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肿瘤的食疗

我国医家在2000多年前对肿瘤就有认识。《说文》、《尔雅》、《正字通》等著作中,有“肿是痈、瘤是流,因气血聚所以生肿瘤”等论述,《周礼·天官》一书中就有“疡医”的记载,而疡医为专掌“肿疡”者。当时的“肿疡”即包括了肿瘤。据考证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提到的“肠蕈”、“石瘕”,《难经》中的“积聚”,隋代《诸病源候论》中的“癥瘕”等,就包括了子宫、胃肠、胰腺肿瘤在内,或者就是指这些脏器的肿瘤。宋代《三因方》中的“瘿瘤”,就是指甲状腺肿瘤。宋代《卫济宝书》中第一次使用“癌”字,并对癌作了描述。宋代窦汉卿在《疮疡经验全书》中说的“乳岩”,就是现今的乳腺癌。他说:“若未破可疗,已破难治,捻之内如山岩,故名之。”而汉、唐医家所论述的“噎膈”、“反胃”,相当于现今的食管癌、胃癌,“茧唇”、“舌菌”类似现今的唇癌和舌癌。在元代《丹溪心法》一书中,首先提到了“乳癌”。明代《医学正传》对乳癌又作了更为详尽的论述。该书说,“乳癌始有核,肿结如鳖、椹子大,不痛不痒,五七日方成疮……如成疮之后,则如岩穴之阻,或如人口有唇”,噎膈有“食管中系有形之物阻扼其间,而非常窄隘也”的记载。此外,祖国医学对肿瘤病因、病机及治疗也进行了论述。

茧唇:《医宗金鉴》云,“初起如豆粒,渐长若蚕茧,坚硬而疼痛,妨碍饮食……若溃后如翻花,时津血水者属逆”。此证的描述与现代医学唇癌的表现颇类似。

舌菌:乃中医病名,类似现代医学的舌癌。《医宗金鉴》谓,“其症最恶,初如豆,次如菌,头大蒂小,又名舌菌,疼痛红烂无皮……若失于调治,以致焮肿,突如泛莲,或状如鸡冠,舌本短缩,不能伸舒,妨碍饮食言语,时津臭涎。”以上所述符合舌癌的临床表现。

瘿瘤:瘿疾即甲状腺肿块。《三因方》中将瘿瘤分为五瘿六瘤。五瘿描述如下:“坚硬不可移者名曰‘石瘿’,皮色不变者名‘肉瘿’,筋脉露结者名‘筋瘿’,赤脉交结者名‘血瘿’,随忧愁消长者名‘气瘿’。五瘿皆不妄决,破则脓血崩溃,多致夭枉。”五瘿之中,石瘿相当于甲状腺癌,肉瘿相当于甲状腺腺瘤,筋瘿相当于浅表静脉瘤,血瘿相当于颈部血管瘤,气瘿相当于地方性甲状腺肿。《三因方》中记载:“瘤则有六,骨瘤、脂瘤、气瘤、肉瘤、脓瘤、血瘤,亦不可决溃。”而六瘤中之骨瘤相当于骨肿瘤,脂瘤相当于脂肪瘤,气瘤相当于软组织肿瘤,肉瘤相当于良性肿瘤,脓瘤可能是恶性肿瘤溃疡化脓病证,血瘤则与血管瘤相类似。

肺积:乃中医病名。《济生方》谓:“息贲之状,积在右胁下,覆大如杯,喘息奔溢是为肺积。”上述描述一般是指恶性肿瘤由肺经淋巴结转移而出现的腋下及锁骨上淋巴结肿大而言。

噎膈:《灵枢经》曰,“脾脉微急膈中,食饮入而还出,后沃沫”。这些症状为饮水可下,而食物难入之证,相当于食管癌的梗阻反食。

乳岩:《诸病源候论》中谓,“石痈之候微强不甚大,不赤微痛热……但结核如石”,“乳中结核,硬若石状”。《外科正宗》述:“聚结成核,初如豆大,渐如棋子……日后肿如堆粟,或如覆碗,色紫气秽,疼痛连心,出血作臭,其时五脏俱衰,四大不救,名曰乳岩,凡犯此者,百人百必死”。这些描述与现今的乳腺癌相似。

反胃:《金匮要略》云,“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反胃”。此症对食物虽可食,但食之即复出。相当于胃窦部癌。

肠蕈:《内经》说,“初大如鸡蛋,可渐而增大,继而发硬,推之可动者是也。妇人肠蕈其形似妊娠,但月事仍按时以下。”肠蕈之症,大致与子宫肌瘤、卵巢肿瘤或盆腔肿块相类似。

癥瘕:《诸病源候论》谓,“其病不动者名为癥。若病虽有结症而可推移者,名为瘕,瘕者假也,谓虚假可动也”。《肘后备急方》曰:“凡癥坚之起,多以渐生,如有卒觉便牢大,自难治,腹中癥中结节,便害饮食,转羸瘦。”可见癥瘕相当于腹腔内的恶性肿瘤或肿块。

