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n1-1

02

每个人都患上了消费主义自恋症

消费主义自恋症拥有两张面孔:寻求公共地位和寻求个人愉悦。我们购买商品要么里为了地位,要么是为了快乐;要么是为了向他人展示,要么是为了愉悦自己;要么是为了向别人发出虚假的健美指标,要么是为了向自己发出虚假的健美状况暗示。

场营销是现代文化的核心,而消费主义思想则是市场营销的核心。为了客观地认识这种思想,我们必须达到能摆脱其引力阱的逃逸速度,这样才能回过头来以旁观者的角度仔细审视它。如果一个人的自我和自尊被消费者这一身份重重包围的话,就很难做到这一点了。要想脱离消费主义,被它羞辱、排斥和背叛或许会有帮助。就像一个得了肝硬化的酒鬼第一次参加嗜酒者互诫协会时一样,我们也许会发现,承认在自己的生活选择中有一点儿对消费主义的疯狂是很有帮助的。

鉴于这一观点,与消费主义最相似的是哪一类心理疾病呢?比如,它是更像抑郁症,还是精神分裂症,抑或是创伤后应激障碍?我认为,在这方面与之相关的是自恋症,具体说来就是自恋型人格障碍。总的来说,人格障碍是一个人在与他人一起生活和交往时存在的极其顽固、持久、普遍且适应力差的问题。自恋则是自我中心、利己主义行为的一种尤其普遍的模式,通常从刚成年时就开始发展,一方面它会带来被他人欣赏的强烈需要,另一方面却又对他人缺乏同情。

帕丽斯·希尔顿的香水,自恋的味道

弗洛伊德在1914年提出了“自恋”(Narcissism)的概念,该词来源于古希腊神话中的那喀索斯(Narcissus)。这位英俊而迷人的年轻男子拒绝了森林女神厄科(Echo)的求爱,反而迷恋上了自己在水面上的倒影,最终在顾影自怜中化作一朵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花。因此,自恋就是像他人一样爱上自己的外表,同时还包含了对那些真正爱上自己内在品质的人的轻视。消费者自恋的最佳典范大概就数帕丽斯·希尔顿(Paris Hilton)的自有品牌香水“Just Me”(“就是我”,也就是说,不是你也不是我们)了。这款香水散发出的就是“唯我论”的气味。

根据被精神病学奉为圣经的《精神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修订本),自恋症的关键判别要素有以下这些:

●自私:利用他人,缺乏同情。

●自负:态度傲慢、轻蔑,被挫败或反驳时易怒。

●例外论:认为自己是特别的,只有其他优等人才能理解自己。

●特权感:期待得到特别对待,随心所欲。

●寻求赞美:需要格外的瞩目、肯定、赞美和尊重。

●幻想成功:对成功、权力、荣誉、美丽、性权力或理想爱情有无限的执念。

●夸张:夸大自己的才能、成就和地位。

●受害者心理:将自己的失败和失望归咎给外部世界。

●压抑:无法享受简单的快乐。

●情绪不稳定:在无法得到来自他人奉承的“自恋供应”时,会感到悲伤、无助,甚至会自杀。

这些核心症状让自恋者将自己当成是一出生活剧本中的明星、一部宏伟史诗中的主角,而其他人全都是配角(从这方面讲,他们就像是博客作者);他们谈论自己的生活、职业和家庭,仿佛除他们之外就没有其他人存在了;他们的感觉已经麻木,所以寻找更强烈的刺激;他们非常易怒,而且也难以忍耐挫败;他们有时会用冲动的享乐主义极端方法来奖励自己:酗酒、吸毒、赌博、暴饮暴食、刷爆信用卡,以及滥交;他们有时会感觉到自己膨胀的自尊和实际的成就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从而导致一种不稳定的自我价值感和周期性的自我怀疑和抑郁。自恋者往往并不是通过与地位相当的同伴之间不拘小节的社交互动,而是通过自我刺激(读小说、看电视、嗑药和手淫)和炫耀(在地位较低的崇拜者面前进行仪式化的展示,比如穿莫名其妙、可笑的时装,或者举办奢侈无度的派对)来寻求快感。热衷技术的自恋者也很可能会经常“自我搜索”(在搜索引擎中输入自己的名字,看看会有什么结果)和“博客裸奔”(在博客中大量透露自己的个人详细信息)。

