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勇于放下,辞职是一个新的开始
- 激情颠覆:站在新起点的马云
- 张笑恒
- 9789字
- 2018-03-30 17:34:09
1.放下荣耀:昨日辉煌已成为过去
2013年5月,就在阿里巴巴刚刚否认了董事局主席、CEO马云的退休传闻不久,10日,马云就向广大传媒记者朋友们投放了一枚重磅炸弹:“从今日起,我不再担任阿里巴巴集团CEO一职,但会继续担任集团董事局主席,并全力做好这份全职工作。”
马云带领的阿里巴巴曾经在中国网络电子商务市场上造就了一个神话,他的赫赫战绩也被无数后来者提炼出精髓并奉为行走商场的“用兵之道”。然而不论马云创造了多少个让人羡慕的神话,他自始至终都保持着一份有别于他人的清醒,这种清醒,让正处于事业顶峰的他更加能够看清现在与未来的自己,所以,他放手得十分“舒心”。
2013年5月10日,48岁的马云正式辞去了阿里巴巴CEO的职位。此前,马云曾在公开信上说:“作为创始人CEO,退让CEO是个不容易的决定,因为这容易造成误解,特别是我这个年龄,还是常规意义上年富力强的时候。”
马云还说:“快50岁的人了,一半的、最好的黄金时间都已经过去了,等于爬到山顶上往下走了。下山要下得漂亮,你不肯下来,结果可能摔下来。”
2009年9月10日,阿里巴巴的十周年庆典晚会上,马云就曾说过:“我们不希望背负过去的荣誉,明天我们将会重新应聘求职于阿里巴巴,和任何普通的员工一样,从零开始,为下一个十年继续努力。”就在这一天,马云宣布了阿里巴巴18位创始人集体“辞任”,他们从此由阿里巴巴的创始人变成了合伙人。
马云希望通过这一变革,让这些创始人能够放下他们因为创始人的身份所承受的压力,从而更好地为阿里巴巴服务。
不论你现在是正处于商场的顶峰,还是正向着目标努力攀爬的途中,商场中,几乎每位领导都曾有过一段为荣耀而争的奋斗岁月或骄傲过去。然而这些荣耀,仅仅是成功的过去式,并不能代表你人生的整个辉煌。
利奥·罗斯顿曾经说过:“你的身躯很庞大,但是你的生命需要的仅仅是一颗心脏。多余的脂肪会压迫人的心脏,多余的财富会拖累人的心灵,多余的追逐、多余的幻想只会增加一个人生命的负担。”
商场如战场,变幻如风云,命运并不会因为你过去创造了辉煌,就给你永久的优待。尤其是在“江山代有才人出”的商场,每一分,每一秒,都可能造就出无数个神话。如果你总是停驻在过去的这一秒里,那么你可能就永远都不会进步。
世界羽坛的标志之一——丹麦选手金童皮特·盖德不仅是一位让人尊重的运动员,更是一位懂得适时“放下”的羽毛球健将。
2012年5月底,在苏迪曼杯上,36岁的盖德突然向外界宣布自己将在伦敦奥运会之后退役,并且宣称自己已经将“告别赛”选在了家乡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尽管有不少粉丝为自己追随15年的偶像即将告别羽毛球坛感到有些惋惜,可是依然接受了盖德的选择。在“告别赛”后,盖德接受《哥本哈根邮报》的采访时,坦然道:“事实上,现在也该是我停下来享受家庭生活的时候了。我有两个女儿,我要好好照顾她们。”
尽管放下了羽毛球坛上的一切风光与荣耀,但要完全告别自己心爱的羽毛球,盖德内心还是有些舍不得。在退役之前,盖德选择了在队中兼任教练。盖德说:“我真心热爱羽毛球,我也希望用自己的一些经验教训帮助年轻选手进步,可能会是丹麦国家队教练,也有可能是另外的协会。”盖德放下了荣耀而退役,不仅开启了人生另一个新的篇章,而且还让他自己体会到了生活的另一番乐趣。
过去的生活,不管如何辉煌或者暗淡,都会随着时光如流水般远去,留给我们的只有记忆。除此以外,它能影响你的又有什么呢?对现实的生活来说,荣辱得失都只不过是过眼烟云。无论你的过去多么辉煌,代表的都是过去,即便对你现在找工作有一点点制约,也是暂时的,它也绝对不能决定你的未来。
正如马云,在“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境界中,他能够始终用一种清明的眼光去看待一切。在那最显耀的时刻,马云不仅聪明地放下了自己的权力,而且还大声地告诫人们:“每个人心里都得有一张时间表,你得知道什么时候不行,而不是相信我永远行。”
人只有学会忘记和超越过去的荣耀,不断掌握新的技术和本领,增强自身的竞争力,才能找到今天和未来的人生坐标,取得新的成就,重新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那么,请像马云一样,赶紧从过去的荣耀中清醒过来吧。
