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世界上永远没有你要的“公平”
接受生命不公的事实有一个好处,就是让我们不要再为自己抱屈,反而鼓励我们竭尽所能去努力。我们终于晓得,让一切变得完美,并不是“生命的责任”,而是我们的挑战。接纳这个事实也让我们不要替他人难过,因为它提醒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遭遇,也都有自己的特殊力量与挑战。
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些现象:没有能力的人身居高位,有能力的人怀才不遇;少做或者不做事的人,拿的工资要比做事的人还要高;同样的一件事情,你做好了,老板不但不表扬,还要对你鸡蛋里挑骨头,而另外一个人把事情做砸了,却得到老板的夸赞和鼓励……诸如此类的事情,我们看了就生气,会理直气壮地说:“这简直太不公平了!”
公平,这是一个很让我们受伤的词语,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会觉得自己在受着不公平的待遇。事实上,这个世界上没有百分百的公平,你越想寻求百分百的公平,你就会越觉得别人对你不公平。
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提出一个“公平理论”,认为职工的工作动机不仅受自己所得的绝对报酬的影响,而且还受相对报酬的影响。人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付出的劳动与所得报酬同他人相比较,如果觉得不合理,就会产生不公平感,导致心理失衡。
对于职场上种种不公平的现象,不管你喜不喜欢,都是必须接受的现实,而且最好主动地去适应这种现实。追求公平是人类的一种理想,但正因为它是一种理想而不是现实,所以作为职场新人,你除了适应别无选择。不管你在学校成绩多么优秀,才华多么横溢,当你离开学校进入职场之后,你与其他的人并没有什么两样,只是一个普通的新人而已。
小黄和小李同一天进公司,被安排在同一个部门。
刚开始的时候,小黄和小李没有什么两样。一周上五天班,早上九点上班,下午六点下班,上下班打卡,迟到早退要扣工资,有事不来要向人力部门请假。
一个月后,小黄发现小李变了,最大的变化就是经常不来上班,小黄以为小李有什么事情而不来上班,也没觉得什么。但很偶然的一次,小黄在公司上QQ联系一笔业务的时候发现小李也在线。小黄出于好奇就问小李:“你今天怎么不来上班呢?有事吗?不来上班要扣工资的。”小李只是说自己有事并没多说什么。出于好意,小黄问小李要不要替他请假,小李直截了当地告诉他不用,他不来上班从来就没有请过假。
等到发工资的那一天,小黄留意了一下,发现财务给小李的工资和他的一模一样,也就是说,这一个月小李迟到早退不来上班没有扣一分钱。
小黄开始纳闷了,他想,难道是公司的制度有所变化?于是,他也学小李,一周只来几天,其他的日子干别的事情去了。到了月底发工资的时候,小黄大吃一惊,自己的工资被扣掉了一半!理由是,他有一半的天数没来上班。
小黄很生气,他觉得太不公平了,气呼呼地找财务理论。财务叫他去找老板,她没有权力,只是按规定办事。
这时候,和小黄关系不错的一个老员工偷偷地告诉他:“你别去找老板了,你还不知道吗?小李是他的外甥!”
小黄听了这话,吓出一身冷汗,幸好还没去找老板,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从此以后,小黄再也不苛求所谓的公平了。
实际上,绝对的公平并不存在,不仅是职场,其他领域里也是一样,这个世界不是根据公平的原则而创造的。譬如,老鹰吃蛇,蛇又吃鼠,鼠又吃粮食……只要看看大自然就可以明白,这些受到威胁的弱者永远是不公平的,强者生存,弱者灭亡,优胜劣汰,没有绝对公平可言。一味地追求绝对的公平,只会导致心理严重失衡,使自己变得浮躁不安。
与上文中的小黄有同样遭遇的还有小夏。小夏费了很大的周折才进了一家大型国有企业。有一天,小夏他们楼层的锅炉热水器坏了,喝开水要到楼上去打。这样,每天提热水壶上楼打开水自然成了小夏分内的事,因为小夏是刚来的,又是一个年轻人,所以大家都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事。这天上午,小夏到外面办事去了,中午回到办公室渴得不行,想喝点儿水,于是他揭开热水壶盖,一看,里面空空如也。小夏很生气,大声说从明天起轮流打开水,不能让他一个人承包,但没人响应。
于是,第二天早晨上班后他也不打开水了。结果可想而知,当天中午他就被领导叫到办公室训斥了一顿,说他太懒惰,连这点儿小事也不愿意做。
应该说,这事对小夏的确不公平,但在现代职场上,永远也不会有绝对的公平出现。道理很简单,无论社会进步到什么程度,企业管理如何扁平化,企业内部永远是个金字塔结构。既然是个金字塔,就必然会有上下之分,就必然会有不平等的现象存在。企业作为最大利润谋求者,与追求“公平”相比,它更喜欢“效率”。在一个公司内部,如果没有适当的等级制度和淘汰制度,它就会因为自己的“仁义”而失去竞争力,就会在竞争中遭到淘汰。因此,在现实生活之中,永远不会出现你想象中的那种“公平”。
反而,不争辩,放弃无谓的辩解,有时却能带给你意想不到的结果。
下面这个故事便是个很好的例子。
“您好,”王某对老总说,“昨天我交给您的文件签了吗?”老总转了转眼睛想了想,然后翻箱倒柜地在办公室里折腾了一番,最后他耸了耸肩,摊开两手无奈地说:“对不起,我从未见过你的文件。”如果是刚从学校毕业,王某会义正辞严地说:“我看着您的秘书将文件摆在桌子上,您可能将它丢进废纸篓了!”可现在他才不会这样说呢。既然老总能睁眼说瞎话,那又何必与他计较呢?因为结果是他只要签字就行。
于是王某平静地说:“那好吧,我回去找找那份文件。”于是,王某下楼回到自己办公室,把电脑中的文件重新调出再次打印,当王某再把文件放到老总面前时,他连看都没看就签了字,其实他比王某还清楚文件原稿的去向。
