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妈妈这样做,孩子不生病、胃口好、长得高
- 高智波等
- 113字
- 2020-06-24 17:25:11
第一章 做懂医的父母,成为孩子合格的保护神
孩童阶段是人成长过程中最特殊的阶段,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很容易生病。古话说“为人父母者,不知医为不慈”,要想在寒暑交替、减衣添食中养出一个健康的孩子,就要求父母一定要懂得基本的医学知识。
父母需悉心呵护孩子的先天之本
什么是孩子的先天之本?孩子的先天之本在于母体的健康程度。我们知道,胚胎的生长、发育都依赖于母体的营养供应,所以孕妇的营养状况直接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这就好比是一粒种子,只有种在肥沃的土地上才能长出健壮的小树苗,日后也才有可能长成参天大树;否则土壤过于贫瘠,这粒种子也就只能长成细弱无力的小树苗,能不能长大都成问题,说不定还没等到长大,就被大风刮得夭折了。所以,我们说土壤的肥沃与贫瘠决定了种子能否长成大树,而母体是否康健也决定了孩子是否能够茁壮成长。
相对于人体而言,母体是否“肥沃”说的就是气血是否充足,营养是否全面、均衡。除了那些患有先天性遗传疾病的孩子,绝大多数孩子生下来都是健康的,但却存在着强弱之分。如出生时体重4斤的婴儿与7斤的婴儿相比,在同样的喂养条件下,通常4斤的孩子抵抗力差,容易生病,要比7斤重的孩子难养得多。这就好像一阵大风吹过,那些粗壮的树苗顶多是摇一摇、晃一晃,而那些细弱的树苗就很有可能被吹弯、吹倒,甚至吹折。
一般来说,如果孕妇体内寒气重,或在怀孕期间吃了太多寒凉食物,那么她生下来的孩子身体内也会寒气重,并且容易得腹泻、感冒、咳嗽、哮喘、黄疸等病症。这些病不仅在孩子小的时候常常出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只要没有彻底根治,都会影响其健康。
如果孕妇在怀孕期间营养不良,也会导致孩子出生后体弱多病。一般来说,造成孕妇营养不良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孕妇原本就体弱多病;二是妊娠反应过大,经常呕吐,胃口不好,挑食、偏食严重等。
准妈妈的身体情况以及营养状况是决定孩子先天之本的关键因素,因此从备孕起就要关注母体健康,调整饮食的同时也要注意日常保养,给孩子储存良好的体质基础。
如果说孩子已经先天不足了,那么是不是就没有希望了,一辈子都得在健康上输给别人呢?当然不是。只要父母加强对孩子后天的营养和锻炼,其先天的不足还是可以弥补的。但这类孩子的消化功能很弱,最好的方法就是将母亲的气血补足,通过提高母乳的质量来改善、提高孩子的体质。当孩子身体出现不适时,也可以通过母乳的调整治愈孩子的病症,让妈妈优质的奶水保证瘦弱的婴儿健康成长。所以只要方法得当,先天不足的孩子也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弥补先天不足,巩固后天之本
一项关于青少年体质健康的调查显示,近20年来,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八成青少年体形不良,走路时探颈、驼背、窝肩的比率高达46.1%;另有17.7%的青少年是X形腿或O形腿。
这是多么令人揪心的数字啊!长此下去,作为“早上八九点钟太阳”的他们又怎能挑起国家栋梁的重任?在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现代,是什么让孩子们的体质变得越来越差?答案很简单:先天不足兼后天巩固不够。
在上一节中我们讲到了,孩子的先天体质完全取决于母体的健康状况。一般来说,如果母亲气血足,生出来的孩子体质就好;如果母亲自身体弱多病、胃肠功能差、面黄肌瘦、气血不足,孩子体质就差。