2.放下权力:“给年轻人留一个舞台”
马云说:“14年的创业经历让我幸运地看清了自己想做的、能做的和必须放下的。从心底里,我佩服今天的年轻人。对互联网行业来说,48岁的我不再‘年轻’,阿里巴巴的下一代比我们更有优势运营好互联网生态系统。”
对自己辞任阿里巴巴CEO一事,马云在给员工们的信中曾明确写道:“我绝无偷懒之想法,尽管当阿里巴巴CEO绝非易事。我是看到阿里年轻人的梦想比我更美,更灿烂,他们更有能力去创造自己的明天。”
2013年,震动中国互联网行业的“马云辞职事件”让很多业内人士都认为中国互联网创业的时代已经过去,留给年轻人的机会也越来越少了。但是马云却不这么认为,相反的,他倒觉得中国互联网还没真正到来,年轻人的机会会越来越多。马云对下一代即将奋起的精英们这样评价道:“这世界谁也没把握你能红五年,谁也没有可能说你会不败,你会不老,你会不糊涂。解决你不败、不老、不糊涂的唯一办法——相信年轻人。因为相信他们,就是相信未来。”
马云称现在的年轻人比自己聪明,他说:“今天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不代表未来的年轻人解决不了。”马云还说:“阿里立志发展102年,我们还有88年要走。没有健康、良好的年轻人接班制度,我们很难想象我们会走到那一天。”
不可否认,很多能力卓越的企业领导的眼界要远远胜过一些年轻的下属,但是,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比如其经营形态日益多元化、规模也不断扩大,等等,这就直接导致企业领导者无法再做到事必躬亲。如果企业领导非要大包大揽,反而很可能会付出一些不必要的代价。
在一些企业中,年轻的下属虽然工作经验相对来说没有那么丰富,但是他们年轻的思想是最富有创新精神的,因此也是最富有发展潜力的。现实生活中,很多企业都是因为年轻人的加入才拥有了新鲜的血液,促进了企业向更好、更快的方向发展。
马云在创建阿里巴巴的路途中,虽也犯过“轻视”年轻人的错误,然而在后来的工作中,他却逐渐改变了自己对一些年轻人的成见,他发现:“他们都是一张白纸,容易接受新事物,成才概率相对比较高。”马云还说:“如果一个年轻人今天和你说他要做什么,三年后依然说他要做这个,而且坚持在做,那你就一定要给这个年轻人一个机会。”
1994年起,联想几乎每年都按100%的速度在增长。当有记者问及联想CEO柳传志的“经验秘方”时,柳传志却说:“可以说1994年我们成功跨越了一个坎儿。”而跨越这个“坎儿”的,正是柳传志紧急策略下以提拔年轻人为重任决策的成功。
柳传志解释说,作为老一代创业者,我和其他人一样,对年轻人不是很放心。但是1993年在市场上的失利,让我充分认识到,我们这一代人在联想打天下的过程中发挥了奠基性的作用,这是毫无疑问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创业梯队的知识结构陈旧,对市场变化的反应迟钝,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也不如年轻人了,潜在着“老马可能拉不动大车”的危机,必须大胆启用年轻人。我找到了当时集团CAD部总经理、年方29岁的杨元庆,告诉他联想将有重大的改变,希望他以公司为重,放弃出国的念头。
正是这场重要“委任”,让联想整个翻了身。后来,柳传志专门成立了总裁办公室,目的就是把一些具有良好可塑性的、有潜力的人才集中起来,一方面进行训练与选拔,另一方面让这些年轻人在工作中加强合作与协调,把他们培养成联想的中坚力量。
一个人的时间有限,能力有限,能处理的工作量也有限,一个人不可能包揽所有事务。一个企业管理者要实现高效管理,就在于“小事不管,大事拍板”。有时候,年轻人并非不能担当重任,只要能有所作为,企业就应当给年轻人一个施展自己才能的舞台,为他们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马云在辞职让权时,就曾对阿里巴巴的各位领导说过:“这世界谁也没把握你能红五年,谁也没有可能说你会不败,你会不老,你会不糊涂。解决你不败、不老、不糊涂的唯一办法——相信年轻人。因为相信他们,就是相信未来。”
