又过分放大事情的难度,自卑者面临任何事情,都会下意识地选择退缩。自卑者已经给自己下了判决:我不行,我做不好。即使他有可能非常擅长某件事,他也不相信自己能够成功,所以压根儿不敢去尝试,于是机会就此错过。

无法成功的秘密4:没有争取成功的欲望

99%的穷人都从未真正下决心成为有钱人,他们只是嘴上说要发财,却既不相信自己能成功,也不打算做计划和付出努力。

如果不主动,即使机会来到你身边,你也抓不住。

使我们平庸的,往往不是环境,而是我们自己。

平庸的人或许经常会把“成功”挂在嘴边,但是也仅限于嘴边,他们习惯待在角落里,不愿意被别人注意到,默默等着成功从空中掉下来的一刻;也可能他们非常渴望成功,但却认为只需要静静地坐着,成功就可以到来,根本没有尽全力争取成功的欲望。

我常常听到别人描述某个成功者非常有气场。为什么有的人会显得比其他人更有气场?

我们把一个面包放在桌子上,让一个非常渴望得到面包的人和一个对面包可有可无的人竞争,结果是显而易见的。谁对目标更加渴望,谁就占据了优势。一个人如果对目标的态度是可有可无的,那么怎么可能有竞争的动力呢?

在合适的时机,将自己的目标或者野心展现出来,它会形成一种气势,帮助你成功。对成功的渴望是做事的基础,顺势而为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个老师为学生们讲课,讲到了“屠龙之术”,老师说:“古代有一个人,他想学一样立身的本领。经过反复思索和筛选,他选了屠龙之术。选拜名师后,他辛苦数年,日夜练习,最后终于练成了屠龙之术。你们觉得故事之后会怎么发展?”

同学们啧啧惊叹,说:“他一定会成为一个英雄吧?成为屠龙的英雄,然后被世人所崇拜。”

老师却摇头说:“不会。他只会潦倒一生,空有一身屠龙术却无用武之地。因为这个世界上,压根儿没有龙。”

掌握了屠龙术的古人,最终也没有屠到一条龙。他在学习屠龙之术前,也没有考虑过学成之后,自己该何去何从,好像他练成了屠龙术,龙就会自动来到他面前,被他屠杀。

我小时候很迷恋这个故事。从未屠过龙的屠龙者,他热切的梦想和冰冷的现实交织,那无数日夜的努力终究成空。他的精神就像是中国版的堂吉诃德,因为其无稽而显出勇气的伟大。

这个故事,越是深想,就越能领会其中的悲壮之处。

因为它映射的,正是平凡的我们:很多时候,我们也和这个从未屠过龙的屠龙者一样,没有对事物充分了解,就早早开始了屠龙的美梦。

如果对事物的了解不够充分,对现状的预判不够理智,即使你真的练就了屠龙之术,也会因为没有龙而白费力气。

无法成功的秘密5:没有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

我们内心的渴望,只是一个成功的开始。

而实施方案比内心的渴望更加重要。很多人的渴望都非常热切,但是没有切实可行的计划,渴望再热切也只是徒劳。

如果你欲望强烈,手段却苍白,那么你的目标只会是虚无的口号。

为什么我们知道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韩寒在电影《后会无期》里说:我们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体验:明明知道应该做什么,但就是管不住自己。

明明已经下定决心,从今天晚上开始,再也不熬夜,但是往往坚持不了两天,又开始熬夜。

明明非常有热情去健身,明明非常渴望拥有健康曼妙的身姿,数次开始健身计划,但永远坚持不了一个月。

总是在下定决心,永远在自我厌恶和自我鞭策中徘徊,“遇见更好的自己”永远只是QQ签名上的口号。

它从未成为过现实。

为什么,明明知道该怎么做,明明非常想要那么做,但是却做不到?

为什么我们明明知道,却无法做到?