对于先天体质好的孩子,我们的家长只需继续维护即可;而对于那些先天体质差的孩子来说,在起跑线上就已经落后了,如果父母再不通过后天的努力来弥补,那这些孩子就永远不会像先天体质好的孩子那样皮实。为此,家长要在平时多下工夫。
1.学会保护和调理孩子的胃、肠
有的孩子尽管被家长非常尽心地照顾着,可还是体弱多病,这种情况多见于先天不足的孩子。这些孩子一生病就吃药,吃药后胃口被破坏了,不愿意吃饭,而不愿意吃饭的孩子抵抗力就会下降,更容易生病,生病后又要吃药。这样使孩子的身体陷入了恶性循环,其根本原因是药物破坏了孩子的胃口,影响了胃、肠对食物的消化、吸收,所以家长必须学会保护和调理孩子胃、肠的方法,这也是保证孩子气血充足、身体强健很重要的方面。
2.努力让孩子吃好
了解一些营养知识,合理地为孩子安排一日三餐。如今,“小胖墩”和“豆芽菜”都在逐年增多。我们都知道“豆芽菜”是营养不良导致的,而“小胖墩”其实也是营养不良的表现。孩子在13岁之前,身体与智力发育快,身高、体重增长迅速,如果因为饮食不合理、偏食造成孩子营养不良,不但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还会影响孩子的智力、情绪和性格,而这些将终生“陪伴”孩子,影响孩子成年后的生存质量。所以,父母要在孩子生长发育过程中,保证孩子饮食合理、均衡。
一般来说,中医不把人的精神孤立地看待,而是将情绪、性格等看做身体状况的反映。当孩子由于先天不足、后天的喂养不合理,或者是脾胃虚弱等原因,长期消化、吸收不良时,就会造成全身各个脏器的发育不完善及虚弱。
心气虚时,不愿意讲话、没精神;
肺气虚时,爱哭、忧心忡忡、多愁善感;
脾气虚时,肌肉酸懒、不愿活动、情绪抑郁、疑心过重;
肝阴虚时,情绪低落、易惊、胆小、目倦神疲、腰膝酸软;
肾阳虚时,恐惧、害怕、不敢见生人……
这些心理症状在孩子和成人身上都会出现,究其原因都是气血不足及各脏器的功能虚弱、失衡。所以,要想使孩子的身体、心理健康,永远聪明、快乐,家长就一定要知道,孩子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合理、均衡、全面的营养是最关键、最重要的。
三岁看老,从小就为孩子的健康储蓄
当你有规律地把一个个不起眼的数字一笔笔累积起来,数年后,它会积攒成一个十分可观的数字。健康也一样,看似不经意的一个习惯,只要你持之以恒,数年后,或者数十年后,就会给你带来可观的健康收益。这就是时下流行的说法:“把健康存进银行。”
那么,身为父母的你应该如何给你的孩子储蓄健康呢?俗话说,“三岁看老”,意味着父母在孩子三岁左右就要培养其健康的生活习惯。孩子小时候的健康状况会影响孩子日后乃至一生的健康。比如,有的人小时候营养不良,长大后就很容易出现视疲劳或患干眼症等疾病。另外,有研究发现,小时候身体较好的孩子,长大后体质也是不错的。据调查,那些特别能熬夜的“夜猫子”,小时候身体都是不错的。而那些看上去病恹恹或者无精打采的人,很多是从小就营养不良,或者因为小时候曾患某种疾病而留下了后遗症。因此,要想让孩子一生健康,父母从孩子小时候就要下工夫。
怎么在孩子健康上下工夫呢?是不是很难呢?各位父母此时可能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事实上,只要你有心,生活中许多细枝末节的事情都可以被利用,为你孩子的健康储蓄。就在你不经意的举手投足之间,孩子的健康也许就已经悄悄地增值了。
为了辅助各位家长做好孩子健康的储蓄工作,这里我们为大家准备了饮食和运动两种方案,只要将这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运用,相信你一定可以为你的孩子从小奠定健康的基石。
1.吃出健康
“健康是可以吃出来的”,相信这个理论各位家长都不陌生。怎么才能让你的孩子吃出健康呢?医学专家认为,在你孩子的健康银行里,“饮食”的蓄种应该有“须食”“少食”“禁食”“良好的饮食习惯”等几种。
(1)“须食”是一种营养至上的饮食之道,比如多吃蔬菜、水果、豆制品等。此外,补充钙质和微量元素也是必不可少的。