在企业中,每一个人都扮演着一个特定的角色,而当这个角色已经变得陈旧,且不再能够创造出新的辉煌时,就应当懂得退让。只要企业愿意给有能力的年轻人一个机会,放手让他们去发挥自己的才能,多给他们一些信任和支持,那么企业才可以得到更加辉煌的明天。
3.放下虚名:“我不是传奇,我是平凡的人”
如果问谁是中国互联网的开山之人,估计很多人都会异口同声地叫道:“马云。”的确,“马云”不仅是互联网界中“传奇”的代号,更是很多年轻创业者心中的“创业偶像”。
然而,对于外界给予如此高的声誉,马云却说:“我不是传奇,我是平凡的人。我最怕别人把我看成圣人、教父,晕了。我跟大家没什么区别,是淘宝和阿里巴巴给了我光环,不是我给淘宝、阿里巴巴、支付宝光环。是两万多名员工帮了我,不是我帮了他们。”
马云在一次接受记者的采访时说过:“我不知道‘创业教父’是什么东西,也从来没有想过做‘创业教父’!”他表示,一开始的时候,自己跟所有人一样,把李嘉诚、比尔·盖茨当做自己的榜样。但是马云又说:“后来发现他们不是榜样,没法学习,因为他们太大、太强。真正的榜样一定在你附近。你做小饭馆,榜样就是斜对面的小饭馆老板,为什么他家门口排队而我们家的服务员比客户还多?小饭馆老板就是你的榜样。”
马云还告诫青年们说:“希望以后大家永远觉得我们一样,事实上我们本来就是一样的。我只是比你们早生了几年,我经历了一个好的时代,我有一些好朋友,有很好的一群人在帮我,我才会这样。十年以后,你们也会,只要你说‘我也愿意这么去努力’,肯定可以,没什么传奇的。”
商场上的名利纷争十分常见,为了一点“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争破头皮、撕破嘴脸的大有人在。而今,“争名夺利”已成为不少商业人士混迹商场的终极目的,在这种心态的带动下,很多人渐渐在名利中迷失掉自我。
真正有修为的人,常常会将“忍狂妄,忍猖介,耐清寂,耐不遇”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不渝地执行,从不为虚名所累。他们明白,表面上的那些尊称实则都是泡影,要想真正获得他人的尊重,那么就得靠汗水积累而来。
从阿里巴巴建立之初起,马云对待所有的成功与失败都是一种“拿得起,放得下”的“大家”之态。即便是在今日,他已经选择从阿里巴巴辉煌的领奖台上走下来了,也依旧是一副从容不迫的随意之态。在马云的眼中,名利就如过往云烟,自始至终,他展现在人们眼前的从来都是那个沾满人间烟火的“凡夫俗子”。
中国文学泰斗季羡林先生,不仅是中国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而且还在佛典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领域,都做出过突出贡献,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
季羡林先生的头上顶着无数被人艳羡的光环,然而2006年,95岁高龄的季羡林先生却郑重请辞“三顶桂冠”,要求远离虚名。季羡林先生在其《病榻杂记》一书中写道:“‘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而这里的“三顶桂冠”正是指:“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和“国宝”这三个称号。
季羡林说:“到了今天,名利对我都没有什么用处了。我之所以仍然怕,是出于惯性,其他冠冕堂皇的话,我说不出。‘爬格子不知老已至,名利于我如浮云’,或可道出我现在的心情。”
成就和名利是分不开的,当你通过攀爬达到了一定高度,或者说已经受到很多公众的认可,有了一定的影响力的时候,你更应当学会从容地看待外界给予你的一切褒贬。名利不过是捆在每个人心头的一把枷锁,你越是紧张它的存在,它就会束缚得你越紧。
马云虽然已经离开了互联网界,然而他却没有带走自己在互联网的影响。因为不论他走到何处,停留何方,他曾经所创造出的一切都已经深深埋在人们心底,这些都是时间认证过的,更是一个时代的见证。它绝不会像那些禁不住时间考验的虚名一样,慢慢从人声鼎沸的热闹人群中消逝而去。
一个人没有不能放下的东西,功名利禄不过浮云;当你参透了人生深邃,自然对得失就不再放在心上。做个平凡的人,做好平凡的事,所谓“英雄不留名,但留凡人心”就是这个道理。
4.放下贪欲:有所为,有所不为
许多企业经营者时常会在经营过程中犯下这样一个错误:“贪大求多”。他们一贯的作为是最大限度地达到所定目标,且不论使用何种手段。这种做法就是一路“贪吃求大”,最终在碰到“软钉子”后,上不去,下不来,僵死在途中。