积聚:《难经》谓:“气之所积名曰积,气之所聚名曰聚,故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也。”《金匮要略》中谓:“积者脏病也,终不移。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辗转痛移为可活。”由上述可见“积”是固定不移的肿块,而“聚”是推之可动之痞块。积聚与癥瘕相类似,积类于癥,聚类于瘕。大致相当于腹中恶性肿瘤一类的病证。

石疽:石疽为“痈疽肿硬如石,久不作脓者是也”。《医宗金鉴》谓石疽是“生于颈项两旁,形如桃李,皮色如常,坚硬如石……难消难溃,皮顽之症也”。这些描述,相当于颈部淋巴结转移癌或恶性淋巴瘤。

失荣:乃中医病名。相当于颈部的肿块,如颈部之淋巴瘤、转移性淋巴结肿块等。《医宗金鉴》谓:“失荣证生于耳之前后及肩项,其证初起,状如痰核,推之不动,坚硬如石,皮色如常,日渐增大……日久难愈,形色渐衰,肌肉瘦削,愈溃愈硬,色现紫斑,瘤溃浸淫,浸流血水,疮口开大,胬肉高突,形似翻花瘤症。”以上描述说明失荣是颈部和锁骨上区的淋巴恶性肿瘤。

肉瘤:《外科正宗》谓:“肉瘤者软若绵,高似馒,皮色不变。”这些描述,与现代医学中之软组织瘤,如脂肪瘤或软组织肉瘤等相类似。

伏梁:《黄帝内经》曰:“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病名曰伏梁。”《济生方》又谓:“伏梁之状起于脐下,其大如臂,上至心下,犹梁之横架于胸膈者,是为心积。”上述描述,大致与现代医学的腹部肿块,如胃、肝、胆、胰腺肿瘤的描述相类似。

肾岩:又称肾岩翻花,乃中医病名。《疡科心得集》曰:“初起马口之内,生肉一粒,如竖肉之状,坚硬而痒,即有脂水,延至一二年或五六载,时觉疼痛应心,玉茎渐渐肿胀,其马口之胬肉处,翻花若榴子样,此肾岩已成也。”古医籍中还有“肾岩翻花”、“肾头生疮”、“蜡烛花”、“包茎疮”等论述,其含义均属肾岩之证。本证按临床表现,与现代医学之阴茎癌相似。

崩漏带下:古人称妇女病带下,称妇科医生为“带下医”。《千金要方》中载述:“崩中带下,赤白青黑,腐臭不可近,令人面黑无颜色,皮骨相连,月经失度,往来无常,小腹弦急……两胁胀痛,食不生肌肤,令人偏枯,气息乏力,腰背痛连胁,不能久立,每嗜卧困顿”。从上述可见妇女阴道不规则出血、阴道分泌物颜色异常、白带恶臭,再加上贫血、消瘦、腰背痛等症状,大致相当于宫颈癌。

一、食疗理论基础

中医食疗的基本内容可见于有关食疗本草之类的书籍,其次则散见于某些医书或中医临床书籍中,如《本草求真》中所记载“食物入口,等于药之治病,同为一理”,即“食疗”或“食治”。唐·孙思邈《千金要方》“食治”一卷既分类介绍了果实、蔬菜、谷米、鸟兽及虫鱼的性能、应用,又在卷绪论中论述了食疗的意义、原则和饮食宜忌。而《伤寒杂病论》、《肘后备急方》、《外台秘要》、《古今医统大全》等书籍,均有关于饮食调补的论述。“民以食为天”,食物是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物质。人体生命活动必须依靠摄取食物来维持。人类为了生活与健康,必须寻找食物,并进一步认识食物,探索食物维护健康以及治疗疾病的作用。从这一点说,自从有了人类,饮食调补就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探索之中了。故远古时代,有“神农尝百草”之传说。

自夏朝发明了发酵酿酒后,到了殷商时代,我国酿酒和酒的应用已经非常普遍了。酒,除了供饮用外,还广泛用于医药。医用汤液在当时也从烹调中产生出来。可见此时中医饮食调补已经萌芽。西周时期,宫廷里就有了专管饮食调补官职的“食医”,专做帝王的饮食调补保健工作,膳食的制作已向多样化发展,饮食调补的理论随着饮食调补经验和知识的积累,也逐渐产生。战国时期(公元前2世纪)我国第一部医学专著《黄帝内经》中,除了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诊断和预防等问题外,还对饮食调补提出不少正确的论述。如《素问·脏气法时论》:“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素问·五常政大论》又云:“谷肉果菜,食养尽之。”它既说明了用药的同时辅以食疗的重要性,又说明了各类食物都需要摄取。此外,《黄帝内经》中还论述了脏腑生理特性和食物性味的关系,以及对饮食性味的选择与配合等,为饮食调补学确定了基础,如《五脏生成篇》:“色味当五脏,白当肺,辛;赤当心,苦;青当肝,酸;黄当脾,甘;黑当肾,咸。”又指出:“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五脏之气也。”

