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走出无差别教养的误区
- 女孩养气质,男孩养志气
- 静涛
- 5912字
- 2017-11-23 14:46:39
教育儿童通过周围世界的美,人的关系的美而看到的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诚实,并在此基础上在自己身上确立美的品质。
——前苏联霍姆林斯基
不可忽视的中性化危机
很多家长在聊天的时候,会达成这样的共识:现在女孩的穿着、行为越来越像男孩子,喜欢穿着男士型号的运动衣,还和班上的男生以“哥们”互称;而小男孩,则开始喜欢上打扮了,流行穿粉色的T恤,每天早上一定要经过“精心打扮”才肯出门,保湿霜、啫喱膏都是男孩的法宝,个别男生的耳朵上还扎了耳洞。
男孩过于软弱,女孩则表现得积极进取,在现在的学校中普遍存在着这样的问题。问题出现在哪里?有些专家特地对此进行调查,并了解到了其中更严重的问题。
其一,对学习感兴趣的男孩在减少
一所重点中学的女高中生提到:全年级17个班级的900多人中,成绩位于全年级前50名的学生中,女生占到了3/4,而且成绩排到末尾的男生人数也比女生多。这位女高中生感到:班里大多数女生都表现得努力、认真、刻苦并严格要求自己,而相比之下男生则表现得缺乏自制力。有的男孩上课时会走神,发现成绩落后了也不思进取,甚至是自暴自弃,对成绩无动于衷了。
其二,男孩不再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有的教育专家认为,现在的男孩在教育上出现了一些问题,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男孩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遇到的老师大部分都是女老师。女老师喜欢听话的男孩,不太喜欢那种调皮捣蛋的男孩。而男孩的教育恰恰需要的就是宽松,不可以用很僵化的要求去管理。“男孩子要有抱负、有信念、更需要粗狂和豪迈。”
其三,男孩的抗挫折能力弱化,没有承担责任的意识
有一位老师深切地体会到,现在的男孩子和过去相比,男子气概弱了很多,没有表现出男子应该有的个性出来。“现在的男孩子很柔弱,缺乏责任和担当,遇到了不顺心的事情,情绪就会表现出来。”有些男孩说话的时候扭扭捏捏,生气就跺脚,真的是和女孩子没有什么区别了。
调查显示,父母对女孩的教育方式越来越趋于男性化,比如鼓励女孩在和人交往的过程中影响他人、领导他人。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男孩在不同程度上很明显表现出了女孩的阴柔气质。这种情况在校园里已经不算少数,教育中出现的性别趋同化,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足以引起社会的深思。
这种现象不仅仅出现在中国,目前在全世界都已经出现了这样的趋势。美国有一个《男士健康》的杂志就曾经做过“美国男人心中最具性感的50位女人”的调查,结果显示,如今在男人的眼中对女人的评价标准也已经发生了改变,那些以容貌骄人的明星们都排到了30名之后,美国的第一夫人希拉里因其“有权力和自信心”而排名第一,相貌平平的政界精英奥尔布莱特居然排名第六。
女性群体的男性化以及男性群体的女性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独特的青年文化现象。对此,足以引起家长的思考,难道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性别真的可以忽略不计吗?
答案是否定的。作为父母,千万不要忽视男生女生教育方式的差异。教育,需要更好地尊重性别差异。
1.面对儿子,父母要做出“阳刚”的示范
爸爸平时工作再忙,也要抽时间陪孩子。告诉孩子男孩有着意想不到的力量,将来可以开汽车、开飞机,还可以坐火箭……周末的时候,带着他去爬山、去运动场、去骑行,等等。久而久之,性格柔弱的男孩也会慢慢了解自己的力量,逐渐成长为真正的男子汉。
2.面对女孩,培养女孩的自信心
大多数女孩都是敏感的,一旦她感觉到别人忽略了她,就会认为是别人不喜欢自己了,从而产生强烈的负面情绪。
女孩小的时候都是妈妈的“小跟屁虫”,总是格外地依恋妈妈。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女孩的眼界也在逐渐开阔,她们的注意力开始更加关注、探索未知的新鲜事物。
那么,作为父母,应该怎样做呢?