说到实际,谁是谁非也并不重要,即便是你对了而上司错了,要学会开动脑筋为上司寻找一个下台的台阶,无论如何,解决冲突的前提是合作!如果你动不动就对公司的制度提出质疑,或者动不动就和老板理论,到头来往往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首先我们要摆正心态,不必事事苛求百分百的公平,对生活中的小事看开一点儿,不要斤斤计较,对已经过去的事情不要耿耿于怀,把精力和时间放在创造新的价值上。这样,就单个事情来说不一定公平,但从整体上来说就公平了。另外,我们还可以设法通过自己的奋发努力来求得公平。如果你觉得不公平就放弃努力,那你就错了。
最后,我们还可以改变衡量公平的标准。公平是相对而言的,衡量公平的标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当你换个角度来看问题时,你会发觉自己得到的比失去的要多。不公平是一种进行比较后的主观感觉,因而只要我们改变一下比较的标准,也能够在心理上消除不公平感。
2.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
在古希腊帕尔索山上的一块石碑上,刻着这样一句箴言:“你要认识你自己。”卢梭曾经这样评论此碑铭:“比伦理学家们的一切巨著都更为重要,更为深奥。”显然,认识自己是至关重要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小孩跟爸爸一起去邻居家做客,邻居很喜欢这个小家伙,就拿出糖罐说:“来,抓一把。”小孩看着糖罐,手却一动不动,邻居催促了他好几次,小孩就是不伸手。最后,邻居只好亲自动手,抓了一大把糖果塞到小孩的衣袋里。
拜访邻居之后,爸爸在回家的路上问儿子:“平时你最喜欢吃糖果了,今天怎么不自己动手拿呢?”
小孩回答说:“我的手小,抓一把肯定抓得少。他的手则大得多,还是让他抓好一些。”
很显然,这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他清楚自己的短处并巧妙地避开,从而为自己争取到了更大的好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只要清楚地认识自己,就能扬长避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可见,认识自己是多么重要。只有认清自己,才能找到发展方向,步入正确的人生轨道。
日本保险业泰斗原一平在他27岁时,进入日本明治保险公司从事推销工作。那时的他,穷得连午饭都吃不起,而且晚上只能露宿公园。
有一天,他向一位老和尚推销保险,等他详细介绍完之后,老和尚平静地说:“你所说的话,丝毫引不起我投保的兴趣。”
老和尚注视原一平良久,接着又说:“人与人之间,像我们这样相对而坐的时候,一定要具备一种强烈吸引对方的魅力,如果你做不到这一点,将来也就没什么前途。”
原一平哑口无言,冷汗直流。
老和尚又说:“年轻人,先努力改造自己吧!”
“改造自己?”原一平问道。
“是的,要改造自己首先要认识自己,你知道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吗?”老和尚又说,“你要替别人考虑投保之前,必须先考虑自己,认识自己。”
原一平不太理解,疑惑地问道:“先考虑自己?认识自己?”
“是的,赤裸裸地注视自己,毫无保留地彻底反省,然后才能认识自己。”老和尚意味深长地回答道。
从此,原一平开始努力认识自己,改善自己,终于成为一代推销大师。
认识自己,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这决定了一个人事业的成败。
成功人生从正确认识自己开始,如果过高估计自己,会脱离现实,守着幻想度日,怨天尤人,怀才不遇,小事不去做,大事做不来,最终一事无成;如果过低估计自己,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导致自暴自弃,结果,明明能做好的事,也会因胆怯而不敢去试,最后抱憾终生。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只看到自己消极的一面,大部分的自我评估都包括太多的缺点、错误与无能。能够认识自己的缺点这固然是好事,但这不是消极的理由,成功者会在找到自身缺点之后努力改进,他们会全面地认识自己,决不轻视自己。他们在意识到自身缺点的同时,也会找到自己的闪光点。成功者的聪明之处在于,他们会尽力避免暴露个人缺点,而将优点发挥到极致,之后,再慢慢改掉自己的坏习惯。
综上所述,认识自己是多么重要。倘若能正确认识自己,成功时看得起别人,失败时看得起自己,那么,你一定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谋得发展。
(1)从现实和历史的状况中认识自己。你最近及过去的事业、工作等各方面的基本情况如何,要从多角度分析,尽可能准确、客观。
(2)从个人和大家的评价中认识自己。选择有一定代表性的个人,如你最要好的朋友,最亲密的同事等等,一般来说,他们比别人更了解你。大家的看法,可以是你任职公司的看法,也可以是某个组织的看法。
(3)从工作和学习中认识自己。了解你工作的各种情况,比如,是否热爱你的工作,业绩如何?学习的情况,你对学习怎么看,是否感兴趣,对业务学习、政治学习、专业学习持什么态度,效果如何?
(4)从事业和生活中认识自己。你的事业心怎么样,从事的是什么事业,你对自己从事的事业是满怀激情还是勉强应付,你现在有何成就?你的家庭生活怎么样,是否幸福,原因何在?
(5)从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中认识自己。在工作、学习或者爱好中,你的强项是什么,成就如何,别人怎么看?你的弱项是什么,有什么具体改善措施?
