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处世篇:不攀附,不将就

人,要靠自己活着,而且必须靠自己活着,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尽力达到理应达到的自立水平,拥有与之相适应的自立精神。这是当代人立足社会的根本基础,也是形成自身“生存支援系统”的基石。

不跟别人比较,只做好我们自己

全人类的充沛精力要是都集中在一个人的头颅里,全世界要是都萃集于一个人的脑子里,那种状况,如果延续下去,就会是文明的末日。

——雨果

有一项调查表明,95%的都市人都有或多或少的自卑感,在一生之中几乎所有人都会有怀疑自己的时候,感到自己的境况不如别人。

这是为什么?潜藏在人心中的好胜心理、攀比心理是这一问题的根源。我们总把他人当作超越的对象,总希望过得比别人好,总拿别人当参照物,似乎没有别人便感觉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于是乎,工作上要和同事比,比工资,比资格,比权力……生活上要和邻居比,比住房,比穿着,比老婆,就连孩子也不能放过,也成了比的牺牲品,“我的孩子班里学习第一名,比你的儿子强”,洋洋得意者说。既然是比,自然要比出个高下,比别人强者,趾高气昂,夜郎自大。不如别人者便想着法子超过他,实在超不过便拉别人后腿,连后腿也拉不住者便要承受自卑心理的煎熬。

如果我们能持一种积极的态度去和别人比较,不如别人时便积极进取,争取更上层楼;比别人强时便谦虚谨慎,乐观待人,岂不更好?

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我们不可能在任何方面都比别人强,胜过别人。太要强的人,一味和比自己强的人比,结果由于精神的弦绷得太紧了,损耗精神,很难有大的作为。

俗话说,学业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也都有自己的短处,一个人只要在自己从事的专业领域中有所成就便可。千万不要看到别人的一点长处就失去心理平衡。每一个人把自己做好是最重要的,最好不要与别人比高低,比大小。每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具有独一无二的价值,就像人的手指,有大有小,有长有短,它们各有各的用处,各有各的美丽,你能说大拇指就比小拇指好吗?

一味和别人比是件不聪明的事,因为即便胜过别人,又会有“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的危险。古人云:“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挤之。事事争胜者,必有人以挫之。”生活中也确实是这样,如果一个人太冒尖,在各方面胜过别人,就容易遭到他人的嫉妒和攻击,而与世无争者反而不会树敌,容易遭人同情,所以说“人胜我无害,我胜人非福”。

最好的处世哲学还是不与人比,做好你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和理由,干吗要和别人比呢?如果心里难受,实在要比的话,倒不如把自己当作竞争对手,和自己的昨天比,今天和自己的昨天比,明天和今天比,一天比一天充实,一年比一年长进,这样既不会沾惹是非恩怨,自己还能更上层楼,岂非自求多福?当然,比也并非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它在形成竞争,推进社会前进中有不可磨灭的作用。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如果大家都不争先,都去争“后”,那么社会如何发展进步呢?

俗话说:“知足常乐。”做人首先要满足,然后再抱着友善的态度和别人比,比学习,比进步,而不是比享乐,只有这样才能共同进步,才能真正体会到生活的乐趣。

好汉能吃眼前亏,吃点小亏不计较

黑夜无论怎样悠长,白昼总会到来。

——莎士比亚

一个人能称得上是好汉,不是“不吃眼前亏”,而是“能吃眼前亏”!吃眼前亏是为了换取其他利益,为了获得存在,为了实现更高远的目标。

假设有这样一种情境:你开车时与他人的车擦撞而过,给对方的车弄了一处小伤,甚至可以说根本算不上伤,可是你不想吃亏,准备和对方论一番理。突然,对方车上下来四个彪形大汉,个个横眉竖目,围住你索赔,眼看四周无人相助,也无公用电话,更不可能有人对你伸出援助之手。请问,你是要吃赔钱这个亏,还是等着被揍得鼻青脸肿呢?

当然,如果你能说退他们,或是能打退他们,而且保证自己不受伤,你完全可以不吃这个眼前之亏。

如果你不能说又不能打,那么看来只有赔钱了事了。你说他们蛮横无理,欺人太甚,但这种情形之下,你也毫无办法。你应该明白的是,在社会中,说理这件事并不容易,也并不是何时何处都能说理!适者生存,太多的时候,你根本没地方说理去。从上面这一假设的情形来看,赔钱就是一种眼前亏,你若不吃,换来的可能是一顿拳打脚踢或是车子招致破坏。你也许会想,去报警?人都快被打死了,还去报警?所以这里我们说:“好汉能吃眼前亏”,因为眼前亏不吃,可能预示着你要吃更大的亏!

可是有不少人一碰到眼前亏,会为了所谓的面子和尊严而与对方展开搏斗,有些人因此而一败涂地不能再起,有些人虽然获得惨胜,但已元气大伤!

自古以来就流传着不少好汉能吃眼前亏的典型,汉代开国名将韩信就是一例。乡里恶少要他从胯下爬过,不爬就要揍他,韩信二话不说,爬了。如果不爬呢?要么他自己吃亏,要么把人打死打伤惹祸上身,自己陷于麻烦之中,甚至可能一失足成千古恨,哪来日后的统领雄兵,叱咤风云?他吃眼前亏,为的就是保住有用之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啊!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二十年,为的是将来的报仇雪恨!

