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理财观念课 想明白,树立正确的理财观

树立正确的理财观,能够帮助你更好地进行理财,要懂得只有你一生理财,财才能理你一生的道理,要把理财进行到底;还要懂得在理财过程中,收益与风险是并存的,不要贪心,不要沦为金钱的奴隶;要根据自己的能力来判断是自己制定理财计划还是请教专家;面对财富一定要保持理性的头脑,不要盲目跟风,这样往往会吃亏,一定要看准了再下手。

你一生理财,财才能理你一生

无论你是给人打工还是自己创业,无论你是做公司白领还是管理一个企业,无论你是从事什么职业,小到生活细节,大到职业事业,你都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财务状况,时刻注意理财并且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

人们要非常清晰地明白自己的理财目标,或者说是你生活的意义和生活的理想,或者说是你想达到什么样的财务目标。一个人只有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追求什么的时候,才能确定自己要怎么做,所以要想过上富裕的生活,就要懂得理财,就要学会理财。

理财不是一段时期的事情,理财应该贯穿一个人的一生,要知道只有你一生理财,财才能理你一生。根据美国生涯规划专家雪莉博士在其名著《开创你生涯各阶段的财富策略》中的建议,个人的理财生涯规划应该是:4岁开始不早,60岁开始也不迟。

4岁至9岁——学习掌握理财的最基本知识,包括消费、储蓄、给予,并进行尝试。

10岁至19岁——学习掌握并开始逐渐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除了上一阶段的消费、储蓄、给予之外,还增加了学习使用信用卡和借款的课题。

20岁至29岁——建立并实践成人的理财方式。除了消费、储蓄、给予之外,你可能准备购买第一辆汽车、第一所房子。你应该开始把收入的4%节省下来,为养老投资。如果你已结婚并育有小宝宝,你需要购买人寿保险,并开始为孩子的教育费用进行投资。

30岁至39岁——可能准备购买一套更大的住房、一辆高级轿车与舒适的家具。继续为子女的教育费用投资,同时把收入的10%节省下来,为养老金投资。别忘记购买人寿保险,并向孩子传授理财的知识。

40岁至49岁——实行把收入的12%~30%节省下来为养老金投资。这时,你的孩子可能已经进入大学,正在使用你们储蓄的教育费。

50岁至59岁——切实把收入的15%~50%节省下来为养老金投资,你可能开始更多地关心你的年老父母,开始认真地为退休作进一步决策。

60岁之后——向保本项目、收益型和增长型的项目投资。你可能会从事非全日制工作,可能继续寻找充实自己的机会。

理财是一辈子的事情,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内容,只有把理财进行到底,自己才能成为财富支配者。有的朋友常常误解,认为理财就是生财,就是投资赚钱。然而这种狭隘的理财观念并不能达到理财的最终目的。理财是善用钱财,使个人以及家庭的财务状况处于最佳状态。对于钱不多的家庭来说,顺利的学业、美满的婚姻、悠闲的晚年,是多数人追求的目标。如何实现这些生活目标,金钱往往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何有效地利用每一分钱,如何及时地把握每一个投资机会,便是理财所要解决的。理财的诀窍是开源、节流,争取资金收入。理财不只是为了发财,而是为了丰富生活内涵。成功的理财可以增加收入,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支出,可以改善个人或家庭的生活水平,享有宽裕的经济能力,可以储备未来的养老所需。所以,从今天开始就要认识理财,让理财伴随你的一生。

理财应该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投资规划。投资是指投资者运用自己拥有的资本,用来购买实物资产或者金融资产,或者取得这些资产的权利。目的是在一定时期内获得资产增值和一定的收入预期。我们一般把投资分为实物投资和金融投资。

