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 资源倒逼

我国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结构导致能源需求强劲,一些地方和企业单纯依靠大规模要素投入获取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效益,造成能源利用率偏低。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的能源生产及消费总量节节攀升,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能源生产及消费总量增长迅速。2000年全国能源生产总量为138970万吨标准煤,能源消费总量为146964万吨标准煤;2015年全国能源生产总量为361476万吨标准煤,是2010年的2.6倍,能源消费总量为429905万吨标准煤,是2010年的2.9倍(见图1-18)。2016全年能源消费总量为43.6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1.4%,创历史新高。

图1-18 能源生产及消费总量(来源:国家统计局)

近年来随着政策的调整和科技的进步,能源消耗的结构和总量也在发生变化。2016年煤炭消费量较2015年下降4.7%,原油消费量增长5.5%,天然气消费量增长8.0%,电力消费量增长5.0%。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2.0%,比上年下降2.0个百分点;水电、风电、核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9.7%,上升1.7个百分点。2016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0%。工业企业吨粗铜综合能耗下降9.45%,吨钢综合能耗下降0.08%,单位烧碱综合能耗下降2.08%,吨水泥综合能耗下降1.81%,每千瓦时火力发电标准煤耗下降0.97%。中国单位GDP能耗水平在近些年也是逐年降低。2011~2015年实际分别降低2.01%、3.6%、3.7%、4.8%和5.6%。降幅逐年扩大。单位GDP能耗之所以下降,得益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初见成效,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自2014年起能耗比较多的重化工业在减速,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增速回落,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加快。此外,耗能相对较少的服务业比重继续提升,也是单位GDP能耗水平下降的原因。2015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50.5%,比上年增加2.3个百分点;服务业增速为8.3%,快于工业(规模以上)增加值2.2个百分点。而2016年中国服务业增加值进一步增长7.8%,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升至51.6%。

尽管单位GDP能耗在下降,但是我国整体的能源利用效率与主要制造业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据世界银行数据,2014年我国单位GDP能耗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倍、美国的1.3倍、日本的1.9倍、德国的2倍,如图1-19所示。针对此状况,国家出台了相应政策来推动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2017年1月,国家能源局发布《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及《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规划提出,到2020年把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亿吨标准煤以内,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41亿吨以内。全社会用电量预期为6.8~7.2万亿千瓦时,其中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5%以上,天然气消费比重力争达到10%,煤炭消费比重降低到58%以下。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15年下降15%,煤电平均供电煤耗下降到每千瓦时310克标准煤以下,电网线损率控制在6.5%以内。依据规划,2020年我国人均用能达到3.5吨标煤左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缩小,约为美国的1/3,日本的2/3。从人均用电量看,2020年人均用电达到5000度,接近欧洲大多数国家水平。目前,法国为7000度,日本为8000度,美国为13000度,我国基本达到欧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70%~80%。

图1-19 各国单位GDP能耗对比图(来源:世界银行)

此外,劳动力资源对于制造业来说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一直是劳动力供给充沛的年代。1980年至2005年间,我国劳动力总量从5.03亿增加到7.67亿,年均增加1000万左右,劳动力数量增量大,供给充足,人力资本相对廉价,劳动力需求量大的轻工业和制造业发展迅速。这25年里还出现了国内改革开放、加入WTO、发达国家开始全球产业链分工转移、互联网等政策和技术红利,中国每年源源不断的新增劳动力供给完全享受了这一波政策制度和技术红利,从而中国经济持续腾飞30多年。

而近几年来,中国的人口结构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人口红利正在消失。中国在2010年人口抚养比开始进入上升通道,劳动力供给减少,人口结构老龄化特点显著。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6年我国16周岁以上至60周岁以下(不含60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为90747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5.6%,与2015年相比较少了0.9个百分点,连续第5年保持下滑的趋势。根据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人力资本报告2016》披露,1985年到2014年期间,全国劳动力人口的平均年龄从32岁上升到了36岁,其中农村劳动力人口的平均年龄从32岁上升到了37岁,城市劳动力人口的平均年龄从32岁上升到了35岁。人口老龄化将终结人口红利、推高劳动力成本。自2005年以来的十年期间,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上升了五倍(如图1-20所示),比1995年涨了15倍,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6%。[1]2015年制造业平均每小时薪酬达到3.3美元,2016年达到3.6美元。而同一时期,另一个新兴国家——印度的每小时薪酬在2015年仅为1.7美元,巴西的时薪从2.9美元降低到2.7美元,南非也从4.3美元降低到3.6美元。快速上升的工资水平也将导致中国劳工市场没有其他工资较低国家有竞争力,传统制造业将被迫向海外转移。目前一些发达经济体的企业已经把他们的生产转移到成本较低的国家或搬回自己的国家。

图1-20 东南亚制造业劳动力成本(来源:2016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