原因1:太畏惧失败,索性破罐子破摔

很多时候,我们明明可以成功,但还是失败了。

因为我们总对自己进行负面暗示:暗示自己“其实你做不到”。

我的朋友C就是个非常喜欢对自己进行负面暗示的人。她无论想做什么,都会一边给自己打气,一边给自己泄气,所以看起来很像个精神分裂者。

任何不顺心的事,她都有否定的理由。

她否定自己的工作:“没有价值。”

她否定自己的上司:“什么也不懂,还独断专行。”

她否定自己的客户:“什么也不懂,事儿还特别多。”

遇到的所有人和事,C都能慧眼如炬地发现它们的虚假和孱弱:“毫无价值”“非常一般”“漏洞太多”。

后来,C的公司对一个非常好的岗位进行内部竞聘,C是候选人之一,本来C应聘的可能性非常大,和其他几个竞聘者相比,无论是资历还是能力,她都有相当大的优势。

但是C又退缩了,明明非常想要赢得这个岗位,但是却不自觉地开始自我否定。

“竞争太激烈了……我的戏不大。其他几个人都很优秀,而且谁知道这个竞聘是不是公正的选拔呢?和别人竞争,一向不是我的专长。所以我还是不要抱太大希望为好。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啊。”

于是,抱着这样的想法,C在竞聘的过程中,始终没有拼全力。

最后毫无疑问,这个岗位被一个资历和能力都稍逊于C、但是准备充分的同事得到了。

在听到结果的那一刻,C竟然如释重负:我说我赢不了吧,我就知道。

C向同事祝贺,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心里酸酸的,非常难受。

C为什么会这样呢?

很多喜欢自我负面暗示的人,往往是因为怯懦。

负面暗示的根本,就是畏惧失败。

畏惧失败,所以也畏惧去尝试;畏惧失败,所以永远不肯出全力。

这种逻辑单纯到可笑: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如果没有努力过,那么失败了也不会那么难过吧。

为什么你如此胆小?

解决方案:学会从正面思考问题。

抱怨以及否定是不受欢迎的,不要做生活中负能量的散发者,可以尝试着去接受和认可。

从正面去思考问题,能够找到更多合适的解决办法,因为从正面思考问题,首先考虑的是:怎么做才能将问题解决,而不是有什么原因会阻碍我解决问题。

可以通过外界协助监督,完成行动计划。比如你每天都无法按时起床,就可以找一些有同样问题的人,通过定时打卡或者互相监督等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原因2: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现在很流行两句话,我看过觉得很有趣。

第一句是:你的问题在于,想得太多,读书太少。

第二句是:你的问题在于,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这两句话表达的其实是一个意思。

我学校里一个学美容课程的学生,在上了一星期课之后找到我说:“蒋校长,我真的从学校里学到了很多知识。我发现我以前很多认知都是错的,这些知识太有用了!我决定开一个公众号,专门分享这些知识!我要做那种能吸引几十万粉丝的大V! ”

我说:“想法很好。但是你自己还没入门,还是先要把基础打好,先学好知识再说。”

这个学生信誓旦旦:“没问题,磨刀不误砍柴工!我能做到一边学习,一边分享。”

几天之后,我发现这个学生没来上课。

我联系她,她说:“哎哟,校长,我在找人帮我做公众号呢。您放心下节课我一定上。”

我说好吧。然后又过了两天,这个姑娘找到我,说:“蒋校长,您给我出出主意吧,我觉得公众号现在是挺好,不过好像聚集人气太慢了。您说我从护肤博主开始做起好吗?”

我有点急了:“你还是先把自己的课程学好,然后攻读基本的化工知识,你这半吊子的怎么行呢……”

姑娘点点头,又风风火火地走了。

过了两个月,我看她没动静了,就问她:“你的护肤博客呢?”

她说:“那个过时了,我还是先从视频分享做起,放在优酷上,点击也多……”

就这样,她心不在焉地上完一学期的课,最后什么也没做出来。她的想法太多,心思太散,最后所有想法都泡汤了。

想得太多,做得太少,目标散乱,永远无法聚焦,只会浪费你的时间。

解决方案:学会聚焦自己的目标

将自己的目标简化,才能保证自己的精力专注并找到重点。比如,在新的一年开始,需要制定年度计划,年度计划可能会包括很多目标,但是要找到核心目标,核心目标控制在两到三个,这样才能对症下药。上一节课,看一本书,没有必要将所有内容都记住,只需要将几个重点记住就能达到想要的效果。

化大为小,行动需要聚焦,强化重复。

化大为小,就是将长远的目标或者是较大的目标分解为一些小的目标。比如你的年度目标是一年内减肥20斤,将这个大目标进行拆解之后,可能就是每天运动一个小时了。

强化重复,可以将自己的目标写下来,比如你的年度目标是读完100本书,那么你可以在读书的同时多做笔记,将你的读书过程和心得记录下来,让目标可以直观地看见,比如将你的读书计划打印出来,贴到自己的办公桌前,每天提醒自己。

