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基因领域研究的创新信息(3)
- 国外生命基础领域的创新信息
- 张明龙 张琼妮
- 4853字
- 2017-09-13 15:31:05
(2)发现蜘蛛茧丝的基因分子结构。
2005年8月,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生物系,助理教授谢里尔·哈雅仕和研究员杰西卡·碣波等人组成的一个研究小组,对媒体发布消息说,他们发现了雌性蜘蛛,用于制造蜘蛛茧的主要蛋白质的基因分子结构。这一研究结果,将帮助生物技术专家开发更广泛的蜘蛛丝应用领域,而且对研究蜘蛛的进化过程也有很强的参考作用。
研究人员从12种蜘蛛身上,分离出一种被称为TuSp1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具有很强的相似性,连1.25亿年前就已经分化的蜘蛛身上也是如此。由于构成蜘蛛丝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决定着不同种类蜘蛛丝的特性,包括有弹性、抗张强度等,因此这一研究发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哈雅仕表示,蜘蛛丝的强度和韧性,是目前已知天然纤维中最高的。因此,用蜘蛛丝制成的织物必然具备极强的牢度、柔韧性,而且能够生物分解。至今为止,蜘蛛丝已经在很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超强装甲、专业绳索和外科手术用显微缝线。
蜘蛛利用蜘蛛丝进行移动、捕捉猎物、储存食物和繁殖后代。蜘蛛的丝腺,可以产生不同种类的蛋白质并进行混合,然后根据不同的任务制造出具有不同功能和用途的丝。比如,正在织网的蜘蛛,吐出的是具有极好强度的牵引丝和俘获丝,俘获丝的弹性比牵引丝强,而且其粘性可以用来诱陷猎物。另外,用于构造蜘蛛茧的丝,是7种蜘蛛丝中具有特别好强度和耐久性的。
碣波指出,蜘蛛茧丝的蛋白质功能,不同于牵引丝或俘获丝等其他蜘蛛丝。蜘蛛茧丝必须能够持续使用很长时间,因此需要承受得住很多不同的状况,无论是冰冻还是高温,而且还需要具备足够的强度来保护蜘蛛卵免受掠食者、寄生虫等的袭击。
蜘蛛丝基因是由长的重复序列,以及某一个序列重复的突变构成。每一个序列重复的突变,都会波及相邻的序列重复,这称为协同进化。揭示蜘蛛丝的分子结构,不仅对开发产品很重要,而且可以帮助生物学家研究蜘蛛的进化情况。
蜘蛛茧丝是数百万年进化的产物,而蜘蛛丝蛋白质中的氨基酸,则是生物化学研究的蓝图。研究人员对其他25种蜘蛛丝基因进行比较后,发现它们具有很少的相似性。这表明TuSp1蛋白质,是遵循一定的序列进化通过基因复制引起的。研究人员说,迄今为止,人类才掌握了部分蜘蛛丝蛋白质的基因序列,更多的蜘蛛丝基因还有待今后去发现。
2.基因功能研究的新进展
(1)发现具有双功能的基因。
2006年9月,纽约大学比较功能基因组学中心,生物专家法比欧·皮亚诺和安尼塔·弗南德泽等人组成的研究小组,发现一种名为mel-28的基因,具有双重作用。它既在细胞分裂时,起确保染色体正常分裂的作用,又参与了核被膜功能。
利用系统汇集实验证据手段,生物学家能够找到不同基因间的关联。阐述基因关联的网络图显示,大多数基因处在高度关联的、被称为模块的组群中,这些模块含有众多的基因,它们参与了相同的作用。
该研究小组的发现,来自对秀丽隐杆线虫的研究。该线虫是人类首次完成基因组排序的动物,同时也是帮助人们研究胚胎如何发育的模式生物。皮亚诺和弗南德泽发现,mel-28基因同网络图的大多数基因不同,它与两个独特的模块相关联。通过线虫在胚胎早期时,把mel-28基因与带有荧光标记GFP的基因熔融,研究人员观察到,细胞在活胚胎中分裂时熔融物MEL-28-GFP的动向:在细胞核外围和染色体之间穿梭。进一步的功能测试实验显示,mel-28对核被膜的完整性和染色体分裂的正确性,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2)发明可控制基因功能开关的新技术。