以上描述是否让你想起了身边的谁?如果你是个心智成熟的成年人,那么或许会觉得所有刚成年的毛头小子都是这副德行;如果你来自一个贫困的国家,那么或许在你看来美国人都是这样;如果你是个女人,那么或许在你看来所有男人都是这样。我们中大部分人在某些时候在某些人眼里都可能像是自恋狂。然而,据估计,真正的自恋型人格障碍,即极端的、彻底的、纯粹的自恋,大概只占所有人口的1%。不过,在特定条件下,大部分正常人都可能表现出自恋的能力。原始消费主义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创造这些条件并引发出这种能力而运作的。

自恋者极少会发现自己身上的问题,因此也不会去寻求治疗。如果他们真的出现在了诊所里,那么通常也是因为长久以来痛苦的婚姻关系终于迎来了最后通牒。但即使是接受了治疗,他们也很少能够好转。百忧解、自助书籍或增强自尊心的训练反而只能助长他们的夸张、特权感和受害者心理。针对他们自尊心的疗法往往反倒成了“自恋供应”(自我专注和自我赞美)的新来源。类似地,没有自觉性的消费者也极少能发现自己身上的问题。他们的配偶很可能也是个没有自觉性的消费者,于是他们甚至都不会因婚姻的压力而寻求治疗、启发和改变。

虽然我们尚不知晓是什么样的基因、环境动因和大脑成长中的随机事件导致了部分人发展出真正的自恋症,但等我们知道了以后,就很可能会发现这些因素与产生原始消费主义的因素是相互重叠的。在这两者的环境动因中,很可能就包括某些国家的家长和老师传递给孩子的没完没了的增强自尊心的信息。那些每天被告知自己“干得漂亮”的孩子们,不管实际上有多少才能和优点,都似乎很可能会获得一种夸张的特权感和任性的自我纵容的强烈倾向——更不用提他们其实连“干的漂亮”的“的”字用错了也不知道。

消费主义自恋症的两张面孔

自恋者有寻求公共地位和寻求个人愉悦的两种倾向。我认为自恋症的这两张面孔同时也是消费主义思想的两个关键组成部分。我们购买商品要么是为了地位,要么是为了快乐;要么是为了向他人展示,要么是为了愉悦自己;要么是为了向别人发出虚假的健美指标,要么是为了向自己发出虚假的健美状况暗示。别忘了,健美指标是让别人感知一个人特质和品质的信号(优秀的基因、强壮的身体、高超的社交智慧,等等),就好比孔雀的尾巴、园丁鸟的巢或消费者的iPod这样的信号。一般而言,动物并没有意识到可以通过展示健美指标来吸引配偶、朋友,以及从同类处获得帮助,它们只是单纯地感觉到有必要在某些情况下作此展示,并获得这些进化的收益。

与此相反,健美状况暗示则是个体所处环境的某些特点,它们传达出有关附近健美状况机会的有用信息,即增加生存机会或繁殖成功率的方法。黑暗是一种危险的暗示(降低生存机会),所以它会引起恐惧和找寻庇护的需求。对于食肉动物而言,猎物的气味是一种食物的暗示(增加生存机会),所以它会促进追逐、攻击和消化。对于雄性而言,那些能够让其辨认出有生育能力的雌性同类的暗示,携带着有关交配机会的信息(增加繁殖成功率),所以它们会激发追逐、求爱和交配。我们的感官系统进化至今,已经学会将主要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些类型的健美状况暗示上,因为用进化学的话来讲,它们是与个体世界有关的唯一值得注意的东西(如果动物对某种暗示的反应不能产生增加生存或繁殖机会的效果,那么就会被自然选择所淘汰)。