原因3:轻易下决心,又轻易放弃

前面我们讲过“习得性无助”,当我们反复接受负面刺激又无力改变时,就会形成习得性无助。习惯性地被动接受事实,习惯性地不去做任何努力。

事实上,放弃并不可怕,失败也不可怕。

可怕的是,失败会给你的内心带来什么。

如果你反复下定决心,又轻易放弃,渐渐地,“下决心——放弃”就会成为你的固定思维模式,你会不自觉地依照这个模式生活,而不再相信自己。

你从内心深处相信一个事实:你不行。

反复下决心,然后放弃,只会不断打击你的自信。最后你的自信,会随着一次次的失败而瓦解。

我的一位女友毛毛身高160cm,体重却高达180斤。这么多年,因为体重,她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委屈,也减了很多次肥,但是结果只有一个:越减越肥。

青春期的毛毛体重还好,130斤,只是丰满,但是对这时的孩子来说,这一数字足以成为噩梦。

在又一次受到班里男同学的嘲笑后,毛毛咬牙说:“我要减肥!”

毛毛采取的方法比较极端,那就是绝食+跑步。

毛毛还真坚持了几天,每天早晨毛毛都会提前到学校半个小时,绕操场跑5圈,放学后再跑5圈。

坚持到了第5天,毛毛因为低血糖而晕倒了。心疼死了的毛毛妈带着毛毛最爱吃的炸鸡腿到医院,吊着葡萄糖的毛毛看到炸鸡腿胃口大开。

毛毛第一次减肥宣告失败,而且这次减肥失败带来了可怕的后果,因为那几天的“饥寒交迫”,使毛毛迸发了更旺盛的食欲,饭量增加到了以前的几倍。那些因为长期饥饿毁坏了的基础代谢,使毛毛越来越胖。

几个月过去后,毛毛的体重从130斤蹦到了150斤。

进入大学的毛毛也不是不自卑,但是上次减肥的经历她记忆犹新,不敢轻易减肥,只是喊喊口号。

后来和很多青春少女一样,毛毛恋爱了,喜欢上一个很帅的男生。

为了爱情,拼了。毛毛又开始减肥。

这次减肥失败,使毛毛对自己失去了信心。

就这样,几次减肥失败后,毛毛的体重达到了180斤。

180斤的毛毛,绝口不提减肥了。因为她再也不信任自己。

解决方案:把握轻重再行动

分清事情的轻重,合理地利用自己的时间,四象限时间管理法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这个方法非常出名,这里就不细说了。但是四象限时间管理法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你必须对自己的目标十分明确,并且能够将目标进行排序,否则即使使用这种方法你也同样一团糟。

其实我们不用让所有的行动都受计划支配,我们可以让行动来带动计划。比如之前我们讲到的要做公众号的姑娘,她应该先从认真学习开始,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然后一边学习,一边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找到学习节奏之后,再制定出一个合理的计划,这样就比较容易执行了。

原因4:侥幸心理,以后再做也不迟

很多时候,我们明明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什么对我们才是重要的,但是心里仍然觉得:这虽然重要,但不是什么十万火急的事情。所以重要的事情,常常给“紧急的事情”“有趣的事情”“琐碎的事情”让位了。

“以后再做也行。”

“明天吧。”

“有空的时候再做吧。”

“等我做完……”

但是人生苦短,哪有那么多以后可以等呢?

解决方案:学会强化自己的危机意识

通过危机意识来强化目标,危机意识一方面来源于自己的经历,比如一个人在经过一场重病之后,就会意识到健康对自己的重要性,从而强化自己健身的目标;另一方面是从他人的经历中得到的,比如当我们看到别人经历天灾或者意外失去了家人或者生命,就会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以及亲情。

当然,这些危机意识都是被动建立的,想要主动建立危机意识,就需要你明确自己的目标,然后随时进行关注。比如你的目标是两年内赚50万,而经过了一年你才赚了10万,这时你就有了危机意识。无论工作、健康,还其他目标,都是同样的道理。

原因5:你从未真正认可自己要做的事情

我们知道很多道理,却仍然不去做,最终极的原因只有一个:我们内心并不真正认可我们要做的事情。

道理知道得再多,也只是“知道”,并没有真正纳入我们的价值观。

即使C知道总是进行负面思考、消极地看待一切事物不好,她仍然改不了。因为她内心深处认为:比起客观看待事物,消极地批判更能让自己开心。

毛毛也知道减肥十分重要,但是她却从未真正把它当成人生的重要目标,只是在每次受到刺激的时候,才冲动性地减肥。一鼓作气,却难以持久。

即使我们知道有的事情对我们来说很重要,我们依然做不到。因为在我们的价值体系里,此时此刻永远有比它更重要的事情。于是重要的事情就被无限期延后了。

对想做大事却又无限拖延的人来说,此时此刻永远有比做大事更重要的事情。

对想要减肥却又屡次失败的人来说,满足此刻的食欲比自己的计划更重要。

对想要戒酒却又成功不了的人来说,和朋友一起饮酒时的欢愉比戒酒更重要。

我们内心的价值认可,才是我们想做却又做不到的真正原因,它促使我们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行动。

