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军争第七】
1.孙子说: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2.故军争为利,军争为危。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军将,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3.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和为变者也。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4.《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之金鼓;视不相见,故为之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人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故夜战多火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
5.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无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6.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译文【军争第七】
1.孙子说,用兵的原则,将领接受君命后,从召集军队、安营扎寨到开赴战场与敌对峙,没有比率先争得制胜的条件更难的事了。“军争”中最困难的地方就在于以迂回进军的方式实现更快到达预定战场的目的,把看似不利的条件变为有利的条件。所以,由于我迂回前进,又对敌诱之以利,使敌不知我意欲何去,因而出发虽后,却能先于敌人到达战地。能这么做,就是知道迂直之计的人。
2.“军争”为了有利,但“军争”也有危险。带着全部辎重去争利,就会影响行军速度,不能先敌到达战地。丢下辎重轻装去争利,装备辎重就会损失。卷甲急进白天黑夜不休息地急行军,奔跑百里去争利,则三军的将领有可能会被俘获。健壮的士兵能够先到战场,疲惫的士兵必然落后,只有1/10的人马如期到达。强行军50里去争利,先头部队的主将必然受挫,而军士一般仅有一半如期到达;强行军30里去争利,一般只有2/3的人马如期到达。这样,部队没有辎重就不能生存,没有粮食供应就不能生存,没有战备物资储备就无以生存。
3.所以不了解诸侯各国的图谋就不要和他们结成联盟,不知道山林、险阻和沼泽的地形分布不能行军,不使用向导就不能掌握和利用有利的地形。所以,用兵是凭借施诡诈出奇兵而获胜的,根据是否有利于获胜决定行动,根据双方情势或分兵或集中为主要变化。按照战场形势的需要,部队行动迅速时如狂风飞旋,行进从容时如森林徐徐展开,攻城掠地时如烈火迅猛,驻守防御时如大山岿然,军情隐蔽时如乌云蔽日,大军出动时如雷霆万钧。夺取敌方的财物和掳掠百姓,应分兵行动。开拓疆土,分夺利益,应该分兵扼守要害。这些都应该权衡利弊,根据实际情况相机行事。率先知道“迂直之计”的将获胜,这就是军争的原则。
4.《军政》说:“在战场上如用语言来指挥会听不清或听不见,所以设置了金鼓,如用动作来指挥会看不清或看不见,所以用旌旗。”金鼓、旌旗都是用来统一士兵的视听和统一作战行动的。既然士兵都服从统一指挥,那么勇敢的将士不会单独前进,胆怯的也不会独自退却,这就是指挥大军作战的方法。所以,夜间作战要多处点火频频击鼓,白天打仗要多处设置旌旗,这些都是用来扰乱敌方的视听的。
5.对于敌方三军,可以挫伤其锐气,可使丧失其士气;对于敌方的将帅,可以动摇他的决心,可使其丧失斗志。所以,敌人早朝初至,其气必盛;陈兵至中午,则人力困倦而气亦怠惰;待至日暮,人心思归,其气益衰。善于用兵的人在敌之气锐时则避之,趁其士气衰竭时才发起猛攻,这就是正确运用士气的原则。用治理严整的我军来对付军政混乱的敌军,用我镇定平稳的军心来对付军心躁动的敌人,这是掌握并运用军心的方法。以我就近进入战场而待长途奔袭之敌,以我从容稳定对仓促疲劳之敌,以我饱食之师对饥饿之敌,这是懂得并利用治己之力以困敌人之力。不要去迎击旗帜整齐、部伍统一的军队,不要去攻击阵容整肃、士气饱满的军队,这是懂得战场上的随机应变。
6.所以,用兵的原则是:对占据高地、背倚丘陵之敌不要作正面仰攻,对于假装败逃之敌不要跟踪追击,对敌人的精锐部队不要强攻,对敌人的诱饵之兵不要贪食,对正在向本土撤退的部队不要去阻截,对被包围的敌军要预留缺口,对于陷入绝境的敌人不要过分逼迫,这些都是用兵的基本原则。
【故事1】宋金六合之战
这是在南宋开禧二年(金泰和六年,1206年)十一月宋金战争中,宋军在六合(今属江苏)击败金军的一次作战。
二年十月,金左副元帅仆散揆统兵九路攻宋。十一月,仆散揆军自八迭滩渡淮,宋涡口(今安徽怀远东北)守将不战而逃,使金军得以长驱直入,濠州(今安徽凤阳东北)、滁州(今属安徽)等相继失守。使在楚州(今江苏淮安)与金军对峙的宋镇江副都统毕再遇陷入被动局面。