所以,当年轻人在社会上碰到可气但又对你不利的环境时,千万别逞血气之勇,也千万别认为士可杀不可辱,倒要宁可吃点眼前亏。

不被别人的闲话左右,不生闲气

一个相当标致的女人可以无需装饰品的帮助,运用艺术的手法,把化妆下降到次要的地位,而突出自己朴素的美。

——巴尔扎克

我们身边有许多“说闲话的人”,这些人的特征是到处闲扯,传播一些无聊的、特别是涉及他人的隐私的谎言,在背后对他人品头论足。虽说古人早有“谣言止于智者”的忠告,但智者毕竟很少,谣言总是会被传来传去。

大华每天上班都会听到这样的议论:

“哎呀!大华,你的皮肤这么水灵,是不是搽胭脂抹粉了?”

“你看人家大华,要长相有长相,要身高有身高,说起话来斯斯文文,难怪他走到哪都有女孩子追他,抢手货呀!”

“我们单位进来的人都需要有点关系,大华,你认识哪条藤上的人?透露点内幕好让我们也找个投标的对象啊。”

如果是别人,早就和他们较上劲了。可是大华落落大方,毫不生气,有的人觉得他是否还有做人的尊严,怎么可以让人信口雌黄呢?终于有一位同事憋不住问他:“他们这么说你,你个大男人一点也不觉得这是在侮辱你吗?你至少也要回敬他们几句,灭灭他们的气焰。如果你一味忍让,往后还怎么做人呢?”

可是,大华却说:“何必发火呢?人家不过随便说说而已。”

“那你就忍气吞声?”

“谈不上忍气吞声,况且我不想因为生气而受到伤害。”

大华说他的做人哲学是:莫生气。“只有莫生气自己才能避免受到伤害。你如果把玩笑当真,大吵大闹地争一个一清二白,不但伤了彼此之间的和气,还伤了自己的元气,到头来闷闷不乐,一肚子的闲气还不是自己受用、自己倒霉?何必呢?再说,那些玩笑话要么含沙射影,要么卖弄唇舌,都有些挑衅的味道,你若沉不住气,上了当,到头来还不是让别人看笑话?一个巴掌拍不响,你不理他们,他们倒觉得没趣,对不对?”

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大千世界,人海茫茫,相识本来是缘分,相处更当为善。不要因为小事就和别人生气,纠缠于口舌之争。每个人在生活中都难免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无礼貌的攻击。这时,你就要尽量克制自己,做到不计较别人的毁誉。

黄炎培先生曾经现身说法:“人家的毁誉,不必计较。我小时因为穷,为别人鄙视,屡向人家求婚而被拒绝,直到第六家我已故的王夫人家,先岳父王筱云先生赏识我的文章和楷书,才玉成我的婚事。不久在科举场中,我露了头角,贺者盈门,都说早就看出此儿不凡。及后参加革命,遭逮捕,险被杀头,立时声誉骤落,大家又看不起此儿了。适避难归来,稍利事业,乃又受称誉。吾乃大悟,做人做事要时刻力求上进。犹如逆水游鱼,至为艰苦。”

一个人的“名声”往往容易毁于“人言”,常言说的“人言可畏”就是这个道理。黄炎培先生主张用“不必计较”来对待毁坏人名声的“人言”,要求人们不必把个人的名声看得过重。没有事实根据的“人言”总是“腿短”的,不会长久站住脚,毁人名声的人也许得逞于一时,但不久定会败露。一个人的品行是有目共睹的,它最有说服力。

生命短促,能不计较就不计较

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另一颗心宽容。

——纪伯伦

约瑟夫·沙巴士是芝加哥的一名法官,他仲裁过四万多件不愉快的婚姻案件。他曾感叹地说:“大部分婚姻生活不美满的原因,通常都是一些小事情。”

还有一名地方检察官也说道:“在我们的刑事案件中,有很多都是起因于一些很小的事情。比如,在酒吧里说话侮辱别人,行为粗鲁不讲礼貌,最后才导致伤害的。许多犯了错的人,都是因为自尊心受到了小小的伤害,就控制不住自己,结果酿成了伤心事。”

法律不会去管一些小事情,一个人也不该为这些小事情忧虑,如果他希望求得心理上的平静。如果你能对一些小事耸耸肩,那说明你已经变得成熟。因为只有当一个人的思想不再顾虑身边发生的一些小过失时,那他就有了一种可以轻松过生活的资本。

要想克服被小事困扰的毛病,只要把自己的看法和重点改变一下就可以了。让自己注意一些可以令自己开心的东西,做一些能令自己变得更好的事情。这样在短促的一生中,我们才不会因自己浪费了不必要的时间而伤心后悔。就如吉布林所说:“生命是这样的短促,不能再顾及小事。”

有位智者说:“在我们的生活中,约有90%的事情是好的,10%的事情是不好的。如果你想过得快乐,就应该把精力放在这90%的好事上面;如果你想担忧、操劳,就可以把精力放在那10%的坏事情上面。”的确,如果我们能放手那10%的小事,那你就能过得舒心!

