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耐读的民国老教材(套装共五册)
- 叶圣陶 郭绍虞 周予同 覃必陶编 庄俞 魏冰心等编写 薛天汉张元济等校订
- 1311字
- 2025-04-01 18:53:14

玄奘之西行(续)
玄奘初行,尚有慧威所遣之二弟子相伴。后既遣去,又遇胡人。未至五烽,彼胡又去。孑然一身,回翔沙漠,此岂足令玄奘败兴,适以坚其自立之志耳!
迳八十余里,见第一烽。恐候者见,乃隐伏沙沟,至夜方发。到烽西,见水下饮。盥手讫,欲取皮囊盛水,有一箭飒来,几中于膝,须臾更一箭来,知为候者所见,乃大言曰:“我是僧,从京师来,汝莫射我!”即牵马向烽,烽上人亦开门而出,将入见校尉王祥。问知其意,乃曰:“西路艰难,汝终不达,今亦不罪,送汝回敦煌去。”玄奘不从,校尉嘉其志,资以清水面饼,指以径向第四烽而去。
玄奘夜到第四烽,恐为留难,欲默取水而过。至水未下间,飞箭已至,即急趋至烽官许,烽官欢喜留宿,更施大皮囊及马麦相送。独行百余里,失道,觅泉不得,所携饮料,失手覆之。千里之资,一朝斯罄,沙路盘回,不知所趣。乃欲东归,还第四烽。行十余里,自念“我先发愿,若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今何故来?宁可就西而死,岂归东而生!”于是旋辔,向西北而进。
此时四顾茫然,人马俱绝。夜则妖魑举火,烂若繁星,昼则惊风拥沙,散如时雨。如是心无所惧,但苦水尽,渴不能前。四夜五日,无一滴沾喉,口腹干燥,几将殒绝,不复能进,遂卧沙中。至第五夜半,忽有凉风触身,冷快如沐寒水,遂得目明,马亦能起。行经数里,忽见青草甘泉,人马俱得苏息;更经两日,方出流沙,到伊吾矣。
时高昌王麴文泰闻伊吾到有汉僧,即日发使敕伊吾王资送来高昌。高昌建国于元魏之中叶,虽僻在西垂,亦是汉族,故闻汉僧而慕之。玄奘行经六日,至高昌界白力城,时日已暮。王与侍人前后列烛,自出宫迎入后院,坐一重阁宝帐中,拜问甚厚。王云:“碛路艰阻,师能独来,甚为奇也。”又云:“寡人与先王游大国,从隋帝历东西二京,及燕代汾晋之间,多见名僧,心无所慕。自承法师名,身心欢喜,拟师至止,受弟子供游,伏愿察纳微心,不以西游为念。”玄奘固辞。
高昌王乃动色攘袂大言曰:“吾有异涂处师,师安能去?必定相留,或送还国,谓自思之。”玄奘呜咽,不复能言。王亦不纳,更使增加供养,每日进食,王躬捧盘。玄奘既被停留,违阻先志,遂誓不食,以感其心。于是端坐,水浆不入于口三日。至第四日,王深生愧悔,乃谢云:“任尔西行,乞垂早食。”玄奘恐其不实,要王指日为言。王从之,并约为昆弟。
玄奘之行,初为高昌王所阻,其后乃大得高昌王之助。不有此遇。恐玄奘之志终不能成,亦其至诚有以感之也。高昌王既许放行,则为度沙弥四人,以充给侍,制服三十具,以西土多寒,又造面衣手衣靴袜等各数事,黄金一百两,银钱三万,绫及绢等五百匹,马三十匹,手力二十五人,遣殿中侍御史欢信,送至叶护可汁衙。又作二十四封书,通屈支等二十四国。每一封书,附大绫一疋为信。又以绫绢五百疋,果味两车,献叶护可汗。并书称法师者是奴弟,欲求法于婆罗门国,愿可汗怜师如怜奴,乃请敕以西诸国,给邬落马,递送出境。
(一)玄奘出了高昌国,还经过了许多地方,才到了印度。一路虽然有人保护,比较安稳,但是艰险还是有的。
(二)玄奘在印度研究佛学,结果非常圆满,他的学问几乎没有人及得上。后来,他要回国,那边许多国王都苦苦地挽留他。但他决意要回来,于是在贞观十九年带了六百多部佛经回到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