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赞赏——世界上最有效的教育法则(7)

批评的目的绝不是使孩子心灰意懒、垂头丧气,而是帮助孩子认识错误,丢掉缺点,大踏步地前进。批评孩子的目的绝不是自己出出气,而是为了教育孩子。批评孩子也绝不是单纯因为孩子伤害了家长,不是因为孩子的过失给自己丢了面子,使自己伤了心、生了气,而是因为孩子的思想言行违背了社会的道德要求,如果不及时给以强刺激,孩子的缺点、错误就会越来越严重。为了挽救孩子,为了使孩子得到警戒才批评孩子。如果这个目的自始至终十分明确,家长就会理智、冷静地对孩子进行批评,而不会为出气说出出格的话、做出过火的行为了。

(2)要尊重孩子的人格

孩子犯了错,家长在批评孩子时往往有很强的唯我独尊意识,批评刚刚开始,双方已出现了严重的心理壁垒。家长不要忘记,孩子也有他自己的情感和人格。批评并非是横眉立目、训斥、挖苦,是以理服人,而不是以威压人。

有些家长批评孩子像以前的警察审问犯人一样,气氛过分紧张,甚至连吼带叫“当初我就不该生你!”“闭嘴!你这个小混蛋!”……同时,伴随着圆睁的双目和尖厉的叫喊,这些表情、动作构成一个强烈的刺激,使孩子对这些话终身难忘。他们可能会因此认为:原来爸爸妈妈是这样看待我的。他们怎么能接受你的批评教育呢。因此,家长在批评孩子的时候一定要尊重孩子的人格,要注意谈话时的表情,要消除孩子对待批评的自我防护意识,从而形成宽松的谈话氛围。

(3)要让孩子知道自己为什么挨批评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尤其是孩子,更容易犯错误。作为父母,当孩子犯错误时,不要急于批评,先要问一问原因。不能只是一味地责骂,那样只会更加伤害孩子。家长在问清楚孩子犯错的原因后,要及时对孩子说明他的错误所在,这样才能使他们充分地反省,改正错误。

(4)要让孩子明白,怎样做才不会再犯相同的错误

批评的目的,不在批评本身,只是批评,并没有多大的意义。有经验的父母,对犯错误的孩子不会一味简单地批评、训斥、指责,而是像知心的好友和有经验的顾问一样,坐在孩子身旁,耐心地启发、引导孩子,帮助孩子弄清自己错误所在,自愿表示在今后如何改正、不再重犯。这样比直截了当地批评更容易使孩子接受,也更能提高孩子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

(5)要注意态度

孩子犯了错,家长往往比较生气,一气之下就会又打又骂,这样不好。孩子犯错误,家长生气是可以理解的,但打骂孩子却是不正确的。家长不姑息、不纵容、严格要求孩子是完全正确的,但讽刺、挖苦孩子却是错误的。要取得批评的效果,家长一定要注意态度,不少家长失败不是因自己的动机而是因自己的态度。对孩子的批评可以严肃,但不能粗暴,是真诚的、善意的,孩子就容易接受,这才有利于孩子改正错误。如果孩子感到你是成心与他过不去,你说多少也没有效果。

孩子不接受批评往往不是因为家长的道理不对,而是因为他们不能接受家长那咄咄逼人的态度。孩子犯错误,父母如果能选择合适的时间、地点进行批评、教育,会更容易达到预期目的,收到较好效果。如:放学后单独与孩子谈谈,在与孩子一块回家的路上聊聊,打电话与孩子说说等。如果不分时间、地点、场合地训斥、指责,只会挫伤孩子自尊,引起他的反感,甚至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6)要公正合理、恰如其分

有些家长看到孩子犯错误就急了,批评起来过火,以为这样的强刺激对孩子会起到较深刻的教育作用。殊不知,越过火孩子越反感,并不能取得应有的教育效果。所以,批评更要慎重,更要讲究方法,应该做到既严肃又耐心,使孩子心服口服。要使孩子心服口服,批评就必须公正、合理、实事求是,是一就是一,是二就是二,不要以为说得越多越好。

“你算完了,我从没见过像你这么笨的孩子”;

“你算完蛋到家了,这一辈子全完了”;

