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鸦片战争时期的知识观念与知识结构(1840-1860年)

爆发于1840年的第一次中英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战争以中国的失败并于1842年签订割地赔款的《南京条约》而告终。从此,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是指国家丧失了部分主权,“半封建”是指在原来封建制度的基础上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形态。当然,无论是“半殖民地”还是“半封建”,都广泛涉及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层面。1856-1860年历时四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最终导致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了中国沿海各省,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和性质进一步加深。通过两次鸦片战争,西方列强强加给中国各种不平等条约,向中国输入了大量的商品和资本,中国固有的封建制国家赖以生存的农业经济基础受到了根本性的冲击。而始自1851年迄于1864年历时14年之久的太平天国运动,一方面固然有力地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和外国势力对中国的大肆入侵,但另一方面也给社会经济和文化带来了严重的灾难,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外统治势力的勾结。

总体上,1840-1860年历时20年的中国社会生态堪称内忧外患,如何改变传统的知识观念和知识结构以及引进西方的知识观念和知识结构,从而振疲起弊,为挽救社会危亡提供智力支持,成为整个社会的思考重点。但这种思考,大致在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开启洋务运动之前,基本停留在思想认识的层次而没有在现实的政府建制层面上付诸实施。

本章拟就1840-1860年历时20年左右中国的总体知识观念和知识结构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