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

赠陈海州,陈尝为眉令,有声

长记鸣琴子贱堂,

朱颜绿发映垂杨。

如今秋鬓数茎霜


聚散交游如梦寐,

升沉闲事莫思量。

仲卿终不忘桐乡

注释

① 陈海州:任海州太守的陈君,曾在四川眉山县也就是苏轼的家乡做过县令。

② 子贱:宓(mì)子贱,名不齐,孔子的学生之一,春秋末期鲁国人。相传他曾做过单父(今山东单县)宰,他做官的时候“身不下堂,鸣琴而治”。(事见《吕氏春秋·察贤》)霜:指白发。

③《汉书·循吏传》记载:朱邑,字仲卿,为桐乡(今安徽省桐城市)吏时,清正廉明,恤孤寡老弱,深得吏民爱戴。死的时候他嘱托儿子将自己葬在桐乡。这里词人借这个典故激励陈海州发扬过去的善政,致力于勤政爱民。

题解

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十月,苏轼在从杭州赴密州途中行至海州(今江苏省连云港市境内),在这里苏轼与接替孙巨源为海州太守的陈君(名字不详)对诗。这首词上片借用宓(mì)子贱的故事追叙陈海州在眉山的政绩,并通过外貌的变化说明其在官场沉浮已久;下片将陈海州比作汉代循吏朱仲卿,激励他勤政恤民,不为个人仕途得失计较。作者在短短的篇幅里,将历史故事、议论与形象刻画糅合在一起,在赠答中寄托着严肃的政治内容,不作泛泛应酬之辞,饱含真情实感。

赏析

这首词是苏轼写给海州新任太守陈君的赠词,赠言一方面是激励对方做好官,另一方面是写出了自己为官的原则与对方共勉。上片其实是一整句话,从引用孔门弟子宓子贱的事迹到容貌的描写,展现了一种高尚质朴的为官态度。“长记鸣琴子贱堂,朱颜绿发映垂杨。如今秋鬓数茎霜。”宓子贱勤政恤民、不苟私欲的为官风格常常铭记在心头,本着这样的原则,从满面红光发丝茂密如垂杨柳的青年时代,到现在人过中年两鬓和脖子后面的几根头发都已经变得花白,为官的态度始终不变。这一长句中,“长记”一词内涵丰富,看似作者在赞扬陈海州以宓子贱的作风为榜样,一直为人民做好官,其实这个“长记”也是词人本身“长记”为官要勤政爱民的原则。苏轼为民着想,在地方做务实的工作是很有名的,他在杭州做官的时候,疏浚西湖就是他最大的功绩之一。苏东坡在杭州整治西湖,兴建水利,繁荣城市,造福百姓。后人怀念苏东坡,把西湖长堤称为苏堤。苏堤春晓,更是引人入胜的西湖佳景。苏东坡的这些所作所为不是正映衬了宓子贱鸣琴而治的这种“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理想吗?以此与陈海州共勉,非常妥帖。而“朱颜绿发映垂杨,如今秋鬓数茎霜”一句更加显示了苏轼为官“鞠躬尽瘁”的高尚品格,因为陈海州是谁已经无从参考,所以将这一句诗理解为词人对陈海州的希望,同时也是自己半生做官的真实写照也很恰当。苏轼青年成名,在京城做官,壮年在各地做官,走到哪里就好事做到哪里,但是命运对他的回报看似是不对等的,家人的亡故、官场的不顺利,让词人“多病多愁”,这种状态在他的很多诗词作品中都可以看出来,当年“朱颜绿发”如同春日里的杨柳树一样的少年才子,在生活和命运的打磨下也已经成为鬓发斑白的老人了。虽然这时候词人还不到四十岁,但是通过这两句词形象上的对比,也可以看出来作者历尽沉浮的沧桑之感,同时,词人也身体力行地激励陈海州也要本着做好官的态度将自己的精力都付诸实现文人政治梦想的过程中去。上片结合古代圣人与自己的经历激励陈君,可谓是字字珠玑,非常能打动人。

词至下片,作者展开议论,虽然简短但是意义丰富,最终阐述理想。“聚散交游如梦寐,升沉闲事莫思量。”人生在世,与身边的人交往或聚或散都是如梦境一般不定的,而人生沉浮的琐事闲事也不值得常挂在心头揣摩。“聚散交游如梦寐”这句其实也是一种临别时的宽慰之言,但是确实也结合了词人自己丰富的生活经历,与家人、与朋友的聚散都是捉摸不定的,漂泊小半生的苏轼肯定更能体会其中的滋味。“升沉闲事”这里指代的应该是官场沉浮的事。古代文人但凡做官者,不可能把升官贬官当作“闲事”一般对待,这句词字面上是开解陈海州要看淡官场得失,多做实事,但“莫思量”的状态也是一种无奈,因为自己无法左右,思量也是白费,干脆不要多想,踏实做事。最后一句点出了为官的最高境界,“仲卿终不忘桐乡”,引出造福桐乡百姓的朱仲卿,临死还要让儿子将自己葬在做官的地方。这是很高的境界,古人特别讲究落叶归根,而为了和百姓同在,朱仲卿不愿葬在故乡而要葬在桐乡,这是一种崇高的爱民情怀,词人以此为陈海州树立了精神榜样。在全词的结构上,从“朱颜绿发”到“秋鬓”最后到“终不忘”,也是意义上的一种递进。这首词可以说是在劝诫、激励友人的同时,对苏轼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为官理念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