动物继而又进化出了动机系统,让自己被积极的、提升健美状况的暗示(也就是说,朝着“感觉不错”的方向进化)包围,并避免消极的、威胁健美状况的暗示(也就是说,朝着“感觉糟糕”的方向进化)。在进化的层面上,动物一直都处在生存和繁殖的选择之下。但在主观层面上,它们总是会受激励去追求感觉不错的健美状况暗示,可这并不是因为有意识地发现自然的愉悦与进化的成功是相互关联的,而是因为被塑造成了这样,仿佛在潜意识中理解这种关联。

所以,非人类的动物展示健美指标并追求健美状况暗示,与不论是作为自恋者还是消费者的人类追求地位和愉悦,这两者之间存在并列的关系。这并不是说所有的消费者都应该去医院里检查自恋症,而是表明,所有人类的大脑都对两大类进化目标有着深刻而持久的兴趣:展示在史前时期与更高的社会和性地位相关的健美指标;追求在史前时期与更高的生存、社交、性和传宗接代潜力相关的健美状况暗示。人类天性的这两大分支自发性地茁壮成长,并让我们当中1%的人恶化为真正的自恋者。同样,这两大分支也受到了消费主义这一温室的培育。所以,自恋症和消费主义是展现健美指标并追求健美状况暗示的动机重要性超越生命(往往同时放弃了同情、亲昵、友谊、血统、抚育责任和集体精神)的两种互相关联的形式。

iPod的两张面孔

几乎所有的广告都意在促使你去追求地位或追求愉悦,抑或两者皆有。这其中的一个绝妙例子就是于2007年发布的第六代iPod Classic。这是一款能让人一手掌握的“可携式媒体播放器”,尺寸为4×2.4英寸,厚度约为1.3厘米,重量只有170克。但这个铝制小玩意儿却有160 GB的存储容量,可以保存4万首歌曲、2.5万张照片,或者200小时的视频。它的2.5英寸、640×480像素的彩色屏幕可以播放MPEG-4电影、电视节目和游戏。其锂离子电池充满后可播放40个小时的音乐、播客或有声书。其零售价约为350美元,不过如果你真的用iTunes上下载的单价0.99美元的歌曲将其磁盘装满的话,这台iPod的总成本就可以达到4万美元。

从托尔斯泰·凡勃伦的观点来看,iPod并不是“炫耀性消费”的典型例子,因为它是销售给数百万人的一款廉价小设备。然而,它却恰恰证明了,即便是在既不华丽也不稀有的产品上,消费主义自恋症的两张面孔也依然有效。首先,iPod通过其时髦的设计、品牌的知名度和并不太高的价格(相对于一般青少年的零花钱而言)展现了时髦、地位和财富。你可以上传新的屏幕背景、用个性贴装饰按钮,并将任何颜色或质地的硅胶“套环”、“箍带”或“皮肤”套在外壳上,或者直接将其装进皮套里,从而自定义外观。你可以将本就很有特色的iPod耳机换成看起来更加与众不同的Earpollution D33耳机(上面有辐射警告的符号,售价13美元)、SkullCandy全金属外壳耳机(有骷髅样式,售价50美元)或者Heyerdahl iDiamond钻石耳机(每边都镶了204颗钻石,售价6400美元)。

与此同时,iPod也将自恋症自我刺激的这一面具体呈现了出来。它播放的音乐别人都听不到,播放的电影别人也都看不到。它是愉悦感传播系统,是私人媒体花园。它鼓吹一种自恋的世界观,好像其用户都是自己的动作浪漫史诗片中的明星,他们自己的音乐完全盖过了周围那些小角色令人不快的吵闹声(他们才不会管那些小角色是不是必须忍受从Earpollution耳塞中漏出来的低沉的贝斯声呢)。