(2)“少食”和“禁食”是建立在味蕾的痛苦之上。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很多孩子垂涎欲滴的美食,如油炸食物、烧烤、西式快餐(肯德基、麦当劳)等,它们非但不能促进孩子的健康,反而有不少的副作用,甚至会危害孩子的健康。
(3)良好的饮食习惯也是小投资大收益的储蓄。一些孩子从小就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养成了挑食、偏食等的不良习惯。这些都是父母必须帮助孩子杜绝的。
2.运动出健康
“生命在于运动”这是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早在公元前300年就提出的名言,它深刻地揭示了运动对于身体健康所起的重要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也越来越信服这一观点,并且将“生命在于营养,健康在于运动”当做生活真谛。各位家长都很清楚地知道运动锻炼对健康的重要性,一方面,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调节和兴奋大脑的神经中枢,增强和提高免疫力;另一方面,运动还可以增加饮食,提高睡眠质量。因此,父母应该多鼓励孩子参加体育运动,不断为健康增值。
日常好习惯决定孩子一生健康
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一个人是否真正成功,并非取决于他的天性,而是取决于他的习惯。”其实,不仅是成功取决于习惯,健康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取决于习惯。良好的习惯是健康的开端,也是构成健康的基础和后盾。
健康是最大的财富,从小养成的健康习惯就像排在最前面的数字“1”,而事业、金钱等其他因素都是后面的“0”。前面的“1”不存在了,后面的一切都将不复存在。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常常受到父母一些观念的干扰。例如,孩子长得慢,身高低于同龄孩子,有些父母则认为这是孩子发育晚的表现,从来不从营养缺乏或罹患疾病的角度去想想;有的孩子胖乎乎的,父母认为孩子长大后活动多了,自然就瘦了,任由孩子的体重自由发展,结果导致孩子肥胖,并引发肥胖相关的疾病;有些父母对孩子正常的性发育过程不了解,孩子性早熟却未被及时发现……可是,现实到底是怎样的呢?很多父母最终由满怀希望变为终生的失望和遗憾。
所以,各位家长一定要提前做好准备,熟悉相应的知识,把握时机,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尤其是在孩子培养习惯的关键时期,父母一定要重点把握。
幼儿期、童年期和少年期都是培养习惯的重要时期,其中幼儿期和童年期更加关键。儿童和青少年成长中的每一天都是习惯培养的好时机。作为父母,应该帮助孩子正确认识培养习惯的关键期,并与孩子一起把握这一宝贵的时期,想办法多培养好的习惯,这样就不会给孩子的成长留下缺失和遗憾了。
做懂医的父母,助孩子防疾病于未然
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孩子有没有生病,父母应该是最清楚的。很多时候,孩子出现了一些小症状,比如感冒发烧、咳嗽发炎、腹泻拉稀等,父母及其家人都紧张不已,一下子慌了手脚、乱了方寸,急急忙忙带着孩子去医院看医生,可在医生那里得到的答案往往是孩子没什么大问题,有的话也不过是很小的毛病,根本用不着全家人劳师动众地跑医院,只要多给孩子喝点水,帮孩子按摩按摩就可以了。听了医生的话,父母们放下心来,可是刚回到家,发现孩子又开始发烧了,这可怎么办呢?没办法,只能带着孩子重返医院,重新挂号排队,等着给医生看。
其实,遇到此类情况,父母应该先不要紧张,可以给孩子摸摸肚子、看看舌苔,查查孩子问题出在哪里,然后再视情况考虑需不需要带孩子去医院。