林肯说过:“人只要心里决定快乐,大多数都能如愿以偿。”快乐是内发的,它的产生不是由于事物,而是由于个人所产生的态度和观念。如果我们感到可怜,很可能会一直感到可怜。如果放弃不快乐的来源——过度的自尊,那你就能在交通堵塞或被踩脚指头这类小事时避免火冒三丈。

在科罗拉多州长山的山坡上,躺着一棵大树的残躯。自然学家说,它有400多年的历史。它初发芽时,哥伦布刚在美洲登陆;它长到成年的一半时,第一批移民刚刚到美国。400多年来,它无数次地被狂风暴雨袭击过,被闪电击中过,但它战胜了它们,存活了下来。不幸的是,它最后被一小队甲虫击倒了。那些甲虫从它的根部开始咬,在这种持续不断的攻击下,这个森林中的巨人,终于倒下了。岁月不曾使它枯萎,闪电不曾将它击中,狂风暴雨不曾使它动摇,但小甲虫却使它倾倒了。

有些人就如同这棵大树,经历了生命中许多风暴的冲击,都挺过来了,结果却让一些小事的忧虑损害了。如果你想让自己的生命之树不遭受小虫的咬噬,就要让自己的心学会宽待他人和他事,就要学会放下一些小事情。当你在放下的那一刹那,你可能发现你的头顶上充满了耀眼的光彩,你收获了一片光明。为了使你的事业更加成功,为了使你的生命价值得到最大体现,请你不妨放弃人生道路上的琐琐碎碎,去拥有更加广阔的天空。

聒噪不如沉默,息谤得于无言

情操上的任何微瑕都会使你美丽的服饰失去全部魅力。

——爱默生

许多人对于道听途说的传闻及无关紧要的事实,不停地钻牛角尖,因而导致失败及悲剧。理性的思考能够判断别人所表达的意见是否有价值,如果全盘接受某些自以为是的偏见、成见,或是想当然的猜测之词,是非常危险的。

听到“据说”这样的开场白,理性的思考者会充耳不闻,因为他知道接下来都是一些没有意义的话。对自己负责任的人,一定要根据可靠的事实,才会发表意见或提出问题,而不会人云亦云。

查斯特做过这样一个试验。20人围成一个圈,随机指定其中一人为头一个,由他随便想一句话,低声告诉给左边的人,此人再向下传,依次类推。等这句话再传回头一个人的耳中时,与他原先说出的那句话早已大相径庭了。

查斯特想了又想,终于认识到,二手传播不可信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无法断定当事人是怎样说的,这一点非常重要,语气神态不同,意思也不同。

比如:

“我”没说她偷了我的钱(可是别人这么说)。

我“没”说她偷了我的钱(我的确没这么说)。

我没“说”她偷了我的钱(可是我是这么想的)。

我没说“她”偷了我的钱(可是别人偷了)。

我没说她“偷了”我的钱(可是她对这钱做了些什么)。

我没说她偷了“我的”钱(她偷了别人的钱)。

她没说她偷了我的“钱”(她偷了别的什么)。

查斯特就此写了一篇论文,获得了市政府三室一厅的奖励。

历史上许多成就卓越的著名人物都被闲言碎语攻击过。美国的国父乔治·华盛顿曾经被人骂作“伪君子”“大骗子”和“只比谋杀犯好一点”。《独立宣言》的撰写人托马斯·杰斐逊曾被人骂道:“如果他成为总统,那么我们就会看见我们的妻子和女儿,成为合法卖淫的牺牲者;我们会大受羞辱,受到严重的伤害;我们的自尊和德行都会消失殆尽,使人神共愤。”……这些人非但没有被批评、辱骂所吓倒,反而保持更加乐观和自信的态度,取得了影响深远的成就。

白隐禅师是一位修行有道的高僧。他的附近住着一对夫妇,家有一女,未曾出嫁却怀了孩子,父母苦苦逼问,女儿竟指认白隐禅师说他是孩子的父亲。

女孩的父母怒发冲冠,抢上门去找白隐。白隐听完了最后一句辱骂,才开口说了一句话:“是这样吗?”婴儿出生后自然立即送给了白隐大师。

大师虽然恶名在外,却并不介意,只是精心照顾孩子的成长。几年之后,真相终于大白天下,原来孩子的亲生父亲是一个市井之徒。那一对侮辱大师的夫妇无地自容,上门向大师赔礼道歉,并要求“物”归原主。白隐禅师在交回孩子时仍然只是轻轻地说了一句话:“就是这样吗?”

人的一生谁都难免要遭到他人不公正的批评甚至辱骂。不论是卑鄙的,恶毒的,残酷的,你千万不要因为对方一句不公正的批评或难听的辱骂,而变得像对方一样失去理智。

获胜的唯一战术,就是保持冷静的沉默,不和别人发生正面冲突,就连多余的解释也没有必要。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相互争吵辱骂,既不会给甲方带来快乐,也不会给乙方带来胜利,只会给双方带来更大的烦恼,更大的怨恨,更大的伤害。

退一步讲,在对骂中没有占上风的一方,当众出丑,会带来对自己鲁莽行为的悔恨。占了上风的一方,虽然把对方骂得体无完肤,又能怎么样?只能加深对立情绪,加深对方的怨恨,在旁观者的眼里也不过是一只好斗的公鸡罢了。

哲人说得好:“棍棒、石头或许会击伤我的肌骨,但语言无法伤害我。”聒噪不如沉默,息谤得于无言。

善心无价,给人光亮也给自己光明

帮助你的兄弟划船过河吧!瞧!你自己不也过河了?!