表2-1详细分析了消费主义自恋症的这两张面孔。

表2-1 消费主义自恋症的两张面孔

最新最火的商品,消费自恋不断变化的炫耀形式

本书关注的是表2-1左栏列出的消费自恋的炫耀形式。迦德·萨阿德的《消费的进化论基础》(The Evolutionary Bases of Consumption)对右栏列出的内容有所涉猎。正如我们将会看到的那样,在所有商品中,为了炫耀而设计并推销的产品比例高得令人咋舌,像作为自恋症的投影仪、特质放大器、健美指标,以及体质、财富或品德的信号。从亚当·斯密开始,每一位有智慧的资本主义观察家都充分理解了这一现象,其中包括索尔斯坦·凡勃伦、万斯·帕卡德(Vance Packard)和罗伯特·弗兰克。

但是,我们习惯把消费自恋看作是历史上某些人的做法,或他们在其他文化和亚文化中的做法。我们极少能对自己身上的消费自恋形式有清晰的见解,而这对于在发达经济环境中受教育的公民而言,恰恰是铁一般的事实,这些人就包括阅读本书的大部分读者。我们或许会瞧不起那些在我们眼里显得粗俗、怪异和有失身份的炫耀性消费形式:肉毒杆菌、悍马和审美受到误导的暴发户的豪宅。与此同时,我们又将自己各种各样不那么明显的消费自恋以可靠的自我表现、应得成就和公民美德的自然、标准、进步的形式进行表达。一个把罕布什尔大学的学位证书(花171540美元,度过4年的教室、寝室和食堂生活,得到的自由主义的反文化开放思想的信号)挂在自己位于圣莫尼卡的约90平方米的简陋平房(价值800000美元)里并自称编剧的人,会感觉比起那些为孟山都公司(Monsanto)工作,从而在得梅因买下465平方米公寓的艾奥瓦州立大学法学院毕业生,自己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上。

我并不是说那个住在平房里的罕布什尔大学毕业生是个伪君子,毕竟在现在这个年代,我们或多或少都是伪君子。我想说的是,如果我们无法清楚地认识古代的人类本能与现代经济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以及人们如何通过本周最新、最火的商品来展现自己过时的心理特质的话,就无法追踪消费自恋不断变化着的形式。

生存的成本很低,但炫耀很贵

我们先做一个价格比较的小练习,可能会比较容易地领会炫耀健美状况的消费主义自恋症的两张面孔了。我们先从字面意思上理解消费主义,把它当作唯物主义的一种形式,即购买为满足人类需求而被改造的原材料。那么,我们如何比较从苹果到胸罩、从汽车到可卡因等截然不同的商品之间的价格和价值密度呢?我们可以在两大基本尺度上去衡量它们:零售价格和包含的物质量。如果将经济学与物理学结合起来,我们可以问,各种各样不同商品的每磅价格是多少,然后看看是否会发现什么值得注意的规律。表2-2列出了一系列商品的估计结果。

表2-2 2008年美国不同商品的每磅零售价

续前表

续前表

这张表格透露了一些惊人的事实。

首先,成本密度的范围覆盖面非常广。相同重量的人类受精卵是自来水的7.2万亿倍左右,但受精卵的主要组成部分就是水,其中加了些染色体、膜和细胞器。然而受精卵代表了真正的进化健美状况,即确切无疑的成功繁殖,这可是人类价值的黄金标准。它携带着男性渴望的最珍贵的货物:来自一个智慧而美丽的女性的优质基因。对此而言,供少而求多导致了高价。从男性的角度来看,无论这颗卵子是来自于一个收到了高额支票的捐赠者,还是来自一个通过展现善意、智慧和财富而受人追求的人妇,这种市场压力都是等效的。例如,百万富翁罗纳德·佩勒曼(Ron Perelman)最早的三个前妻每生一个孩子就花掉了他好几百万美元,而且这还只是离婚的安置费,不包括恋爱时期和抚养时期的成本。她们是菲斯·戈尔丁(Faith Golding,结婚18年,育有4子,安置费估计为800万美元)、克劳迪娅·科恩(Claudia Cohen,结婚9年,育有1子,安置费估计为8000万美元)和帕特丽夏·达夫(Patricia Duff,结婚18个月,育有1子,安置费大约3000万美元)。这几个女人忍受佩勒曼并为他生孩子的成本就更难量化了。