(6)从以往的成功和挫折中认识自己。成功和挫折最能反映个人性格和能力上的特点,因此,我们可以从自己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教训中发现自己的特点,在自我反思和自我检查中重新认识自己。
(7)从感兴趣和讨厌的事情中认识自己。你对什么事情感兴趣,哪一种你最感兴趣?这种兴趣发展到了何种程度?这种兴趣是否高雅、正当?这种兴趣是否已经发展为爱好?在这方面做深入分析。你讨厌什么?阐述具体情况。
(8)从单位和家庭中认识自己。你在单位的表现如何,地位如何,同事怎么看你?你在家里的情况怎么样,对家庭是否有责任心?全家人怎么看你,你的父母亲、配偶怎么看你,孩子怎么看你?
(9)从生理和心理上认识自己。生理主要是指身体是否健康。心理包括的内容要多,比如,心理是否健康,心理品质如何等。分析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目的是为了更科学地评价自己。这样的评价会更全面,更准确。
(10)用传统的或者科学的方法认识自己。在人类历史上有许多如何识人识己的方法,我们可以拿来借鉴。
3.不要刻意模仿别人,你就是最棒的
我们应该庆幸,我们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个体,我们有着其他人不具备的天赋和能力,所以,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去羡慕别人,去嫉妒别人,更没有必要去模仿别人!
虚荣心理的产生往往是某些缺乏自信、自卑感强烈的人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却进入歧途的一种结果。那些缺乏自信、自卑感较强的人,为了缓解或摆脱内心存在的自惭形秽的焦虑和压力,试图采用各种方式来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其中一个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模仿别人,以缩小自己与别人的差距,进而赢得别人对自己的重视和尊敬。
春秋时代,越国的美女西施,其美貌简直到了倾城倾国的程度。无论是她的举手投足,还是她的音容笑貌,样样都惹人喜爱。西施略施淡妆,衣着朴素,走到哪里,哪里就有很多人向她行注目礼,没有人不惊叹她的美貌。
西施患有心口疼的毛病。有一天,她的病又犯了,只见她手捂胸口,双眉皱起,流露出一种娇媚柔弱的女性美。当她从乡间走过的时候,乡里人无不睁大眼睛注视。
乡下有一个丑女子,名叫东施,不仅相貌难看,而且没有修养。她平时动作粗俗,说话大声大气,却一天到晚做着当美女的梦。今天穿这样的衣服,明天梳那样的发式,却仍然没有一个人说她漂亮。
这一天,她看到西施捂着胸口、皱着双眉的样子竟博得这么多人的注目,因此回去以后,她也学着西施的样子,手捂胸口、紧皱眉头,在村里走来走去。哪知这丑女的矫揉造作使她原本就丑陋的样子更难看了。其结果,乡间的富人看见丑女的怪模样,马上把门紧紧关上;乡间的穷人看见丑女走过来,马上拉着妻子、带着孩子远远地躲开。人们见了这个怪模怪样的丑女人,简直像见了瘟神一般。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特质。东施效颦为什么很丑,就是因为东施把别人的动作姿态生硬地搬到自己身上。或许东施本来不丑,但她因为扭曲自己的个性,硬学西施的样子,终于搞成了一个什么都不是的丑八怪。所以,尊重上苍给你的才能,那才是适合你的,一味地模仿只会徒增烦恼。
每个人都有虚荣心,就像每个女人都渴望漂亮,但是漂亮不是靠模仿来的。即便你模仿得很像,那也是别人的荣誉,而不是你的。所以,要相信自己就是最棒的,敢于展示真实的自己,而不是刻意地去模仿别人。也许你没有漂亮的脸蛋,但是你有优美的嗓音;也许你没有窈窕的身材,但是你有一颗善良的心灵。总之你是独一无二的,是无可替代的,这才是只属于你的美丽!
我们每个人的个性、形象、人格都有其潜在的创造性,我们完全没有必要一味去模仿他人。卡耐基有一句名言是:“整日装在别人套子里的人,终究有一天会发现,自己已变得面目全非了!”的确,一味地模仿别人,最终只会失去自己,得不偿失。下面的这则寓言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一只麻雀,总想学孔雀的样子。孔雀的步法是多么骄傲啊!孔雀高高地扬起头,抖开尾巴上美丽的羽毛,那开屏的样子是多么漂亮啊!“我也要像这个样子。”麻雀想,“那时候,所有的鸟赞美的一定会是我。”于是,麻雀伸长脖子,抬起头,深吸一口气让小胸脯鼓起来,伸开尾巴上的羽毛,也想来个“麻雀开屏”。麻雀学着孔雀的步法前前后后地踱着方步。可这些做法,使麻雀感到十分吃力,脖子和脚都疼得不得了。最糟的是,其他的鸟如趾高气扬的黑乌鸦、时髦的金丝雀,还有蠢笨的鸭子,全都嘲笑这只学孔雀的麻雀。不一会儿,麻雀就觉得受不了了。
“我不玩这个游戏了,”麻雀想,“我当孔雀也当够了,我还是当个麻雀吧!”但是,当麻雀还想象原来那个样子走路时,已经不行了。麻雀再没法子走了,除了一步一步地跳动外,再没别的办法了。这就是为什么现在麻雀只会跳不会走的原因。
有调查显示,一般人只用了10%的能力,也就是说,我们身体内还有90%的能力未被利用。如果我们把这些潜能挖掘出来,那么我们就有可能比那些我们羡慕的人更优秀。所以我们不应再浪费任何一秒钟,去忧虑我们不是其他人。事实也证明,模仿他人,永远不会踏上成功之路。
玛格丽特·麦克布蕾刚刚进入广播界的时候,想做一个爱尔兰喜剧演员,结果失败了。后来她发挥了她的本色,做一个从密苏里州来的、很平凡的乡下女孩,结果成为纽约最受欢迎的广播明星。卓别林开始拍电影的时候,那些电影导演都坚持要卓别林学当时非常有名的一个德国喜剧演员,可是卓别林直到创造出一套自己的表演方法之后,才开始成名。
盲目地模仿别人,必定失去自我。表面上看起来这只是个人的性格问题,其实它会给你的生活、事业套上无形的枷锁。因为,你失去了信心,失去了用自己的头脑思索问题并作出人生抉择的能力。
我们应该庆幸,我们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个体,我们有着其他人不具备的天赋和能力,所以,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去羡慕别人,去嫉妒别人,更没有必要去模仿别人!