——印度谚语

曾经有一位商人在一团漆黑的路上小心翼翼地走着,心里懊悔自己出门时为什么没带上照明的工具。忽然前面出现了一点光亮,他渐渐地靠近。灯光照亮了附近的路,商人走起路来也顺畅了一些。待到他走近灯光时,才发现那个提着灯笼走路的人竟然是一位盲人。

商人十分奇怪地问那位盲人说:“你本人双目失明,灯笼对你一点用处也没有,你为什么要打灯笼呢?不怕浪费灯油吗?”

盲人听了他的问话后,慢条斯理地回答道:“我打灯笼并不是为给别人照路,而是因为在黑暗中行走,别人往往看不见我,我便很容易被人撞倒。而我提着灯笼走路,灯光虽不能帮我看清前面的路,却能让别人看见我。这样,我就不会被别人撞倒了。”

这位盲人用灯火为他人照亮了本是漆黑的路,为他人带来了方便,同时也因此保护了自己。

善心是从不损失的投资。爱默生曾提醒我们:“要做一个为后来者开门的人,不要试图使世界成为死巷。”他又说:“此生最美妙的报偿就是,凡真心帮助他人的人,没有不帮助自己的。”

《向导》杂志曾经刊登过这样一则登山事故:

有一个人遭遇到暴风雪,迷失了方向。由于他的穿着装备无法抵挡风雪,以致手脚开始僵硬。他知道自己时间不多了。

结果他遇到另一个和他有着相同遭遇的人,几乎冻死在路边。他立刻脱下湿手套,跪在那人身旁,按摩他的手脚,那人开始有了反应。最后两人合力找到了避难处。

之后别人告诉他,他救别人的同时,其实也救了自己。他原本手脚僵硬麻木,就是因为替对方按摩而消除了。

善心总会得到回报,你施予他人的东西愈多,你所拥有的东西也会愈多。

如果你对这一点还有什么怀疑的话,你可自行加以证明。你可以试着给你所遇到的每个人一次微笑,一句亲切、愉悦的问候,一句衷心的喝彩,等等。

施予爱心总会有回报,成功的法则就是这样。有人会担心付出而没有回报。诚然,你的某次付出,甚至好多次付出都可能没有回报。但是,如果你坚持做下去,坚持做一年、两年、一辈子,你将获得令你想象不到的回报。

正如农民种麦子,撒下的种子有的腐烂掉,有的被虫子吃掉,有的本身就没有发芽,这些麦子是绝无回报了。但是,总体来说,还是发芽的麦种多,而且每一颗麦种又结了更多的麦粒。所以,对农夫的回报还是很大的。

无论我们干什么事,如果能秉持多付出一点的原则,成功就是必然的。

世界就整体而言是美丽的,人生就整体而言是美好的,不要让局部的消极现象挡住我们的双眼。

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取悦了自己

赞扬,像黄金钻石,只因稀少而有价值。

——塞缪尔·约翰逊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帮助。适应他人固然要心胸宽广和虚心学习,但如果仅仅是单方面地适应,则可能仍然得不到他人的支持与帮助。因此,具备施予心,还要具备帮助他人适应你的能力和习惯。

其实,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对帮助别人的人更有益处。

玛格丽特·泰勒·耶茨是一位小说家,但她写的小说没有一部比得上她自己的故事那么真实而精彩,她的故事发生在日本偷袭珍珠港的那天早晨。耶茨太太由于心脏不好,一年多来一直躺在床上不能动,每天得在床上度过22个小时。最长的旅程是由房间走到花园去进行日光浴。即使那样,也还得倚着女佣的扶持才能走动。

耶茨当年以为自己的后半辈子就这样卧床了。如果不是日军来轰炸珍珠港,她永远都不能真正生活了。

发生轰炸时,一切都陷入了混乱。一颗炸弹掉在耶茨家附近,将她震得跌下了床。陆军派出卡车去接海陆军军人的妻儿到学校避难。红十字会的人打电话给那些有多余房间的人。他们知道耶茨床旁有个电话,问她是否愿意帮忙做联络中心。于是耶茨记录下了那些海陆军的妻小现在留在哪里,这样红十字会的人才能叫那些先生们打电话到耶茨那里找自己的眷属。

耶茨很快发现她的先生是安全的。于是,她努力为那些不知先生生死的太太们打气,也安慰那些寡妇们——好多太太都失去了丈夫。这一次阵亡的官兵共计2117人,另有960人失踪。

开始的时候,耶茨还躺在床上接听电话,后来她坐在了床上。最后,她越来越忙,又很亢奋,居然忘了自己的毛病,她开始下床坐到桌边。因为帮助那些比她状况还惨的人,她完全忘我了,她再也不用躺在床上了,除了每晚睡觉的八个小时。耶茨发现如果不是日本空袭珍珠港,她可能下半辈子都是个废人。此前,躺在床上的她总是在消极地等待,潜意识里已失去了复原的意志。

珍珠港遭袭是美国史上的一大惨剧,但对耶茨个人而言,却是最重要的。这个危机给了耶茨一个活下去的重要理由,使她再也没有时间去想自己或照顾自己了。它让耶茨找到了一种力量,迫使她把注意力从自己身上转移到别人身上。