其次,生存的基本需求的成本实在太低了。亚当·斯密就曾观察到,人类短期生存的两种无可辩驳的必需品,即空气和水,都几乎是免费的。如果没有它们,我们分别活不过3分钟或6天。生存几周所需的第三种必需品,即基本的素食类食物(谷物、豆类、水果、蔬菜)也都非常便宜,每磅成本不超过2美元。那么,从生存主义者的角度来看,除空气、水和食物之外的一切都可以算得上是奢侈品。当然,进化并不仅仅是让我们健康地活下来这么简单,它也是还存在成本密度更高的商品的原因所在。

维持现代生活基本便利的商品,即住房、运输、服装、基本娱乐,则是紧随其后最便宜的商品,市郊的房屋、丰田凯美瑞、李维斯蓝色牛仔裤或者索尼高清电视机的每磅成本大约只有几美元。如果你是个爱吃牛肉(每磅12美元)的肉食者,或者吸人血(每磅45美元)的吸血鬼,那么你的食物成本就会稍微高一点。就连有氧耐力方面的身体素质也只需要每磅7.5美元,比如说我用的那款Vision Fitness X6100椭圆健身器。

当商品的成本密度超过银条(每磅225美元)时,我们就来到了消费自恋的神奇领域了。在这一区域,我们会看到第一款主要为了炫耀或伪装健康而设计的商品。我们可以夸大自己的肉体吸引力(维多利亚的秘密胸罩、丰胸、娇兰香水和MAC唇膏)、智慧(TEC望远镜、各种音乐CD)、雄心(格洛克手枪)或社会地位(哥伦比亚大学假文凭、手机、私人飞机)。

而当商品的成本密度超过金条(每磅14000美元)时,眼前出现的就是更纯正的自恋了:奢侈的地位象征(劳力士手表、存满了iTunes歌曲的iPod、钻石、哥伦比亚大学的真文凭和梵高的画)、改善外表和能力的昂贵药品(伟哥、百忧解和肉毒杆菌)和令人愉悦的昂贵药品(可卡因、海洛因、摇头丸、LSD)。奇怪的是,有专利的美容处方药的成本密度和非法毒品的大致相当。这三个商品类型有什么共同点呢?从根本上讲,它们原本都是心理上的,而非肉体上的。它们都对使用者的大脑或者旁观者的大脑有相当直接的刺激作用。它们要么能愉悦我们的内心,要么愉悦别人的。它们直接作用于我们的神经系统,占据我们的注意力,直接带动我们的情绪,并操纵我们的嘴巴喊出:“酷,哇,太爽了!”

在这些成本密集型商品中,只有几样是与生存(肾脏移植)或繁殖(精子和卵子)直接相关的。即便当成本直蹿云霄,远远超过纯金的程度时,我们愿意为虚假的健美指标和真实的健美指标花费的钱似乎还是一样的(虚假的健美指标会向他人展示有关其内在生物特质的不准确的信息,而虚假的健美状况暗示则是向自己传达有关一件事物可能的生存或繁殖益处的不准确的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许多奢侈的地位象征而言,我们可以找到便宜得多的假货。真钻石的成本密度是优质假钻石(二氧化锆立方体,CZ)的1100倍。真大学文凭的成本密度是假文凭的1150倍。虽然从某种角度来看,假货似乎便宜俗气得像是白菜,但从另一种角度来看,真货的价格似乎高得不可理喻。可以认为,比起买CZ的人,买钻石的人为了一颗几乎无法辨识真伪的石头,向戴比尔斯(De Beers)这样的集团付出了1000倍的价钱。类似地,雷克萨斯LS 660h L高档车的成本密度是丰田凯美瑞的3倍,而我们也可以认为,这辆同样出自丰田汽车公司的可靠的中高档凯美瑞提供的价值是雷克萨斯的3倍。

