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跃迁:成为高手的技术(附赠高手秘籍和时间管理秘籍)
- 古典
- 8062字
- 2022-02-18 16:55:40
头部效应:站位比努力更重要
头部效应
哪座山峰是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那第二高峰是?
答案是乔戈里峰,8611米,仅仅比珠峰低了233米(珠峰现在高8844米)。
谁是第一个踏上月球的人?阿姆斯特朗。那谁是第二个?
答案是巴兹·奥尔德林,仅仅晚了几分钟,很少有人记得他。但是你会因为另一个“第一”记得他——《玩具总动员》里面最著名的巴斯光年。对,就是以他为原型。
这个规则在公司系统也存在:你也许能说出谁是你们公司最会拍照的人,那谁是第二名?
头部收益更高
在一个系统里,头部品牌吸引的注意力大概占40%,第二名是20%,第三名是7%~10%,其他所有人共分其余的30%。头部会带来很多的关注和个人品牌影响力,这些都会提高你能力的溢价,带给你更高的收益。
头部加速度更快
一旦你成为某个系统的头部,系统就开始产生正反馈——微小的优势会带来更多名声,名声给你更多机会,更高收益。这又让你可以投入更多资源,继续扩大优势,最后的结果就是头部的人获得最高的增长率。
能力提升需要三个要素:好的方法论,刻意练习,大量的实战机会。而头部的人会同时拥有这三个机会。一个公司里的首席设计师,应该有最多机会拿到大项目,大项目会吸引最优秀的建筑方、施工方提供最优的策略,他也会有最多的实战机会,获得最快的进步速度。
一个微信大号能够收获最多的读者点评,能够聚拢最好的人才搞策划,招纳最多好的写手,这个庞大的读者群也会吸引最好的老师去讲课,尝试最多的玩法。如果行业真的有突破,也应该是他们最先达成。
如果这些头部之间再相互学习和交流,头部的加速度就更快了。
高收益和高加速两者相互强化,会迸发出巨大的能量。
高注意→高收益→高投入→高增长
就好像唱卡拉OK时话筒不小心靠近音箱,微小的声音会放大到吓你一跳。
这就是在我们身边发生了很多次的事——回想当年漫天遍野的视频网站,现在只有优酷土豆、腾讯、爱奇艺等几家富有活力;3000多家团购网站只留下大众点评和美团;多家网约车公司只留下滴滴。一个充分竞争、互联的时代,是几个头部与众多长尾的时代。很多投资人只投每条赛道的前两名,就是这个原因,如果一个领域有人能获胜,那一定是头部的人。
行业也有类似的情况。两个初始能力相若的人,在头部行业如金融、互联网,和在尾部行业如邮政,起薪和成长速度会相差很多。同一家公司两个能力相若的人,在头部部门(核心部门)和非核心部门,收入和成长速度也不同。
收益不仅和能力相关,更与站位相关。优秀是一种系统的显现。头部有巨大的借势优势。过去一个年轻人迷茫的时候来问我,该干什么?我会建议他去寻找自己的优势、天赋和激情。今天我依然会建议他这么做,但是如果短期找不到,我也许会建议他——先进入自己能进入的头部,去最好的城市,去最热门的领域积累资源、增长见识,与伟大同行。
等你的眼光上去了,竞争多了,你自然会品味出来自己的优势和激情,你也有资源可以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我在深圳参与创办新东方分校的时候,有一天经过一间教室听到里面哄堂大笑的声音。我以为是哪个老师在试讲,让课堂气氛变得如此之好,赶紧过去看看,却发现是罗湖区消防队的一个消防员在给我们的教职员工讲解灭火常识。
消防队有一拨人是专门上门给人讲解如何使用消防器材的,说起来也不容易,这个活儿肯定特别无聊无趣,再说讲解怎么用灭火筒,谁爱听啊?所以讲解的兄弟不知道出于无聊还是勤奋,发展出一套极其有趣、生动、连讲带演的讲解方法。我们的女老师笑得花枝乱颤,男老师也兴致勃勃,比听我讲课还开心。
我站在后面观察了他一会儿,确认他是一个极其优秀的讲师。他并不比我们台下那些年薪几十万的老师讲得差,可能还更好。我甚至暗暗可惜他所在的行业,如果他不是在讲消防器材的使用,而是讲词汇,可能就没我什么事儿了。
之后才顿悟:当时的我并不知道,直到我后来做职业生涯咨询,遇到了成百上千名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每一个小的细分领域的最优秀的人,优秀程度都差不多。一个奔波于城乡的优秀推销员的智商和能力,并不比一个投行的顶级高手差。同样,即使在竞争最激烈的领域里都有混日子的人,他们的水平也一样普通。
你身边肯定有这种站位极好的普通人——他们不是富二代,也不搞贪污腐败,但是仅仅由于他们卡在了一个头部行业,他们的收益就比普通人高出很多。如果你看不懂,你就只好感叹人家“命好”,或者怀疑人家“有关系”。
优秀是幂律规则的简单显现——天时、地利、人和,取势、明道、优术,不管是兵法还是商道,都把时机和站位放到了个人努力的前面。与其哀叹社会的不公,不如尽快挑选头部赛道,抢占头部,享受红利,这就是高手战略里的找到高价值区,找到头部。
如何找到自己的头部
“我要成为最好的产品经理。”在某一次聚会的时候,朋友小明和我聊。
“那你准备怎么做呢?”