患有心理疾病的人如果都能像耶茨太太所做的那样去帮助别人,起码有三分之一可以痊愈。

同样的,战胜对手、实现成功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促成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人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更多的是战胜自己,而不是战胜他人,更多的是与他人相互合作,而不是相互争斗。我们所说的竞争是合作前提下的竞争,是竞争与合作的对立统一。试想,纵然你获取了万贯财产,可是由于品行问题搞得众叛亲离,成了孤家寡人,哪里有一点幸福感可言?成功与幸福始终是相伴而行的。缺乏情感的冷冰式的成功实际上是暂时的,伴随这样的成功而来的,更多的是痛苦,而不是喜悦。

所以,我们应将事业上的竞争定位为具体的工作,而不应是个别的某个人。朋友之间在事业上可以竞争,但在生活中还是好朋友;甚至一家人之间也存在竞争,但更重视合作。可以说,人来到世上,离开合作,谁也无法生存。因此,我们一方面提倡自助,另一方面主张接受帮助和给予帮助。我们不能单纯为了小范围的个人利益而相互争斗,我们应该为了大范围内的共同利益而合作。多帮助他人,才可能得到更多的帮助。

依靠自己,摆脱对他人的依赖

摆脱一份依赖,你就多了一份自主,也就向自由的生活前进了一些,向成功的目标迈近了一步。

——洛克菲勒

美国石油家族的老洛克菲勒,有一次带他的小孙子爬梯子玩,可当小孙子爬到不高不矮(不至于摔伤的高度)时,他原本扶着孙子的双手立即松开了,于是小孙子就滚了下来。这不是洛克菲勒的失手,更不是他在恶作剧,而是要小孙子的幼小心灵感受到:做什么事都要靠自己,就是连亲爷爷的帮助有时也是靠不住的。

抛开拐杖,自立自强,这是所有成功者的做法。其实,当一个人感到所有外部的帮助都已被切断之后,他就会尽最大的努力,以最坚韧不拔的毅力去奋斗。而结果,他会发现:自己可以主宰自己命运的沉浮!

待在家里总是得到父母帮助的孩子一般都没有太大的出息,就是这个道理。而当他们不得不依靠自己,不得不动手去做,或是在蒙受了失败之辱时,他们通常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发挥出惊人的能力来。

被迫完全依靠自己、绝没有任何外部援助的处境是最有意义的,它能激发出一个人身上最重要的东西,让人全力以赴。就像十万火急的关头,一场火灾或别的什么灾难会激发出当事人做梦都没想到过的一股力量。危急关头,不知从哪儿来的力量为他解了围。他觉得自己成了个巨人,他完成了危机出现之前根本无力做成的事情。当他的生命危在旦夕,当他被困在出了事故、随时都会着火的车子里,当他乘坐的船即将沉没时,他必须当机立断,采取措施,渡过难关,脱离险境。

一旦人不再需要别人的援助,自强自立起来,他就踏上了成功之路。一旦人抛弃所有外来的帮助,他就会发挥出过去从未意识到的力量。如果我们决定依靠自己,独立自主,就会变得日益坚强,距离成功也就越来越近,表现如下:

遇事不再等别人拿主意,自己设计,自己决断;

发表言论,不再附和别人的见解,而能表现自己独到的发现;

不再追赶浪潮,有领导潮流的勇气;

不再总是看别人怎样穿衣、怎样走路,要有自己的穿法,有自己的姿势和感觉;

困难面前,不再等待别人的援助,而是自己想办法克服,挺过去;

经常有意把自己置于一个孤立无援的绝境,锻炼自己操纵命运的能力。

其实,脱离对别人的依赖,独立地发展和锻炼自己,扔掉拐杖,走出成长的误区,并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别人能够做成的事,自己也定能做成。

以下是关于如何摆脱依赖的建议。

依赖自己,而不是依赖别人、依赖组织、依赖亲人。一切都靠自己去奋斗,去争取。只有一切依靠自己,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消除身上的惰性。依赖心理产生的源泉,在于人的惰性。要消除依赖心理,先要消除身上的惰性。要消除惰性,就得锻炼自己的意志。处理事情的时候,要果敢向前,说做就做,该出手时就出手;还得有灵活的头脑,要善于思考,勤于思考。

要有独立意识,要自己替自己做主。即时时想到,只有自己劳动所得的成果,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只有享受自己的成果,才会有真正的快乐。

要从小事做起。每天认真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不可能一下子就做成,需要慢慢地起步,一步步地积累,最后才做成。这就像是跳高,总需要先慢慢跑几步,然后再快速跑,最后才起跳。

控制了依赖心理之后,一个人才会找到自己的生活目标,找到生活的方向,自己靠自己获得事业的成功。而且,只有靠自己取得的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

以诚待人,于人于己都有利处

你能在所有的时候欺骗某些人,也能在某些时候欺骗所有的人,但你不能在所有的时候欺骗所有的人。

——林肯

清人王永彬的《围炉夜话》里说:“世风之狡诈多端,到底忠厚人颠扑不破。末俗以繁华相尚,终觉冷淡处趣味弥长。”意思是,尽管社会上盛行尔虞我诈的风气,但说到底还是忠厚老实人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腐朽的社会习俗争相以奢靡浮华为时尚,但毕竟还是在清净平淡之中体会到的淡泊趣味更持久耐长。

这一段古人的话,似乎是专为今日的我们而说的。是的,尽管社会上“假”字风行,但我们绝不能因此而丢弃诚实这一做人的美德。这不但于整个社会的良性发展有利,也对完善我们自己的品行,使我们能正确与人交往大有好处。

做人为什么要诚实?