一件华丽的外衣,每个人都想把它穿在身上,以示自己的美丽、威严。但是,当你要用别人身上的光环来编织这件外衣的时候;当你要借助模仿别人的美丽或者成功来显示自己的时候,就意味着你已经受虚荣心的牵制,或者说已经被其控制。那么,请你看看“东施效颦”、“邯郸学步”的下场吧。记住,模仿就意味着自杀。
4.自己拿主意,不要被别人所左右
做人最可贵的事情莫过于坚持自己的看法,而不是盲目从众,以致在别人的观点里迷失了自己的人生路。
美国著名女演员索尼亚·斯米茨的童年是在加拿大渥太华郊外的一个奶牛场里度过的。
当时她在农场附近的一所小学里读书。有一天她回家后很委屈地哭了,父亲就问原因。她断断续续地说:“班里一个女生说我长得很丑,还说我跑步的姿势难看。”父亲听后,只是微笑。忽然他说:“我能摸得着咱家天花板。”正在哭泣的索尼亚听后觉得很惊奇,不知父亲想说什么,就反问:“你说什么?”
父亲又重复了一遍:“我能摸得着咱家的天花板。”
索尼亚忘记了哭泣,仰头看看天花板。将近4米高的天花板,父亲能摸得到她怎么也不相信。父亲笑笑,得意地说:“不信吧,那你也别信那女孩的话,因为有些人说的并不是事实!”
索尼亚就这样明白了,不能太在意别人说什么,要自己拿主意!
她在二十四五岁的时候,已是个颇有名气的演员了。有一次,她要去参加一个集会,但经纪人告诉她,因为天气不好,只有很少人参加这次集会,会场的气氛有些冷淡。经纪人的意思是,索尼亚刚出名,应该把时间花在一些大型的活动上,以增加自身的名气。索尼亚坚持要参加这个集会,因为她在报刊上承诺过要去参加,“我一定要兑现诺言。”结果,那次在雨中的集会,因为有了索尼亚的参加,广场上的人越来越多,她的名气和人气因此骤升。
后来,她又自己做主,离开加拿大去美国演戏,从而闻名全球。
自己拿主意,当然并不是一意孤行,孤芳自赏,而是忠于自己,相信自己,不轻易被别人的思想所左右。但是生活中,人人都难免有从众心理,常常会为了顾及面子而依附于他人的思想和认知,从而失去独立的判断,处处受制于人。这真是一种莫大的悲哀,作为一个人,我们要有自己的主见,不可盲目地追随别人。
世间曾有一个小丑,一直很快乐地生活着。但渐渐地有些流言传到了他的耳朵里,说他到处被公认为是个极其愚蠢的、非常鄙俗的家伙。小丑窘住了,开始忧郁地想:怎样才能制止那些讨厌的流言呢?
一个突然的想法使他的脑袋瓜开了窍……于是,他一点也不拖延地把他的想法付诸实行。
他在街上碰见了一个熟人,那熟人夸奖起一位著名的色彩画家。“得了吧!”小丑提高声音说道,“这位色彩画家早已经不行啦……您还不知道这个吗?我真没想到您会这样……您是个落伍的人啦!”那个熟人感到吃惊,并立刻同意了小丑的说法。
“今天我读完了一本多么好的书啊!”另一个熟人告诉他说。
“得了吧!”小丑提高声音说道。“您怎么不害羞?这本书一点意思也没有,大家老早就已经不看这本书了。您还不知道这个?您是个落伍的人啦!
于是,这个熟人也感到吃惊,也同意了小丑的说法。
“我的朋友杰克真是个非常好的人啊!”第三个熟人告诉小丑说,“他真正是个高尚的人!”
“得了吧!”小丑提高声音说道,“杰克明明是个下流东西。他侵占过所有亲戚的东西。谁还不知道这个呢?您是个落伍的人啦。”
第三个熟人同样感到吃惊,也同意了小丑的说法,并且不再同杰克来往。总之,人们在小丑面前无论赞扬谁和赞扬什么,他都一个劲儿地驳斥。
只是有时候,他还以责备的口气补充说道:“您至今还相信权威吗?”
“好一个坏心肠的人!一个好毒辣的家伙!”他的熟人们开始谈论起小丑了,“不过,他的脑袋瓜多么不简单!”
“他的舌头也不简单!”另一些人又补充道,“哦,他简直是个天才!”