东汉末年产生了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原书已佚,现存的各版本系经明清以来学者考订、辑佚、整理而成。全书共三卷,载药365种,是汉以前药学知识和经验的总结,书中记述了药学的基本理论,如四气五味、有毒无毒、配伍法变、服药方法及丸、散、膏、酒等剂型。为中药学和饮食调补学的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书中收载了能补益强身,防老抗衰的食物和药物,如薏苡仁、枸杞子、大枣、茯苓、鸡、雁脂肪、蜜、藕、莲子、火麻仁、葡萄等。当时著名的医学家张仲景还创造了许多饮食调补方,如当归生姜羊肉汤、猪肤汤、小建中汤、桂枝汤等。

晋南北朝时期,用食物防病治病的知识有明显增长。如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所记载的许多简、便、验方中,属于饮食调补性质的不少,对饮食卫生与禁忌的记载也较详细。南朝·陶弘景著《本草经集注》,充分注意了食物的特殊性。在分类上,他把果、菜、米等食物与草、木等并列。在该书“诸病通用药”中列有食物的也不少见,如在“大腹水肿”项下就列举了海藻、昆布、小豆、大豆、苦瓜、鲤鱼、鲫鱼等;在“消渴”项下列举了白茅根、冬瓜、牛乳、马乳、小麦等。对中医调补学都有重大的贡献。

唐代饮食调补学有很大的发展,并形成了独立的学说。如《唐本草》记载用肝治夜盲症。《本草拾遗》记录人胞作为强壮补剂。《千金方》指出羊的甲状腺和鹿的甲状腺治甲状腺病。医药学家孙思邈的《千金要方》首先将“食治”立为专篇,并指出:“安身之本,必资于食……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气血。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遗疾病,可谓良工。”强调在一般情况下,应把食疗放在首位。其后孟诜的《食疗本草》,李珣的《海药本草》等著作,对饮食调补作了专门的研究,扩大了药物和饮食研究范围和应用形式,进一步丰富了中医饮食调补学的内容。

宋末至金元时期,随着医学的发展,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医学流派,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朱丹溪。各医家用食物防治疾病已很普遍。如《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均专门设有“食治”门,所载食疗方均有百首以上。而陈直的《奉亲养老书》还专门记述了老年疾病的调补疗法,以及大多比较简便的饮食调补方。元代的饮食调补学有了新的发展。专著除了吴瑞的《日用本草》,怱思慧的《饮膳正要》最有价值,记录了不少回、蒙民族的饮食调补方药,首次记载了用蒸馏法制酒,并明确指出注意日常食物合理调配和添加适当的药物,以达健康强身、防病治病之目的。

明代由于药学和饮食调补学的发展,载入“本草”中的食物也大为增加。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所载谷、菜、果、鳞、介、禽、兽等食物就有500种左右,各种食物的应用,多附有验方。有关饮食调补学的著作的种类也较多。如卢和的《食物本草》和吴禄的《食品集》、高濂的《饮馔服食笺》等,均有其代表性。

清代饮食调补学已得到医家的普遍重视,著作亦多。如沈李龙的《食物本草会纂》、王士雄的《随息居饮食谱》、章穆的《调疾饮食辨》、袁枚的《随园食单》等,都很有价值,内容涉及面广,既有基础知识方面的,也有应用方面的;既有用于防病治病的,也有用于日常生活的。

1.药食同源

食物同药物一样,是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为生存、繁衍的需要,从众多的动、植物中筛选出来的。这种选择有益食物,摒弃有害食物的阶段,就是原始食疗思想的萌芽过程。《礼纬·含文嘉》中记载:“燧人氏始钻木取火,炮生而熟,令人无腹疾”,这种由生食到熟食的过渡,就是最原始的食疗。相传商代伊尹以姜、桂等作烹调原料,既用来调味,又作药用,并由此创造了治病的汤液。《周礼·天宫》中载有专管食疗的医官即食医,并指出,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把药、食相提并论,已充分注意到饮食与治病的关系了。可见,古代就有“医食同源”的说法,后世医家及其著作又进一步丰富、发展了该理论,形成了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具有鲜明中医特色的中医食疗营养学。

2.食物性味

药物有药性,食物也有食性,食物和药物一样,可分为寒热温凉四气和酸苦甘辛咸五味,以本身的性味之所偏,来调整人体气血阴阳,扶正祛邪,使机体恢复健康,达到阴平阳秘的平衡状态。