当然了,成本密度并不是区分奢侈品和必需品,或者比较不同商品功能的唯一可行办法。我们可以对比单位时间的成本(享受的时间),并且不仅考虑商品(例如将戴尔笔记本电脑的成本除以预期使用时间),还把服务算进来(托儿所、心理治疗、大学讲座或游乐园的活动项目的每小时成本)。类似地,我们也可以比较最终零售价(比如一辆雷克萨斯汽车的售价)和投入的原材料成本(例如钢铁、玻璃、橡胶、皮革)的比值。无论采取哪一种方法,我们都能发现基本相同的规律:基本生存所需的商品都很便宜,而自恋型的自我刺激和社交展示商品则比较昂贵。活着并不贵,但炫耀很贵。

不过,对于像音乐CD和色情DVD这样的信息类商品而言,商品重量就很有误导性了,因为它们的内容可以以极轻的电子形式通过数字手段下载。大多数这种信息类商品也都明显是自我刺激或社交展示的例子,因为除了影响自己或他人的感觉之外,它们并不具有任何现实世界的效应。因此,它们往往具备无法以其物质功用衡量的极高成本。

最后,在这张成本密度表中,我们还会注意到,有许多重要的东西都不在其列。即使到了21世纪,我们依然买不到真爱、尊重或满足。如果缺少了它们,我们就买不到父母的平安、兄弟姐妹的成功或孩子的聪慧。我们甚至也买不到受损的生物器官的有效替代品,比如人造眼睛、大脑、手或子宫。在我们的所有物之中,身体器官是价值密度最高的东西了。虽然它们是无价之宝,但直到由于意外或年老而失去它们之前,我们都对其熟视无睹。如果你由于黄斑退化而失明,你愿意付出多大的代价来换取10年的光明呢?如果你因肺气肿而窒息,又愿意付出多大代价换取100口新鲜空气呢?如果你不孕不育却又想要孩子,你愿意付出多大代价制造出你自己的精子或卵子,而不是来自某个无名捐赠者的DNA呢?

消费主义洞察

我们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适应力实为至宝。就连最贫穷的父母也为他们的孩子提供了一笔巨大的财富,那就是经历了数百万年的产品开发过程而不断优化的感觉、情感和精神能力。它们是如此可靠、高效、复杂,还能自我成长、自我修复,任何科技都无法望其项背。人类的基因组是我们祖先的藏宝库,是最安全的银行保险箱。而消费主义就必须得让我们忘记这一点,让我们失去对生命本身的感恩。除了我们真正的必需品和奢侈品(即我们的生物适应力)之外,市场贸易的商品并不能带来多少额外的价值。

说到底,生命的本质区别并不是富贵和贫穷,而是生存和死亡,是有没有呼吸。这就是为什么冥想中的人要全神贯注于呼吸之上:他们在提醒自己,吸气和吐气是远远超过阿拉丁的宫殿的值得感恩的礼物。这一铁打的真理是新时代感伤主义的废话无法相比的;因为如果你把宫殿搬到没有空气的月球上,又能享受玛瑙墙壁和红宝石窗子多久呢?我的目标之一就是让读者确切地知道,进化而来的人类天性和我们的市场经济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冲突,这样一来,我们才能正确衡量肉体的适应力和人造商品的相对价值。愚者为彼此的财富举杯,智者为彼此的健康举杯。

《模拟人生》不能模拟消费?

消费者行为对于现代生活而言是基础中的基础,所以模拟现代生活的游戏很大程度上都是在模拟消费。我们现在已经不再玩米尔顿·布莱德利(Milton Bradley)在20世纪60年代制作的《人生游戏》(Game of Life)了,看着那些坐在塑料小车里的假人在“找工作”和“结婚”的格子上走走停停,尝试带着最多的钱抵达道路的终点(退休)。取而代之的是艺电(Electronic Arts)在2000年发布的《模拟人生》(The Sims),这是历史上最流行的电子游戏,迄今为止已经售出了600万份。其续作《模拟人生2》(The Sims 2)于2004年发布,在头10天就卖出了100多万份,当时的售价为每份50美元。