马云说过:“在商场上有三种人——生意人,创造钱;商人,有所为,有所不为;企业家,为社会承担责任。”在马云看来,无论是哪一类商人,在商场上都要有原则,有底线,懂得经营,这样才能真正在商场上有所作为。
从阿里巴巴最初发展到如今,已经延伸出了淘宝、支付宝、阿里妈妈等大型网站,然而,正当阿里巴巴这个“老大哥”带领着“小弟”、“小妹”们继续向前冲的时候,马云却适时地放下了。
2013年,48岁的马云在其阿里巴巴的辞职大会上说道:“9年前初创淘宝时,有位投资者朋友和我谈话,希望我有一天不再担任CEO。他认为我不会是个标准版的合格CEO,我同意他的看法,呵呵。但我知道那时候的我和公司都没有准备好。从那时候起,我和我的团队就开始为这一天努力。我们也许不会是最成功的公司,但我们希望自己是最持久、最具活力的公司。
“作为创始人CEO,退让CEO是个不容易的决定,因为这容易造成误解。特别是我这个年龄,还是常规意义上年富力强的时候。我绝无偷懒之想法,尽管当阿里巴巴CEO绝非易事,我是看到阿里年轻人的梦想比我更美,更灿烂,他们更有能力去创造自己的明天。”
阿里巴巴最初创建之时还只是一个小小的商务网站,但在“西湖论剑”后,马云就带领阿里巴巴管理着全球最大的网上贸易和商人社区。面对这些成功,马云并没有表现出“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神态,也没有像人们眼中一般商人那样的急功近利,而是在大家都争先恐后地为自己争创更大利润、吞噬更多财富的过程中选择了“放下”。
马云在一个电视节目中对主持人说过:“我们不想做商人,我们只想做一个企业,做一个企业家,因为在我看来,生意人、商人和企业家是有区别的,生意人以钱为本,一切为了赚钱;商人有所为,而有所不为;作为企业家,是为社会创造财富,为社会创造价值,影响这个社会。赚钱是一个企业家的基本技能,而不是你的所有技能。”
《菜根谭》上有句话说得好,“毋以善小而不为,毋以恶小而为之”,说的就是做人的道理。而做生意也是如此,“不要因为利润少就不去做,也不要因为风险小就去做”。任何时候,都要懂得有所为,有所不为。
2012年12月27日,世纪佳缘网宣布公司董事兼联席CEO龚海燕不再担任联席CEO职位,并任命龚海燕为联席董事会主席。
对自己的淡出,这位被称为“网络第一红娘”的70后却认为,这正是因为自己执掌的世纪佳缘出现了瓶颈期,放权给他人是更聪明的选择。用十年的时间走完了从创业到登陆纳斯达克完成海外上市,再到淡出的全过程,应当说龚海燕是幸运的。然而,她却坦言道:“创业就像马拉松,跑一段累了,让精力更充沛的人接棒,对企业发展是个好事。而世纪佳缘,她永远是我的孩子,我虽然已放下,但只要她有任何需求,我都会义无反顾。我的放下,也是希望她能更好。这是一份无私的爱。在这里也要感谢7300万世纪佳缘的会员,谢谢你们对世纪佳缘的支持和信任,希望你们能够早日收获属于自己的佳缘。”
爱财本就无可厚非,不是所有人都具备圣人那种“视金钱如粪土”的境界。但是,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很多人在竞争的过程中,忘记了自己当初创建企业的最初目的,为了一些利益,不惜冒着巨大的风险让企业从中盈利,甚至为了自身的发展,不惜把已经发生的企业危机放在一边,一味地跟进。
马云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生意人都是唯利是图,商人有所为有所不为,企业家必须有社会责任感。”企业要发展,必须懂得结合自身情况来“量身定价”,该放弃某些东西的时候,就不应违背原则贸然前进,否则带来的最终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
做大事者必远离一个“贪”字,放下心中的贪欲,实事求是地踩着步伐前进,这样才能为企业找到真正可以进步的地方。同样,一个创业者如果能够学会“有所为,有所不为”,那么必然最终能够得到精神上的圆满。
5.放下人言:在众说非议中走自己的路
2013年5月,正当商业各界人士都在计划下半年该如何运筹运营等事项时,“马云离职”消息的传出,让各路人士的眼光全聚集到了一起。然而,各界对事件本身的关注程度,远远不及对其他八卦新闻来得猛烈。为什么?谁会舍得丢下阿里巴巴这么大块肥肉不要?莫非马云又在耍什么花招?