实物投资一般包括对有形资产,例如土地、机器、厂房等的投资。

金融投资包括对各种金融工具,例如股票、固定收益证券、金融信托、基金产品、黄金、外汇和金融衍生品等的投资。

(2)居住规划。“衣食住行”是人最基本的四大需要,其中“住”是投入最大、周期最长的一项投资。房子给人一种稳定的感觉,有了自己的房子,才感觉自己在社会上真正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家。买房子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很多人辛苦一辈子就是为了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买房前首期的资金筹备与买房后贷款偿还的负担,对于家庭的现金流量及以后的生活水平的影响可以延长到十几年甚至几十年。

(3)教育投资规划。一定要对人力资本、对教育进行投资,它带来的回报是强有力的。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有经济学家把家庭对子女的培养看作是一种经济行为,即在子女成长初期,家长将财富用在其成长上,使之能够获得良好的教育。当子女成年以后,可获得的收益远大于当年家长投入的财富。1963年,舒尔茨运用美国1929~1957年的统计资料,计算出各级教育投资的平均收益率为173%,教育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3%。在一般情况下,受过良好教育者,无论在收入或是地位上,确实高于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同龄人。从这个角度看,教育投资是个人财务规划中最具有回报价值的一种,它几乎没有任何负面的效应。

(4)个人风险管理和保险规划。保险是财务安全规划的主要工具之一,因为保险在所有财务工具中最具防御性。

(5)个人税务筹划。个人税务筹划是指纳税行为发生以前,在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前提下,通过对纳税主体的经营活动或投资行为等涉税事项作出事先安排,以达到少缴税和递延纳税目标的一系列筹划活动。

(6)退休计划。当代发达的医疗科学技术和极为丰富的物质文明带给人类的最大好处,是人类的健康与长寿。目前中国人已经把“人生七十古来稀”变成了“七十不老,八十正好”。美国人则喜欢用“金色的年华”来形容退休后的生活。如何过一个幸福、安全和自在的晚年呢?这就需要较早地进行退休规划。可以选择银行存款、购买债券、基金定投、购买股票或者购买保险等以获得收益。

(7)遗产规划。遗产规划是将个人财产从一代人转移给另一代人,从而实现个人为其家庭所确定的目标而进行的一种合理财产安排。

遗产规划的主要目标是帮助投资者高效率地管理遗产,并将遗产顺利地转移到受益人的手中。

收益与风险是孪生兄弟

说到理财投资,就要提及风险和收益。投资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收益,收益是通过投资获得的、超出投资本金的钱,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赚来的钱。在很多情况下,比如投资股票和不动产,收益的获得具有不确定性,也就是说投资的结果可能是赚钱,也可能不亏不赚,还可能亏本,这种收益获得的不确定性我们称之为风险。

投资的风险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的风险是投资产品本身价格的波动,如股票价格的涨跌、房价的涨跌等,如果买的股票价格高,一旦价格下跌,就可能亏钱;另一方面的风险来自投资产品本身的流动性,所谓流动性,说白了就是好不好卖出。流动性风险就是想卖出投资产品的时候可能卖不出去,必须降价出售,有时即便降价出售也可能难以成交,结果无法顺利地将投资产品变现。房产就属于流动性比较差的投资产品。投资的风险和收益是一对孪生兄弟,相伴而生,如影随形。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低风险、高收益的投资产品,要想获得高收益,就一定要承担高风险。反过来讲,即便承担了高风险,比如投资股票,却不一定能获得高收益,有可能亏本。因此人们常说的一句话“高风险高收益”是错误的,应该改成:“高风险可能高收益,还有可能亏本。”

在投资过程中,一定要评估风险,只有对风险进行了有效的评估,才能作出正确的策略,这样才能进行有的放矢的投资,甚至可以把风险转化为收益。

“股神”巴菲特在哥伦比亚大学的演讲中曾经提到过收益与风险之间的关系:“我想提出有关报酬与风险之间的重要关系。在某些情况下,报酬与风险之间存在着正向关系。如果有人告诉我‘我有1支6发弹装的左轮枪,并且填装1发子弹。你可以任意地拨动转轮,然后朝自己扣一次扳机。如果你能够逃过一劫,我就赏你100万美元。’我将会拒绝这项提议——或许我的理由是100万美元太少了。然后,他可能建议将奖金提高为500万美元,但必须扣两次扳机——这便是报酬与风险之间的正向关系!”