首先,诚实才会取信于人。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认为,诚实是信用的基础,信用出于诚,不诚则无信。这就是诚信。诚信不仅是社会中每个人都应遵从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而且也是处理好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诚信待人才能感动他人,而说话不算数,处处欺骗别人,就算是在家门口也寸步难行。其次,诚实会使我们内心坦然,而说谎、虚假、欺瞒,则会使你的良心受折磨,让你的心境处在一种灰暗、忐忑不安、时刻紧张的状态中。这种自我折磨正是不诚实的必然结果。

许多人把说谎、欺骗视为一种手段,他们相信说谎、欺骗会给自己带来好处。少数信誉很好的商店,也往往掩饰自己货物的弱点,用动人的广告来哄骗消费者。有很多人认为,在商业上,欺骗如同资本一样,是十分必要的。他们认为,在商业上处处讲实话几乎是件不可能的事情。

诚实的声誉要比由欺骗暂时所获得的好处,其价值高千百倍!商业社会中,最大的危险就是不诚实与欺骗。往往在经济萧条时,人们更喜欢利用投机取巧的方法,欺骗顾客,不讲真话或是把应当说的真话秘而不宣。他们没有想到,虽然这样的做法暂时在金钱上赚了一些,可是商人的人格和信用却因此损坏了。他们的钱袋里暂时固然增加了一些钱,但他们的人格和信用也丧失殆尽,这终将损害他们的长远利益。

梅耶·安塞姆是赫赫有名的罗特希尔德家族财团的创始人,18世纪末他住在法兰克福著名的犹太人街道时,他的同胞们常常遭到残酷迫害。虽然关押他们房子的门已经被拿破仑推倒了,但此时他们仍然被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回到家里,否则将被处以死刑。他们过着猥琐和屈辱的生活,生命的尊严遭到践踏,所以,一般的犹太人在这种条件下很难保持诚实。但实践证明,安塞姆不是一个普通的犹太人,他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建立起了自己的事务所,并在上面悬挂了一个红盾。他将其称为罗特希尔德,在德语中的意思就是“红盾”。他就在这里干起了借贷的生意,迈出了创办横跨欧陆的巨型银行集团的第一步。

当兰德格里夫·威廉被拿破仑从他在赫斯卡塞尔地区的地产上赶走的时候,他还拥有500万的银币。兰德格里夫把这些银币交给了安塞姆,并没有指望还能把它们要回来,因为他相信侵略者们肯定会把这些银币没收的。但是,安塞姆却非常聪明,他把钱埋在后花园里,等到敌人撤退以后,就以合适的利率把它们贷了出去。当威廉回来的时候,等待他的是令他喜出望外的好消息——安塞姆差遣他的大儿子把这笔钱连本带息送还了回来,并且还附了一张借贷的明细账目表。

在安塞姆的家族中,没有一个家庭成员为家族诚实的名誉带来过一丝的污点,不管是生活上的还是事业上的。如今,据估算,仅“罗特希尔德”这个品牌的价值就高达4亿美元。

波士顿市长哈特先生说,50年来,他目睹了诚实和公平交易的深入人心,90%的成功生意人都是以正直诚实著称的,而那些不诚实的人的生意最终都走向了破产。

诚实信用的名誉是世界上最好的广告。在美国国内的众多商行中,很少有超过45年的。美国的大多数商店,都如昙花一现,这些商店在开业时通过大肆欺骗的方式吸引了许多顾客的注意,固然繁荣一时,可是因为它们的繁荣是建立在不诚实和欺骗的基础上的,不久后这些商店便关门大吉了。

诚实的人没有大红大紫的荣耀,也没有叶萎花落的悲哀;他一时得不了大利,长远也吃不了大亏;他不是社交圈子的中心,也不会成为生活空间的弃汉;他没有结交三五天便亲密无间的哥们,却有相处数十年能心心相印的朋友。相比之下,做一个诚实的人要比狡诈之徒活得踏实、舒坦得多。

无论何时何地,都保持一颗谦逊的心

一个人不管自己有多丰富的知识,取得多大的成绩,推而广之,或是有了何等显赫的地位,都要谦虚谨慎,不能自视过高。

——孟德斯鸠

一个容器若装满了水,稍一晃动,水便溢了出来。一个人若心里装满了骄傲,便再也容纳不了新知识、新经验和别人的忠言了。长此以往,事业或者止步不前,或者猝然受挫,故古人云:“满招损、谦受益。”

达·芬奇在《笔记》中感叹道:“微少的知识使人骄傲,丰富的知识则使人谦逊,所以空心的禾穗高傲地举头向天,而充实的禾穗低头向着大地,向着它们的母亲。”其实,人们不应为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成绩感到骄傲,容器的容量是有限的,假如人能够保持谦虚的心态,则人的心胸可以扩展到无限。人们如能谦虚处世,无疑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取得更大的成绩。

众所周知,爱因斯坦是个名满天下的科学家,据说有一次他的学生问他:“老师的知识那么渊博,为何还能做到学而不厌呢?”爱因斯坦很幽默地解释道:“假如把人的已知部分比做一个圆的话,圆外便是人的未知部分,所以说圆越大,其周长就越长,他所接触的未知部分就越多。现在,我这个圆比你的圆大,所以,我发现自己尚未掌握的知识自然是比你多,这样的话,我怎么还懈怠得下来呢?”