一位父亲介绍了自己的经验:
从女儿上小学开始,我就注意鼓励和夸奖她,对她做事的态度进行肯定。
这位父亲的教育方法就非常科学。这时如果父亲总是夸奖女儿漂亮,那女儿会很容易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外表上。父母对女儿品质的夸奖,可以为女儿指引正确的努力方向。
时时把控孩子的性取向
无论男孩女孩,在幼儿期都不会对自己的性别表示出多大的关注。因而,导致孩子表现出异常性别取向的原因多半来自周围的环境,父母和家庭的影响最为直接,其次就是影视、报刊等传播媒介对孩子的影响。作为父母,把控孩子的性取向至关重要。
很多父母在孩子尚未出生之前,就会对孩子有了一种性别的企盼。有一些父母生了个男孩,却偏偏想要个女孩,于是就违背客观事实,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打扮孩子,使孩子的性心理扭曲成长。
影响孩子的性别取向的因素主要有:
1.孩子对父母的感情
顺应异性相吸的天然原则,男孩一般会多少有恋母的情结,女孩会更趋向于恋父的情怀,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是如果孩子过于恋父母的话,则将来长大后会对同性更有好感,很容易出现同性恋的倾向。
2.父母的性别角色
如果父母双方所扮演的不同的性别角色比较规范的话,孩子就会感受到父母各自的优秀品质,会加深对父母的崇敬和爱慕。但是父母的性别特点不可过于悬殊。比如父亲过分男性化,母亲总是一副女性柔弱的样子,孩子会觉得父亲“高不可攀”,母亲看上去羸弱可怜,这样的孩子将来就很难对异性产生好感。
因此,作为父母,在孩子小时从小就该给孩子立一个明确的性别指示牌。让孩子知道自己的性别,并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
事实上,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性教育都感到头疼,觉得不知道如何向孩子说明,而且即便是有所关注,也是将目光投向生理方面。性教育该怎样进行,它的缺失会造成哪些问题,都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如果孩子从小对性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把它看作是正大光明,那么他就倾向于发展成为正常、健康、幸福的人。
性教育应该是要结合性别角色进行的。性别角色的教育,就是让不同性别的孩子展现出与性别相应的特点,即符合“原型要求”,男孩子就要体现出阳刚之气,女孩子就应该表现出阴柔之美。人类学家认为:人的生理性别是天生的,而心理性别则在于后天的教育,这尤其取决于儿童期接受的成人的影响和教育。
在日常的生活当中,家长还有其他的人常常会很自然地对孩子的性格给予指导,比如给女孩穿粉色的衣服,给男孩穿蓝色的衣服;把男孩称为“大胖小子”,把女孩成为“小毛丫头”;当男孩摔倒了的时候,父母鼓励他自己爬起来,当女孩摔倒了之后,则被父母抱起来。通过这些提示让孩子明白了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
通过对孩子进行教育,让他能够明确自己所要扮演的性别角色,以及在这样的一个角色下他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应该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怎样尊重异性以及和别人的交往合作。如果孩子在幼年的时候就遭遇性别的认同障碍,对性别的认同出现模糊,长大之后的性取向就很可能出现大问题。
大力和小蕾是一对双胞胎兄妹,爸爸妈妈都注意到了对孩子的性别指导,同时还鼓励孩子向对方的优点学习。有一次家里的暖气管跑水了,大力表现得很勇敢,主动跑上前去堵住水龙头,爸爸妈妈高兴地表扬了他,还告诉小蕾要像大力学习。家里做卫生的时候,小蕾把桌子擦得干干净净,爸爸妈妈就告诉大力应该多向妹妹学习。
两个孩子在这样的取长补短中快乐地成长着:大力吸取了女孩的优点,做事粗中有细;小蕾则吸取了哥哥的优点,表现得落落大方。