最后,一家报纸的出版人,请小丑到他那儿去主持一个评论专栏。
于是,小丑开始批判一切事和一切人,一点也没有改变自己的手法和自己趾高气扬的神态。
现在,他个曾经大喊大叫反对过权威的人——自己也成了一个权威了,而年轻人正在崇拜他,而且害怕他。
你一定会说,这些年轻人真是可怜啊,可怜的有点愚蠢。虽然这个故亊有点夸张,但事实上,你有没有想过,有时候,自己也有过类似这些年轻人的行为。比如,在对一件事发表看法的时候,你从来都是附和所谓“权威”人物的观点,而不敢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再比如,在为人处事的过程中你经常按别人的反应来决定,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决定等等。这是不自信的表现,也是虚荣心在作祟,你已经成了上面故事中崇拜小丑的“俗人”,丧失了按照自己意愿生活的能力。
一位通晓做人的内在法则的人士指出:“当别人对你说‘快看这儿!’或‘快瞧那儿’的时候,请你不要盲目地追随他们,因为幸福世界就在你的心中。”其实,何止是幸福呢,包括做人做事都是这样,你不能在听了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后,就依附他们的喜好来改变自己,你要按照自己的个性生活,尽情地去展示自己的天性和美丽,而不是盲目地追随别人。
每个人都会在乎别人的看法,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度”,一旦你常常让别人的看法代替自己的看法,这就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了。虽然人都是群居动物,都难免有从众心理,但是人生的路还要靠自己走,如果你一味地人云亦云,被人牵着鼻子走,最后将迷失自己,得不偿失。
5.不必追求每个人的满意
活得累,是现代人的普遍感受,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追求完美。可是也许你已经发现,不管自己是多么努力,行为是多么正确,自我反省是多么深刻,都永远达不到所有人对自己的要求。世界是这么大,社会是这么复杂,人的思想观点是这么的不同,要乞求人人一致地赞同一件事,是难乎其难,甚至是不可能的。聪明的人,就应该在此时避重就轻,创造一种心理导向的效应。
每个人都会有他个人的感觉,都会根据自己的想法来看待世界。所以,不要试图让所有的人都对你满意,否则你将永远也得不到快乐。
父子俩牵着驴进城,半路上有人笑他们:真笨,有驴子不骑!
父亲便叫儿子骑上驴,走了不久,又有人说:真是不孝的儿子,竟然让自己的父亲走路!
父亲赶快叫儿子下来,自己骑到驴背上,又有人说:真是狠心的父亲,不怕把孩子累死!
父亲连忙叫儿子也骑上驴背。谁知又有人说:两人骑在驴背上,不怕把那瘦驴压死?
父子俩赶快溜下驴背,把驴子四肢绑起来,用棍子扛着。经过一座桥时,驴子因为不舒服,挣扎了起来,结果掉到河里淹死了!
很多人做人做事就像这故事中的父亲,人家叫他怎么做,他就怎么做;谁抗议,就听谁的!结果呢?大家都有意见,而且大家都不满意。
一个人想面面俱到,不得罪任何人,又想讨好每一个人,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在做人方面,你不可能顾到每个人的面子和利益,你认为顾到了,别人却不这么认为,甚至根本不领情的也大有人在。在做事方面,你也不可能顾到每个人的立场,每个人的主观感受和需要都不同,你要让每个人满意,事实上,就是让所有人都不满意!
结果呢?为了面面俱到,反而把自己累坏了,而因为怕对方不满意,还得察言观色,揣摩别人的心思,这多么辛苦啊!
那应该怎么做?做你该做的!也就是说,你认为对的,就不受动摇地去做,参考别人的意见要看意见本身,而不是看别人的脸色。这么做有时确实会让一些人不高兴,但你的不受动摇,却能赢得这些人事后的尊敬,毕竟人还是服膺公理的,除非你的坚持纯属是为了私心!
这么做,会有人称赞你,也会有人骂你,但想面面俱到的人,结果是每个人都会嘲笑你——就像故事中的父子!
俗语说:“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就像罗卜白菜各有所爱一样,所以,不要奢望做一个人人都满意的桔子,那是不可以的事情!
有一个被人广为称颂的事例:某一位诗人一次把自己的得意诗作拿到广场上去展览,很自信地对观众说,如果你们认为有败笔,尽可以指出。到了晚上,诗人的作品上标满了记号,人们挑出了无数他们认为是败笔的地方。诗人非常不甘心,他灵机一动,又写了一首完全相同的诗拿到广场上展出,不同的是他请观众标出诗中的妙处。结果到了晚上,诗人看到所有曾被指责为败笔的地方,如今都换上了赞为妙笔的记号。诗人的结论是:“我发现了一个奥秘,那就是不管我们干什么,只要使一部分人满意就够了,因为在有些人看来是丑恶的东西,在另一些人的眼里,恰恰是美好的。”
诗人的大悟,可以作为我们对非难、诽谤的一种基本态度;而诗人的这种作法,也可以作为我们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如何减轻非难、诽谤这个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我们为人处世经常按别人的反应来决定,而很难按自己的意愿去行动,尤其是在关于“成功”、“幸福”之类重要的问题上,一切似乎已经有了约定俗成的标准。弗洛伊德说:“简直不可能不得出这样的印象,人们常常运用错误的判断标准——他们为自己追求权利、成功和财富,并羡慕别人拥有这些东西,他们低估了生命真正价值。”
心理学家指出,如果给两组完全相同的人像,一组人像下写“残暴”、“凶恶”、“狠毒”一类的词,一组人像下写“果敢”、“勇毅”、“顽强”一类的词,请两组测试者对人像作职业估计,那么前一组人像很可能就被猜为罪犯,而后一组人像就可能被猜为军人。就像人们往往把银幕上、球场上的明星作为一种偶像,把表演中的人当作生活中真实的人一样。人类的内心有一种很强烈的接受外界暗示,通过语言、形象的传播媒介树立形象的欲望,它构成了所谓的“心理导向效应”。诗人的“败笔”、“妙笔”呈现完全相反的两种结果,完全相反的两种结果正是他利用了这种效应生产的。