很多人认为投资股市是一个易暴富的行业,越来越多的人陆续加入这一行列,但是绝大多数人对这一特殊行业相当陌生。至于听说过的“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也只是当作耳边风而已。就像对吸烟人说“吸烟有害健康”一样,已经没有任何的警醒作用了。

当某一只股票价格暴涨时,听得最多的就是“一夜暴富”的神话,什么卖羊肉汤的都赚了几十万元,拉三轮车的也买了奥迪等传闻不绝于耳。不少好事者更是推波助澜,对这种事津津乐道,激励了不少人前赴后继进入股市,但从“奴隶”到“将军”的很少,多数成了“烈士”。

相信不少人也在行情暴涨中赚到了钱,这不是什么坏事,水涨船高;但更多的人是赚了钱,也没弄明白自己为什么“赚了”。这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因为不知道为什么“赚了”,就有可能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赔了”,许多人对股市风险其实是没有任何概念的。

虽然现在包括股市信息网站,天天发布“股市有风险”的提示,但对新入行者,他们根本没被市场风险洗礼过,风险意识极其淡薄,投机心理极其脆弱,一旦市场有风吹草动,恐怕很难做到“愿赌服输”。

对于投资来说,一个有潜力的公司值得我们去帮助,而我们的实力也会随着公司的起伏而起伏。这必然是有风险的,但是,如果我们只拿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重要”的一部分钱去投资,风险对我们来说就会降低。

再有就是一个经过分析有潜力的公司失败的可能并不大,所以我们的风险不是很高。

而对于投机,就好像拿10万元去给一个乞丐,祈求上天他是个天才,然后来回报施舍的人。首先他是个天才的概率就很小,再者他来回报的概率更小,而且10万元对投资人来说不是小数目。就好像投资中,拿出家当,跟着别人或者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去让别人帮你赚钱,这种风险之大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在投资理财时,一定要注意在保证自己的正常生活的前提下,拿自己的闲钱去投资风险较大的项目。如果把所有积蓄都投入的话,一旦投资失败,就是以破产告终,这与当初投资理财的目的就相去甚远了。

巴菲特之所以成为股神,多次问鼎世界首富的宝座,与他多次避开股市风险有很大关系。1965年,巴菲特购买伯克希尔·哈撒韦股票的时候,每股股价大约是20美元,此后,这家公司从来没有送过股或者配过股,巴菲特认为这是毫无意义的数字游戏,由于股本没有扩张过,使我们很容易计算50年来股价究竟上涨了多少。

1965年之后,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价一路上升,50多年来大部分年份收盘价都是上涨的,下跌的极少,先过了百元大关,随后过了千元大关,再上万元大关;到2006年上了10万美元大关,当年的收盘价是10.999万美元;2007年股价更是大幅上涨,当年的收盘价为14.16万美元,一年里股价上涨了28.7%,年中的最高价还冲到15万美元。

2008年前两个月是美国股市的一场灾难,出现大幅下跌,金融股是重灾区,很多银行、保险股票大跌,一些股票甚至跌至5年来的低点。而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价波动幅度不大,2008年3月4日的股价还在14万美元左右,与2007年收盘价相差不大,正是凭借股价稳定的表现,巴菲特才能又一次问鼎世界首富的宝座。

这一次,我们又见识了巴菲特规避风险的能力,这已经是他无数次规避这种风险。就是因为能不断躲过灾难,才使得巴菲特的财富不断上升,一直稳居世界富豪榜的前三名。

降低风险最有效同时也是最广泛地被采用的方法,就是分散投资。马克·吐温说:“不要将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当然分散时还应掌握以下原则:

(1)选择负相关较大的投资标的。比如黄金价格的走势与股价走势不具正相关,且通常股价下跌时,黄金价格有上涨的倾向,是一对不错的组合。

(2)投资标的数量不宜太多。投资大师彼得·林奇说过:“投资股票就像生小孩一样,如果没有能力抚养,就别生太多。”尽管随着投资种类的增加,风险会下降,但当投资种类增加到一定程度时,风险下降的幅度会达到极限,而且管理成本也因此而上升。股神巴菲特管理的资产那么大,也不过投资了十几种股票,何况是我们呢?