2008年3月,《泰晤士报》网站报道,英国剑桥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阿伦·克卢格爵士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发明了一种可控制基因功能开启或关闭的新技术。该技术有望使艾滋病、心脏病和糖尿病等疾病的治疗取得重大进展。
据报道,新技术依靠被称为转录因子的蛋白质,来加强或减缓基因的活动。克卢格1985年发现一种能实现上述功能的蛋白质,并将其命名为锌指蛋白。对某种特定基因有效的锌指蛋白,携带可附着在基因上的核酸酶,能使基因开启或关闭。该技术可关闭一些使心脏病或癌症恶化的基因,还可以激活那些保护神经不受损坏或促进血管生长的基因。
对于艾滋病的治疗,该技术就是通过改造病人免疫系统中的T细胞,使其能够免受艾滋病病毒感染。这样病人就能拥有一些正常工作的T细胞去抵御其他方面的感染。
据报道,目前,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桑加莫生物科学公司,已根据这一原理开发出几种药物,旨在控制部分基因的首批药物已开始临床试验,针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试验也将在数月内进行。
(3)创建研究基因功能的“荧光鱼”。
2010年2月,北卡罗来纳大学一个研究小组,在《生物化学》杂志上发表的研究成果显示,他们正在利用荧光鱼作为分子“灯塔”,来研究动物的早期发育阶段。研究人员认为,他们创建的荧光鱼,也可为探究肿瘤发展成因提供线索。
研究人员聚焦的Sp2基因,可调节其他基因的表达。Sp2是Sp转录因子家庭的成员之一。Sp蛋白质扮演着细胞“接线员”的角色,它可在需要时开启或关闭。研究人员发现,皮肤肿瘤的发展与Sp2的过量生产呈正相关性,另有研究也指出了在前列腺癌中的类似发现。但除此之外,人们对该蛋白质知之甚少。
研究人员怀疑Sp2的过量产生,也许可作为肿瘤形成的早期指标。于是,他们把荧光标记插入到斑马鱼中。该标记与Sp2基因相连,从而使他们能够在整个生物体内跟踪Sp2的合成。在紫外光下观察斑马鱼时,Sp2标记就会在基因表达的地方发出红光。
研究人员表示,斑马鱼是此项研究很好的动物模型。由于其胚胎在24小时内就可发育完成,且向外发育,因此在显微镜下就能观察到正在发生的情况。此外,其Sp2蛋白与哺乳动物中发现的完全一样,因此在人类和斑马鱼中,该蛋白的功能也是相同的。
此前的研究认为,Sp2可调节发育,而且不只是肿瘤的发展,而是调节整个生物体的发育。研究小组在对斑马鱼进行观察研究时,也很快地发现了Sp2对胚胎发育的重要性。
研究人员注意到,在携带荧光标记的成年斑马鱼中,除了在雌性卵巢中发出红色荧光外,其他地方都是不发光的,且雌性产卵时也能发出红光。这表明,Sp2对于早期发育阶段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不出所料,研究人员在删除胚胎中的Sp2后,胚胎不再进行发育。因此,研究人员认定,他们已发现了胚胎发育的基本机制。
(4)发现同一基因可有完全不同的功能。
2011年3月,有关媒体报道,英国研究人员发现一种名为Grb10的基因,与通常的印记基因表达规则不符的是,它从父母双方遗传下来的等位基因作用截然不同。同源染色体基因表达活性不同的现象,称为基因印记。
所有动物的细胞中,每个基因组都是成对出现:一条来自父亲,另一条来自母亲。多数情况下这两条基因都是活跃的,但对某些基因而言,其中一条被关闭了,基因仅能表达来自一方的同源基因,而另一方的不表达。
巴斯大学与加地夫大学神经系统科学与精神健康研究院合作,发现了一种名为Grb10的基因,其异常之处在于,子代只在大脑中表达来自父方的基因,却在身体其他部位表达来自母方的基因——好像父母双方的印记基因,各自在不同部位有一种无意识的优先权:母亲的基因表达涉及胎儿成长、新陈代谢、脂肪储存,而父亲的基因表达调控着成人的社会行为。
为了证实这一点,他们对缺乏父方Grb10基因的小鼠进行了行为研究。在一项强制遭遇测试中,研究人员把两组小鼠,放在一条狭窄管道的两端,并阻止它们转身,结果发现,Grb10基因在大脑中不活跃的小鼠通常会坚守原地,而其他小鼠则会倒退,并表现顺从。缺乏父方Grb10基因的小鼠,更喜欢控制其他小鼠,与脑中父方Grb10基因活跃的小鼠相比,更有可能获得同伴礼貌的待遇,这在小鼠和其他哺乳动物中是一种处于统治地位的标志。此外,这些小鼠,还更有可能扯断同笼的表达等位基因小鼠的胡须。当母方Grb10等位基因表达沉默时,小鼠通常会变得又大又重。