了解了这一点之后,如果要使自己摆脱困境,减小压力,争取更多的赞同,就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让每一个人都满意是不可能,也是没有必要的。
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遇见类似的事情。当某人做了一件善事,引起身边同事们的注意时,会听到各种截然不同的评论。张三说你做得好,大公无私;李四说你野心勃勃,一心想往上爬;上司赞你有爱心,值得表扬;下属则说你在做个人宣传……总之,各种各样的议论,有的如同飞絮,有的好似利箭,一一迎面扑来。怎么办呢?最好的方法,就是抱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
事实上,一个人不可能让所有人都对你满意,即使已经尽心尽力在做了,还是会有让别人不满意的地方。如果所有的人都对你满意,表示你这个人必定有问题。因为如果做了坏事,好人会骂你,做好事,坏人会骂你。
至于自己是否有他们所想的那么坏或那么好,只有自己知道。因此,最重要的是要对自己的良心、对自己的努力负责;别人对你的批评、要求,那都是其次的。
如果太在乎别人的赞美,会变得骄傲、得意;太在意别人的批评,会觉得懊恼、无奈,对你或是对事情都会有不好的影响。所以,最好的方法应该是:随时保持心的平静,把事做好。
我们不管干什么,只要一部分人满意便是成功。因为,在有些人看来丑恶的东西,在另一些人眼里则恰恰是美好的。
不要对自己太苛刻,工作上给自己定一个所能达到的目标,只要对得起自己的努力和良心,不要太在意外人对你的评价,否则,遇到挫折就可能导致身心疲惫,万念俱灰。不要为了让周围每一个人都对你满意而处处谨小慎微,不要顾及他人的眼光而改变自己的言行,不要让所有人都满意了而委屈了自己,我行我素在必要时还是要得的。
情绪的过分紧张和焦虑,会影响一个人的生活情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生活中遇到的始料不及的事,应该学会放松,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生活的规律和睡眠的充足,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去面对。学会倾诉和寻求帮助来排解不愉快,生活中绝大多数人都有一颗助人为乐的心,找一个听你诉苦的朋友不会是太难的事情。
人活一世不容易,何必事事都在意?
6.选择自己喜欢的,而非别人喜欢的
当你自己看中了一件衣服,而身边的朋友却都说不好看,那么你多半不会力排众议,下决心购买的。因为你不想穿一件大家认为很难看的衣服,你会想既然别人都说不好看,那一定是真的不好看。不仅仅是在选择衣服上,在其他诸如选择工作、爱人等很多方面,我们都会犯这个毛病。结果常常是按别人喜欢的标准做了选择,却忽略自己内心的真正感受。
社会生活就是一出戏,每个人都扮演其中一个角色。扮演者的行为举止应和角色相符。但他们往往做不到,因为他们常常会遭到排斥,受到旁人的讥笑。你可能并不乐意扮演你所分配到的角色,剧组又不同意你更换,你应该意识到你有离开剧组、选择另一出戏的自由。
孙洋原来是某公司销售部的职员,销售这份工作很有挑战性,这正符合他的个性,他也非常喜欢,工作成绩一直不错。结婚后,他的妻子不喜欢他整天东颠西跑的,就希望他换个稳定点的工作,他岳父岳母也常常唠叨说:“本科毕业什么工作不好找,偏偏要做什么销售人员,有什么出息,还是找机会调调吧。”他本不想换工作,他想在销售这一块作出点成绩。但是经不住亲人的软磨硬泡,他终于答应换个工作了。
在一位朋友的帮助下,孙洋在一家公司当上了总经理助理,妻子家人都为他高兴,不住地称赞他。可是他开始变得不快乐,对自己没有信心,很简单的事情也感觉自己不能胜任。尤其是工作的繁琐更让他头痛,每天上班就像例行公事一样,他不知道自己工作的意义何在,再也找不到当初工作的成就感和愉悦感。于是,他开始不喜欢上班,下了班心情也不好,整个人都变了。
终于有一天,他想明白了,要做自己真正喜欢的工作,否则就会陷入痛苦的泥沼。他毅然辞去了总经理助理职务,回到了原来的工作岗位上,他马上就恢复了原来的信心和斗志,不久就被提升为销售部经理,人也变得意气风发起来。
是的,在生活中,亲人和朋友出于好意总是会建议你找份好工作,可是工作原无好坏之分,只有是否适合于你,别人并不知道你最适合什么样的工作。所以,如果你不能清醒地客观地看待自己的天性,盲目地追随了他人的想法,最后苦的是自己。
当然,人生中很多事还不像选择工作,选择错了,还有重来的机会。也许,你一生就这么一次机会。如果你要的是金子,你不妨就去捞钱。要不然,你就会总处于失望之中。因此,如有必要,就得准备置身于“角色”之外,这可能会让你不舒服,但自由了。不要考虑剧情的压力,决定你所需要的,必要时换一个角色,但要始终如一。没有人会接受一个变化无常的人,或一个变来变去又变成老样子的人。
47岁的南希在众人的眼中是一个成功的职业女性,可是她说:“虽然我的一些成就让人刮目相看,我却想不透大家夸赞我什么。我这辈子一直都在努力成就这样或那样的事,可是现在我却怀疑‘成就’究竟是指什么了。我永远在压力下生活,没有时间结交真正的朋友。就算我有时间也不知道该如何结识朋友了。我一直在用工作来逃避必须解决的个人问题,所以我一个任务接一个任务地去完成,不给自己时间去想一想我为什么要工作。这真是疯狂。假如时间可以退回去10年,我会早一些放慢脚步考虑一下,那就不会像现在这样感觉匮乏了。”
一位作家指出:我们此生不一定要成大名,立大功。可是,我们一定要明白自己的梦想,并把它具体化,使它成为可能,然后去追求它,去实现它。追寻一个梦想是一种绝大的幸福和快乐。你也曾体会过这种幸福和快乐吗?