食物性能有四种,也称为四性,即寒、凉、温、热。食物四性不像药物四性那样分明,实际上是寒性、热性、平性。寒性的食物具有清热泻火,清热解毒,清热通便,清热燥湿等作用。如西瓜、苦瓜、丝瓜、萝卜、梨子、紫菜、白菜等。热性食物具有温中散寒,助阳补火,补肾壮阳,益气补中等作用。如生姜、葱、韭菜、辣椒、胡椒、羊肉、狗肉、牛肉、鸡肉等。如扁豆、莲子等寒热作用不明显的食物,属于平性。

五味,即酸、苦、甘、辛、咸。主要来自味觉器官对饮食的感受。食物的五味与治病的关系也非常密切,不同味的食物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如辛能散能行,长于行气导滞,解表散寒和活血止痛;甘能补、能缓、能和,长于补益和中缓急;酸能收、能涩,善于收敛固涩;苦能泄、能燥,有通泄热结,降泄肺气和清热泻火燥湿的作用;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泻下的作用。《素问·脏气法时论》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正是由于食物有寒热温凉之异,酸苦甘辛咸之别,补泻之殊,所以才能同药物一样发挥扶正祛邪、调和阴阳平衡的作用,虽然其作用可能比较缓慢,但这样却更适合于正虚邪恋的肿瘤病人。酸味具有敛汗,止泻,涩精等作用,如梅子、山楂、酸杨桃、五味子等。苦味具有清热泻火,止咳平喘,泻下通便的作用,如苦瓜、青果、枸杞苗、蒲公英、芥菜等。甘味具有补虚和中,缓急止痛等作用,如栗子、杏仁、南瓜、葡萄、大枣、饴糖、蜜糖、猪瘦肉、羊肉、牛肉、鸡肉、鸭肉等。辛味具有发汗解表,行气活血,化湿开胃等作用,如葱、生姜、辣椒、胡椒、玫瑰花、茉莉花、薤白等。咸味具有软坚散结作用,如海带、海藻、紫菜、海虾、海马、海参、海胆、鱿鱼、章鱼等。淡味具有利尿除湿作用,如薏苡仁、冬瓜、荠菜、白茅根等。

在食疗配膳时,食物之间的性味乘侮需引起注意。如甘能补能缓,但又有壅中之弊,宜配以辛散行气的姜、葱、椒及蔬果之类,以助运化;水产海味性寒凉,应辅以辛温行散的酒、姜、葱、椒之品,以制约寒凉;酸性收涩,湿热蕴结、痰涎壅盛者不宜多食,以防敛邪;苦能泻能燥,阳气虚弱、津血不足者慎用,以免匮乏;咸能软坚散结,过剂又恐伤血。

二、肿瘤食疗原则

(一)辨证配膳

辨证论治认为,疾病是动态变化的,随着病因、体质、气候等因素的变化,一种病可能出现不同的证,不同的病可能出现相同的证。根据不同病证的需要而分别配制膳食的原则,称为辨证施食。选择具有不同性能的食物,或通过食物与中药配伍,经过烹调加工,可以制成体现中医汗、下、温、清等不同法则的饮食。

1.辨证原则

(1)肺气虚证可见于肺癌,症见喘息短气,语声低怯,易感冒汗出等。可用补益肺气法,选用补益肺气的食物,或补益肺气的中药与食物配伍,经烹调加工制成饮食。如选用大枣、饴糖、蜂蜜、鸡肉和人参、党参、黄芪,制成补虚正气粥、芪参糖等。

(2)脾气虚证可见于食管癌、胃癌、大肠癌、子宫颈癌、子宫体癌、白血病、肾癌等,症见精神困顿,四肢无力,食少便溏,气短声怯,大便滑泄,脱肛,子宫下垂,胃下垂,崩漏带下、吐血、便血、齿衄、肌衄、崩漏等。

补益脾气法,选用补益脾气的食物,或补益脾气的中药与食物配伍,经烹调加工制成饮食,如糯米、大枣、猪肚、鸡肉、鹌鹑和党参、白术、山药等,制成大枣粥、山药面等。益气升陷法,选用补益元气的食物,或补气升阳的中药与食物配伍,经烹调加工制成饮食,如选用鸡肉、羊肉、鸽肉、鲫鱼、大枣、糯米和人参、党参、黄芪、升麻等,制成归芪鸡、人参粥等,用于证属中气下陷者。益气摄血法,选用益气摄血的食物或中药与食物配伍,经烹调加工制成饮食,如选用花生、大枣、龙眼肉、鳝鱼、墨鱼和黄芪、三七等,制成花生红枣糖、归芪鸡等,用于气不摄血证,症见吐血、便血、齿衄、肌衄、崩漏等。健脾除湿法,选用健脾除湿的食物,或健脾除湿的中药与食物配伍,经烹调加工制成饮食,如选用莲子、芡实、薏苡仁、赤小豆、扁豆、鲫鱼、鳝鱼和茯苓、白术等,制成莲子猪肚、赤小豆鲤鱼汤等。