“你真浑蛋透顶,不可救药”。

这样的过火语言只能使孩子感到无所谓,反正我的错误没那么严重,爱说什么说什么吧,于是给你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不往心里去。孩子认为你无非就是撒撒气而已,批评的效果无形中就降低了许多。当然批评、惩罚太轻也不行,太轻不足以引起孩子警惕。最好的办法就是调查清楚,合理、公正、适度地批评。所谓“度”就是质与量的界限,超过了度就会走向反面。家长的批评一定不要夸大其词,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

(7)要一分为二,不要全盘否定

家长批评孩子的时候爱犯的一个毛病就是全盘否定。因为孩子犯错误就把孩子说得一无是处,这对教育孩子也是无益的。孩子小,有缺点、犯错误是正常的,绝不要一见孩子犯错误就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其实孩子不是从小到大都只做错事,必定还有许多可取之处。如果我们只针对眼前的错事指责他,而忽略了他的优点,就很容易让孩子觉得大人眼中只看到他不好的行为。我们对孩子应该有个全面的认识,孩子有缺点,也有优点,犯错误不等于一切全完了。有了错误的行为不等于动机全是坏的。有时孩子犯错误是好心办了坏事,有的是经验不足,有的是能力不够。我们在批评时一定要客观分析,一分为二地对待孩子,尤其不要把孩子看死了,要用发展眼光看孩子,相信孩子会有变化,这样才有利于孩子的进步。

18.孩子,请学会为他人喝彩

嫉妒是人类心因动机之一,每个人都会产生嫉妒,而且是从儿童时期就开始了。随着人的成长和成熟,很多人对嫉妒情绪有了认识,能够进行自我调控,因而表现就不一样了。这样看来,嫉妒心强,爱嫉妒别人只是孩子心理不成熟的一种表现,家长不必过分担心,只要引导得法,孩子的嫉妒是不难克服的。

家长应如何疏导孩子的嫉妒心理呢?如何帮助孩子将嫉妒程度降至最低限度,帮助他将嫉妒心转化为其他具有建设性的感情呢?

(1)让孩子明白嫉妒的危害

既然嫉妒是一种不良的心理,父母就应该让孩子明白嫉妒的危害。嫉妒主要有两方面的危害:一是破坏人际关系的和谐。当孩子嫉妒一个同学时,他就不会对那个同学表现出友善的行为,两个人的关系必然冷淡。因此,孩子嫉妒的同学越多,造成的危害就越大。二是嫉妒会让孩子心里感到痛苦。一个嫉妒心强的孩子由于老是想着别人的事情,常常会陷入苦恼之中不能自拔,时间长了会产生自卑,甚至可能采取不正当的手段去伤害别人,使自己陷入更恶劣的处境。

让孩子明白嫉妒的危害,目的是让孩子知道,嫉妒他人其实是一种庸人自扰,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同时,父母可以教育孩子正视别人的长处,容忍别人比自己出色。

(2)教育孩子承认差异

父母要教育孩子,现实中的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不是表现在这方面,就是表现在那方面。如果孩子只看到自己的优点,看不到别人的优点,就会接受不了别人超过自己的事实,要使自己在某方面好起来,只有靠自己奋进努力。父母可以教育孩子正确看待自己,不要过高地看待自己,也不要过低地看待自己。千万不要用贬低孩子所嫉妒的对象来减轻孩子的嫉妒心理,那样反而会导致孩子过多地注意别人的不足而放弃自己的努力。

(3)让孩子发挥自己的优势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虽然某些方面自己不如别人,但是,却有可能在其他方面超过别人。父母教育孩子学会全面地认识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也要正视自己的不足,做到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不断提高自己。

父母应教育孩子经常反问自己:“我现在各方面表现如何?”“我有什么优点?”“有什么缺点?”“我能再前进一些吗?”“我的成绩还可以提高吗?”“我是否应该听取爸爸妈妈的意见?”等。同时,教育孩子在班上给自己寻找追赶的榜样,看到别人的长处,发挥自己的优势去追赶他人。

(4)正确对待别人的成绩和进步

教育孩子正确对待别人的成绩和进步。如果别人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应该正确看待,要看到其中的艰辛,但对于别人的成绩,不要过分在意,更不能采取贬低、打击的态度,而是要抱无所谓的态度,奋发图强,超过他人。如果孩子能够客观地看待别人的成绩和进步,孩子就可以克服嫉妒的心理。

(5)让孩子充实自己的生活

嫉妒往往会消磨孩子的时间,如果孩子学习、生活的节奏很紧张,生活过得很充实、很有意义,孩子就不会把注意力局限在嫉妒他人身上。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充实生活,让孩子多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使孩子把精力放在学习和其他有意义的事情上。