如果发自内心地认可自己要做的事情,那么即使遇到再多困难,你也只会把它当成必须要绕过的障碍,当成自己前进路上的陪练。

最重要的是,真正接纳并认可你所做的事。

从榜样身上寻找力量:你可以观察自己周围的同事、朋友,或者前辈,看他们是如何不断努力,最后达成自己的目标的,从而找到自己的精神动力。

将一件事情的利益点分析清楚:做成某件事情自己能够从中获得什么好处,比如如果自己一周之内完成了一项工作,那么月底就能获得一大笔奖金;比如你每天坚持锻炼,就能够获得一个健康的身体,疾病就会远离自己……让一件事情的利益点成为自己行动的动力。

选择你所喜爱的:因为喜爱,所以执行起来就比较容易。

与自己的内心对话:询问自己的内心,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生存的意义是为了什么,我人生的目标究竟是什么。

通过这种对话找到自己内在的力量来支持自己的行为。

从知道到付诸行动,这是一场战役,是你同自己的战役,当你战胜自己时,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比失败更可怕的,是失去对人生的控制

有个学生,一大早来找我要求退学。看到她我有点惊讶,因为这个学生平时是非常可爱也非常有活力的一个女孩,看起来无忧无虑的。但是此时的她双眼通红,脸色发黄,看起来格外憔悴。

她说:“蒋老师,对不起,我得退学了,我不能在这里继续上了。”

我问她:“为什么退学啊?你不是学得很好吗?还有一个月就能结课了。”

她说:“我爸爸让我退学,让我回家跟叔叔去工厂做工。”

我以为她叔叔是工厂的管理者,那么这也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有亲人在身边照顾,对有的人来说,比独自一个人漂在深圳要好得多。

于是我理解地点点头说:“那跟着你叔叔也是挺好的。”

她听了我的话,飞快地抬起头看了我一眼说:“不好,我叔叔也是打工的。在那个工厂赚不了多少钱,一个月1800元,虽然包吃住,但是一个月只休息一天,特别累。”

我说:“那你为什么要去呢?留在这里继续念啊,还有一个月就结课了,毕业以后你可以做个美容师啊。”

她说:“我爸爸不会同意的。”

我默然无语,虽然有心劝她坚持自己的想法,但这毕竟是别人的家事,而且我闹不清她的态度。

她抽抽噎噎地哭起来:“蒋校长我不想退学,我在这里学得挺好的。而且那个工厂一点儿也不好,我爸爸非要我去,说我不去就永远别回家了……”

我想跟她说,一般父母跟你说“永远别回家了”,只是强迫你就范的手段,并不是真的让你永远别回家了。

但是很多人,就屈服于这样的手段。

那天上午我没有上课,听这个可怜的女孩絮絮叨叨地讲了一上午她的童年故事,她的初恋,还有她的愿望和向往。

“一开始我想学好了去大城市发展,我准备投奔我的朋友。我想我还是能找到工作的,但是我爸爸不允许……”

“我小时候画画画得很好,老师说我可以试试考艺校。但是我爸爸说,我学习成绩也不灵,上个正经大学还可以让我上,考什么艺校,出来不知道干吗,然后我高中毕业就没上了……”

“在家我爸爸说一不二,而且特别玻璃心,稍微一句话说得不对,他就让我滚出去,说我没良心、白眼狼!”