看着各路人士争相猜测,一片非议之声,马云却是十分坦然。对这种非议,马云似乎早就司空见惯,不仅十分淡定地在公司举办了正式离职的仪式,走之前还不忘与各路人士打了声招呼:“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马云说过:“我带领阿里巴巴一路走来,备受质疑,被许多人怀疑、拒绝、诽谤,可这就是新生事物。如果每个人都认同了,还轮得到我们做吗?每个新生事物都是在非议中成长的,要成就一番事业,需要有超前的眼光、敏锐的触觉,就是要做一些别人暂时不敢做的事,才能把握住先机。当别人明白了,我们已经成功了;当别人理解了,我们已经富有了。”
或许,正是因为马云能够放下人言,才能够一路淡定地走到今天。哪怕此时马云已经宣布离职了,却依然能够从容地应对各路人士的猜疑。哪怕各路非议已经传到了马云的耳朵里,他依然能够表现得十分沉默,只是通过官方向媒体和各界人士给出了信息:“接任创始人CEO是个很艰难的工作,特别是接像我这种‘外星人’类的CEO,更是需要有巨大的勇气和牺牲精神。阿里巴巴有幸有数位这样的人才。”
国美总裁黄光裕说:“一个机会只要有三分把握都要去试。自古以来,成功都是从尝试开始的。马云于1995年去美国,知道了互联网,回来后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网络公司:中国黄页。那个时候他宣传互联网,人人都认为他是骗子,结果到了今天,阿里巴巴的市值足有四千亿港币。”
都说人言可畏,可是真正让人感到害怕的不是众人的非议,而是内心的怯弱。放下人言,不在乎别人说什么,不管它听起来有多么匪夷所思。只要你内心能够做到心无旁骛,那么你就能顺着自己的道路走向成功。
马云的离职,是他自己选择的道路。不论他以后是否真的不再将心思过多地放在阿里巴巴上,那都是他经过一番思考后所做出的决定。不难看出,在成功这条路上,马云始终都能够坚持自己,哪怕离职后,他也能义无反顾地走属于自己的路。
有人采访美国国际公司总裁马休·布鲁斯,问他对别人的批评与质疑是否敏感。他说:“是的,我年轻时确实对别人的非议非常敏感,因为当时我渴望全公司的人都认为我是完美的。如果他们不认为如此,我就会很烦恼。为了取悦第一个有反对意见的人,往往我得罪了另一个人,于是我又得安抚第二个人,结果搞得一群人都有意见。
“最后我终于发现,为了避免别人对我个人的批评,我试图安抚的人越多,我也同时得罪了更多人。我只有告诉自己:‘如果你身居领导地位,就注定了要被批评,想办法习惯它吧!’这对我很有助益。从那以后,我只管尽力而为,然后撑起一把伞,让批评之雨顺伞滑落,而不再让它滴到脖子里,让自己难过。”
正是因为布鲁斯的这把“伞”为他遮挡了许多“批评之雨”,才让他得以有了这样庞大的事业。问问自己:我对他人的批评敏感吗?是否会为他人的一句抢白暴跳如雷?是否会因人家一个讥诮就沮丧颓废?是非天天有,不听自然无。不把他人的批评放在心上,自然也就没那么多烦心事儿,才能将心思与精力更多地投入到自己要做的事情之上。
事实上,越成功的人,往往受到各界的猜忌,甚至诽谤就会越多——这已成为整个社会的共识,所谓“人怕出名猪怕壮”。你默默无闻的时候,谁都不会注意到你;而当你崭露头角时,大家开始多看你两眼;最后你声名大振了,各种各样的负面新闻就会如潮水般涌来。
总而言之,总是被他人言论所左右的人,是不可能或者很难做出大事业来的。无论你在做什么,都请堵住耳朵,义无反顾地坚持下去。有时候,成功往往就在你最后那一刻的坚持中突然出现。
6.放下浮躁:心可以大,目标不要太大
浮躁不仅会让创业者急功近利,而且还很容易使创业者走向迷途。马云曾经多次强调,对一个创业者来说,创业的过程中会有无数障碍和困难,只要有一个问题没解决,就很可能前功尽弃。所以,浮躁心理是创业者解决这些困难时最大的障碍。
不论是阿里巴巴建立之初,还是如今离开阿里改做“菜鸟”网络,我们看到的马云,似乎总是在略为深沉的思考之后,才开始迈步前进。对阿里成功之后的下一个目标,马云从来也没有过好高骛远,而是将目光对准一个点,全力以赴。