总之,家长不要过多地指责孩子,应该帮助他分析每个人的长处和不足;应该让孩子知道,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发现什么方面不如别人就应该虚心地学习,努力地提高自己;也不要过分地夸奖或炫耀孩子的长处。过分地夸奖或炫耀孩子的长处,时间久了,易使孩子产生“我比谁都强”的心理,很难接受别人超过自己的事实。大人在夸奖孩子时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要夸大其词,并在表扬孩子时应指出其不足之处。家长应将孩子的嫉妒心转化为竞争意识,即让孩子把注意力放在怎样赶上别人的进取心上。让孩子找出自己落后的原因不在别人,而在于自己,应该不断地提高自己,充实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中得胜。

19.管教的艺术——在恰当的时机对孩子进行不同的教育

教育是一种手段,甚至是一门艺术。成功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会把握住时机,用寥寥数语就教育了孩子;而失败的父母总是在不厌其烦的唠叨中对孩子进行灌输式教育,不仅遭到了孩子的厌恶,甚至还影响了亲子关系。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应该懂得教育的艺术,在恰当的时机中对孩子进行不同的教育。以下是几个教育孩子的绝佳时机。

(1)生日时

对孩子来说,生日是最难忘而又愉快的日子。父母为孩子准备生日礼物和美味饭菜的同时,不要忘了生日赠言。生日赠言,既可是书面的,也可是口头的。赠言应使孩子明白一些道理。

(2)就餐时

就餐时,要从小教育孩子珍惜粮食、菜肴,使他(她)明白饭菜来之不易的道理。让孩子在餐桌上学会礼貌和谦让。

(3)交际时

应利用家庭交际的机会,培养孩子文明、礼貌、热情、大方的交际素质。

(4)旅游时

给孩子讲解名胜古迹来历或故事的同时,有意识地教育孩子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不要攀折花枝、乱涂乱写、用食物或脏物投掷动物、乱丢瓜皮果壳等。

(5)家务劳动时

培养孩子爱劳动的良好习惯,可从孩子三四岁时教其洗手帕、铺床、叠被、扫地等入手,然后随年龄增长而加码。

(6)有成绩或过错时

孩子有了成绩,在鼓励的同时要让其看到不足,从而激励其更进一步;有过错,应帮其找出原因,分析危害,并约法三章,使孩子养成知错就改的好习惯。

(7)新学期开始或进入下一个新的学习环境时

此时,孩子会有一种新的学习意识或学习动力,家长若能注意因势利导,会旗开得胜,事半功倍。

(8)享受成功喜悦时

每当孩子取得成功时,家长在祝贺的基础上,对孩子进一步提出明确而具体的高要求,孩子会以此为目的,自觉地去努力,去奋斗。

(9)孩子对某一事情怀有浓厚的兴趣时

只要这种兴趣是正当的,家长都应尽自己的力量在物力、财力、时间等方面予以积极支持。一些发明家、科学家就是这样产生的。

(10)有较大的集体活动时

父母应积极支持孩子参加集体活动,以培养其遵守纪律,加强集体观念。

20.教育小窍门——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理解力

理解是掌握知识的前提。不理解,就不能消化知识,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理解能力在整个小学期间是不断发展着的。小学生已能够理解表现在人们的具体行动中的那些道德品质和行为动机,但评价人物往往还不全面,不能够指出他们喜欢或不喜欢的人物所具有的长处、短处,至于对人物内心冲突,更是缺乏理解。因此,为了提高孩子的理解水平,家长必须从孩子已有的经验出发,引导他们遵循从已知到未知、从简单到复杂、从近到远一系列循序渐进的原则,使理解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把孩子已经掌握的知识与需要理解的知识联系起来是提高理解能力的有效方法。比如,理解某部电影中的特务的本质,我们可以从以往孩子对特务的理解出发,帮助孩子逐步懂得:面貌丑陋、头戴鸭舌帽的或相貌端庄、谈吐文雅的人都可能是特务,也可能不是特务,其本质不在外表而在是否仇恨人民,是否企图破坏和颠覆人民政权等。这样,就能使孩子对特务的本质加深理解。

儿童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思维运算水平还很低,他们还不能理解许多复杂和抽象的概念,家长必须为孩子的学习创造相应的环境,提供适宜的学习材料,让孩子在感受、体验等具体生动的活动中进行学习。

(1)注重孩子的感情培育和性格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