我听了这么多的“我爸爸”着实有点头晕,于是我试着对她说:“你已经24岁了,你可以试着自己做决定。可以离开家一段时间,上完这一个月,去大城市找工作,这一个月我不收你学费,你拿着学费可以找到落脚的地方,找到你喜欢的工作,然后再联系家里——”

我还没说完,她就恐惧地打断了我:“蒋老师,我不行。你不知道我爸爸那个人,真的不行。”

然后她又开始对我倾诉这些年她受的苦。

我很想说,最后我说服了她,让她上完了学,拿着最后一个月的学费在大城市找到了自己喜欢的工作,找到了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她开始学会自立,而不是在父母的操控下生活。

但是现实就是现实,没有那么多鸡汤,她还是退学回到父母的管控下了。

其中数次,我试图让她看到她生活的另外一种可能,都被她忙不迭地打断了:“我没办法脱离爸爸妈妈”“我怕我爸”“我做不到”,最后又变成了她单方面地诉苦。

最后我明白了,她并不需要帮助,她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状态。

在那天上午之后,我请她吃了一顿饭,给她办了退学手续,她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学校。

走之前我看到她哭了,我想那个泪水是真心的,并不只是为了离开学校,还为了自己习惯性屈从于父母的行为状态。

她的表现,正是心理学中最典型的“习得性无助”状态。

习得性无助:努力是没有用的

1965年,科学家马丁·塞里格曼(Martin Seligman)决定做一个和“巴甫洛夫的狗”截然相反的实验。

“巴甫洛夫的狗”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著名实验,就是每次在给狗喂食物之前都摇铃铛,建立了铃铛——食物的关联,使得狗只要一听到铃铛声就会条件反射地分泌唾液。

而马丁进行的实验则更为残酷,这次他把摇铃的机制和电击联系在了一起,每次开启蜂音器都会对狗进行电击,马丁把狗拘禁在一个大笼子里,使狗无法逃脱,通过蜂音器——电击模式,使得狗建立条件反射。

只要蜂音器响起,狗就会吓得浑身抽搐,甚至屎尿齐流,倒地不起。因为始终无法逃离笼子,所以狗的挣扎力度逐渐降低。

过了一段时间,马丁把狗移入了一个新笼子,这次中间有一个低矮的栅栏,只要狗稍微努力,就能越过栅栏,避免被电击。

实验设想的是:既然建立了蜂音器——电击模式,那么狗听到蜂音器声,应该会恐惧地逃跑,越过栅栏。

但是实验进行时,马丁先开启蜂音器,狗却毫无逃跑的意愿,只是绝望地倒地,等待被电击。

于是马丁开启了电击,狗仍然不逃跑,被动地承认自己被电击的命运。

狗的这种经过反复尝试、仍然失败、最终导致绝望的行为和心理模式,叫做“习得性无助”。

反复对动物施加它无法逃避的电击的痛苦,会使动物产生严重的绝望和无助情绪。在实验的一开始,狗还有反抗和逃跑的欲望,随着怎么反抗都没有效果,痛苦刺激的不断加深,狗最终完全放弃任何尝试。

当马丁把从未受过电击的狗放进笼子里,开启电击时,这只没有被电击过的狗很轻易地越过栅栏逃跑了。

马丁通过整理实验结果,最终得出结论:

“当一只从未受过电击实验的正常狗在箱子里受到电击时,它的行为模式是:刚刚遭受电击,就立刻狂奔,同时伴随着惊恐的叫声以及屎尿齐流,最终爬过障碍;数次这样实验,狗越过障碍的速度会越来越快,直到足以在电击开始前逃脱。下一步,把狗拴住,使得它在遭受电击时无法挣脱,在狗被重新放回可以逃脱的穿梭障碍箱时……它会无助地等待电击结束。”

不止狗如此,我们人类也是。这是一种糟糕的循环,在我们很多人的身上都能看见。

如果在我们的人生经历中,曾反复努力尝试某事,但是仍然失败,或者曾经遭受过重大挫折,这些对我们的心灵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会在我们的内心中根植一种暗示:努力是没有用的,抗争也是没有用的。有了这种暗示,我们就不再努力、不再尝试,也不再抗争,因为曾经多次的失败经验,在我们看来已经证明了再努力也没有用。

而尝试之后的失败只会带来新的痛苦,还不如不尝试。这种感觉叫做无助。

当无助的感觉反复出现时,我们会意识到:也许我们无处可逃,这就是我们的命运。

这时我们已经陷入了习得性无助,即使外界给予我们逃离的机会,我们也失去了逃离的意愿和勇气。

“我不行。”

“我做不了。”

“我是不行的。”

“他们可以,但是我不行。”

和普通人的区别是,普通人会把失败归咎于外界:“客户是混蛋”“我今天没休息好”“老板的要求太高了”,而习得性无助症候群,会把失败归咎于自己:“我不行”“我没办法”“我就是做不到”“我是笨蛋”“我就是不如别人”。