当然,父母要想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先决条件是必须懂医,不懂医的话,就预料不到孩子身体可能存在什么问题,或者孩子身上的小问题会不会发展成大问题,而只能慌慌张张地带着孩子不断地跑医院。孩子难受,父母也要受到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煎熬。
中医认为,孩子之所以生病,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家长缺乏最基本的医学常识,根本不懂医,所以在孩子发病的早期疏忽了。事实上,孩子的五官表情、大便的颜色以及腹痛、腹泻等症状,都在表明自己生病了,可是,很多家长根本不明白这些表征是什么意思,又或者根本就没有注意到这些,也就更谈不上对孩子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了。
因此,各位家长一定要掌握一些医学知识,并且要活学活用,举一反三,否则家长不懂医,孩子生病了就只能乱投医,这样很容易贻误孩子的病情。
望、看、察——全方位掌握孩子的身体状况
有病就要早治疗,这一点是大家公认的,可是早治疗的前提是早发现。怎么才能做到早发现呢?方法其实也很简单,家长们只要平时注意观察孩子就可以了,比如说发现孩子拉肚子,那么就要看看孩子的大便是不是呈水样,有没有黏液、泡沫、奶瓣、血丝,由此来判断孩子的腹泻到底是消化不良引起的,还是着凉或感染了痢疾引起的。
如果孩子的大便呈水样,可能是因为着凉了,吃些热的食物,把寒气散掉,大便就会正常;如果大便里有奶瓣,就是消化不良引起的,给他吃点助消化的药就可以了;如果孩子患了痢疾,除了及时送医院治疗外,妈妈还得仔细回想一下自己在喂奶期间有没有吃过什么寒凉和不易消化的东西?是不是情绪波动很大,甚至很坏?如果真的有上述的问题,爸爸就该辅助妈妈及时地做出调整,这样才能避免孩子再出现类似的症状。
中医认为,“病在内,必形诸于外”,孩子可能说不出来自己到底哪里不舒服,但是疾病会“写”在孩子的脸上,所以,各位家长可以通过观察孩子的五官颜色,辨别孩子是不是生了什么病,并且进一步区分此病属虚还是属实。
当然,要想提早发现孩子身体的异常,了解孩子的病情也并非只能靠看孩子的五官面色,还可以通过看孩子络脉和囟门的搏动、凹凸情况来洞悉了解孩子的病因。
有些年轻的家长可能会觉得要做到这样很不容易,其实要掌握这些基本的中医知识也不难,只要细心加用心,多涉猎中医养生书籍,你绝对会发现那比把脉要容易得多。大家都知道,中医把脉知病不是一天两天就能练就的技能,中医大师们大多有着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加上长期的摸索研究,才有了分清脉的数、沉、迟、滑、涩的本事,但望苗窍、看络脉、察囟门就不一样,很直观,也很简单,什么样的颜色、症状代表孩子有什么样的疾病,一目了然,所以各位家长很容易学会。
养育孩子就像是盖楼房,根基一定要扎实,如此一来,孩子这一生才会平平安安。给孩子的身体打基础就在他的幼儿时期,这一阶段,父母一定要对孩子的身体多加关注,确保孩子健康成长,没有后顾之忧。
父母治儿须遵循的原则
张景岳在《景岳全书·药饵之误》中说:“小儿气血未充,一生盛衰之基,全在幼时,此饮食之宜调,而药饵尤当慎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很简单,就是说孩子气血未充,生长发育还不成熟,相对于成人来说较弱,给孩子用药的时候一定要小心谨慎。就像我们常说的“是药三分毒”,药物对成人尚且如此,更别说对稚嫩的小孩子了。
天底下没有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因为年幼,免疫力不强,抵抗力也弱,小孩子很容易生病。孩子一生病,父母就会很紧张。有的父母只要发现孩子稍微有点毛病,就立即带孩子去看医生。看得次数多了,自己也就积累了经验,于是在家中为孩子备上小药箱,里面装满了医生平时给孩子开的药,一旦孩子出现生病的症状,父母就照葫芦画瓢,自作主张给孩子吃药。结果孩子的病情是稳定了,可是身体却“早熟”了起来,女孩子八九岁就来月经,男孩子十一二岁就长胡子,看起来像大人一样成熟。为什么孩子的身体会“早熟”呢?其实,孩子是被父母给予的那些药物催熟的。这对孩子的健康是无益的。
