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看似自然,实则千变万化
——社会与社会学
我们常常听到人们谈论,说社会很复杂,在社会上混不容易;也常常在电视上看到人们谈论社会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那么到底什么是社会呢?也许很少有人会思考这个问题,或者可以用简洁的语言来描述它。为了解决这一点,一门专门研究社会的学科——社会学便诞生了。
一、千变万化的社会
我们所处的社会是千变万化的。每天、每时、每刻它都在发生着变化,有些在意料之中,有些在意料之外,有些是完全无法预料的。面对如此复杂多变的社会,要想透彻地了解它,首先需要知道,什么是社会。
1.什么是社会
我们先翻开古籍来找找有没有关于“社会”的解析,我们发现,在我国的古籍中,“社会”作为一个概念是很少使用的,而使用较多的是“社”或“会”。在我国的古典文献中,“社”是指用来祭神的地方。古代的伊川在《二程全书》与《近思录》中有“乡民为社会”之说,这里指的是有一定联系的乡民形成的社会生活形式。在我国历史上,社会通常含有民间的意思。其实,即便是现在,人们也常常会用“社会上”来指民间。此外,社会一词也有“世道”的含义。
放眼当下,不同的人对“什么是社会”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社会就是一所大学,这所大学没有专门的教室,也没有专门的老师,更不会发毕业证书,却要参加一场又一场大大小小的考试——现实的历练。也有人认为,社会是一个由人际关系编织而成的大网,在这里,人际关系是隐形的铺路石,正所谓圈子对了,事就成了。也有人认为,社会是处处充满陷阱的沼泽之地,让人防不胜防。有一个寓言故事,就很好地诠释了社会的这一特点。
有只瞎了一只眼睛的鹿,来到海边吃草,它用那只好的眼睛注视着陆地,防备猎人的攻击,用瞎了的那只眼睛对着大海,它认为海那边不会发生什么危险。不料有人乘船从海上经过这里,看见了这头鹿,一箭就把它射倒了。它将要咽气的时候,自言自语地说:“我真是不幸,我防范着陆地那面,而我信赖的大海却给我带来了灾难。”
人们不仅对社会的看法不同,甚至有人对社会是否存在都提出了质疑。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1989年2月提出了一个非常有名的论断。她说:“并不存在所谓的社会,只存在单个的男人、女人和家庭。”从表面上看,撒切尔夫人的这一论断很有道理。我们观察一下周围就会发现,人们确实都在忙着自己的事。但是,进一步深入观察之后,我们就会发现,人们都在有组织地做事,每个人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做事。人们之间的组织性是至关重要的,而这就是社会的一部分,也是社会学要研究的内容之一。
由此可见,从古至今,从中到外,人们对“社会”的认识和定义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那么社会学家又是如何看待社会的呢?在社会学中,社会又是如何被定义的呢?
2.社会学中的“社会”
社会学中的“社会”一词由英文society翻译而来,而英文society来自拉丁语socius(伙伴)一词。西塞罗曾用societas一词来表示人类的共同体,后来,这一概念也用来表示人与人之间互相依存的关系。
社会学产生之后,社会自然成为社会学的核心概念。由于社会相当抽象和庞杂,不同地区的社会学家都从自己的角度表述了对社会的解释。在很早以前,西方甚至出现了有关社会的争论——“唯名论”和“唯实论”之间的争论,并且这种争论一直持续到现在。我们暂且抛开这种争论,看看在社会学中大家是怎么解释社会的。
对于孔德而言,他已经把社会当成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在他看来,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的。
斯宾塞认为,社会是超级有机体,是个体活动与族类活动达到一致的整体状态。斯宾塞的“社会超级有机体论”,从结构—功能的角度对社会进行了阐述。
在马克思的论述中,也有关于“社会”的论点,我们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 社会是人际交互的产物
在谈到社会时,马克思说:“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际交互的产物。”从马克思对“社会”的第一个论断可以看出,他认为社会是人们之间相互交往的产物。他认为没有交往便没有社会。马克思还从人们的社会生活入手,截取社会生活中那些最基本、最常见、最普通的场景,深入分析每天都会在人们身上发生多次的社会交往现象。他告诉我们,人不能离群独居,人总是要生活在社会中。生活在社会中,就要与人交往。当然,有时候这种交往是不自觉的,甚至是被动的,但是对个人来说,不与人交往就可能出现问题,比如说患上自闭症。
● 社会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又说:“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了社会关系,就构成了社会。”这是马克思对“社会”的第二个论断,在这个论断中,马克思从一般的意义上指出了社会的本质,即社会是人们通过交往形成的社会关系的体系。
上面的分析提到,人在社会上就需要与人交往。这是为什么呢?答案很简单,为了要活下去。人要活下去,一方面需要维持自己的生命,另一方面也需要维持群体的生命——生育下一代。要满足这两种需要,人需要进行两种生产,需要生产满足生命的基本生活资料,还需要繁衍下一代。这都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是需要几个甚至一群人共同完成的。
此外,在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等社会科学中,社会也用来指与以强制力量为基础的国家(政府)相对应的人类生活的存在形式,即人们生活的共同体或以自由契约关系为基础的人类的生活形式。显然,这里的社会带有一定程度的政治含义。