为了启发人们谦虚处世,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也做了一个很有意义的比方:“一个人就好像是一个分数,他的实际才能好比分子,而他对自己的估价好比分母,分母越大,则分数的值越小。”

富兰克林早年为自己的成功而自鸣得意,他那种过分自负的态度,使别人看不顺眼。有一天,一个朋友把他叫到一旁,劝告了他一番,这一番劝告改变了他的一生。

“富兰克林,像你这样是不行的,”那个朋友说,“凡是别人与你的意见不同时,你总是表现出一副强硬而自以为是的样子。你这种态度令人觉得如此难堪,以致别人懒得再听你的意见了。你的朋友们觉得不同你在一处时,更自在些。你好像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别人对你无话可讲了。的确,人人都懒得和你谈话,因为他们费了许多力气,反而觉得不愉快。你以这种态度来和别人交往,不去虚心听取别人的见解,这样对你自己根本没有任何好处。你从别人那儿根本学不到一点东西,但是实际上你现在所知道的却很有限。”

富兰克林听了,觉得无话可说。他讪讪地站起来,一边拍着身上的灰尘,一边说:“我很惭愧。”

富兰克林后来成了一个了不起的人物——许多人都喜欢他。他为当代人做了许多建设性的事业,而且他对于后代也有很大的影响。如果那个朋友不给他这一番严厉的说教,促使他变得谦卑起来,那么他后来的结果怎样,我们不得而知。不过从那次以后,他完全改变为另一个人了。以前他总是骄傲,总是炫耀他过去的才能;后来他却更关注于瞻望自己的将来,努力把自己造就成一个有用的人物。

应心胸宽广,博采众长,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增强自己的本领,进而创出更大的业绩。如能这样,则于己、于人、于社会都有益处。成功者尚且谦虚,更何况我们这些正为成功拼搏的人呢?

和自己对话,养成自省的习惯

中年的妙趣在于相当的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从而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

——梁实秋

找借口逃避责任的人往往都能侥幸逃脱。他们因逃避或拖延了自身错误的后果而自鸣得意,却从来不反省自己在错误的形成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有一个青年,有一天在街角的小店借用电话。他用一条手帕盖着电话筒,然后说:“我是打电话来应征做园丁工作的,我有很丰富的经验,相信一定可以胜任。”电话的接线生说:“先生,我恐怕你弄错了,我家主人对现在聘用的园丁非常满意,主人说园丁是一位尽责、热心和勤奋的人,所以我们这儿并没有园丁的空缺。”

青年听罢便有礼貌地说:“对不起,可能是我弄错了。”跟着便挂了电话。小店的老板听了青年人的话,便说:“青年人,你想找园丁工作吗?我的亲戚正要请人,你有兴趣吗?”青年人说:“多谢你的好意,其实我就是那家的园丁。我刚才打的电话,是用以自我检查,确定自己的表现是否合乎主人的标准而已。”

在生活中,不断作自我反省,才可以令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而培养自省意识,首先得抛弃那种“只知责人,不知责己”的劣根性。当面对问题时,人们总是说:

“这不是我的错。”

“我不是故意的。”

“没有人不让我这样做。”

“这不是我干的。”

“本来不会这样的,都怪……”

这些话是什么意思呢?

“这不是我的错”是一种全盘否认。否认是人们在逃避责任时的常用手段。当人们乞求宽恕时,这种精心编造的借口经常会脱口而出。

“我不是故意的”则是一种请求宽恕的说法。通过表白自己并无恶意而推卸掉部分责任。

“没有人不让我这样做”表明此人想借装傻蒙混过关。

“这不是我干的”是最直接的否认。

“本来不会这样的,都怪……”是凭借扩大责任范围推卸自身责任。

为了免受谴责,有些人甚至会选择欺骗手段,尤其当他们是明知故犯的时候。这就是所谓“罪与罚两面性理论”的中心内容,而这个论断又揭示了这一理论的另一方面。当你明知故犯一个错误时,除了编造一个敷衍他人的借口之外,有时你会给自己找出另外一个理由。

其次,培养自省意识,就得养成自我反省的习惯。我们每天早晨起床后,一直到晚上上床睡觉前,不知道要照多少次镜子;这个照镜子,就是一种自我检查,只不过是一种对外表的自我检查。相比之下,对本身内在的思想做自我检查,要比对外表的自我检查重要得多。可是,我们不妨问问自己:你每天能做多少次这样的自我检查呢?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某一天我们没有照镜子,那会是一种什么结果呢?也许,脸上的污点没有洗掉;也许,衣服的领子出了毛病……总之,问题都没有发现,就出了门。可是,我们如果不对内在的思想做自我检查,那么,我们就可能是出言不逊也不知道,举止不雅也不知道,心术不正也不知道……那是多么的可怕!我们不妨养成这样一个习惯——就是每当夜里刚躺到床上的时候,想一想自己今天的所作所为,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每当出了问题的时候,首先从自己这个角度做一下检查,看看有什么不对;而且,还要经常地对自己做深层次、远距离的自我反省。