(3)分散投资时机。目前有两种比较实用的方式来达到分散投资时机的目的:有钱就投资。比如,银行的存款只要达到10万元,便提出5万元买股票,而且每次买的股票都不同。这样既分散投资标的,也分散投资时机。

(4)定期定额投资基金。在每个月指定的日期,自动从指定的银行账户扣除一定的金额,将其投入投资人事先指定的基金。由于基金净值随时都在变化,所以每期买到的基金单位数都会不同——价格高的时候自然会买得较少,而价格低的时候会买得较多。长期投资下来,不但投资报酬率相当可观,而且具有降低价格变动风险的效果。

懂得了收益与风险是一对孪生兄弟的道理之后,在进行理财投资时,一定要保持冷静的头脑,进行投资分析,对风险进行预见,避免自己的投资遭受很大损失。

自己动手还是委托专家

理财与智商有关吗?答曰,非也。著名科学家牛顿也曾炒过股票,当他认为达到高点卖出时,股票仍在继续上涨,难忍,又买入,结果又大跌,使这位著名的科学家损失惨重。最后,他不得不发出哀叹:我能计算出天体的运行轨迹,却不能计算出人心是多么的疯狂。

理财与学历有关吗?答曰,非也。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曾获得过诺贝尔奖。其所获奖金颇为丰厚,若用来投资,即使最保守的一只基金,那么弗里德曼也会身价过亿。然而事实上,他并没有跻身亿万富翁的行列。

理财靠听消息吗?答曰,非也。炒股不能不提到消息,然而消息有真有假。即使是真的,作为一个普通人,获得消息也是最后一个,所以靠消息发不了财。

有人会问:“理财到底要靠自己还是要请专家呢?”这个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有的人认为委托专家是明智之举。理财不仅是一件“技术活”,也是一件“力气活”。现在市场上各种投资产品不断涌现,市场行情瞬息万变,这不仅要求投资者具备充足的专业知识,更要求他们投入不少的精力和时间,这对于大多数非专业的人士而言是一种苛求。在这样的背景下,“专家理财”应运而生。

你是否会为装修房子而辞去工作、特地去学建筑设计,然后再亲自动手呢?当然不会。你会找一个值得信赖的设计师,让他帮你制订出最好、最适合你的装修计划。投资也是一样,专业人士的建议会让你坐享其成。术业有专攻,理财靠专家。专家拥有更多投资渠道,个人投资者一般只能在二级市场进行投资,不能参与一级市场的发行行为,而机构既可在二级市场进行交易,还可以在一级市场通过承销、包销活动获得丰厚的利润;专家选用的投资方式更为灵活。机构投资者既可以进行现金交易,也可进行回购交易和套利交易,个人只能进行现金交易;专家可选择更多的投资品种。机构投资者可以投资于一些个人无法选择的品种。例如,国内的金融债券目前主要面对机构发行,在很多情况下个人无法购买。金融债券的利率比国债高,而且风险又比企业债券低,是比较理想的安全、高效的理财工具。机构投资者既可投资于交易所上市债券,也可投资于在银行间市场发行的债券,而个人只能在交易所购买上市国债。专家理财既可投资于固定利率债券,又可以投资于浮动利率债券。