毕再遇遂率兵一部进驻淮西江防要害六合,时金军行至距六合25里之竹镇。毕再遇偃旗息鼓,设伏于南门,布弓弩手于城下。金军方至城壕,宋军弓弩齐发,旗鼓并举,伏兵突出,大败金军。金将完颜蒲辣都率十万骑兵重来,进驻成家桥、马鞍山(六合北)后,以重兵围城数重,企图烧坝木、决壕水,被守军以劲弩射退。继而纥石烈子仁与完颜蒲辣都合势集兵攻城,城中矢尽,毕再遇派人举青盖往来城上,金军以为其是守城主将遂争射之,获矢两万余。金军攻城日急,毕再遇率兵依城拒守,出奇兵袭扰金军,使金军日不得息,于是引兵撤退。毕再遇率部乘势追击,追至滁州(今安徽滁县),逢雨雪才撤军回师。
此战是中国战争史上城邑防御战的典型战例,毕再遇先控险要,以逸待劳,采取灵活多变的战法击败金10万大军,其变被动为主动,使六合及楚州一线得到暂时巩固。
【故事2】曹刿论战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拜见。他的同乡说:“这都是居高位享厚禄的人谋划的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有权势的人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上朝廷去拜见庄公。曹刿问庄公:“您凭什么跟齐国打仗?”庄公说:“衣服、食品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来分给别人。”曹刿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庄公说:“用来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不敢虚报,一定把实情告诉神。”曹刿说:“这点小诚意不能被神信服,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明察详审,一定按实情处理。”曹刿说:“这是(对人民)尽本职的事,可以凭这个条件作战。作战时请允许我跟您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齐军擂过三通战鼓后,曹刿才说:“可以击鼓进军啦。”此举令齐军大败。庄公正准备驱车追赶。曹刿说:“还不行。”他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又登上车前的横木望齐军的队形,然后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鲁军奋勇追击齐军。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询问曹刿取胜的原因。曹刿答道:“打仗,要靠勇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减弱,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已经消失了。当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敌方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方的士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齐是大国,难以摸清(它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后来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故事3】晋文公“退避三舍”
晋文公即位以后整顿内政发展生产,把晋国渐渐治理得强盛起来。他希望也能像齐桓公那样,做个中原的霸主。
这时候,正好周朝的天子周襄王派人来讨救兵。周襄王有个异母兄弟叫太叔带,他联合了一些大臣向狄国借兵夺了王位,周襄王只带着几十个随从逃到郑国。周襄王发出命令,要求各国诸侯护送他回洛邑去。列国诸侯有派人去慰问天子的,也有送食物去的,可就是没有人愿意发兵打狄人。
有人对周襄王说:“现在诸侯当中只有秦、晋两国有力量打退狄人,别人恐怕不中用。”襄王于是打发使者去请晋文公护送他回朝。
晋文公马上发兵往东打过去,晋军把狄人打败,又杀了太叔带和他那一帮人,然后护送天子回到京城。
过了两年,又有宋襄公的儿子宋成公来讨救兵,说楚国派大将成得臣率领楚、陈、蔡、郑、许五国兵马攻打宋国。大臣们都说:“楚国老是欺负中原诸侯,主公要扶助有困难的国家才能建立霸业,这可是时候啦。”
晋文公早就看出,要当上中原霸主就得打败楚国,于是他就扩充队伍建立起三个军,浩浩荡荡去救宋国。公元前632年,晋军打下了归附楚国的两个小国——曹国和卫国,把两国国君都俘虏了。
楚成王本来并不想同晋文公交战,听到晋国出兵,立刻派人下命令叫成得臣退兵。可是成得臣以为宋国迟早可以拿下来,不肯半途而废。他派部将去对楚成王说:“我虽然不敢说一定打胜仗,但也要拼一个死活。”
楚成王很不痛快,只派了少量兵力归成得臣指挥。
成得臣先派人通知晋军,要他们释放卫、曹两国国君。不料晋文公却暗地通知这两国国君,答应恢复他们的君位,但是要他们先跟楚国断交。曹、卫两国真的按晋文公的意思办了。
成得臣本想救这两个国家,没想到他们倒先来跟楚国绝交,这一来真气得他双脚直跳。他嚷着说:“这分明是重耳这个老贼逼他们做的。”他立即下令,催动全军赶到晋军驻扎的地方去。
楚军一进军,晋文公立刻命令往后撤。晋军中有些将士不明白,说:“我们的统帅是国君,对方带兵的是臣子,哪有国君让臣子的理儿?”
