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始计第一】
1.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2.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七计,而索其情。
3.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4.故校之以七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5.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6.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7.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译文【始计第一】
1.孙子说:战争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能不慎重周密地观察、分析、研究的。
2.因此,必须通过敌我双方五个方面的分析,七种情况的比较,得到详情,来预测战争胜负的可能性。
3.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道,指君主和民众目标相同,意志统一,可以同生共死,而不会惧怕危险。天,指昼夜、阴晴、寒暑、四季更替。地,指地势的高低,路程的远近,地势的险要、平坦与否,战场的广阔、狭窄,是生地还是死地等地理条件。将,指将领足智多谋,赏罚有信,对部下真心关爱,勇敢果断,军纪严明。法,指组织结构,责权划分,人员编制,管理制度,资源保障,物资调配。对这五个方面,将领都不能不做深刻了解,了解就能胜利,否则就不能胜利。
4.所以,要通过对双方各种情况的考察分析并据此加以比较,从而来预测战争胜负。哪一方的君主是有道明君,能得民心?哪一方的将领更有能力?哪一方占有天时地利?哪一方的法规、法令更能严格执行?哪一方资源更充足,装备更精良,兵员更广大?哪一方的士兵训练更有素,更有战斗力?哪一方的赏罚更公正严明?通过这些比较,我就知道了胜负。
5.将领听从我的计策,任用他必胜,我就留下他;将领不听从我的计策,任用他必败,我就辞退他。听从了有利于克敌制胜的计策,还要创造一种势态,作为协助我方军事行动的外部条件。势,就是按照我方建立优势、掌握战争主动权的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相应措施。
6.用兵作战,就是诡诈。因此,有能力可以装做没有能力,实际上要攻打可以装做不攻打,欲攻打近处却装做攻打远处,攻打远处却装做攻打近处。对方贪利就用利益诱惑他,对方混乱就趁机攻取他,对方强大就要防备他;对方暴躁易怒就可以撩拨他怒而失去理智,对方自卑而谨慎就使他骄傲自大,对方体力充沛就使其劳累,对方内部亲密团结就挑拨离间;要攻打对方没有防备的地方,在对方没有料到的时机发动进攻。这些都是军事家克敌制胜的诀窍,不可先传泄于人也。
7.在未战之前要经过周密的分析、比较、谋划。如果结论是我方占据的有利条件多,可以有八九成的胜利把握;或者如果结论是我方占据的有利条件少,只有六、七成的胜利把握,则只有前一种情况在实战时才可能取胜。如果在战前不做周密的分析、比较,或分析、比较的结论是我方只有五成以下的胜利把握,那在实战中就不可能获胜。仅根据庙算的结果,不用实战,胜负就显而易见了。
【故事1】笠泽之战
公元前478年,吴国遭受旱灾,“大荒荐饥,市无赤米,而囷鹿空虚”,人民移往东海之滨,以就蒲蠃之食。越大夫文种乘机献伐吴之计,勾践接受文种之计起兵伐吴,临行简选精兵,命一家兄弟四、五人在军中者返回一人;命将患疾病者、老弱者、智力不足以听命者遣返归家。同时斩杀畏缩不前者。其号令军中:有“归而不归,处而不处,进而不进,退而不退,左而不左,右而不右”者,“身斩,妻子鬻”。并以此统一号令,使全军皆有致死战斗之心。
勾践率越军大举攻吴,吴王夫差则率军到笠泽江(今江苏省苏州市松江)抵御。吴在江北,越在江南,两军夹江水布阵。入夜后,勾践抽出部分兵力组成左右两队,令左队溯江而上五里,就地待命;令右队顺江而下五里,就地待命。夜半,令左右两队皆鸣鼓渡江,在水中央待命。吴军获讯越军分两队渡江,遂准备夹击吴军,不等到天明也将军队分为二部,以抵御越军。越王遂率三军,以私卒君子6000人为中军主力偷渡过江,不鼓不噪突袭吴中军。吴中军大乱,于是溃败,越左、右队趁势渡江追击。吴军三战三败,退保吴都,吴国大片土地落入越国之手。
笠泽之战过后,吴越两国军事实力对比发生根本性变化,越国已占有绝对优势。