最后,培养自省意识,就得有自知之明。就像最有可能设计好一个人的就是他自己,而不是别人一样,最有可能完全了解一个人的就是他自己,而不是别人。但是,正确地认识自己,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不然,古人怎么会有“人贵有自知之明”“好说己长便是短,自知己短便是长”之类的古训呢?自知之明,不仅是一种高尚的品德,而且是一种高深的智慧。因此,你即便能做到严于责己,即便能养成自省的习惯,也并不等于说能把自己看得清楚。就以对自己的评价来说,如果把自己估计得过高了,就会自大,看不到自己的短处;把自己估计得过低了,就会自卑,对自己缺乏信心;只有估准了,才算是有自知之明。很多人经常是处于一种既自大又自卑的矛盾状态。一方面,自我感觉良好,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另一方面,却又在应该展现自己的时候畏缩不前。对自己的评价都如此之难,如果要反省自己的某一个观念、某一种理论,那就更难了。

好习惯好前程:诚信是立足之本

当信用消失的时候,肉体就没有生命。

——大仲马

中国人有一句古话:“人无信不立。”这是因为,诚实、守信是形成强大亲和力的基础,会使人产生与你交往的愿望,在某种程度上,还会消除不利因素带来的障碍,使困境变为坦途,从而使你“立”于人群中,如果一个人不讲信用,他就会因为处处碰壁而无立足之地。

在人际关系之中,诚信就是那把开启你“人生金矿”的“万能钥匙”,有了它,你就能够凝聚众人的力量,从而在事业上取得辉煌的成就;没有它,你就只能在众叛亲离的孤独之中一无所成。

乔治是一名印刷业务承揽者,他没有一架印刷机,也没有一个铅字,如果不是业务量的增加,就连郊外的那个月租5000元的办公室,以及那个专门接电话的小姐他都可以免去。说白了,乔治只是个印刷掮客。然而他的生意却做得相当好,他到处去找客户,把生意送到印刷厂去,从中赚取3%的提成——“批发价”与“零售价”之间的差额利润。不过,乔治之所以能左右逢源,不仅仅是由于他的客户看中了委托掮客联系印刷的费用比市价便宜,印刷厂可以因此而节省一笔业务费用,更重要的是,乔治在每一笔生意中都投入了他的“诚信”。正是由于他对待每一个客户都信用至上,所以他才能够广结善缘。他结交了许多朋友,这些朋友分散到各个公司,因此各个公司的生意就介绍给了他。他的客户还会介绍其他客户。如此朋友越来越多,客户也就越来越多,生意自然越做越大。

正如乔治本人所说:“我的生意简直不需要什么本钱,如果有的话,那就是我用诚信建立起来的那笔无形的资产——人际关系。”

事实一再表明,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可是,在生活及工作中,我们如何才能做到“诚信”呢?“要真诚,首先要诚实。”诚实可靠、具有信用、值得信赖,是赢得别人信任的前提。不过,他人能否对你产生信赖感,不仅仅取决于你自身的素质与品德,而且还要靠自己去主动表现。下面介绍的方法,可以使你给别人留下做人诚实可靠的印象:

1.提前到达约定地点

约会时必须遵守预定的时间,这是人际交往的常识。如果约会是你主动提出的,最好提前到达约定场所,这一点相当重要。因为诚实和信赖感是从守时和不让对方等待中产生的。如果运用换位思维,你就会发现,一个连时间观念都没有的人,他还能遵守空口无凭的约定吗?

2.坦率面对他人

人人都有掩盖自己的弱点以提高自己在别人心目中形象的心理,可是,如果因此而在人前弄虚作假,那样只能更加降低自己的人格。相反,如果你能够坦率面对他人,则可以给人以正直、诚实的印象。如果是你,你会喜欢一个明明不知道却不敢坦率承认的人吗?

3.不要为自己的失误辩解

有了失误千万不要为自己辩解,而应诚恳地道歉,然后提出弥补过错的方法。即使无法挽救的事情,也要表示歉意并尽量减少损失的程度。这样可以表现你强烈的责任感和诚意。

4.小事严责,大事原谅

比尔·盖茨在处理和部下的关系时有一个绝招,就是发现部下的小毛病、小错误一概严厉斥责,而出现了影响生产,甚至失火这样的大事时,却能给予原谅。他这样做当然不是姑息部下、计较小事,而只是巧妙地抓住了人类的心理:人在犯小错误时,本人往往认为没有什么,很不在意,需要有人斥责提醒;相反,犯了大错误的人一定会自我反省,无须再予以斥责了。这种诚意,必然换来部下的忠心。在人际交往中,“小事严责,大事原谅”也能收到同样的效果。

5.遵守诺言

不遵守诺言往往使人感到你不诚实。所谓“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如果你许下了一个很难兑现的诺言,或者像开玩笑似地做过承诺,对方并不抱有希望。而你一旦忠实地做到了,必定使对方感到意外,也可以使你的诚实更加突出。

6.倾听陷入逆境者的倾诉

人们在陷入逆境、心中烦闷、焦躁不安时,往往借说话来消解。此时,你千万不要去劝说、安慰他,因为搞不好会使他更加烦闷,陷入恶性循环之中。事实上,对陷入逆境的人来说,忠实的听众远比任何安慰都来得有效。他可以随意漫无目的地说话,以发泄内心的情绪,倾诉够了,脱离困境的日子也就不远了。你好好扮演一个忠实听众的角色,一定可以增加对方的信赖感。

当然,对于以上这些环节,不能将它们表面化,而要反复琢磨,更重要的是,你要时时刻刻记着运用换位思维,从别人的角度去思考。这样,你希望别人怎样做才能赢得你的信任,你也就应该怎样做去赢得别人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