(3)血亏虚证可见于白血病、纵隔肿瘤、肝癌、颅内肿瘤、胃癌、肾癌等,症见面色苍白,爪甲无华,眩晕,心悸怔忡,健忘失眠,视物昏花,眩晕胁痛,惊惕肉蠕,手足麻木等。

益气生血法,选用具有益气生血功效的食物,或补气养血中药与食物配伍,经烹调加工制成饮食。如选用胡萝卜、菠菜、花生、大枣、龙眼肉、鸡肉、猪肝、羊肉和黄芪、当归等,制成归参鳝鱼羹、济生当归羊肉汤等。补血养心法,选用补血养心安神的食物,或具补血养心功效的中药与食物配伍,经烹调加工制成饮食,如选用龙眼肉、荔枝肉、大枣、葡萄、猪心、鸡肉和人参、当归、酸枣仁、茯苓等,制成玉灵膏、蜜饯姜枣龙眼、归参炖猪心等。补血养肝法,选用补血养肝的食物,或补血养肝的中药与食物配伍,经烹调加工制成饮食,如选用胡萝卜、菠菜、猪肝、鸡肝和枸杞子、桑椹、何首乌、当归等,制成猪肝炒枸杞苗、枸杞当归葡萄酒等。

(4)津亏液少,肺胃阴伤证可见于肺癌、食管癌、胃癌、大肠癌、子宫颈癌、子宫体癌、白血病、肾癌等,症见口渴口燥,咽干,大便燥结、鼻干,咽喉干痛,干咳无痰,或痰中带血以及肌肤干燥等。

选用养肺胃阴,生津液的食物,或益阴生津的中药与食物配伍,经烹调加工制成饮食,如选用梨、甘蔗、荸荠、藕、牛乳、芝麻、蜂蜜或麦冬、石斛等,制成五汁饮、益胃汤,或选用百合、藕、荸荠、柿、枇杷、蜂蜜、冰糖、猪肺、牛乳和沙参、麦冬等,制成雪羹汤、蜜饯雪梨、银耳百合羹等,用于胃阴不足证。

(5)气滞血瘀,湿聚痰凝证此型多见于食管癌、胃癌、大肠癌等消化道肿瘤以及肺癌、甲状腺癌、肝癌、乳腺癌、宫颈癌、恶性淋巴瘤等。因气机不调致血行不畅而瘀滞,运化失司而痰湿停聚发为瘤病。其治则为行气活血、化痰祛湿。可食海带、魔芋、辣椒、大蒜、山楂、柚子等食物,配合夏枯草、茯苓、当归、杏仁、川芎等具祛湿、散结抗癌功效的药物,取汁或与食物一起烹制成膳食,发挥抗癌功效。其中川芎、当归抗癌活血,茯苓、杏仁渗湿化痰,夏枯草消肿散结。食物中海带攻坚消积,魔芋化痰软坚,辣椒温脾开胃、消宿食、散结气,山楂、柚子健胃消食,大蒜活血祛瘀。

气滞甚者常见恶心嗳气、胸膈痞闷、吞咽不顺、腹胀疼痛等。宜食疏利气机的食物和水果,如芥菜、葱、山楂、柚子、橘、橙。忌壅气食物,如土豆、南瓜、番薯、芋子、肥肉、牛奶、豆浆、花生等。不宜食桃、苹果、香蕉,应以少食多餐为宜。消化道肿瘤以及肝癌之气滞血瘀多有大出血隐患,宜进食半流汁或软质食物,忌坚硬、粗糙类食物,避免损伤经脉导致血不循经,溢出体外。呕恶频吐者宜少食多餐、半流质为宜。

湿滞甚者常见纳差身困、咳嗽喘满、臌胀,宜食益气化痰祛湿类食物,如冬瓜、赤小豆、鲤鱼、黄豆芽、薏苡仁等,忌生冷、甜腻、不易消化的食物,不宜饮酒。寒湿肢冷者宜食温肾健脾、温化寒湿类食物,如芥菜、辣椒、薤白、大蒜等温热食物。湿热症见便下脓血、咳痰者宜食清热利湿类食物和药物,如萝卜、马齿苋、薏苡仁、蕺菜(鱼腥草)、茯苓等。其中马齿苋不宜于便溏者。

(6)阴虚内热,热毒内蕴证此型多见于鼻咽癌、肺癌、胃癌、乳腺癌、大肠癌、肝癌、子宫癌、膀胱癌、骨肿瘤、白血病等。因外感毒邪、热邪或阴虚、痰湿郁而化热,热毒积聚发为瘤病。其治则宜滋阴、清热、解毒。此类食物中具有抗癌功效的有无花果、甘蔗、西瓜、苦瓜、河蚌、茄子、萝卜、薏苡仁、芝麻、莼菜、猕猴桃等,可适配药物白毛藤、黄药子等,其中无花果、茄子、河蚌、萝卜、薏苡仁、黄药子、白毛藤清热解毒、消肿排脓,甘蔗、苦瓜、河蚌、猕猴桃养阴生津,莼菜清胃热,西瓜解暑清热,猕猴桃、甘蔗、茄子、萝卜可用于癌症发热和放化疗后发热者。