“乔布斯和张小龙是我偶像,我会先研究他们的方法论,然后用到我的工作里面去,像工匠一样持续打磨自己的产品。”
这么努力,有可能吗?
可能性很低——他的公司是一家给国有单位做信息系统的公司,在这样的公司里,产品不是重点,渠道才是头部;在给国有单位做信息系统的公司里,他们公司也并不是头部;在信息系统领域,给国有单位做系统也不是头部。
如果有另一个和他天赋、努力都相当的人,进入了一家以产品为核心的顶级公司,成长速度是不是会快很多?他崇拜的苹果的乔布斯和腾讯的张小龙,哪一个不是来自以产品为核心的最好的公司?
你现在理解小明的困局了吧——虽然他很用力地希望自己成为“业内”最好的产品经理,但他既没见过“业内”,也没见过“最好”。这种场外的奋斗者是努力又孤独的,由于站位不对,他们的目标会距离自己越来越远。
小明就是我们身边的大部分普通人,我们毕业于一个普通学校,在一个中不溜儿的公司,做着一份还过得去的工作,水平在业内属中上水平,但是我们希望自己成为某个领域的大神。
越是普通人,越是没有先发优势,越是需要懂得借力打力,利用头部效应放大自身优势。
找到自己可进入的头部区域
我们先定义一下头部。
头部就是你所在赛道里的高价值并且有优势的领域。有些人听完头部策略,就开始琢磨马云、刘强东的生意,想着如何挣一个亿,或开始了对于中国要往哪里发展的沉思。越是憋屈久、斗争经验少的人越容易这么想,因为他们认为只有这样的领域才是头部。
坦诚说,这些对你来说都不是头部,简直是太空漫步。因为这些领域你根本没入过场,更谈不上什么优势。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你的头部都在你身边,在你可以触及、能够参与的赛道——你根本不可能进入一个没有见过的领域。
我们用一个“头部矩阵”来看如何找到头部。如果把竞争领域分为“高价值——低价值”两个维度,把竞争力分为“高优势——低优势”两个维度,高价值定义为:投入产出比最高的20%的赛场;
高优势定义为:实力排在赛场序列的前20%。
这样一来,所有的选择都能被分成4个区块:
头部效应
头部:高价值——高优势
你在高价值区的第一阵营,是风口上的独角兽、名校的优等生、热门电视剧的女一号。
肥尾:高价值——低优势
你在高价值区的第三、第四阵营,是独角兽公司里打杂的、名校里的差生、风头正劲的电视剧里的宋兵乙。
小山头:低价值——高优势
你是小山头的山大王,是某家小公司的核心员工,是一个偏门领域的第一名,是边缘群体的中心人物。小而美。
沙漠:低价值——低优势
你是小公司的边缘员工,非核心产业的非核心岗位。唉。为啥你还待在这儿?也许是安全感——低价值区,竞争小的领域相当舒服。时间一长,能力磨没了,被困在这儿了。小,但是不美。
头部效应讲起来好像是明摆着的——要专注于做那些高价值、高优势的事。很多道理常常由于过于简单,而没有获得足够多的思考和注意力。头部效应就是典型的例子。其实越简单的事情,操作起来就越难,因为过程的反人性。
我们常常陷入三个误区,但是只要遵守相应的原则,就可以成功避免陷入误区。
误区一:从当前优势出发
很多个人成长,甚至职业规划书都强调,先从个人优势出发,选择你感兴趣的领域。这是个误区。
1. 场外选手很难判断真正的优势。
优势全称是“竞争优势”。如果没了解竞争领域,你怎会知道自己和谁竞争,有什么优势?
