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3)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存在差别。有的人作用大些,可以称为“历史人物”;有的人作用小些,可以称为“普通个人”。历史人物是一定历史事件的主要倡导者、组织领导者或思想理论、科学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主要是指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杰出人物是历史人物中对推动历史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或起重要作用的人。先进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所提出的思想能够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他们为群众指明革命斗争的方向,在革命斗争中起着领导核心作用。杰出的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教育家等的创造性活动,对于人类科学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不管什么样的历史人物,在历史上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都要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而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

评价历史人物要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历史分析方法要求从特定的历史背景出发,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对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进行具体的、全面的考察。判断历史人物的历史功绩,要看历史人物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什么新的东西。阶级分析方法要求把历史人物置于一定的阶级关系中,同他所属的阶级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和评价。阶级的局限性决定了它的代表人物的局限性。

商品

1.商品的二因素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商品的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商品的使用价值,不是用来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的,而是通过交换用来满足别人的、社会的需要。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上的关系或比例。决定商品交换比例的,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价值。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体力与脑力的消耗。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任何有用物品都具有使用价值,但只有这种有用物品是劳动产品并且作为商品时,它才有价值。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的价值包括质的规定和量的规定两个方面。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力成反比。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对立统一的。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要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放弃商品的使用价值;要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不能得到商品的价值。任何人都不可能既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又占有商品的价值。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2.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了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的耗费。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正是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其统一表现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而不是两种或两次劳动。其对立表现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反映了劳动的不同性质,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货币

1.货币的本质及职能

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职能包括五方面:价值尺度;支付手段;流通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最基本的职能,其他三项职能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货币产生后使整个商品世界分为商品和货币两极,它将商品二因素的内在矛盾发展为外在商品与货币的对立,如何把商品换成货币是商品的惊险跳跃。

2.货币流通规律

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究竟应有多少货币才能适应商品交换的需要呢?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待售商品总量;商品的价格水平;货币的流通速度。前两个因素构成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规律是,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等于商品价格总额除以货币流通速度。用公式表示就是:

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

资本

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以物为媒介的社会生产关系。资本是一种对剩余劳动的占有权和支配权。所以说,“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资本是个历史范畴。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体现的是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在社会主义社会里,资本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反映着国家、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为了进一步认识资本的本质,马克思根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一般认为,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这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是把它的价值一次地或多次地转移到新的产品中去,而不会改变原有的价值量,因此叫不变资本(用c表示)。用于购买劳动力的这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工人的劳动创造了包含剩余价值在内的新价值,发生了价值量的变化,是一个可变量,因此叫可变资本(用v表示)。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带来的,而不是由全部预付资本带来的。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才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唯一源泉。

为了确定资本的增殖率,进而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就要计算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率(用m′表示)是剩余价值(用m表示)与可变资本(用v表示)的比率,用公式表示,就是:

m′=m/v

由于工人的必要劳动是用来生产劳动力价值或可变资本价值的,而剩余劳动则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所以,剩余价值率的公式还可以表示为:

剩余价值率=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这两个公式是以不同的形式表示同一个关系。前一个公式是以物化劳动的形式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而后一个公式则是以活劳动的形式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其主要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

价值规律贯穿于商品经济的全部过程,它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当商品供过于求时,商品的价格低于价值;当商品供不应求时,商品的价格高于价值。不过,从较长时间来看,价格高于价值的部分和价格低于价值的部分能够相抵,商品的平均价格和价值是一致的。

价值规律的积极作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价值规律在对经济活动进行自发调节时会产生消极后果:第一,价值规律自发调节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劳动的浪费。第二,导致收入两极分化,一部分具有有利条件的生产者可能积累大量的财富,而一部分处于不利地位的生产者可能亏损甚至破产。第三,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拥有先进技术和先进经营管理方法的生产者,为了在竞争中保持自己的优势,总要对自己所采用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的经营管理方法保守秘密,这就阻碍了新技术和先进管理方法的推广,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是雇佣工人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1.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物质资料生产过程即劳动过程,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劳动过程是劳动者通过有目的的活动,即运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改变自然界的物质形态,创造出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的过程。劳动是创造价值包括剩余价值的最终源泉。劳动过程的这种一般性质是任何社会经济形态下所共有的。由于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要素都被资本家所占有,由此决定了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两个特点:其一,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隶属于资本家;其二,劳动的成果或者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价值增殖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这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所谓价值增值过程,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的过程。这个“一定点”,其实就是劳动者劳动力的价值。如果新创造的价值正好等于劳动力价值,那就只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新创造的价值多于劳动力的价值,那就成为价值增殖过程。

2.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有两种基本方法,即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的方法所生产的剩余价值。由于劳动者的工作日分为两大部分,即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用以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剩余劳动时间用以生产剩余价值。所以,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工作日延长的情况下,剩余劳动时间就被绝对地延长了,因而也就可以生产出更多的剩余价值。这种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就叫做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相对剩余价值就是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这种生产方法,就叫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是通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的。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个别企业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等到该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之后,原先获得超额剩余价值的企业就不能再获得超额剩余价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