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典音乐就是这样子!
- (日)吉松隆
- 1303字
- 2020-06-24 22:03:05
遗作
不论好坏,让人感到人生悲哀的作品
吉松式的定义:
谈话对象
助手B
作曲家的纪念作品
作家的一生中总有几个值得被冠上特别字眼的纪念作品。
首先是第一次写的“处女作”,通常是没有问世的作品,对本人来说是值得纪念的第一个作品。与社会第一次接触的是“出道作”,这是攸关作家日后写作生涯的作品,也是令作家又期待又怕受伤害的作品。然后就是“代表作”,这是攸关作家颜面的作品,它的质与量决定了作家之名从此永垂不朽,或是默默无闻(虽然本人所谓“代表作”与社会的评价有时会有些许差异)。
另外,作家过世,若在当时尚有未发表的作品,那就叫“遗作”(posthumous work)。虽然有许多是在死前完成的作品,但是因为作家的过世而中断的作品也为数不少。
“嗯,胜生老师您的‘遗作’是哪一首? ……喔!您还健在呢!”
“真是对不起。”
总之,不会有人特意去作一首“遗作”(虽然也有意识到自己的死期而特意写的,但是非常少)。本来准备创作一首名作、代表作或杰作,结果意外身亡,于是当时所写的作品就成了“遗作”。也正因为如此,在欣赏这样的作品时已不在意其好坏,只会让人对人生的无常感到不胜唏嘘。
不朽的古典乐老伯伯(2)
“说起来好像很了不起,可是古典乐还不是已经没落了!”
“只是不断地在用以前的曲子,也看不到未来,听众又大多是老人家,而且听的人也越来越少。”
“还不就是慢慢地把父母亲留下来的财产败光,苟延残喘地活着嘛!”
“不过,话虽如此……可是,遗作可是永垂不朽的啊!”
“啊!站起来了!”
“没错!光想到这是‘最后的’,就不禁悲从中来。”
“流行乐也是,凡是叫‘最后纪念专辑’的,都令人有特别感触。也许并非谁过世,但光是因解散而成为绝响,也让人无限感伤。”
许多动人的遗作
“胜生老师,提到‘遗作’,您会想到哪些作品?”
“嗯,像布鲁克纳和马勒(Mahler)的《第九号交响曲》、普契尼(Puccini)的《图兰朵》(Turandot),还有贝尔格的《露露》(Lulu)、肖斯塔科维奇(Shostakovich)的《中音提琴奏鸣曲》。再早一点的还有巴赫(Bach)未完成的《赋格的艺术》(Fugue)、莫扎特的《安魂曲》(Requiem)、舒伯特(Schubert)的《最后奏鸣曲》,这些都是作曲家死后留下的令人动容的遗作。”
一提到“遗作”,总会让人联想是“最后的作品”,虽然遗作大多指的是“作家死后出版的作品”,但是年轻时所写但未发表的习作、不满意而搁置在架上的旧作,在作家死后而出版的“遗作”也为数不少。
“就像肖邦(Chopin)有几首叫做“遗作”(op. posth)的曲子,就是在他较年轻时写下而未发表的作品,而舒曼(Schumann)的遗作《五段变奏》,是在他死后将先前出版的《交响练习曲》中省略掉的五段变奏抽出来的作品。而巴托克(Bartok)的遗作《第一号小提琴协奏曲》实际上是比第二号更早期所写的作品。”
“喔,原来如此!”
还有,人生最后所写的作品也叫做“绝笔”。即使是未完成的作品,如短曲、一小片断的作品都算。因为是人在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时用笔所记下的文字或音符,所以特别值得仔细玩味(不过,生前因当事人的意念而封笔也叫“绝笔”)。
“嗯,胜生老师您的‘绝笔’是哪一首?……喔!您还健在呢!”
“真是对不起呀!”
“不过,如果老师您明天突然暴毙的话,那这份原稿不就变成了您的遗作?”
“嗯,正是如此!”
“好像有点丢脸耶!”
“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