比如说,同事总说你唱歌很好听很有天赋,最近《歌手》节目又很火,于是你决定发挥这个艺术天赋,辞职去做一名歌手。当你真的开始走上职业歌手之路,也许会发现自己“唱歌好听”的优势在专业歌手圈里只能垫底。同样道理,知心大姐不等于好咨询师,特爱思考不等于善于思考。
到底是不是优势,需要你入场才知道。核心优势不是在地图上定下来的,而是在战场上一次次逼出来的。不上场你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核心优势。
2. 过去的优势不等于未来的优势。
我本科读的是土木工程,大学毕业5周年聚会,大家问我在干什么,我说做英语老师。他们都拍着桌子笑岔了气,可见他们一点儿都不认为我有讲课的优势。后来我出了本书,同学们纷纷发来贺电:“哎,我昨天看到有本书作者名字和你一样。”可见他们也不认为我有写作的优势。一个人如果仅仅从当时的优势出发,那么我应该做个土木工程师,因为在自己的舒适区最有优势。
京东早期的优势是价廉物美。面对淘宝的竞争,正品是优势;再后来天猫也是正品,京东发展新优势——自建物流,快速到家是优势。固守过去的优势,恰恰最没有优势。
大学生毕业找工作经常在“专业对口的烂工作”还是“专业不对口的有前途的工作”间纠结。其实过来人都有体验——工作两年,你发现自己曾经最看重的学科优势,根本不算什么优势。反而在学校养成的一些思考方式、为人处世的方法等综合素质,才是真正的优势。
原则:从价值而非优势出发。
先确定高价值,再思考优势。
为什么大部分人做不到?因为高价值的事情,往往很难,竞争激烈,体验远远没有选择低价值的“小山头”舒服安心。大部分人会在这个时候下意识地退回来,给自己一个心安的理由——“或许那不是我想要的吧”。
因为射不中靶子,所以随便射一箭,然后在旁边画个圈圈,宣布我射了十环!80%的人做第一个动作时,就已经走向平庸了。
所以你看,虽然简单的道理,因为反人性,所以最难操作。
不要因为容易而去做一件事,要因为有价值才做。不要因为便宜而买一件衣服,要因为值得才买。不要因为彼此习惯了就结婚,要因为相爱才结。
因为我们不怕苦,怕苦得没价值;不怕累,怕累得没有意义。
我不是基督徒,但耶稣有一句话我非常欣赏,来自《马太福音》:“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
高手会暂时放下自己的优势,思考价值,他相信只要方向正确,资源、技能、优势都是可以积累的。
高手总是选择窄门。
误区二:着急入场,不想优势
很多人走向另一个反面——看见高价值区就撸起袖子下场,很少思考自己的差异化优势。如果说第一种误判会让你故步自封,那么这个误判就会让你自我毁灭。
比如最近火热的新媒体和内容创业,很多人心急火燎地开始学习写作,朋友圈的内容激情四溢:“我注册了一个公众号,起了一个绝好的名字,拉了一个群,开始写作,坚持了30天,现在已经有10万字了。”
学写作是件好事,写作是未来的核心技能,也是一个自我表达、自我修炼的绝好方式。但如果目标是希望赶上内容营销、知识IP(知识产权)这波热潮,可能就需要再掂量下。
当他们真正开始写,才会发现自己进入了一个早就竞争白热化的领域,每个细分领域都已经有占据头部的人,那是一群已经不停地思考和写了很久的人——咪蒙是《南方都市报》编辑,六神磊磊是新华社记者,连岳是2002年就开始全职写作的作家。
这些人都有共同点:过去在这个领域有不俗的积累。不管当初是主动还是误打误撞入的行,他们最终选择深耕的领域都是拼杀后经过思考和判断的,叠加在过去的能力资源之上,形成了强劲竞争力。
而对于这个时候才准备从头开始的人,在随大溜选择的人挤人的赛道上,别说头部,小腿肚子都到不了。他们当时入场,只是出于一种“再不进入就来不及了”或者“我也捞一把”的焦虑。殊不知,以焦虑开始的事,往往以焦虑结束。