马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假设我今天是90后,重新创业,前面有个阿里巴巴,有个腾讯,我怎么办?首先第一点,我会利用好腾讯和阿里巴巴,我想都不会去想,我会跟它去挑战,因为现在我的能力不具备,心不能太大。”
马云表示,希望现在的年轻人不要好高骛远。他说:“我要问很多年轻人,你们到底想创业还是想做大事业?我当年说,我以前把比尔·盖茨当榜样,后来我不知道该怎么干起来;做金融,我把巴菲特也当榜样,却发现根本干不起来。其实隔壁的小王、小李,开馄饨店的、搞理发店的也是你的榜样,你创业一定是这样。”
马云还告诫想要创业的年轻人:“不要埋怨创业的机会少,是因为你不够努力,你不够执著,你的心不够稳定。机会其实很多,但是你个个都想做腾讯,个个都想做Facebook、谷歌,真难,这种概率太低了。”
不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商场中,有一些人总是好高骛远,他们往往大事做不了,小事做不来,还总埋怨没有机会,自己空有一身本事得不到施展。事实上,在商场中,追求速度的卓越不是第一位的,相反,放下盲目以“快”为目标的心态,脚踏实地做事情,才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万科集团董事长王石曾经说过:“我想浮躁心态是现在普遍的一种存在,恨不得今天读一本书,明天能马上见效,上午一句什么警句,下午马上一说出去就可以得到大家的赏识,太浮躁。这是我想说的,年轻人急于求成。当然我得首先批判自己。不批判自己,别人会说,就你不急躁,就我们急躁,其实我也有急躁的时候。”
当然,“脚踏实地”绝对不等同于原地踏步、安于现状、停滞不前。“脚踏实地”需要我们拥有更多的韧性和更明确的目标,纵使向前的每一步都很小,也要时刻不间断地前进。事实上,最后那“突然”而来的成功,绝大多数都源于这些“量微”又“密集”的“脚踏实地”。
2000年,马云将阿里巴巴的英文网站放到硅谷,当时正值互联网的冬天,大批互联网公司倒闭,阿里巴巴的硅谷中心也陷入了生存危机中。如果不尽快采取措施,整个阿里巴巴将就地阵亡。2000年年底,马云宣布全球大裁员。2001年,马云开展了阿里巴巴的“整风运动”。“如果你心浮气躁,请你离开”,这句话,马云不仅是对员工讲的,也是对自己讲的。
静下心来的马云开始考虑阿里巴巴的核心是什么?经过深思熟虑,马云认为,小企业通过互联网组成独立的世界,这才是互联网真正的革命性所在。帮助中小企业赚钱是阿里巴巴的目标。于是,马云频频飞到世界各地联系买家。同时,在分析当时国内电子商务的环境后,马云发现,B2B交易成败的关键在于安全支付问题上。于是,2002年3月,阿里巴巴启动了“诚信通”计划,和信用管理公司合作,对网商进行信用认证。结果显示,“诚信通”的会员成交率从47%提高到72%。于是,从2002年开始收费,年付费用2300元的“诚信通”成了阿里巴巴盈利的主要工具,45000个网商的营业收入让阿里巴巴日进斗金。至此,冷静下来的马云终于把握住了阿里巴巴的发展方向。
诺贝尔医学奖得主托马斯·高特·摩尔根说得好:“不要把志向立得太高,太高近乎妄想。没有人耻笑你,而是你自己磨灭了目标。目标不妨设得近点,近了,就有百发百中的把握。标标中的,志必大成。”
创业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有自己坚定的目标,也需要通过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但是目标要现实,不能太虚幻,太笼统,否则就可能只是昙花一现。目标的制定既要基于现实,又要超越一般标准。太难和太容易的目标,都不会激发人们去实施的热情。
企业的发展要靠管理者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完成。只有放下心中的浮躁,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这样纵然失败,却总会有达到目的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