《模拟人生2》中有一幢幢被描绘得极其细致的房屋,而玩家就要控制在这其中共同生活着的模拟人(Sim)。你可以从无到有地设计每一个模拟人,挑选各式各样的性格、外貌和着装风格。这些模拟人可以得到模拟的工作(例如医生、演员、骗子或警察)、赚取模拟的金钱,并用它来购买模拟的家具、电器、电子产品、装饰品和增强技能的物品(例如图书、棋盘或健身器材)。通过鼠标移动,你可以指引模拟人去完成各类凡俗琐事(例如烹饪、吃饭、睡觉、洗澡或上班)和更有风险的社交行为(例如捉弄邻居、殴打敌人、对室友动手动脚或迎接外星人)。这款游戏是非常开放的,没有预先设定的目标,没有需要提升的等级,也没有需要积累的点数。不过,这其中隐含了一个成功的标准:大多数玩家都想方设法让他们的模拟人快乐、富有,得到好的工作和好的朋友,同时避免让其死于饥饿、溺水、火灾或触电。从技术上讲,《模拟人生2》是非常复杂的,这款全三维、代理人视角的人造生活模拟游戏需要3.5千兆字节磁盘空间,比1995年的任何一台个人电脑的内存都大。

现在,电子游戏的收益已经超过了好莱坞大片的收益,而《模拟人生》系列贡献了其中很大一部分。《模拟人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它们是首个打破性别障碍,成功吸引了各类女性玩家的电子游戏。它巨大的吸引力跨越了年龄(从青春期前的儿童到已经退休的老人)和文化(在北美、欧洲和东亚尤为流行)。核心游戏《模拟人生》和《模拟人生2》带来了许多比其他电子游戏更为成功的副产品(“扩展包”),这些副产品提供了许多新的内容,例如:

●浪漫的邂逅:2001年的《模拟人生:燃情约会》(The Sims:Hot Date

●宠物:2002年的《模拟人生:家有宠物》(The Sims:Unleashed

●度假:2002年的《模拟人生:欢乐假期》(The Sims:Vacation

●多人在线交互:2002年的《模拟人生Online》(The Sims Online

●名流地位:2003年的《模拟人生:超级明星》(The Sims:Superstar

●大学寝室生活:2005年的《模拟人生2:大学生活》(The Sims 2:University

●在酒吧和舞厅里调情:2005年的《模拟人生2:夜生活》(The Sims 2:Nightlife

●经营小公司:2006年的《模拟人生2:创业》(The Sims 2:Open for Business

●享受四季不同生活风格的商品:2007年的《模拟人生2:四季》(The Sims 2:Seasons

这些游戏也可以被用作教育工具,因为年轻人可以通过学校教育不可能实现的方式来学习成人生活的思维模式。要想在这些游戏中获得成功,玩家就必须学会如何创造并维持友谊、与室友和睦相处、及时支付账单、高效分配时间、凭借技能和人际关系升职,以及给住宅装修。到目前看来效果还不错,我很高兴看到我的女儿在玩了《模拟人生2》之后学会了如何应对当代生活的种种挑战。

然而,这些游戏中所描绘的人类天性却是大错特错的。模拟人并非只有一个总的幸福分值,而是需要通过购买和使用消费产品来满足8个特定的需要。其中5个都是对社会性灵长类动物而言合理的生存需要:

●饥饿:通过吃东西来满足

●精力:通过睡觉来满足

●膀胱:通过上厕所来满足

●清洁:通过洗澡来满足

●社交:通过跟人面对面交谈或打电话来满足

但是,另外三个就稍微有点模糊了:

●舒适:通过休息、打盹、睡觉来满足

●乐趣:通过社交活动、玩耍,或者采用电子娱乐手段来满足

●环境:通过用奢侈品和艺术品装饰房子来满足

在《模拟人生2》中,学习、工作和购物的整个基本原理就是在更少的时间内更有效地满足这些需要。一张比较昂贵的床可以在模拟人睡觉的时候加速精力的恢复;一张比较昂贵的躺椅能加速舒适分值的提高;一间比较昂贵的淋浴房可以加速清洁度的提高。由于时间是模拟人最关键的战略资源,所以商品的升级完全就是为了节约时间,而不是炫耀健美状况。