“蠢”字的结构,是春天的虫子刚刚苏醒,到处乱拱,没有方向。大部人在机会来临的时候,都有焦虑的蠢动。这种动作背后是思维的惰性。他们很少分析赛道的游戏规则、优胜选手的特点和自己的竞争策略。他们不仅是准备成为写作大号的人,听到相关数据就准备报班的人,看到别人创业自己就注册公司的人,还是看到人工智能、互联网金融或大数据火了就希望往那些领域发展的人……机会几年一波,这群人从一个热门的脚部冲向另一个热门的脚部,除了心跳,从未获得过什么真正的价值……每个领域这么浪几年,唯一的资本——年轻也都挥霍完了。
原则:思考差异化优势。
永远不要在热门领域随大溜。永远不要在热门领域随大溜。永远不要在热门领域随大溜。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价值越高的领域,竞争越激烈,越要凭借独特的优势,你先不要着急动手,要用足够的时间观察对手,思考差异化优势再进入。
这件事为什么难?因为当所有人都疯狂奔向新大陆,还有人在里面赚到大钱的时候,每个人心里都会升起“再不上就来不及了”的本能冲动,这种冲动来自祖先多年逃生的经验积累。此刻要静下心来思考和判断,相当反人性。巴菲特的办公室没有显示当日股价的电脑和电视,也是一种可以让自己不受打扰的必要机制。
知识源头 OODA循环
约翰·博伊德(John Boyd)被认为是美国史上最伟大的战斗机飞行员,他的战术思想指导了F-16飞机的研发,他把自己的空战技术总结为OODA循环,今天还广泛应用在军事、商业和体育竞赛中。
博伊德认为,在战斗中进攻速度并不是唯一的关键。重要的是时机和方式。一旦对手开始行动,你应该按照观察(observe)、调整(orient)、决策(decide)、行动(action)四个动作行动,争取后发而先制;这四个部分会不断往复,被称为OODA循环。
真正的高手会花很长时间观察好几个赛场,观察游戏规则、赢家的玩法,对比自己的实力,找到最好的优势角度切入。他们知道这种处处都有的机会,很多不属于自己;在那些属于自己的机会里,他们也并不着急出手,他们在等待更大的概率。
所以,千万别相信“去最激烈的战场,哪怕从头做起,哪怕是个小兵”这样的鸡血故事,名人成功可以这么说,但你在进场前不要这么做。
如果优势不足以当第一,那就搞差异化竞争;如果无法上主战场,那就先占领二线战场;如果综合能力胜不了,那么就找一个细分领域,然后从一个小头部,去更大的头部。
成功是成功之母,成为鸡头是变成凤头的捷径。
思考差异化优势:“罗辑思维”
在思考差异化竞争优势方面,“罗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做到了极致。
罗振宇原来是中央电视台《对话》节目的制片人、第一财经频道总策划,在2012年自媒体大潮之前,还做过企业培训。2012年是自媒体爆发的一年,优酷猛推原创视频,他的“罗辑思维”在优酷开讲。
刚开始看的人都觉得很反直觉——当时的视频都是越短越好,如微视频、微电影,偏偏他老兄的视频是45分钟长干货,有时候一激动还能讲出一个多小时。这其实是一门视频版的历史课。主持人、策划人和培训师罗振宇选择在他最擅长的文史哲领域,用讲课的形式,发挥自己最大的优势。这是内容界的一股清流。很快,凭借内容的过硬和表达的感染力,“罗辑思维”节目成为优酷原创视频第一、喜马拉雅大热。
微信公众号开始崛起,“罗辑思维”需要思考如何在这个高价值赛场上重新找到新优势。今天你可以看到,微信第一大号“罗辑思维”的核心内容不再是最常见的原创文字,而是每天早上6点半推送的60秒的语音和文章。这也是一个清晰的差异化标志。罗振宇总能一秒不差地讲够60秒,然后极其精要地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把一个道理讲得一波三折。这种能力被后来的脱不花妹妹总结为“转述”能力。
我见识过罗振宇对一个语音的死磕。我的专栏在“得到”上线之际,他为我做一条60秒的语音推送,我见证了这个流程——他会事先在前一天写出Word版稿件,反复打磨每一个表达,删减到含标点320个字符,一个字都不差。然后用他奇快又精准的每分钟320字的语速,在第二天早上6点自己发出去。据说他曾经录好请别人发过——那哥们儿觉得心理压力太大,过几天,还是交还给他发了。