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不是因为自己喜欢而选择了现在的生活模式,而是迫于别人的意志去演那个大家喜欢的“角色”。忙的时候就像陀螺,一旦停下来,就会觉得空虚,不知道自己生活的目的是什么,生活就成了为“演戏”而“演戏”,不但没有幸福和快乐,还让人感到痛苦不堪。
所有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方式是被大家羡慕的,却忘记了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欢。所有的人也都希望自己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是大家喜欢的,却忘记了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欢。他们选择了别人喜欢的,而不是自己喜欢的,所以注定要忍受更多的寂寞、痛苦和空虚!
7.面对质疑,自己的路要自己走
1900年7月,在浩渺无边的大西洋上,海风怒吼,巨浪滔天,暴风雨中,一叶小舟一会儿冲上浪尖,一会儿跌入波谷,恶劣的天气和狂风巨浪似乎要将它撕个粉碎。驾驶这叶小舟的这位金发碧眼的年轻人是一位德国的医学博士,名叫林德曼。大海无情,曾经吞噬过无数鲜活的生命。为什么他要孤身一人进行这危险的航行?为什么还要选择这样恶劣的天气?
林德曼在德国从事的是精神病学研究,出于对这份职业的执著,他正在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进行着一项亘古未有的心理学实验。
林德曼博士在医疗实践中发现,许多人之所以成为精神病患者,主要是因为他们感情脆弱,缺乏坚强的意志,心理承受能力差,经受不住失败和困难的考验,关键时刻失去了对自己的信心。有些看上去体格非常健壮的人,后来却因为承受不住心理的压力而精神崩溃。林德曼认为:一个人保持身心健康的关键,是要永远自信!
当时,德国举国上下正在掀起一场独舟横渡大西洋的探险热潮,全国先后有100多位勇士驾舟横渡大西洋,但结果均遭失败,无一生还。消息传来,舆论界一片哗然,认为这项活动纯属冒险,它超过了人体承受能力的极限,是极其残酷的“自杀”行为。
林德曼却不这么认为。经过对这些勇士遇难情况的认真分析,他认为这些遇难的人首先不是从肉体上败下阵来的,而主要是死于精神上的崩溃,死于恐怖和绝望。
林德曼的观点遭到了舆论的质疑:探险勇士难道还不够自信?为了验证自己的观点,林德曼不顾亲人和朋友的坚决反对,决定亲自作一次横渡大西洋的试验。
在航行中,林德曼遇到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在漫漫的航程中,孤独、寂寞、疾病,体力的消耗,精力的消耗,都在消蚀着他的意志。特别是在航行最后的18天中,遇上了强大的季风,小船的杆折断了,船舷被海浪打裂了,船舱进水了。林德曼必须把舵把紧紧地捆在腰上,腾出手来拼命地往外舀船舱里的水。
在和滔天巨浪搏斗的整整三天三夜中,他没有吃一粒米,没有合一下眼。那场面真是惊心动魄,九死一生。多少次他感到坚持不住了,感到自己不行了,有时眼前甚至出现了幻觉,准备放弃了,但每当这个时候,他就狠狠地掐自己的胳膊,直到感觉到疼痛,然后激励自己:“林德曼,你不是懦夫,你不会葬身大海,你一定会成功的!再坚持一天,就是胜利的彼岸。”
“我一定会成功!”林德曼的心中反复地呼喊着这几个字。生的希望支持着林德曼,最后他终于成功了。
“100多人都失败了,我为什么能成功呢?”他说,“我一直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我也以此自励!这个信念已经和我身体的每一个细胞融为一体。”
林德曼的故事告诉我们,不管面对什么样的质疑,不论在什么样的困境中,唯一能拯救你的是你自己,你自己的信心;唯一能打垮你的也是你自己,你自己的灰心。
所以,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船舶在大海中航行,沿途中会遇到很多美丽的景色,蓝天白云,碧波荡漾,还有鱼鸟嬉戏其间。然而航行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除了那些令人心神荡漾的美景,也会遇到狂风巨浪、乌云暴雨,令人胆战心惊、惧怕不已。
人生如同航行,不可能总是围绕在鲜花和掌声之中,也会常常陷入困境。一个人如果想要从困境中走出,改变自己的命运,必须要坚持伟大的目标。一个人只有敢想,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才会有成功的可能,“苏珊大妈”的故事便发生在我们的身边。
如果你听说过或者看过《英国达人》这个节目,那么你对“苏珊大妈”这个名字绝对不会陌生——
当苏珊站在《英国达人》舞台上时显得有些紧张,她从来没有参加过如此隆重的节目。这位体态肥胖、长相平平的妇人一上台,台下便传来一阵哄笑,包括评委在内,所有观众对于这个妇人都缺乏最基本的尊重。由于智障的缘故,苏珊有些口吃,在回答评委们问话的时候含糊不清,评委们那些不怀好意的问话,似乎也是在有意让她出丑。当苏珊说自己的梦想是成为伊莲·佩姬那样的人时,台下再次哄堂大笑,这位长相丑陋的山野妇人如何同那位著名的歌唱家相比?