阴虚内热者常症见干咳少痰,低热盗汗,目眩,心悸,咳血、吐血、便血等。宜进食牛奶、甲鱼、乌龟、木耳、鸭、海参、鲍鱼以及黑糯米等滋阴补血、止血之品,忌韭菜、鳝鱼、鸡等性温助阳之品,忌煎炸食物。

热盛者常症见身热口苦,咽干,鼻血、吐血,便结,尿赤等。宜进食冬瓜、番茄、黑木耳、藕、丝瓜、茄子、苦瓜、马齿苋等凉血止血、生津止渴之品,忌葱、蒜、姜及煎炸伤阴食物。夏天宜多食西瓜,冬天可食生梨、甘蔗汁,有清热功效。

(7)气血两亏型此型多见于各种肿瘤病久体虚及术后、放化疗后气血耗损、元气大伤者。临床症见乏力气短、形体羸瘦、头晕目眩、动则喘促等。其治则为益气养血。宜进食牛肉、鸡肉、海参、银耳、香菇、牡蛎、芦笋、菱角、芝麻、龙眼肉、胡萝卜等食物,以炖、煮法为宜,亦可配伍人参、冬虫夏草、当归、枸杞、茯苓、黄芪等补中益气药。上述食物和中药均有实验证明对肿瘤有防治作用。其中人参、冬虫夏草补气养神,海参、银耳、芝麻、牡蛎、芦笋、当归、枸杞养阴补血,菱角、香菇、黄芪、牛肉、胡萝卜健脾益气,龙眼肉大补气血。

调补脾胃,饮食以泡饭、粥等软质易消化食物为主,忌坚硬油腻生冷食物,忌过饱,宜少食多餐。宜进食瘦猪肉、鲫鱼、火腿、香菇等补脾之品。恶心呕吐者频服生姜汁、甘蔗汁。

2.辨证施食

(1)同病异食指相同的疾病,因证的不同而食用不同的饮食。如胃脘痛,因病因、体质、生活环境、治疗经过的不同,可表现为不相同的证,选择的膳食也就有区别。饮食所伤,应食山楂糕、萝卜粥等以消食和胃;寒伤胃阳,应食高良姜粥、豆蔻鸡等温胃止痛;肝气犯胃,应食梅花粥,饮佛手酒、玫瑰花茶等疏肝和胃;脾胃虚寒,宜食鱼羹、大麦汤等健脾温胃;胃阴不足,宜食沙参粥、益胃汤等养阴益胃。又如麻疹,系小儿感受麻毒后的常见传染病,随着病理的演变经过,出现初、中、末三期不同证的变化,饮食也应辨证配制。初期症见麻疹未透,宜食荸荠酒酿等发表透疹;中期症见肺热壅盛,宜食石膏粥等清热解毒;后期余热未尽,肺胃阴伤证,宜饮甘蔗茅根汁等养阴清热。

(2)异病同食指不同的疾病,如果出现相同的证,可选食相同的饮食。如患久泻、脱肛、便血、崩漏、子宫下垂等,这些不同疾病,在各自发展过程中,可出现同一病理过程,表现为相同的中气下陷证,都可选用参苓粥、归芪鸡等升提中气的饮食。

同病异食与异病同食,是辨证论治在饮食调补学上的体现,它们都是根据疾病的本质,有针对性地选择饮食,故辨证施食是提高食疗效果的基本原则。

(二)三因制宜

1.因时制宜

四时气候的变化,对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均产生一定的影响。故应用饮食调补时,应注意气候特点。春季气候转温,万物生发,机体以肝主疏泄为特征,饮食应以补肝疏散为主,可选食韭菜炒猪肝、桑菊薄荷饮等;夏季炎热酷暑,万物争荣,腠理开泄,机体以心喜凉为特征,饮食应以消暑生津为主,可选食绿豆粥、荷叶粥等;秋季凉爽干燥,万物肃杀,机体以肺喜润为特征,饮食应平补润肺,可选食柿饼、银耳羹等;冬季气候寒冷,万物收藏,机体以肾喜藏为特征,饮食应补肾温阳,如选食羊肉羹、狗肉汤等。对于疾病辨证施食时,也应注意季节气候特点。如春夏感冒,应选食桑菊薄荷饮、荷叶粥等辛凉食品;秋冬感冒,又应选食生姜红糖茶、葱豉粥等辛温解表食品,所以饮食调补应适应气候,因时制宜。