狐偃解释说:“打仗先要凭个理,理直气就壮。当初楚王曾经帮助过主公,主公在楚王面前答应过:要是两国交战,晋国情愿退避三舍。今天后撤,就是为了实现这个诺言啊。要是我们对楚国失了信,那么我们就理亏了。我们退了兵,如果他们还不罢休,步步进逼,那就是他们输了理,我们再跟他们交手也不迟。”
晋军一口气后撤了90里,到了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才停下来,并布置好了阵势。
楚国有些将军见晋军后撤,想停止进攻。可是成得臣却不答应,一步盯一步地追到城濮,跟晋军遥遥相对。
成得臣还派人向晋文公下战书,措辞十分傲慢。晋文公也派人回答说:“贵国的恩惠,我们从来都不敢忘记,所以才退让到这儿。现在既然你们不肯谅解,那咱们只好在战场上比个高低啦。”
大战展开了。才一交手,晋国的将军用两面大旗,指挥军队向后败退,他们还在战车后面拖着伐下的树枝。战车后退时,地下扬起一阵阵的尘土,显出晋军十分慌乱的模样。
成得臣一向骄傲自大不把晋人放在眼里,他不顾前后地直追上去,正中了晋军的埋伏。晋军的中军精锐,猛冲过来把成得臣的军队拦腰切断。原来假装败退的晋军又回过头来,前后夹击把楚军杀得七零八落。
晋文公连忙下令,吩咐将士们只要把楚军赶跑就行,不要再追杀。成得臣带了败兵残将回来,半路上自己觉得没法向楚成王交代,就自杀了。
晋军占领了楚国营地,把楚军遗弃下来的粮食吃了三天才凯旋回国。
晋国打败楚国的消息传到周都洛邑,周襄王和大臣都认为晋文公立了大功,周襄王还亲自到践土慰劳晋军。晋文公趁此机会在践土给天子造了一座新宫,还约了各国诸侯开大会订立盟约。这样,晋文公就当上了中原的霸主。
【故事4】狭路相逢勇者胜
赵奢是赵国的大将军,与廉颇、蔺相如齐名。
赵惠文王二十九年,秦国将领胡阳率兵包围了赵国的阏与城,由于路途险远,廉颇、乐乘等人认为难以救援,而赵奢却在危难之间请命前往。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赵奢却在离邯郸30里的地方停驻下来,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安营扎寨,按兵不动。而且,赵奢明知秦国派来的人是为了刺探军情却仍盛情款待。俗话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等到秦国间谍一离开,赵奢马上命人拔营连夜赶到阏与城前线,而且让善于射箭的军士在距阏与城五十里的地方构筑营垒。
这一招秦将胡阳猝不及防。在战争开始前,赵奢火速占领北山,首先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赵军先发制人,打得秦军落花流水。
赵奢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一举夺得阏与城,取得了战斗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