有效的投资组合需要投资者对不同的理财工具具有全面的了解,并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如果投资者能够用于投资活动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又缺乏相关的投资专业知识和信息来源,不如把时间花在选择优秀的理财机构方面,从而通过专家理财,达到资本保值、增值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样的说法也很有道理,毕竟隔行如隔山。理财投资也是一门很大的学问,靠自己似乎太麻烦,也有点困难。专家的建议是很好的参考。

提到“专家理财”,可能不少人对它的理解还比较狭窄:“专家理财是不是像海外的影视剧里那样,专门聘请一位理财师为自己进行投资,他会定期地向投资人报告投资的进展?”其实,这只是专家理财的一种方式,在目前国内的市场上,专家理财更主要的是另外两种方式:一是购买专业理财机构(如基金公司、证券公司、银行)所出售的理财产品,将资金交由他们来进行分散投资,赚取投资收益;二是由专业的理财师根据投资者的个人情况,进行财务诊断,并制订出理财规划建议书,由投资者自行操作。

但是也有的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专家也有智愚之分,不同的专家坐于堂上,长篇大论,谁是谁非,谁对谁错,很难分辨。即使有可信之专家,也不能靠其一生。

就像国内期货市场活跃着一批擅长行情评论的人士,其中也有不少颇有见解的专家。但这么多年以来,很多人对这种专家评论有诸多看法,甚至颇有微词。这中间可能还是由于我们在听取专家意见时没定位好自己的角度。

其实,投资赚钱是自己的,评论是别人的。我们对那些专家评论应该用不同的角度来看待。比如说很多人都喜欢的意甲、英超足球,真可谓高水平的竞技表演,也不乏著名的足球解说员、足球专业记者。每次精彩的比赛转播,有了他们独到的讲解和富有哲理的评论,都能使比赛更有趣,使我们对整个比赛了解得更加入木三分。

资本市场,作为一个专业的市场,也必然需要这样的专业评论家,把每一次行情精彩、清晰地讲解给我们听,特别是对那些没有专业知识、没有精力了解行情的投资者,专家的评论、解盘,一定胜过自己的一知半解。但是,专家们对我们的这种帮助,只能停留在此,也就是说,通过这种手段只是了解现在的行情态势和学习他们研究行情的合理方法以及科学态度。

然而,要作出下单的决定,你必须具体考虑自己的情况,包括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自己的风格、自己感受到的行情。没有哪个球队是按解说员的解说来踢球的,所以,你在寻找下单依据时就要立即转换角色,由观众、观察者转变为足球队运动员,这样才有可能赢得比赛。

一些投资者,盲目跟随专家评论,不假思索地直接接受专家意见,屡有失败。在期货市场,投资者作为球员,当然应该根据对手,根据自己的能力、状态制定不同战术。对专家的解说评论,我们只能以观众的态度来用心聆听,具体的下单要像球员对待、负责自己的每一次比赛一样。

还有一些对专家评论持坚决反对的人。其实,这些人从根本上来说与盲从者的性质是一样的,都是对专家意见没正确定位的态度,不了解期货市场专家意见只不过是著名的足球评论家的评论,而不是运动员在实战。

另外,似乎有的投资者认为,专家评论也有类似“黑哨”的情况,但只要以观众心态去对待专家意见,用自己的方法去分析就行了。投资者可以听取专家意见,但关键还是靠自己。在投资理财过程中要听取专家意见,自己更要树立正确的理财观。

(1)必须树立理财意识。有人说,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就是这个道理。古语有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财富都是一点一滴积累而来。莫以积累少而不为,莫以浪费少而为之。长此以往,必有厚报。

(2)理财是长期行为,不要用短期思维去做。不要有一夜暴富之心,一夜暴富是有可能的,但那是给敢于冒险的人准备的,并不适用于一般人。投资并不需要很高的智商,很高的学历,也许和去菜市场买白菜一个道理。那些自以为很聪明的人未必会获得更好的回报。买股票就买那些知名的大企业。如果不想去操心的话,就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买入适合自己的基金,也是不错的选择。然后就不要再去朝夕劳神去观察。