【故事2】草船借箭
三国时期,曹操率80万大军想要征服东吴。孙权、刘备便打算联手伐魏。孙权手下有位大将叫周瑜,他智勇双全,可是心胸狭窄,很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因水中交战需要箭,周瑜要诸葛亮在10天内负责赶造10万支箭。哪知诸葛亮回答只要3天即可,还愿立下军令状,完不成任务甘受处罚。周瑜想,3天不可能造出10万支箭,正好利用这个机会来除掉诸葛亮,于是他叫军匠们不要把造箭的材料准备齐全,同时派大臣鲁肃去探听诸葛亮的虚实。
鲁肃见了诸葛亮。诸葛亮说:“这件事要请你帮我的忙。希望你能借给我20只船,每只船上30个军士,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1000多个草靶子,排在船两边。不过这事千万不能让你家都督知道,否则就不灵了。”鲁肃报告周瑜,只说他不用准备的材料,绝口不提诸葛亮的计划。两天过去了,不见诸葛亮有一点动静。周瑜想他肯定是完不成造箭任务了。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请鲁肃到船上,说是一起去取箭。随后,诸葛亮吩咐把船用绳索连起来向对岸开去。
那天江上大雾迷漫,对面都看不见人。当船靠近曹军水寨时,诸葛亮命船一字摆开,叫士兵擂鼓呐喊。曹操以为对方来进攻,又因雾大怕中埋伏,就从旱寨派6000名弓箭手朝江中放箭,雨点般的箭纷纷射在草靶子上。过了一会儿,诸葛亮又命船掉过头来,让另一面受箭。太阳出来,雾要散了,诸葛亮令船赶紧往回开。此时顺风顺水,曹操想追也来不及了。这时船的两边草靶子上密密麻麻地插满了箭,每只船上至少五六千支,20条船上的箭,总数远远超过了10万支。鲁肃把借箭的经过告诉周瑜,周瑜感叹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不如他。”
【故事3】马陵之战
战国中期,韩国得到齐国答应救援的允诺,立时人心振奋,竭尽全力抵抗魏军进攻。但结果仍然是五战皆败,韩国只好再次向齐告急。齐威王抓住魏、韩皆疲的时机,任命田忌为主将、田婴为副将率领齐军直趋大梁。孙膑在齐军中的角色,一如在桂陵之战时那样充任军师,居中调度。
魏国眼见胜利在望之际,又是齐国从中作梗,其恼怒愤懑自不必多说,于是决定放过韩国,转将兵锋指向齐军。其含义不言而喻:好好教训一下齐国,省得它日后再同自己捣乱。魏惠王待攻韩的魏军撤回后,即命太子申为上将军,庞涓为将,率雄师10万之众气势汹汹扑向齐军,企图同齐军一决胜负。
这时齐军已进入魏国境内纵深地带,魏军尾随而来,一场鏖战是无可避免了。仗该怎么打,孙膑胸有成竹,指挥若定。他针对魏兵强悍善战,素来蔑视齐军的实际情况,正确判断魏军一定会骄傲轻敌、急于求战、轻兵冒进。根据这一分析,孙膑认为战胜貌似强大的魏军完全是有把握的。其方法不是别的,就是要巧妙利用敌人的轻敌心理,示形误敌,诱其深入,尔后予以出其不意的致命打击。他的想法受到主将田忌的完全赞同,于是在认真研究了战场地形条件之后,齐军定下减灶诱敌,设伏聚歼的作战方针。后来,战争的进程完全按照齐军的预定计划展开。齐军与魏军刚一接触,就立即佯败后撤,为了诱使魏军进行追击,齐军按孙膑预先的部署,施展了“减灶”的高招。他们第一天挖了10万人煮饭用的灶,第二天减少为5万灶,第三天又减少为3万灶,从而造成在魏军追击之下齐军士卒大批逃亡的假象。
庞涓虽然曾与孙膑同受业于鬼谷子先生,可是水平却要比孙膑相差一大截。接连3天追下来以后,他见齐军退却避战而又天天减灶便不禁得意忘形起来,因而武断地认定齐军斗志涣散,士卒逃亡过半。于是庞涓丢下步兵和辎重,只带着一部分轻装精锐骑兵,昼夜兼程追赶齐军。孙膑根据魏军的行动,判断魏军将于日落后进至马陵(今山东郯城一带)。马陵一带道路狭窄,树木茂盛,地势险阻,实在是打伏击战的绝好处所。于是孙膑就利用这一有利地形,选择齐军中一万名善射的弓箭手埋伏于道路两侧,规定到夜里以火光为号一齐放箭。他还让人把路旁一棵大树的皮剥掉,在上面书写“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字样。
庞涓的骑兵果真于孙膑预计的时间进入齐军预先设伏区域。庞涓见剥皮的树干上写着字,但看不清楚,就叫人点起火把照明。他字还没有读完,齐军便万弩齐发,给魏军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打击。魏军顿时惊恐失措,大败溃乱。庞涓智穷力竭,眼见败局已定遂愤愧自杀。齐军乘胜追击,又连续大破魏军,前后歼敌十万余人,并俘虏了魏军主帅太子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