最让我们害怕的,是失去对自己人生的控制感

我10岁时的一次骑车经历给我上了重要的一课。当时我刚学会骑脚踏车,新鲜感让我整天骑着车到处溜达。在我的学校附近有一个斜坡,斜坡下方是一个急转弯。一天早上,我骑着脚踏车冲上斜坡,到达斜坡顶端后停了下来,然后从坡顶以很快的速度冲下去,那种飞速前进的感觉让我很开心。然而下坡结束的地方就有转弯,但这时如果,刹车将速度降下来我会觉得不尽兴,于是我下决心绝不减速,到转弯的地方直接拐过去。

最后的结果显而易见,在我决定不减速的几秒钟之后,我便躺在了路边的草丛里,身上被杂草划伤了好几道,新脚踏车也撞到了树上,整个车身都变形了。

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失去自我平衡所带来的痛苦和无法控制人生的恐惧。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怕鬼?

鬼代表的是未知,那么未知又为什么令我们如此恐惧?

因为未知代表的是失去控制感,任何我们从未经历过的事物都会让我们感到恐惧,它使我们失去了对自己生活状态的把控。

这种失控感才是最重要的,失控感使我们觉得无法掌控自己的人生。

这是最可怕的无助。

如何跳出习得性无助的循环

习得性无助被关注,更多是因为那些“明显”遭受过虐待的人,比如遭受家庭暴力的妇女、被绑架的人质、受虐待的儿童等。

人们很难理解,为什么遭受家庭暴力的妇女就是不反抗,事实上,她们之中绝大多数人在刚刚遭受到暴力的时候反抗过,只是反抗之后往往遭到了更严重的暴力。所以她们干脆放弃尝试了。

即使这些人离开了折磨他们的客观环境,要恢复正常的生活也不是件简单的事情。因为内心已经千疮百孔,而行为模式已经形成,她们不愿意做出任何可能会失败的尝试。

那么,如何摆脱习得性无助呢?

做那些力所能及的、你能改变的事情。

任何时候,失去对自己人生的控制感,都会引起习得性无助,导致万念俱灰。

1976年,心理学家在一家疗养院进行实验。

结果表明,疗养院本身就是个强调服从,病人始终采取被动姿态的地方。不过病人常常会提出一些额外的要求,比如想把自己在病房中的床挪个位置,或者想在礼拜三晚上看一个非电视单中的节目。

如果疗养院对病人的这些想法予以反对:病人失去了对自己生活的控制感,他们的幸福感就会急剧下降,随之下降的还有病人的健康状况。如果长期严苛地对待他们,还会引起病人的阶段性暴动。

如果疗养院允许病人拥有一定的选择权,那么病人的幸福感就会大幅度提高,同时变好的也包括他们的身体。

仅仅是允许病人选择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允许他们搬动自己的床,就会使他们感到幸福。

这个案例给我们的提示是:仅仅是拥有小小的选择权和改变权,就能全面改变你的生活。

从现在开始,学会选择和改变自己的生活,哪怕是从非常小的事情开始。

我建议你做出一些积极的改变:

搬动屋子里的家具,改变家具的位置;

小小装修下房子(类似于自己刷墙,选择自己喜欢的油漆颜色,可以带来很大的成就感——我向你保证);

扔掉那些舍不得扔掉,但是很久都没有用过的东西;

对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说“不”。

不敢说“不”会加重你的习得性无助。

很多人的习得性无助,是从无法说“不”开始的。不敢说“不”,不好意思说“不”,开始的一次次不情愿的妥协,只会使你情绪失控。

过去的你,即使再不高兴,也只会说“好的”,那么现在可以开始说“不”了。

就一个字:不。

当你真的说出口,你会发现这并没有那么难。但是你却因此重新获得了对自我的控制感。

你要做出小小的反击,如果失败了,你也要告诉自己:“虽败犹荣。下次我会更努力,或者选择更聪明的方式。”

从点滴开始重新掌控自己的生活。从点滴开始尝试,告诉自己:每一次失败,仅仅代表这一次失败了。

没有任何失败能够决定你今后人生的胜负。

把自己的成功写在小本子上,每天都要写,做完一件事就立刻写上,哪怕是“今天成功地打通了一个以前我不想打的电话”。

每一笔都记录着你的成功,随着本子上写过字的页数逐渐增加,你的习得性无助也在渐渐走远。

最重要的是你要做出自己的选择,而不是依靠本能、习惯,随波逐流地生活。

做出选择,哪怕是极小的选择,也能够抵御习得性无助对你的摧残。

也许你没有那么坚强,但是你也没有那么脆弱。

你并不格外脆弱,就像你并不格外无能一样。所以,不要轻易地屈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