老子曰:“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抛弃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各样的工具,采用最笨拙的办法,也许是一种不错的方法。

(3)分清资金的性质进行分散投资。我们普通大众没有太多专业知识,所以投资一定要分散投资,进行风险的规避。一般来说资金可以分为三种,短期资金、中期资金和长期资金。短期资金一般用来投资变现快、比较稳定的产品,如货币基金;中期资金可以投资一些收益稍高一点的品种,比如债券、债券型基金和银行理财产品等;长期资金可以进行收益最高,但风险也最大的产品,比如股票、长期债券、股票型基金等。当然如果有精力的话,也可以用一定比例的钱进行股票、权证、期货等高风险高收益产品的投资。但有个原则,就是这部分钱如果全部损失了也不至于影响到正常的生活。

戒贪,财富不是天上馅饼

人都有贪婪的一面,没有房子住的时候总是想要有个50平方米的房子就很好了,但是有了50平方米的房子之后又想有100平方米,然后又想拥有自己的别墅,很难有真正满足的时候。贪婪容易让人失去自己,让人忘记自己最初的目的,贪婪的后果往往是要付出沉重代价。

在遥远的古代希腊,就有一个关于财富的神话,告诫人们如何对待财富。

在米达斯国,国王想变得更有钱才能让自己快乐,于是和神商量让自己拥有神奇的力量。神答应了他,让他自己的手指头无论碰到什么东西,那东西就立即变成黄金。在拥有了“金手指”后,国王的快乐并没有持续多久。他痛苦地发现,自己既不能吃,也不能喝,美味在他嘴里变成了黄金,最糟糕的是他亲吻自己的女儿时,最爱的女儿也变成了黄金。国王这才意识到真正让自己快乐的并非是金钱,神答应了他的忏悔,恢复了他平静而幸福的生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的索取要有一定的限度,如果过分地追求金钱,就会失去自己原有的乐趣,在金钱的追求上要适可而止。

这是最古怪的难题之一:理财并不困难,很多人却总是弄得一团糟。如果我们想积累财富,要做的就是养成健康的储蓄习惯:手上握有一批互惠基金,外加有一点点时间。事实上,迈向成功的步伐并不沉重,所涉及的问题也不错综复杂。为什么很多人还会栽跟头?很大的一个原因就在于贪婪的心理。我们从商店满载而归,购物之多超出了原先的计划。我们不愿自己做饭,所以就去下馆子。我们从商品目录上看到一样东西,一冲动就买了下来。尽管如此,我们想成功理财至少也要有一点点自我控制,尤其是在节制欲望、为将来而存钱时。

在投资理财的过程中,贪婪是大忌,一旦被贪念占据了上风,就很难把握住自己的投资方向和投资额,很容易成为投资浪潮中的牺牲品。

股神巴菲特曾经说过一段名言:“恐惧和贪婪这两种传染性极强的灾难的偶然爆发会永远在投资界出现。这种流行病的发作时间难以预料,由于他们引起的市场精神错乱,无论是持续还是程度同样难以预料。因此,我们永远无法预测任何一种灾难的降临或离开。我们的目标应该是适当:我们只要在别人贪婪时恐惧,而在别人恐惧时贪婪。”

巴菲特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投资家,他依靠股票、外汇市场的投资成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富翁。他倡导的价值投资理论风靡世界。价值投资并不复杂。巴菲特曾将其归结为三点:把股票看成许多微型的商业单元;把市场波动看做你的朋友而非敌人(利润有时候来自对朋友的愚忠);购买股票的价格应低于你所能承受的价位。“从短期来看,市场是一架投票计算器。但从长期看,它是一架称重器”——事实上,掌握这些理念并不困难,但很少有人能像巴菲特一样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下去。巴菲特似乎从不试图通过股票赚钱,他购买股票的基础是:假设次日关闭股市、或在5年之内不再重新开放。在价值投资理论看来,一旦看到市场波动而认为有利可图,投资就变成了投机,没有什么比赌博心态更影响投资。