研究人员指出,这是首次证明,同一个基因根据其来自父母双方的不同,可以有完全不同的功能。好像是父母双方以不同的策略来帮助后代,一方致力于身体,而另一方致力于精神。研究证明,印记基因对人类健康非常重要。Grb10与胚胎发育有关,而在后期生命中,它对身体和精神两方面都很重要。
三、基因遗传信息研究的新成果
1.遗传基因研究的新发现
(1)发现遗传基因具有分割组织器官的功能。
2009年5月,日本奈良先端科学技术大学,一个生物科学研究小组发布消息称,他们经过试验发现,在脊椎动物背部骨骼形成过程中,有一种特定的遗传基因,能够把原本细长的组织器官分割开来。
研究人员首先开发出一种在鸡受精卵由胚胎分化成长过程中,在特定时期导入遗传基因的试验方法。他们利用这种新方法,研究分析胚胎中可发育成背部骨骼的,被称为体节的组织中约20种遗传基因的活动情况。结果发现,一种被称为“艾弗琳”的遗传基因,不但可以把组织器官分割开来,而且还有使分割后的断面变得平滑,使之呈现“上皮化”的功能,而如果阻止其活动,那些比较杂乱的组织就可以结合在一起。研究人员认为,通过控制“艾弗琳”的活动,就达到修饰组织器官形状的效果。
以往研究发现,“艾弗琳”是一种可将相连的细胞分离开的遗传基因,在分离开动脉静脉和大脑的区域划分方面,发挥主要作用。
研究人员称,该研究成果,有助于在再生医疗领域,按需培育与患者更加匹配的器官和组织,在整形方面也大有用武之地。
(2)发现基因调控程序在进化中被循环利用。
2011年4月,奥地利和美国联合组成的一个研究小组,在《自然·遗传学》杂志上发表论文称,他们通过对一种关键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的研究发现,调控生物中胚层发育的基因程序,一直是被“循环利用”的,而不是动物们各自的独创。
生物的每个细胞中遗传信息都是一样的。不同细胞之所以显出不同的性质,是因为基因活性受到遗传程序的调控,通过基因开关,形成了肌肉、骨骼、肝脏及其他多种类型细胞。胚胎发育过程有着严格的时间和空间次序,基因程序控制着这种次序性,使DNA(脱氧核糖核酸)上的一维信息,逐渐发展成生物体的三维结构。胚胎干细胞定向逐级分化由复杂的调控网络控制,涉及多个功能基因开启与关闭,转录因子在决定基因是否表达及转录效率中,起重要作用。
联合小组选择了6种不同果蝇,研究一种名为Twist的转录因子,在它们胚层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中胚层是所有高等生物胚胎的三个基本起源细胞层之一。中胚层细胞会分化成肌肉细胞、心脏细胞、结缔组织和骨骼组织等。研究发现,Twist在不同种类果蝇DNA上的所有结合位点都是相似的,而且Twist通过和其搭档转录因子相互作用,能在恰当的位置与DNA结合。
研究人员解释说,这6种果蝇中,有些基因和人类的相似度很高,而另一些基因则与人类差异很大。这表示,调控中胚层发育的程序,在进化中一直是被“循环利用”的,而不是不同的动物分别进化出不同的程序。深入理解这些机制,有助于我们理解人类等高等生物是如何发育的,基因调控程序中的缺陷如何导致癌症等疾病。
(3)揭示线粒体由母系遗传的原因。
2011年10月,日本群马大学教授佐藤健等研究人员,在《科学》杂志网络版上发表论文认为,线粒体是存在于大多数真核生物细胞中的细胞器,其基因只能形成母系遗传,而与细胞的基因组不同。他们发现,线粒体的这种母系遗传原因,可能是由于“自噬”作用,父系的线粒体在受精卵中就被消化掉了。
为了探明线粒体如何遗传,研究人员利用体长1毫米左右的秀丽隐杆线虫,进行实验。他们把线虫精子内的父系线粒体着色,然后观察受精卵的情况。结果发现,来自精子的线粒体,在受精后不久,就被特殊的膜包裹起来,由于酶的作用而不断分解并最终消失,只有卵子的线粒体保留下来。
这种现象被称为“自噬”,也就是吃掉自身的一部分。这在细胞处于饥饿状态时,也会发生,细胞会分解自身的一部分作为营养源。为什么父系的线粒体会被消化?目前尚不清楚其中原因,据研究人员推测,可能是由于携带父系线粒体的精子运动量很多,受精的时候已经很疲劳了,它的基因不宜遗传给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