像大力、小蕾他们父母这样的做法是可取的。性别没有优劣,但是各具特色,不论是男孩或是女孩,都应该在发挥自己性别优势的同时,注意学习异性的优点,克制自己性格上的弱点,完善全面的人格。这种“双性化”的发展是在保留本性别固有的特征基础之上,糅合异性优秀特征的发展。
无论男孩女孩,既能够认可自己的性别,又善于吸收异性的优点,这才是一种真正的性别平等教育。
男孩女孩的差异化教育
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家长都希望他们会成长为一个正直、善良、勤劳的人。与此同时,还希望女孩更加温柔富有同情心,希望男孩能更加坚定、果断。家长们都抱有这样的愿想,差异化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如果在孩子小时候不能为这些品质打好基础,当他们在成人之后很可能就负担不了家庭和社会的角色。比如,男孩在小的时候如果没有经受过锻炼,成家之后就干不了最起码的家务活,把家庭的责任推卸开。同理,女孩如果过于独立自主,缺少温和、耐心和宽容,将来便不可能照料好家庭。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是为他们的一生着想,为他们做长远的规划,这样他们才能赢得一生的幸福。
著名思想家卢梭说:
既不能说一种性别完全不同于另一种性别,又不能说两种性别完全一样,也不能说某种品质隶属于某种性别,男性和女性具有这些品质的程度应有所不同,因此培养男孩和女孩的目标、方法和途径应有所不同。
男孩女孩的发育很早就表现出生理上的差异,体能也不一样。男孩一天的能量总消耗略高于女孩,他们通常会跑得比较快,臂力也比较好。而女孩的平衡感比较好。男孩的游戏通常比女孩的游戏更紧张激烈,喜欢玩打仗的游戏,女孩则主要是玩和生活有关的比较平静的游戏,比如过家家等。
如果问一个女孩将来想做什么,女孩会说想当医生、老师、芭蕾舞演员,而男孩的回答则是宇航员、飞行员、科学家、警察等。孩子所倾向的职业与他们的性别有很大的关系。
在成人看来,女孩对成年人有很大的依赖性,而男孩则有很大的攻击性和独立性。虽然孩子将来的发展与先天因素有很大关系,但是教育却起着决定的作用。很多家长觉得自己对待男孩女孩的教育都是一样的,实际上不是的。
男孩与女孩这些天生的差异促使家长不得不去思考:怎样促进不同孩子的心理发展。当男孩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父母习惯于和孩子进行交流,而女孩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父母则给予更多的安慰。在家庭中,女孩似乎总会比男孩得到更多的温暖、关怀和鼓励,受到表扬的时候也比较多,而男孩受到惩罚的时候相对更多。可见,在对待男孩与女孩的教育问题上,还是需要遵从他们的性别特点,找到最适合的教育方式:
方式一:父母分别做男孩女孩不同的偶像
通常来讲,女孩性格的形成受母亲的影响是最大的,男孩性格的形成受父亲的影响是最大的。
有的妈妈喜欢乱发脾气,经常对家人大喊大叫,给家庭制造一种不祥和的气氛。而有的妈妈对待家庭成员都很亲热,对丈夫很尊重,并且尽力教育孩子,让家庭有凝聚力。两个不同的妈妈肯定会培养出两个不同的女儿,第一个妈妈培养出来的女儿肯定不能把家庭照顾得细致周到,而第二个妈妈培养出的女儿在将来一定是个好妈妈,她会把一种宽大友爱的气氛带到自己的家庭中。
同样的道理,如果作为父亲总是逃避对家庭的责任,对待家人粗暴且漫不经心,那男孩在将来长大之后也会具有这些特点,不能成为家庭的顶梁柱。如果父亲在家中能够很好地扮演自己的角色,主动承担更多的责任,耳濡目染下的男孩在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当然,母亲对儿子的影响,父亲对女儿的影响也同样重要。母亲那种鲜明的女性气质同样有助于男性气质的影响,父亲的那种男性气质则有助于女儿表现出女性气质。因此,双亲对子女的影响都是十分重要的。
方式二:分配给男孩女孩不同的家务劳动
父母在给孩子安排家务时也要考虑到孩子的性别。对于男孩,可以让他做一点力气活,女孩则可以帮助妈妈摆摆餐具,洗洗毛巾。