2.因地制宜

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由于地势高低、气候条件及生活习惯各异,人的生理活动和病变特点也不尽相同,所以进行饮食调补时,应照顾不同的地域分别配制膳食。如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气候温暖潮湿,居民易感湿热,宜食清淡除湿的食物;西北高原地区,气候寒冷干燥,居民易受寒伤燥,宜食温阳散寒或生津润燥的食物。又如感冒病,在西北宜用葱豉粥、姜糖苏叶饮等解表,在东南地区宜选食干葛粥、桑菊薄荷饮等解表。各地区口味习惯不同,如山西、陕西多喜吃酸;云贵川等喜欢辛辣;江浙等地则喜吃甜咸味;东北、华北各地又喜吃咸与辛辣;沿海居民喜吃海味;西北居民喜吃乳酪等,在选择食物配料和调味时应予以兼顾。

3.因人制宜

人们的生理特征,气血盛衰是随年龄而变化的,饮食调补应根据年龄特征而配制膳食。

儿童生机旺盛,稚阴稚阳,易伤食罹虫,饮食应健脾消食,选食怀山粥、蜜饯山楂等,慎食温热峻补食物。

老年人生机减退,气血不足,阴阳渐衰,饮食宜易消化而补益,如选食琼玉膏、羊肝羹等,慎食难于消化及寒凉等食物。

体质的差异,使膳食有宜凉宜温,宜补不宜补的不同。

阳盛阴虚之体,饮食宜凉,宜食养阴食品,如银耳羹、法制黑豆、羊蜜膏等,慎食温热补阴食物。

阳虚阴盛之体,饮食宜温,宜食补阳食物,如羊肉羹、狗肉汤等,慎食寒凉伤阳食物。

气虚之体食宜补气,如人参粥、益脾饼等。血虚之体食宜补血,如玉灵膏、当归生姜羊肉羹等。

性别的不同,男女生理各有特点,配制膳食时应注意男女的区别。

妇女有经孕产乳,屡伤于血,血偏不足而气偏有余,平时应食以补血为主的膳食。在经期、妊娠期宜食鸡子羹、阿胶糯米粥等养血补肾食物,慎食苋菜粥、当归生姜羊肉汤等滑利动血食物。如因脾虚白带过多,宜食山药粥、益脾饼等健脾除湿的食物。

产后应考虑气血亏虚及乳汁不足等,宜选食归参鳝鱼羹、归参炖母鸡、葱炖猪蹄等益气血、通乳汁的食物。

(三)抗癌防癌膳食原则

合理的膳食,是获得足够营养素的源泉,而合理的营养能减少癌症的发生。一旦发生了癌症,由于病人饮食不振,营养摄入不足,体质每况愈下,所以对肿瘤病人的膳食治疗就显得更为重要。因为通过膳食治疗可使患者的机体状态改善,从而提高了患者对化疗和放疗的耐受性,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

膳食治疗的原则是:癌症患者的饮食应当是低脂肪、适量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和高无机盐,多样化饮食、平衡膳食,使癌症病人能摄取人体所需要的足够营养素,从而提高机体对癌症的抵抗力,有助于提高疗效。

1.低脂肪低盐的膳食

含脂肪多的食物,不论是动物脂肪,还是植物脂肪,都不宜吃得过多,若超过了人体正常的需要,剩余的则储存于体内,容易变成有利于癌细胞生成的脂肪组织。脂肪的摄食一般以动物、植物脂肪混合食用最佳,切忌食用含胆固醇高的脂肪,因为肠道中某些细菌可将胆固醇和胆酸转化为类雌性激素的致癌物质,易于诱发乳腺癌、卵巢癌等。近年来,有不少专家研究发现,吃盐太多,食味过咸,也是引起癌症的重要因素。所以,提出并主张低盐膳食的观点。

2.适量的蛋白质膳食

给病人补充各种必需的氨基酸。氨基酸的平衡会抑制癌症的发展。正常人体每日蛋白质供给量以每千克体重1克已经足够。如过分追求高蛋白食品,摄入蛋白质量过高,超过了人体的需要量,则会变成脂肪,也就易于激发癌症,或促进肿瘤的发展。据一些肿瘤专家的意见,畜肉类,特别是牛肉,应有所限制,含硒丰富的畜肉、鱼肉、海产品等也应适可而止。有专家认为,鸡蛋、牛奶的蛋白质最好,豆类的蛋白质也是理想的。菌菇类如蘑菇、香菇、平菇、猴头菇、白木耳、黑木耳、凤尾菇等也较好。

3.高热量膳食

癌症患者因食欲极差,如果不能按计划吃下足够量的平衡膳食时,必须提高膳食的热量和进食易于消化吸收的脂肪、甜食,如蜂蜜、蜂王浆、蔗糖以及植物油、黄油、奶油等。此外,还可以喝些啤酒。啤酒有“液体面包”之称,能提供热能和其他的营养料,还能健脾开胃,增加食欲。