奇怪的是,《模拟人生2》并没有模拟出社会地位、名望或性吸引力,也不允许通过获得商品来影响这些品质。购买更漂亮的床、躺椅和淋浴房并不会吸引更多的朋友或配偶。因此,自恋症的社交展示方面被这款游戏完全忽视了。与此同时,自恋症的主观愉悦方面则潜藏在那三种模糊的需要背后:舒适、乐趣和环境。奢侈的家具可以加速舒适分值的提升;高档的电视机、立体声音响和电脑可以加速乐趣分值的提升;而奢侈品绘画、雕塑、灯具和装潢可以加速环境分值的提升。在将自我刺激型自恋症的这三种形式表现成与饥饿和清洁相提并论的基本人类需求时,《模拟人生2》就把原始消费主义描绘成了自然的人类行为。正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一样,社交展示的本能藏到了模糊不清的需求冲动背后。

因此,这款历史上流行的电子游戏让玩家认为,中产阶级的名利主义和永无止境的消费是幸福而满足的生活的两大支柱。模拟人会学习,会工作,也会购物,但他们不会投票,不会抗议,不会组织工会,不会做志愿者,不会参与慈善,也不会上教堂。他们拥有经济力量,却没有政治能力。马克思会把《模拟人生2》称为人类历史上开发的文化上层建筑的最高级形式——一种容量高达3.5千兆字节的,互动、高清、自作自受的,支持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政治冷漠的宣传手段。法西斯暴徒小队根本不需要到公立学校里用枪逼迫孩子们,因为他们早就玩得忘乎所以了,打心眼儿里觉得这是逃避那被他们称为“作业”的灌输式教育的手段。

在心理学上,更为真实的生活模拟游戏应该包括消费主义自恋症的两张面孔。贪婪的野心家模拟人会通过有可能带来舒适、乐趣和环境美感的昂贵商品来追求自我刺激,但这些商品也不是百试百灵的。他们会追求那些与一般社交行为相比,有机会更有效地向其他模拟人宣传他们的智慧、善良和人气的地位暗示。

而在另一方面,也可能会有反消费主义的模拟人,他们通过最低程度的工作,享受最大程度的闲暇,住在小房子里,凭借基本的生活用品生存、社交、寻找配偶和生育。他们不必购买多少商品,也不需要时不时看看《广告克星》杂志或者诺姆·乔姆斯基(Noam Chomsky)的电影就可以享受生活。这些模拟人会建造自己的房子,制作自己的家具。他们不会直接以制造商的建议零售价购买所有商品,而是选择购买促销、二手商品,或者到折扣商店里购买。他们不会买下一台家用健身器或者游泳池来锻炼身体,而是选择玩到处乱跑的追逐游戏,或者激烈地翻云覆雨,而这些都是免费的。他们不会坐在大屏幕高清电视机前面寻求卓越感,而是会选择冥想、祷告。他们会参加集体生活组织,吃大锅饭,跟别人一起照看孩子,以此推翻碎片化的郊区生活。他们甚至会投票支持密度和混合度更高的市区划分,将居民区、商业区和休闲功能集合到一种新都市主义的乌托邦里。可惜啊,在这款游戏的成功人生观之中,根本不存在这种激进但又合理的可能性。

这并不是说艺电是全球消费主义信仰的同谋之一。它只是一家中等规模的公司,在2006年的营收为30亿美元,雇用了7200名以设计令人惊叹的先进游戏而自豪的游戏开发者。然而,那些雇员主要都是中产阶级的白种美国男性软件工程师,他们都住在加利福尼亚州红杉城附近的宁静郊区,而且相比世界无消费日,他们对职工股权和大超市更感兴趣。可以想象,他们会不自觉地将自己这种硅谷工作狂加消费狂的价值观灌输到他们的模拟人的需求和渴望中去。而当我们在玩他们的游戏时,也会不自觉地吸收这些价值观,好让眼前的模拟人幸福地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