父母养育孩子就像是栽培一盆植物,想让植物长势好,尽快开花、结果,就得在养育的过程中尽心尽力地去了解它的习性,知道它是喜水还是喜旱,知道天冷了要把它搬到屋里,天热了要把它拿出去晒晒太阳,平常该浇水施肥时绝对不能大意马虎。给孩子治病就像给植物除害虫,比如早期的植物可能会生油虫,这就像孩子缺水就可能患上扁桃体炎一样。孩子患上扁桃体炎时,有的家长很紧张,看孩子那么痛苦就让其服用大量的抗生素来消炎。这样做是不对的,要知道有经验的花农不会用农药去除幼虫,只要浇点水,油虫就淹死了。所以,当孩子患上扁桃体炎时,父母就要多给孩子喝水,这样就能帮助孩子缓解病情。
由此我们知道,父母在给孩子治病时,不要理所当然地选择药物治疗,因为药物对孩子的身体也是有伤害的,所以,我们这里建议各位家长在孩子生病时遵守三个原则,即能用食疗治好的就不打针吃药;能用外敷、按摩来解决的,也不打针吃药;非得要吃药时,也要严格控制药的用量。如此一来,孩子也就不会受药物所伤了。
中医养子法则
刘锡在《活幼便览》一书中就提到养孩子的黄金法则,即“吃热、吃软、吃少则不病,吃冷、吃硬、吃多则多病。忍三分寒,吃七分饱,频揉肚脐,一要背暖,二要肚暖,三要足暖,四要头凉,五要心胸凉。”简单概括来说就是,在饮食方面软、热、少对孩子的脾胃好;冷、多、硬容易伤害孩子的脾胃。
1.吃热、吃软、吃少则不病,吃冷、吃硬、吃多则多病
给稚嫩的孩子喝太多冷的饮料,就仿佛给孩子的脾胃迎头浇了一大盆冷水,孩子的脾胃自然会生寒;让孩子吃干硬的烧饼等,就仿佛让孩子吃了一些坚硬的石头,孩子的脾胃会受不了;让孩子吃得太多,就仿佛是对孩子的脾胃施虐,孩子很容易消化不良,时间长了,孩子的脾胃就虚了,身体自然也就垮了下来。
事实上,孩子的脾胃对食物是有所偏好的。它喜欢喝粥,吃软一点的食物,不喜欢凉的东西。而且,孩子的脾胃不适合太撑,那样它就无法动弹了。
所以,各位家长,为了孩子的健康,应该给孩子少吃一点,这样不仅有利于孩子的脾胃吸收,还能有助于消化,可谓是一举两得。
2.忍三分寒,吃七分饱
什么是“忍三分寒,吃七分饱”,怎样才能掌握好“忍三分寒,吃七分饱”的尺度呢?其实,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要刻意给孩子穿太多衣服,给孩子吃饭也不要吃太多,七分饱就行了。
孩子并不一定能够表达自己是冷还是暖,父母该怎样帮孩子区分呢?各位家长都知道自己是冷是暖,所以,大可按照自己的标准给孩子穿这么多就行了。但是,家长们都觉得孩子比较小,所以应该会比自己怕冷,得给孩子多穿一点,因此总是给孩子里三层、外三层地裹得严严实实,结果弄得孩子不是脾生火,就是肺有热。这些都是给孩子穿衣服太多惹得祸。
至于“吃七分饱”意思是说,不要诱导或强迫孩子吃饭,平时注意搭配着给孩子吃,荤素皆有,避免孩子偏食就可以了。
孩子吃得差不多了,自己就不太愿意再吃了,这时父母不应该强迫孩子,否则孩子吃太饱会伤了脾胃,甚至会导致消化不良或是恶心等。
3.做好保暖工作
孩子的肚子、四肢以及后背等部位很容易受到风寒、湿邪等的侵袭,所以,父母应该给孩子准备一件小背心,这样就能起到帮孩子保暖的作用。
4.饭后1小时帮孩子轻揉肚子
轻轻地帮孩子揉肚子是帮助孩子健脾消食的一种好办法。不过,这里要特别提醒各位家长,不要在孩子刚吃饱的时候帮他揉,而要等饭后1小时左右再给孩子揉。此时,孩子所吃的食物已经到了肠道,你帮孩子揉肚子,有助于帮助其消化吸收,也可调节孩子的大小便。不过,在帮孩子揉肚子时,要注意一定要按顺时针方向揉,动作要轻,每次揉3~5分钟就行了。
从现在开始,各位家长只要遵循上述养育孩子的黄金法则,就能更好地守护好孩子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