我的节目上线时,他已经这么讲了近1000期,照理说应该非常熟悉了。但在录制时,他还在和自己死磕,纠结于某个我觉得根本没什么区别的细节,把一个一分钟的音频重复录了十多次。对于核心优势的最锐利的刀锋,毫不吝啬时光,时时刻刻打磨擦亮。
影响力和流量是一条腿,另一条则是漫长的商业变现探索之路。让业内吃惊的是他那种毫不留情放弃增量的做法——社群、电商、IP投资,一旦找到更高价值的领域,整个团队能够立刻放手,然后按照摸到的下一块石头前进。这么摸了一圈,最后回归的,还是自己最擅长的老本行——内容策划。
2016年5月,“得到”App上线。这时在过去的打拼中,罗振宇早就获得了极强的策划能力、对于内容极佳的手感、一流的选品能力,以及一众忠实粉丝,“得到”迅速成为内容付费领域的第一名。
“罗辑思维”的成长过程,也是一个人对于优势的不断聚焦和升级的过程。刚开始,讲干货是优势,但不能什么内容都讲,于是逐渐聚焦于商业、文史哲。
内容创作中,罗振宇发现转述是优势,于是外包知识源头,自己专注于转述。在大量的转述内容中,他意识到产品策划是优势,于是外包内容生产,自己全力打磨和策划产品形态。他一步步做减法,优势越来越少但越来越清晰。
“罗辑思维”则从自媒体第一,走到微信公众号第一,再走到内容创业第一,从鸡头变成凤头。
误区三:关注不属于你的机会,眼高手低
第三个我们时常犯的错误是关注的领域距离你的生活太遥远,那根本不是你的赛场。网络时代,你天天会听到大佬们的各种讲话,未来、国际、世界……听得你心潮澎湃。开眼界很好,但这对于解决你当下的困局,没有什么好处。
前面说过,找到头部是一个持续观察和思考的过程。一个距离你太远的领域,你根本就看不到真实的信息和对手,听到的全是传说、段子或者别人希望你听到的东西。这些信息只能当故事听,根本没法拿来实际操作,你很难从中收获什么有用的信息。
你今天去个小酒馆听人喝酒扯淡,你会发现越是闲人越爱聊宏大的话题,中美建交、军事部署、政治局常委、各国内政。这些话题都有一个特点,话题宏大到根本没法验证。谁更正确,全靠谁的嗓门更大。
要把注意力放到你能影响到、能操作的赛场,尽快到你视野里最近的头部,而不是想诸如“我怎么成为业内最好的……”之类的问题。你可能既没有见过最好,也没有真正看到过“业内”。
原则:从身边的头部做起。
不要想太远,从身边头部开始。
如果你在一个小团队里,那么就先占领团队的头部;如果你是个三四线城市的老板,那就思考如何击穿自己的市场;如果你是个小创业者,那应该洞察的就是你的领域,思考如何盘活前1000名客户。如果你是快递员,那就思考如何先成为快递员的头部。再小的系统头部,都有巨大的效应,推动你去下一个头部。
战略必须先帮助你在当下破局,否则就毫无意义。
不要一开始思考“如何做出一款改变世界的产品”“成为业内最好的×××”,先抢占距离自己最近的一个小山头,这个小山头会给你全新的资源和视野,然后再抢占下一个大山头,最后是山脉的顶峰。从边缘地带一点点往前拱,虽然慢,但总有推进。一旦空降进入一个你不了解规则、没法把握的赛场,即使偶尔获胜,最后也会输得精光。
从现在开始,从身边开始,占领你视线里的第一个头部。
至此,我已经介绍了头部效应的三原则:
1. 从价值而非优势出发;
2. 思考差异化优势;
3. 从身边的头部做起,从鸡头变成凤头。
头部效应就是:通过观察和判断,抢占高价值、有优势的头部,然后从小头部走向大头部。
理解了头部效应的三个原则,回想大蛇,你不得不承认它捕食战略的精妙。
绝不一开始就靠体力追逐猎物,大蛇依赖的是判断力。先移动到最高价值的地方——水边,等待最高价值的猎物——大型动物。它没有毒液,也没有速度优势,所以如果没有十分把握,就不出手。只有确认自己的力量一定能一击必杀——有绝对优势的时候,才出手击杀。大蛇的胜利是判断力和集中优势的胜利。
当然,大蛇只是动物,没有想着成为爬行动物界第一高手,所以它不会“从一个头部走向另一个头部”。但是人类却可以通过不断的位移借力提升自己。接下来我们看看,如何利用头部效应做具体的职业、人生和商业战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