4.高维生素膳食

科学家研究证实,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K、叶酸等,在人体与癌症的“战斗”中具有特殊的功能,能保护人体组织不受癌症侵犯,因而具有防癌治癌作用。纤维素有助于胃肠蠕动,保证排便通畅,从而使各种致癌物质通过粪便排出体外,这对直肠癌和结肠癌有着非常有效的预防作用。专家们还认为,如果人们每天能吃0.5千克左右的新鲜蔬菜和水果,患癌的危险性就会大大地减少。维生素A和维生素E,主要存在于动物的肝脏和脂肪中,维生素E存在于谷类胚芽中;维生素C与叶酸主要存在于新鲜蔬菜、水果中。动物肝脏中也含有较多的叶酸,胡萝卜中含有胡萝卜素,它进入人体后可转化为维生素A,所以癌症患者应多吃动物肝脏,同时还应多吃些新鲜蔬菜和水果,如萝卜、菜花、南瓜、竹笋、芦笋、龙须豆、豌豆、菠菜、黄花菜、白菜、苹果、乌梅、猕猴桃、刺梨、沙棘果、无花果、大枣等。

5.高无机盐膳食

无机盐,即矿物质。营养学家把无机盐(矿物质)分为两类:常量元素,如钙、镁、钠、钾、磷、铁等;微量元素,如硒、铝、锌、碘、铜、锰、锗等。科学家发现,硒、镁、碘、钼、铁等矿物质具有抗癌作用。癌症患者应多吃含有抗癌作用的微量元素食品,如大蒜、香菇、芦笋、玉米、海藻、海带、紫菜、蛤、海鱼、蛋黄、糙米、豆类、全麦面包、坚果、南瓜、大白菜、大头菜和动物的肝、肾以及人参、枸杞、山药、灵芝等。

6.多样化的平衡膳食

我国最早的医学专著《黄帝内经》中,曾提出一个平衡膳食的内容,即“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如果日常膳食中做到谷、肉、果、菜齐备,就会使机体获得坚实的抗癌物质基础。如果长期偏食同一样食品或几种食品,食物过于单调,则会引起营养缺乏,抗癌免疫力下降,会大大地增加患癌的可能性。现代研究发现,精制的米、面中丢失了过多的维生素和无机盐。特别是丢失了大部分与抗癌防癌有关的无机盐,如锌、镁、硒、维生素E等。所以有人将精制米、面看作是“致癌物质”。因此,平时的膳食种类要多、要杂,粗粮、精粮要互相搭配,克服偏食习惯,饮食要多样化,使营养成分达到平衡,从而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发挥抗癌作用。食糙米、全麦粉,兼食些玉米、红薯之类的粗粮和杂粮,不仅可给人体提供各种维生素,而且还能保证人体所需的各种微量元素,从而有助于机体的抗癌,能防止癌症的发生。

7.平衡膳食

因癌症病人消耗较大,所以必须保证充足的营养料。衡量患者的营养状况是好是坏,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能否维持原来的体重。而要使体重能维持正常的水平,最好的办法就是要保持平衡膳食。这种膳食方法一般是给病人进食富含热能,富含优质蛋白、维生素的食物,如鱼类、瘦肉、奶类、蛋类、豆类、甲鱼、龟、蘑菇、香菇、白木耳、海藻、海带、海参、牡蛎等。此外,还应多食新鲜蔬菜,而且一半以上是绿叶蔬菜。

此外,癌症病人在放疗期间,应多食具有抗辐射作用的食物,如银耳、茶(以乌龙茶最佳)等。如果要进行手术治疗,术前一定要注意供给充足的营养,选用一些有补益强壮,扶正强身作用的药膳,使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后,降低死亡率,缩短术后恢复的时间。

三、饮食禁忌

(1)忌食“发物”。我国民间有患肿瘤须忌食发物的说法。所谓“发物”,是指这类食物可促进疾病的复发和发作。民间流传的发物有:公鸡、鲤鱼、虾、猪头肉、母猪肉、狗肉等。

(2)忌辛温、煎炒、油腻、荤腥、炙煿、陈腐、发霉等食物。因为这些食物对人体有刺激性,有的甚至含有病毒或其他的致癌物质,如亚硝胺类、黄曲霉毒素等。

(3)病证食忌。《黄帝内经》:“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亦属阴,淡味渗泄为阳”。据此,癌症表现为热证、阳证者,应忌辛辣、温燥、煎炒、炙煿等热性食物;而癌症表现为寒证、阴证者,应忌苦酸、咸味、油腻、荤腥等食物;癌症表现为湿证、痰证者,应忌甘甜、黏腻的食物;癌症为气滞、血瘀者,则忌壅滞气血的食物,如马铃薯、花生、生冷的瓜果及寒凉的蔬菜等。

除此之外,癌症病人还应不酗酒、不吸烟,并保持乐观情绪,心情要愉快。据精神病学专家说:“人在极度紧张和失望的情况下,往往容易患癌症,而快乐的人却极少得癌症。”

参考文献

[1] 谭芳.浅谈肿瘤患者的中医饮食护理.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9,19(3):64-65.

[2]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饮食调补学,广州: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