妈妈可以带上女儿让她一起来做饭,还可以教她学一点纺织、刺绣方面的知识,教她发现自己身边美好的事物,并尽可能地把美带到家庭生活中来。在与女孩的劳动过程中,妈妈要鼓励女孩爱护小动物和植物,教给女儿用温和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而对于男孩,家长可以让他到黑灯的房间去取眼镜,让他帮妈妈背书包,帮爸爸修理椅子等等这样的活动。家长在教育男孩的过程中不要忘记他是未来的男子汉,是家庭的支柱,所以对他不要娇惯,要给他展示意志和勇气的机会。
正面管教:找到合适的教养方式
婴儿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已经被性别化了。父母从孩子出生开始就将孩子安放在符合他性别的世界中。家长给小女孩穿上色彩柔美的衣服,戴上漂亮的饰品,而男孩的服装,无论从样式还是色彩都非常简单,并且毫无装饰。
毫无疑问,每个人的成长都是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一个孩子是男是女,他们自己起初并不了解,而这种性别的认同意识是在后天的养育过程中由大人灌输的。生理性别是天生的,但心理性别是与社会交互影响的产物,它会随着时间和文化的不同而改变。
时代的不同,社会对性别的态度也会产生变迁,以至于家长需要以不同的教养方式来养育子女,以期被社会所接纳。社会早就为男孩和女孩规定好了,他们所要在社会扮演的角色从一出生的时候就注定了。当小男孩在玩布娃娃的时候,就会被认为是将来没出息的晦气兆头。
对于孩子来说,只有父母能够影响他的一生。而父母与孩子之间亲子关系的质量高低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育的成功和失败。要想帮助孩子找到适合他们的好的教育方式,需要家长做些什么呢?
1.家长要读懂自己的孩子
有的人把孩子形容为一本书,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孩子的内心世界实际上非常丰富,可惜很多家长并不留心去了解,也不给孩子表现自己的机会,这样的教育就是缺乏互动。家长首先做到了尊重孩子,才会得到孩子发自内心的尊敬和认可。因此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应该养成平等协商或谈判的风气,凡事坐下来心平气和地沟通一下,再难以逾越的鸿沟都可以顺利地抹平。
2.要尊重孩子,并且允许孩子犯错
心理教育学专家经过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一个人只有在自尊自愿的状态下,才能够释放出自身的潜能。父母要懂得尊重孩子,把他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孩子才能逐渐培养起珍惜自己权利的意识。
相信每个孩子最初的心扉都是向父母敞开的,但是往往是因为不耐心的父母口无遮拦地抱怨甚至责骂,使孩子向父母关紧了诉说心意的门,他们情愿与自己的小伙伴去诉说,也再不愿意向父母透露一个字。可怜的父母虽然是多么地爱自己的孩子,却始终不能走入孩子的内心。
孩子在犯了错误之后,往往都会有些后悔甚至自责,这个时候如果父母以宽容抚平孩子内心的不安,并适时进行教育,相信孩子一定能够将父母的教诲牢记在心。父母不要奢望自己的孩子不犯错,因为当孩子犯错的时候,恰好就是我们要教他的时候,这是实行教育的黄金时刻,聪明的父母一定会抓住这最好的教育时机。可惜的是有些父母并不懂得这个道理,看到孩子犯错误了,顿时火冒三丈,失去了冷静,只顾得生气忘记了教育。父母这样的态度,也可能使孩子因为恐慌而做出撒谎、抗拒,甚至出走的举动,导致问题复杂化,甚至会演化为一场悲剧。
3.对孩子的任何行为都要表现出宽容和鼓励
宽容对孩子的感动胜过惩罚的教育,对孩子的鼓励和肯定,会促进他发现自己的长处和能力,继而对自己更有信心。
无条件地爱孩子,相信每一个孩子都会成为好孩子。每个孩子都蕴藏着有待挖掘的巨大的潜能,做父母的一定要让孩子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他们能够获得更多的成长喜悦。
教育的方法不是千篇一律,而是要根据孩子不同的个性制定不同的教育原则。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才是最佳的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