由此可见,在不同的地方,人们会对社会做出不同的解释,但是总体而言,社会的含义基本上是一致的,我们可以总结一下社会的含义:
社会是由有意志的个体组成的,社会是人们共同生活的结合体,社会是人的社会。
社会是有意志的个体通过互动而形成的,社会是一个互动的体系,共同的兴趣和结合在一起带来的利益是人们组成社会的深层原因。
社会是由相关的社会关系积累、连接而成的,社会是一个社会关系的体系,这些社会关系为人们提供了共同活动的规范。
当然,每个人对社会都有自己的理解,这与每个人自身的人生经历或生活环境有关。无论如何,这些学者、专家以及前辈对社会的认识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
3.生活的全部方式——文化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文化”一词。与人交往要懂得“社交文化”,喝酒有“酒文化”,喝茶有“茶文化”,甚至我们吃饭、说话都能和文化扯上关系。当前,全国都在倡导学习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日常生活中,我们的行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文化的影响。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通常,人们在一些特定的场合表现良好,如在婚礼现场、同学聚会或者生日宴会上。其背后的原因是,特定场合的文化氛围影响了个人行为。既然我们身边处处都有文化的身影,那么究竟什么是文化呢?
最初,“文化”这个词来源于拉丁文Culture。其意为对土地的照料和开发,也指“耕种出来的东西”,或者指与自然存在相对应的东西。对于文化有这样一种观点:它是相对于“自然行为”的“文明行为”。查阅中国的古籍我们会发现,在古籍中,“文化”是和“武功”相对应的一个词。在汉代刘向的《说苑》中有这样的记载:“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可见,在古代,文武是治理国家的两个重要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概念进一步引申,人的品德和能力也被纳入了文化的指代范围。
在学术上,不同的专家学者也都给出了自己对文化的解释,主要有以下几种。
英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泰勒在其著作《原始文化》中,第一次明确定义了文化,他认为,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一个社会成员通过社会交往获得的其他能力和习惯。
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在泰勒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文化是指传统的器物、货品、技术、思想、习惯及价值,此外,他还把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罗伯在对一百多种“文化”的定义进行分析之后,给文化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文化存在于各种内隐的和外显的模式中,人类可以借助符号去传播它。通常,文化构成了人类群体的特殊成就。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其中以价值观最为重要。
此外,还有不少其他的社会学家给“文化”下过定义,由于每个人的关注点不同、认识不同,所下定义的侧重点也不一样,这也引起了部分人的纷争。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可以看出,“文化”本身就具有非常丰富的内容。它是与自然物相对应的人类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是人类生活的全部方式,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的全部经验。
了解了文化的含义之后,我们再来“解剖”一下文化的结构。无论是哪一种文化,大众文化还是小众文化,流行文化还是传统文化,都由如下几个部分构成。
文化元素。这是文化中最小但是有意义的单位,即它是独立地反映某种文化意义的东西。在人类社会中,人们常常用某种器物或符号表示自己行动的意义,这些器物和符号就是文化元素。例如,对于传统的农民来说,镰刀、犁头是文化元素;对学生来说,他手中的笔和桌子上的课本也是文化元素。文化元素可以独立存在并代表某种意义,但是,只有将不同的文化元素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文化丛。相关的文化元素相互结合形成的功能单位被称为文化丛。它在时空中可以作为一个单位独立存在并发挥作用。比如,农民的犁头、耕牛以及其他的耕地工具等会形成一个文化丛,它们结合起来可以发挥耕地的功能。学生的笔、课本、作业本也构成一个文化丛或功能单位。文化丛是相关的文化元素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结合起来的产物,即文化元素之间的联系是有逻辑的,不能按照特定逻辑放在一起的文化元素不能形成文化丛,也不能发挥文化丛的作用。当然,根本不相关的文化元素更不能放在一起,因为那些奇怪的“组合”并不能发挥任何作用。
文化模式。文化模式是相关的文化丛经过整合后形成的有秩序、有条理的整体。例如,东方文化、西方文化是两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文化类型)。在自身领域的较低层次,它们又可以分为不同的文化模式。这些较低层次的文化模式反映了各自的价值和规范,也具体地反映了各种文化模式的差异。区分文化模式的目的在于,通过分析何种文化模式在何种范围内、何种程度上能对人们的行为产生影响来指导人们的行为。
