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典音乐就是这样子!
- (日)吉松隆
- 1149字
- 2020-06-24 22:03:05
财富
古典乐作曲家所没有的东西
吉松式的定义:
谈话对象
编辑R
歌剧作曲家的优雅生活
原本西方音乐界所谓“作曲家”,指的是“写歌剧的人”。
这种情形下所指的作曲家意味着“职业性的作曲家”,有些作曲家不管写多少交响曲和奏鸣曲还是一贫如洗,但写歌剧的就不同了,只要一出歌剧受欢迎,随即有巨款入袋,让莫扎特瞬间羽翼丰厚的就是《费加罗的婚礼》。相对于穷困潦倒的交响乐作曲家贝多芬,歌剧作家罗西尼属于小有财产的富豪。威尔第及普契尼等歌剧作家更不用说,过着优雅的生活;现代音乐界也有一位贝尔格(Berg),他的歌剧《伍采克》(Wozzeck)一造成轰动,立刻坐拥别墅及豪华房车。只有歌剧把“作曲”本身变成一种生意,并非像“演奏”及“教师”这类作曲的副业。
“这么说来,音乐大师贝多芬也一心想成就《菲岱里奥》,所以光序曲就重写了四次!”
“是啊,让人意外的是就连舒伯特和柴可夫斯基也想成为专业作曲家,两人共写了超过十部歌剧,不过尽皆枉然。”
也就是说在某个时代之前,若说以作曲赚钱,即意指写歌剧。因此作曲家们都希望以歌剧扬名,从而搞得痛苦不堪。
“那又是为什么呢?”
“因为写奏鸣曲和交响曲赚不到钱嘛!”
赚钱的谋略
写奏鸣曲及交响乐的收入来源,除了演奏或是指挥自己的作品可以拿到演出费用之外,再来就只能靠出版乐谱赚些小钱了,因为就算可以靠“演奏”及“乐谱”得到一些回报,但付钱给“作曲”一事几乎不曾有过。
“的确,即使在现代也不会直接付钱给‘音乐’这个玩意,只会付钱给CD、乐谱、演奏会的门票等这些转换成商品的东西。”
“也只能说这是‘艺术’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中致命性的宿命吧!”
不过若是逆向操作的话,事实上很有可能赚大钱,因为资本主义社会的铁则即是“量重于质”,将人潮吸引集中于演奏厅,收取入场费,大量生产CD、录音带,卖的数量越多越能点石成金。如果听众只有百人,顶多只有百元收入,一旦听众高达一百万人,就能有百万获利,这就是资本主义社会下包裹着糖果滋味外衣的恶魔。
十八至十九世纪欧洲所风行的歌剧活动,就是恶魔衍生出的糖果之一,放在现代来看,不正有如好莱坞电影及音乐片或是电玩游戏吗?以“娱乐”为目的,若大受欢迎就在欧洲各地巡回演出,每一场收入的百分之几固定要转至作曲者及脚本家之手。
那些歌剧作家们,既不必辛苦地指挥自己写的交响乐,也不必费力弹奏协奏曲,只要写出卖座的歌剧作品就有作曲家的收入保证,所以从莫扎特到贝尔格,每一位都汲汲营营,力求自己的歌剧叫好叫座,这也不是没有道理。
“不过,不是也有很多自视甚高的作曲家放话……绝对不写歌剧吗?交响乐的作曲家不是几乎都这样吗?”
“唉呀,那是因为他们没有写出好歌剧的音乐才能嘛……所以后来只能朝纯艺术的方向走咯!”
是呀,说起交响乐,就像那些歌剧写坏的作曲家们咬牙切齿的声音,或许也可以说,是做不成歌剧梦所流露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