贪婪在股市投资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了解投资者心理的人都知道,只要没有什么变故,绝大多数投资者一进入股市一般就不会再离开了,将就此与股市共生存,长相守。股市将以其独特的魅力使绝大多数普通投资者对其产生一种“恋”的情结,并反映到各自具体的操作中。

(1)当上涨行情运行完毕,转入到调整下跌阶段之后,绝大多数持有股票的投资者仍会继续留恋之前的上涨。因此,不管行情怎么下跌,不管行情是否已经确实转势,大多数投资者的操作行为仍是持股待涨;直到股票大幅下跌,与其“绝情”后,才可能会被动性地了断。

(2)对曾经(哪怕是好几年前)给予自己“赚过钱”的股票有一种天然的眷恋。对其行情的涨跌给予过多的关注,耗费太多的精力,并时时把该股目前股价与之前“赚钱时”的股价作比较,甚至把价格比较的结果作为买卖依据。

(3)受思维意识的影响,对自己以前操作成功的经历念念不忘,而对之前操作失败的经历却刻意回避与淡化,从而对股市的认识和在具体操作上经常会“在同一个地方摔跤”。其实,股市中失败的教训比成功的经验更宝贵。

(4)受看涨、看高心理的影响,对行情的高端价格有着极强的好感。大多数投资者都能讲出中国船舶的股价是200多元,但很少有人知道目前最低价的股票是什么,股价又是多少。

(5)对分析师给予所谓的目标价往往“一见钟情”。如果目标价是20元,即使行情到了19.90元也“打死不抛”,因为还有0.10元的目标没实现。须知,目标是可能实现的,但也是可能实现不了的,况且分析师们的目标价会随时修正。

(6)对过去的报表数据有着深厚的恋情,经常会出现“这个股票业绩这么好,为什么不涨?为什么还跌”的疑惑。须知,报表数据总结的是过去,股市投资永远是站在现在看未来。在投资创造价值的时代,行情更重视的是还未披露的报表数据。

(7)对市场传闻与小道消息有着浓厚的兴趣。常识告诉我们,市场的信息链永远是不对称的,当消息流传到普通投资者层面上,此消息要么是已经滞后了的,要么是别有用心的,十有八九是虚假的。

(8)对行情的头部价格有着深刻的记忆,总想着已经到过这个价格,后面还应该再到这个价格甚至更高,但行情的实际表现往往是“过了这个村,没了那个店”。对股市的“恋”、对股票的“恋”、对行情上涨的“恋”是许多投资者共有的一种特征,但“恋”过了头,就变成了“贪”。“贪婪”正是股市投资之大忌。

贪心,更不能贪得无厌。投资不能过于贪心,否则将由“1%的贪婪毁坏了99%的努力”。老子在《道德经》中曾云:“不知足虽富亦贫。”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人的一生要有“三戒”,其第三戒是:“既及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得”就是贪得。

贪婪是投资理财的大忌,财富不是上天的馅饼。不要把投机错当成投资,有些要靠运气才能赚钱的行当最好不要轻易涉足,在还没有把握一项投资的真实情况时不要轻易把钱投入。在投资的时候,一定保持理智的头脑,不要觉得一个产品稳赚不赔,就全部投入,这样会让你承担的风险变得很大,已经超出了你能够承担的能力,不要被一时的利益冲昏了头脑。不要为了获得再多一点再多一点的利益错过了最好的卖出时机。

别跟风,不做盲目的“群羊”

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远处有更好的草。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不经意地受到“羊群效应”的影响。

经济学里经常用“羊群效应”来描述经济个体的从众跟风心理。因此,“羊群效应”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或许很多人会对此嗤之以鼻,人类的智慧当然远远高于这些平常动物了。可事实是在日常生活中,“羊群效应”也很容易出现在我们自己身上。最常见的一个例子就是进行投资时,很多投资者就很难排除外界的干扰,往往人云亦云,别人投资什么,自己就跟风而上;而在结伴消费时,同伴的消费行为也会对自己的消费产生心理和行为上的影响。