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也发生了一些变迁。20世纪,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一个重要因素也影响了中国的文化。
二、走进社会学
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并不被人们熟知,甚至有人听到它时会感到一头雾水。这不足为怪,因为社会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这门学科源自国外,研究对象十分广泛,引进中国的过程也颇为曲折。认识社会学,要从它的定义、研究对象及特点入手。
1.什么是社会学
从名字上看,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的学科,但是要向他人说清这门学科的奥妙,颇为困难。那么,社会学到底是什么呢?下面,我们从社会学的名称入手认识社会学。
在社会学界,人们通常认为,它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由法国哲学家孔德于19世纪30年代创立的。孔德在他的主要著作《实证哲学教程》的第四卷中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概念。当然,作为一门引进的学科,“社会学”这个词也是由外文翻译过来的,其法语单词为Sociologies,其英语单词为Sociology。从外文来看,这个词由两部分组成,前半部分来源于拉丁语societas,意思是社会;后半部分来源于希腊文Logos,意思是科学。因此,从“社会学”的中文和外文(Sociology)名称来看,社会学就是关于社会的科学。
从孔德提出“社会学”的概念开始,人们一直争论着这门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当然了,社会学家正是一群负责向人们解释社会学的专家,这一点体现在社会学的定义上。对于它的定义,不仅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学家意见存在分歧,甚至同一时期的社会学家也意见不一,更让人惊讶的是,同一个社会学家的看法也在不断地变化,甚至同时持好几种看法。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在世界上,社会学的定义有几十种之多。下面我们来看看古往今来的社会学家是如何解释社会学的。
美国的罗斯认为,社会学是用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现象的科学;
德国的齐美尔认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形式的科学;
美国的梅约和托马斯认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组织的科学;
美国的沃德认为,社会学是研究人类文化的科学;
美国的卡维尔认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进步的科学;
美国的赖特和哈特认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关系的科学;
美国的斯莫尔认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互动过程的科学;
俄国的索罗金认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的科学;
美国的帕克认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行为的科学。
从上面的内容可以看出,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给出了自己对社会学的理解。尽管各种定义不尽相同,也不能说谁对谁错,但是我们可以看出,其中有些过于宽泛或狭隘。时代在不断发展,社会实践也在不断变化,对社会学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可能新的社会学定义随时会出现。正如美国的一名社会学家——英克尔斯在其著作《社会学是什么》一书中所说,要想认识什么是社会学,最重要的就是看看那些著名的社会学家研究了什么。由此可见,了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对理解社会学尤其重要。
2.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植物学家的研究对象是植物,动物学家的研究对象是动物,社会学家的研究对象自然是我们生活的社会。社会包罗万象,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当然也是丰富多彩的。有人对此进行了总结,主要有以下几个大的方面。
● 人的社会化
人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社会首先要研究社会中的人,如人与这个社会的关系,人的心理、情感以及人是如何认识这个社会的,又是如何改变自己去适应这个社会的。这里涉及一个议题——人的社会化。
人的社会化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不断推进的。社会学关注的,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遇到了哪些情况,有哪些因素影响了人的社会化进程。我们如今所处的这个复杂的社会正是人类不断认识世界、认识大自然的结果,也是人类不断地完善自身的结果。《伊索寓言》里有这样一个故事,对我们了解人类认识世界以及人的社会化有所启发。
