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产权意识”引领中国现代转型
- 晚清绅商的现代转型(吴晓波频道 思想食堂系列)
- 雷颐
- 2601字
- 2017-08-28 15:29:19
从研究生起,我就开始研究洋务运动和晚清立宪,并得出一个结论:辛亥革命的成功不在于革命,而在于绅商的态度转变。大家都知道,越是富有的人,越是不希望社会激烈变动,而是希望渐渐有秩序、有领导的稳定的变革。所以绅商一开始反对孙中山等革命党人激进变革,而是支持清王朝从上而下的立宪改革。但是在最后时刻,即1908年到1911年间,绅商的态度开始发生变化,尤其到后期变化越来越激烈,最终他们从反对革命变为支持革命。所以辛亥革命最终能够成功的关键是绅商的态度变了。而绅商的政治态度发生变化,根本原因是他们要保护自己的产权,因为他们认识到传统体制下,清王朝统治下是保护不了自己的产权。
实际上中国现代绅商诞生非常晚,应该是一八九几年之后才开始的,但是酝壤期非常长,产生过程很艰难。商人从来就有,但是现代商人中国诞生得很晚,一切都要从很久远的时候开始说起。
为什么叫产权意识?这是中国现代转型的一个核心,尊崇不尊崇公民的私人产权?我们的制度设计是不是要保护这个?也就是说,只有私人产权才有可能建立一套制衡政治,我们总说三权分离、五权分离,孙中山要制衡公权力,没有私权力怎么制住公权力,私权力最重要的基础是什么?私有产权。近代以来,我主要介绍晚清这一段,掺杂一些共和国史。
首先,传统的商人或中国是不完全的私有制,不完全的公有制。中国传统的产权观是不完全的私有权。我觉得这符合是“一个中心”、“四个基本原则”。中心是中国的传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中国传统很难完全改变。国王皇帝觉得一切都属于我的。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宋朝应该是最好的一个时代了,商业各方面是最好的朝代了。但即便是在宋朝,一个效忠于皇帝叫做陈亮的大儒,把“一个中心”具体说明了,“兵皆天子之兵,财皆天子之财,官皆天子之官,民皆天子之民。”一切都是属于天子的,这是中国传统。在江浙一带更清楚,在中国苏州传统私人工商业非常发达,到明朝的时候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凤阳人,于是在安徽凤阳,有一个著名的大迁徙。朱元璋了解到苏州这么繁华这么富裕,而他的老家凤阳很贫穷,他就下令苏州一定数量的富商必须搬到凤阳,让他的老家富裕起来。作为一个商人,没有力量,没有权力,没有资格抗衡,只要划定了要搬,就得搬。所以一大批苏州富商被下令搬到凤阳,但事实是没有那个土壤,搬过去也发展不起来。
朱元璋修南京的城墙,修了很大一段之后,最后还剩一个缺口就没有钱了,当时中国商人想跟政府拉关系,觉得皇帝没有钱了,商人来帮着皇上把城墙修完,但修完之后朱元璋马上觉得,你都有力量修城墙了,我还没有力量把它修完,你已经有力量修完了,所以马上把商人干掉了。朱元璋觉得,你那么有钱,你能帮我修城墙,你是不是也能够干其它事?这就是中国传统的天下观,或者是传统的观念导致的。
中国私有产权在传统社会是不完整的,商人和商人之间市场经济还比较发达,但商人和国家之间只有政府有权力没收商人,这是中国传统。为什么中国会有这个传统?为什么大家都认?从心底里基本上大家都认,皇上、朝廷就有这个权力,我的财产你有权力。这说起来又要讲另外一个关键问题,就是传统的产权观,实际上是和天下观是相联系的,所谓的天下观就是国家观,再简单一点说,这种观他觉得皇上是天子,是代表天,既然他的神圣性是上天选择了他来统治我们,他代表了天他就有神圣性,他要我敢不给吗?所以皇上发的东西叫圣旨,代表圣人,具有神圣性,他下的令你多少户必须搬到苏州,或者我要没收你什么东西也是一样的道理。
由于传统的国家观念,又是以伦理为基础的国家观,或者以伦理行,以身份行,每个人都是在三纲五常的等级结构中,从皇天神授推出政稷国家。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在中世纪都是这样的观念。在中国基本上就是我打下来的天下,我自然而然就是天子。在西方和中国有点不一样,西方有一个庞大的教会,国王的权力来自于教会,来自于教皇给你加冕,有一个加冕仪式,中国就没有加冕仪式,我当了我打下来了就是我的。欧洲权力来自于上帝,但是得有教皇把皇冠给你戴在头上。后来到一八几几年拿破仑称帝,让教皇来给他加冕,但是教皇自己还没戴过去他自己抢过来了,自己给自己戴,就是要表明,天下是我打的,我根本不需要你给我戴。大家都认为皇天神授有一个神圣性,他要你的东西你就觉得他代表了天,代表了上帝,他就是一个具有神圣性的东西,我们必须得服。
尤其在中国,把国看做是家,把他等同于家,国王是你父亲,所有的人都是臣民、子民、草民,你一个家庭里面,父亲问儿子要东西天经地义,这种社会关系是金字塔形的,君主就是高高在上。当然,他理想中的国家是按照儒家理想中的国家,父亲必须像慈父一样,是个好皇帝,像一个好父亲照顾每一个小孩,照顾自己的子女,但是权力都在父亲手中。当他问你要钱的时候你还必须得给,因为他是你爹,这是中国传统的国家观念,叫做葆弱赤子。《尚书》里面说,“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尤其《白虎通义·三纲六纪》,这是陈寅恪先生认为三纲六纪是中国文化的定义,意义就是抽象里面的最高境界从男女有别,生出夫妇有异,夫妇有异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然后君臣有政。由父慈子孝推出军礼陈忠。因为家庭伦理关系,逐渐推委出国家政治原则,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好像家庭中的一种关系一样,是一种伦理关系,你没办法摆脱,你和父亲关系再不好,他也是你父亲,这是一种无法摆脱的关系,认为个人和国家也是这种关系。
因此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有人都被纳入父子、君臣、夫妻这种三纲之中,这种伦理之王你谁都逃脱不了。中国传统的国家观念为什么在中国又很难破除?近代以来,和传统的天下观紧密相连,中国传统的天下观是什么?其实是华夏中心主义,中国的世界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中国位于世界之中,华夏是世界的中心,天下是以中国为中心,其他都是边缘,非华夏文明,非华夏文化都是边缘,从边缘渐渐就深化出来你是边缘的,曾经是中心和边缘之分,逐渐边缘有了野蛮代表,非华夏文明的代表都被称之为野蛮的。从此以中原为中心,北边的称为狄,南边的称为蛮,东边为夷,西边是戎。长期就发展出一个只能用夏变夷,不能用夷变夏,就是只能用华夏文明一点一点地去改变这群野蛮人,我们不能学习这群野蛮人。从孔孟先秦时候起变成一种意识形态,只能用夏变夷,不能用夷变夏。天下是以华夏为中心的,并且在几千年历史无论是朝鲜还是越南,中国周边国家文化都不如中国发达,历史不如中国悠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