年近40岁的贾先生在黑龙江省一家事业单位工作,夫妇二人收入稳定,又比较节省,家里渐渐有了二十几万元积蓄。贾先生说:“家里的钱一直存在银行吃利息,也没想过投资。最近两年,周围的朋友纷纷买房、买股票、买基金,我们也动心了,跟着跑去看房子、看股市,年初买了一套小面积公寓,也不知能不能赚钱。”

目前,像贾先生一样存在从众心理盲目投资的人士不在少数,他们没有时间、精力和专业能力来应付越来越复杂的金融环境和金融产品,又不懂得向专业人士寻求帮助,长此以往,难免因财务问题处理不善陷入困境。

随大流是很多人的习惯,你看人家都这样了咱也学人家吧。这样的观点永远也发不了财。

在不了解投资内情的情况下,不要盲目地跟风,我们一定要找人少的那条路走,大家都“扎堆”而去的地方未必是好地方;投资也不能跟风盲动,一定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投资方式。

股市是“羊群效应”的多发地。股市的财富效应,让许多人觉得遍地是黄金,关键就是你的眼光和信息准不准,于是“宁可犯错,也不能错过”成为许多散户共有的心理,他们一是推崇身边的投资高手,二是盲目迷信各种来源的小道消息。

在持续上涨行情引发的“财富效应”下,越来越多的个人加入到证券投资行列中。相比老股民,新入市的投资者通常对证券投资缺少清晰、全面的了解,相关知识也比较匮乏,尚未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容易盲目地、非理性地开展投资活动。

“听别人推荐”和“随大流”是在新入市者投资行为中普遍存在的两类现象。很多新手尚未掌握基本投资知识就急于开始投资,并对周围一些获得较好收益的投资者、专业证券机构存在“崇拜心理”,导致他们在进行投资决策时都出现了仅听别人推荐就购买某只股票或追随大多数人购买同一只股票的情况。这也是投资者对自己的判断、决策能力缺乏自信的表现,而要想树立自己对投资决策能力的自信,投资者就必须学习并掌握相关证券投资知识。

但事实上对于处在信息不对称和市场劣势的散户来说,要想成功地连续跑赢机构和大盘并不那么简单。很多在公开场合经常吹嘘自己的投资如何成功的人,往往挑选的是自己一部分成功投资的“亮点”在大家面前炫耀。有的人都有过一些成功投资的经历,但是对于自己投资失败或是不足的经历,他们就很少向朋友和同事们透露。

因此如果当你遇到这样的投资高手,切勿因为他们的只言片语就觉得别人总是赚钱比自己多,赚钱比自己快,影响了自己的正常心态。

而现在坊间流行的小道消息也同样值得投资者戒备。随着网络的普及,“消息”正以我们不曾觉察的速度影响着我们的投资决策。那些没有实际操作经验的新股民,最喜欢的就是从各种网站的股票、基金论坛上捕风捉影,有的人甚至愿意花上不菲的价格购买“机密信息”。结果就是很多人陷入了炒股只炒“代码和简称”的误区,一不知道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二不了解公司的财务状况,只是凭借一些似有似无的小道消息就敢扑下自己的数十万资金,犯错不怕,只担心错过,误了赚钱的好时机。对于这种小道消息带来的“羊群效应”,投资者还是远而避之为好。

要记住,任何投资行为都存在一定的风险,投资者只有在了解自己、了解市场的基础上作出适合自己的投资决策,才是对自己负责任的表现。任何盲目听从他人意见或“随大流”的行为,非但不能降低投资风险,反而会给自己的投资带来更大的损失。

要想成为理财高手,必须要克服自己的从众心理,不能盲目跟风,不仅在投资时要克服从众心理,在日常消费中也要克服这样的“小毛病”,让自己的理财能力体现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