人们第一次看见骆驼时,对这些庞然大物感到十分恐惧和震惊,都吓得纷纷逃跑。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渐渐发现,骆驼很温顺,便壮着胆子勇敢地接近它。
不久,人们发现,骆驼虽大但没有一点儿脾气,于是便瞧不起它们了,还给它们套上了缰绳,让孩子们牵着走。
● 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听到这样的谈论:“张某有社会关系”“陈某社会关系不好”等。这里所说的社会关系,与马克思在社会学中对社会关系的理解不同。马克思认为,社会学中的社会关系不是指个人间的关系,而是指两种不同属性的人之间形成的社会交往形式。此外,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也非常注重社会关系的研究。他认为,社会学家应该从日常生活的交往关系中提取一般的交往形式,然后加以适当归类并进一步考察这些抽象形式。
除了社会关系,社会结构也是很多社会学家的研究对象,如社会中的家庭、群体组织以及社会等级与分层等。从社会学的发展历程来看,早期的社会学家似乎更偏重于宏观分析,后来的社会学家才开始偏重于微观分析。
● 社会行动和社会过程
我们所处的社会瞬息万变,因此,不少社会学家也从动态角度考察社会。从宏观上看,从动态的角度研究社会是社会过程;从微观上来看,其是社会行动。
社会过程是从整体上考察的,如社会发展规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孔德、马克思都很关注这个方面的研究,并且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究。
社会行动就是从细节和微观上研究社会,如从一个人的成长过程看社会的变迁。在热播电视剧《末代皇帝传奇》中,溥仪的一生就很好地反映了那一历史阶段的社会变迁。第一个提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行动的社会学家是韦伯。他认为,社会学的任务就是理解人们的社会行动。
● 社会制度和社会问题
社会制度也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之一。人类社会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等阶段。其更替、特点、影响、趋势等也是许多社会学家关注的焦点。社会学家孔德将社会制度纳入了自己的研究范围。他认为,对人类社会文明史的考察要通过分析社会制度来实现。
其实,在早期的社会学中,社会制度已被当成了基本的研究对象。在现当代的社会研究中,社会制度也是人们从功能主义视角去分析社会分化与整合的基本切入点。
科技的发展、新技术的不断涌现、社会交流的增多,导致不同的思想观念互相冲击,此时容易出现社会问题。下面这则伊索寓言从一个侧面解释了这种情况。
从前有个人与一个森林之神萨堤罗斯交朋友。冬天到了,天气变得十分寒冷,那人就把手放到嘴边,不断地哈起热气来。森林之神忙问:“为什么要这样做?”那人回答说:“天寒手冷,哈热气可暖手。”
后来,他们一起吃饭,桌上的饭菜热气腾腾,烫得很,那人夹起菜放到嘴边,又不断地哈起气来。森林之神又问他其中缘故。他说:“饭菜太烫,把它吹凉。”森林之神对人说:“朋友,我只好同你绝交了,因为你的嘴一会儿出热气,一会儿又出冷气。”
从社会学的发展历史来看,社会学家们从多个角度研究社会,确定了各自的研究对象。这些研究对象形态不一、性质不一,这不仅说明了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反映了社会学者在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社会。当然,社会学家的这些研究,也让我们有机会更全面地了解整个社会,有利于我们发现其中的规律。
3.社会学的特点与功能
南宋诗人卢梅坡在《雪梅》一诗中对“雪”与“梅”进行了这样的比较,“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诗人通过这两句诗清晰地道出了“雪”与“梅”的特点。同样,在世界学科之林中,每一门学科都有自身的特点。社会学自然也不例外,它也有自己的特点。
● 整体性
社会学家在开展社会研究时,将整个社会当成一个整体来看待。社会学的整体性特点比其他任何学科都要明显。如某一个大学生抑郁跳楼了,社会学家就要分析,从整个社会来看,这样的大学生占多少比例。研究某一社会现象时,社会学家要从整个社会出发。
● 综合性
我们所处的这个社会是极为复杂的,有着多个环节、多个侧面和多个系统。社会学的综合性是指,在社会内部存在着复杂的联系,在分析某种社会现象时,要以联系的观点看待它。
社会学的这一特点告诉我们,在研究任何一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时都不能孤立地进行,如在看待养老问题上,经济学家关心养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心理学家关心老年人的心理状态,社会学家会关心老年人的感受、生活状态以及社会角色等。社会学的综合性研究特点,也是社会学研究跨度大的主要原因。
● 科学性
作为一门学科,社会学的科学性是显而易见的,尤其体现在其研究方法上。当然,社会学研究实现科学性也经历了一个过程。最初,孔德对社会学的设计包罗万象。如今,经过近两百年的发展,社会学已经走出了前科学阶段,研究对象实现了具体化,研究方法也实现了科学化和系统化。
定量方法的运用以及抽样调查方法、统计分析技术的发展使社会学研究建立在科学的数据之上,大大提高了这一学科的科学水平。
● 实践性
有人说,社会学的研究成果是来自实践的智慧,这也说明社会学的实践性很强。事实上,社会学家们也常针对现实社会的需要去做相应的课题研究,如贫困、失业、创业、社会保障、离婚等社会专题。正因为社会学对社会现实的反应很敏锐,所以就有人说,社会学是社会生活的晴雨表。
伞可以用来遮阳挡雨,衣服可以用来御寒取暖,每一种事物都有自己的作用。那么,社会学有哪些功能呢?