当音乐响起,苏珊大妈忘我地唱了起来,丝毫没有受到刚才观众们的影响。台下一下子变得安静起来,苏珊那天籁般的声音让他们震惊,他们深深为之折服,所有的观众都凝神屏息,享受着音乐时刻。当她一曲《I Dreamed a Dream》唱毕,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与欢呼声,这次大家是为她的精彩表演而喝彩!一向苛刻的评委摩根,也称赞她是他在三年选秀节目中见到的最大的惊喜。苏珊成功了,她的歌声在世界范围内回荡,伊莲·佩姬也热情地与她会面,并同她合作演出,苏珊终于成为了跟自己偶像一样的歌星。
苏珊大妈的名字叫做苏珊·波伊儿,她从小生活在英国一个无名的小山村。由于智障的缘故,她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业,也没有爱情光顾过她。当她的妈妈死后,她只能和一些小猫小狗等动物在一起,过着孤独的生活。
然而苏珊从小就有一个梦想,她想唱歌,梦想着成为伊莲·佩姬那样的歌星。她的生活很孤独,她的生活缺乏保障,这些都没有浇灭苏珊心中的梦想。她加入了教堂的唱诗班,成为其中的一员,多年来一直坚持唱歌,直到她被全世界人所知晓。
苏珊取得成功时,已经47岁。在许多人看来,她早应该过了“做梦”的年纪,苏珊的成功正是源于她坚持了自己的目标。如果她没有想成为伊莲·佩姬那样歌手的目标,没有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没有为此付出无数的努力,那么可能她真的会在那个默默无名的山村中度过一生,直至死去也不会有多少人认识她。对目标轻易言弃,不付出努力,那么目标只能是个空想。只有坚持到底、不懈努力,才能让目标成为现实。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或大或小。还有的人曾经有过梦想,现在却已经把它忘掉了,丢在了满是尘埃的记忆深处。试想一下,一件事情,假若我们想都没有想过它,那么又如何会去做呢?成就又从何而来呢?梦想的高度往往决定了一个人成就的高低,一个没有目标的人往往会一事无成。
托尔斯泰曾经写下这样的话:要有生活的目标,一辈子的目标,一个时期的目标,一个阶段的目标,一年的目标,一个月的目标,一个星期的目标,一天的目标,一个小时的目标,一分钟的目标。梦想,便是这些目标的雏形,是目标的最佳体现。
梦想的实现需要坚持,只有坚持走自己的路,并为之不懈努力的人,才能真正地取得成功。电灯的发明,让我们在夜晚同样拥有了如白昼般的光芒,电灯的发明,正是爱迪生坚持的结果。他从二十多岁便开始研究电灯,先后尝试了用各种材料做灯丝,灯泡的照明时间也随着他的努力不断延长,从短短的几分钟到几个小时,到后来几百几千个小时。在历经十余年,尝试了近千种材料之后,他终于找到了最合适的材料——钨丝,让人们从此在夜晚不再害怕黑暗。
当然,在成功的路上,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挫折、失败都是在所难免的。如果碰到失败便放弃自己的目标,那么也就放弃了成功的可能。当一个人习惯了被消极的精神所支配,那么他所收获的终归是失败。成功人士的与众不同之处便在于他们遇到挫折,愈挫愈勇,用积极的心态面对未来,更加努力地朝着目标努力,坚持不懈,而梦想也终会在某一天实现。
测试:你是否处于焦虑状态?
现代社会是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在这样的环境中,人要保持一份豁达与从容的心态似乎很不容易。很多人都渴望拥有并保持一种宁静的心态,然而焦虑却常常把他们包围。你时常感到焦虑吗?哪些表现说明自己正处于焦虑状态?
下面是有关焦虑一般症状的问题,分为五个部分进行测试,每题设有五个选项:A.没有;B.几乎没有;C.有时;D.经常;E.总是。
请你根据自己最近一周的情绪状况选择合适自己的选项。
第一部分:活动方面
1.完全失去对社交活动的爱好和兴趣,觉得它们似乎太耗精力;
2对空闲时间自己该做什么,一点也没有底;
3.经常去做一些难以完成的事情;
4.因为要做的事太多,感到不知所措和失控。
第二部分:感觉方面
1.觉得一天当中很少有自己的时间;
2.感到不被家人赏识;
3.时常有一种莫名其妙的不满和气愤;
4.经常在寻求别人的恭维和夸奖。
第三部分:胃口方面
1.紧张或焦虑使自己不思茶饭;
2.靠吸烟或喝咖啡来支持自己;
3.想用巧克力和其他糖类来应付焦虑;
4.有恶心、腹痛或腹泻的症状。
第四部分:睡眠方面
1.经常失眠;
2.睡了整整一夜,但是仍然感到没有休息好;
3.在晚上,不想睡觉的时候睡着了;
4.需要长时间的午睡。
第五部分:观念方面
1.失去了幽默感;
2.情绪急躁易怒;
3.对未来很悲观;
4.觉得自己麻木,无动于衷。
评定标准:
以上各题选A得0分,选B得1分,选C得2分,选D得3分,选E得4分。
测试结果:
20分以下:表明你存在焦虑情绪;
21~40分,表明你有轻微的焦虑情绪;
41~60分,表明你有中等程度的焦虑情绪,应该设法放松;
61~80分,表明你处于极大的焦虑中,必须对生活加以重新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