为制定社会发展战略和政策提供一些可靠的依据。
为制订和实施社会规划提供有利的依据。
为社会的组织管理提供一些知识。
为个人更好地认识社会、参与社会提供知识和智慧。
三、社会学想象力
夜色朦胧,在果树下的夏娃直直地盯着树上青色的果实。头发凌乱的亚当神情恍惚,他恐慌地抬起手想要拉住夏娃,但伸出去的手却显得那么无力……这幅画体现了画家的想象力;图图鲁驾着南瓜车,穿过房顶、穿过树梢,又继续前进了……这是作家的想象力。其实社会学家开展社会学研究也需要想象力——社会学的想象力。
研究社会学需要具备社会学想象力。那么,这种想象力具体指的是什么呢?
社会学家赖特·米尔斯首先提出了社会学想象力这一概念。他认为开展社会学研究有这样一个基本前提:只有理解了我们身处的社会才能更好地洞察我们的生活。他将这一原则定义为社会学想象力,而且将我们的私人经历、个人困境以及成就视为特定社会时代和社会结构的折射。
由此可见,一个人如果具备了社会学想象力,就可以更好地利用信息,就能够看到更广阔的历史舞台并把握自己的命运。在社会学家看来,个体的焦虑不安体现的可能是一种社会性困扰。吉登斯在谈社会学想象力时,举了一个喝咖啡的例子。
喝咖啡可以使人精神焕发。此外,咖啡作为日常社会活动的一部分还具有一些象征意义。有时候,比喝咖啡(消费活动)更为重要的是与之相关的一些仪式。例如,对许多西方人来说,人们习惯早上喝点咖啡;白天工作时,人们常常边喝咖啡边谈生意。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西方人喝咖啡也是一种社会仪式。就像在中国的社会交往中,喝酒是一种文化。这些都是社会学研究的对象。
虽然咖啡中含有的咖啡因是一种毒品,会对大脑产生刺激性作用,但是,相当一部分人喝咖啡是为了提神,所以人们并不会把爱喝咖啡的人当作“瘾君子”。通常,没有社会会容许人们吸毒,不过,有这样的社会存在:反对人们消费咖啡,却允许人们消费大麻甚至可卡因。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也是社会学家感兴趣的问题。
喝杯咖啡可以使一个人参与全球的社会经济。咖啡大多来自贫穷国家,而消费咖啡的多数是一些富裕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咖啡是仅次于石油的最有价值的商品,是许多国家最大的外汇来源。咖啡的生产、加工、运输和销售环节为许多人提供了工作,也使国家之间因此有了社会交往。今天,全球化贸易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因为第三点的原因,咖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可以影响政治。例如,喝咖啡的人可以联合抵制来自某些国家的咖啡。对于这样的现象,社会学家也有兴趣。
喝咖啡的背后隐含了社会经济发展史。与人们熟悉的茶、香蕉、土豆和白糖一样,咖啡成为一般消费品是18世纪晚期以后的事。咖啡源于中东,西方人消费咖啡开始于殖民扩张时期。那么,西方人到底怎样看待咖啡?其过去和今天的看法有何不同?咖啡与世界贸易的发展有着怎样的关系?这些都是社会学家感兴趣的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习惯性地局限于自己的学校、家庭以及社区。社会学的想象力让我们看到,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和社会习俗与过去的社会历史联系紧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