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变革创新,颠覆传统的制度和思想
- 激情颠覆:站在新起点的马云
- 张笑恒
- 11854字
- 2018-03-30 17:34:09
1.创新是超越现有制度的发展
做生意最为忌讳的是永远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凡是能够引领创新的潮流者,才能够在激烈的商场竞争中赢得先机,成为市场最尖端的引领人。
行走商场的马云一直都非常重视创新。马云周围的朋友对马云有这样一个评价:“这个人如果3天没有新主意,一定会难受得要死。”就连马云自己也都这么说:“如果我失去了创造性的思维,那我这个人就一点价值也没有了。”
2013年7月,马云从阿里巴巴“退役”后不久,受香港《南华早报》邀请,在其专访时指出,阿里巴巴涉足金融领域是因为电商发展注定需要金融支撑,而实际情况却是中国的金融已很难支撑阿里巴巴向前发展。
马云表示,支付宝的成功是基于“中国特色”产生的。支付宝作为全世界独有的第三方支付工具,最初是用来服务阿里巴巴平台上的中小企业。伴随着支付系统越来越强,可提供的服务范围也逐步扩大。“我们不是因为要进入金融才进入,而是我们在发展电子商务的交易过程当中,一定要用到金融。原先的金融体系没办法支持我们,现有的金融体系很难支持创新行业的发展,所以,我们就自己创新一套金融。”
马云直言,中国并不缺银行,也不缺任何金融机构,但需要创新的金融机制,去适应未来金融业的发展。关于创新,马云还认为,创新一定是在超越了现有制度下的发展,对各级政府的政策制度也是巨大的挑战。但只要做的事情是对社会有益的,且按照开放、透明、公开的方式处理,及时跟政策部门沟通,是可行的。
竞争无处不在,竞争残酷无情。日本企业界曾提出这样一句口号:“做别人不做的事。”也就是说,创业、开店、做生意,要寻找冷门,独辟蹊径。马云也曾说过:“一个项目、一个想法如果不够独特的话,很难吸引别人。”
市场从来就不是一种“自然秩序”,而是一种制度环境。人们的需求增长一般也都会快于满足其所需要的物质财富与科学知识的增长的市场环境。这就要求企业不仅要学会满足市场发展中的这种“稀缺性”,更要学会去填补这种“稀缺”。
如今,在很多传统的经济体制桎梏下,很多企业由于缺乏压力和动力,导致企业没有生机和活力,以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艰难之地。实际上,正是因为没有重视企业创新的根本。企业要想真的摆脱困境,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那么就必须推行变革。“创新”就是企业适应市场变化的根本所在。
今日苹果在全球获得的巨大成功,无一不是在颠覆着人们的观念。然而这和乔布斯一直奉行的特立独行与坚持不断创新的策略是分不开的。乔布斯曾经说过,“如果你做了一些还不错的事情,你应该继续做一些更好的,而不要停留太久,要不停地想下一步”。
苹果的成就主要就是来自于不断地创新。当智能手机刚刚崭露头角的时候,当诺基亚还霸占着绝大多数手机市场份额的时候,苹果依然凭借iPhone——一种触摸带来的时尚元素,跻身智能手机行列,并且独创的APP Store模式更是带来一种新的市场变革,让一度占据绝对话语权的移动运营商不得不低下自己高傲的头颅。
美国有媒体评论称,乔布斯和苹果改变了世界“玩”的方式,将现有的创意变为主流的应用。苹果创造的不仅是技术革新,还是文化革新。苹果是“聪明代码和极致美学的完美结合,是心理学、行为科学和哲学等各领域的前沿结晶”。
在高盛科技大会上,当有人问到苹果是不是已经“江郎才尽”,不能与其他竞争对手竞争时,Tim Cook回应道:“苹果的创新性从来没有这么强过,创新性深刻在苹果的文化中。苹果创新的大胆性、雄心和信念都没有限制,公司有强烈的欲望开发最好的产品,这些都是公司的DNA。”
企业现有的制度体系是先前制度创新活动的积淀,很容易在路径锁定的机制下发生固化。企业应该将目光多放在变动的市场规律上,在现有策略准则上不断地进行推翻、尝试,从而才能制定出一条新颖的、灵活的、有创造性的,能够适应当前发展的路子。
我们不妨细数下大街上的店面,一个“土家特色菜馆”很容易就在北京站住脚跟并迅速成长,而满大街的各种小吃店的存活率却少得可怜;一个独特的“手工物品店”刚开业不久,就能宾客云集,而满大街大大小小的超市却常常门可罗雀……
在这个信息泛滥、商店林立、充满着竞争与挑战的时代,所有创业者都会感觉到生存与发展的压力。而愈在这时,就愈加需要创业者发挥自己的创新精神。正如马云一直所强调的,企业要想在市场中创造出新高地,那么就必须把创新作为目标与手段,这样才能带领公司上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2.创造机会,而非等待机会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人们常用这句话来强调抓住机遇的重要性。然而,机遇并不全是偶然的,它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当企业看清市场变化,从中找到可以突破的创新格局时,就要立马确定目标,抓牢机遇。
不论是初建阿里巴巴,还是离开阿里转战“物流”,自始至终马云都在想方设法为自己创造商机。从马云的成功模式来看,他从来不会主动去等待机会的降临,而是采取“山不过来,我便过去”的方式。可以说,马云的每一次成功都是他自己给自己创造的。
2010年,秘鲁中小企业峰会由亚太经合组织在利马召开,在大会上,马云对现场的1000多名小企业主、官员,以及无数从秘鲁其他7个城市通过网络视频观看大会的人表示,在未来十年中,小企业、发展中国家将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以及发展机会。
在就小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做出讨论时,马云告诫道,“千万不要等待机会的来临,要充分利用这个机会,向中国等其他国家出口货物和服务。我希望,小企业能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个平台,无论是否通过阿里巴巴这个平台。利用互联网了解世界的另一端,这会有助于你成为世界商界的领袖。”在马云看来,只有给自己创造机会而非等待机会的人,才能适时抓住机遇腾飞。
作为“云计划”的首席导师,马云曾经在回复“现在开网店真的迟了吗?”这个问题时说过:第一,永远不会迟,电子商务才刚刚开始。你现在觉得晚,5年以后会更晚。创业永远不要等待别人的支持,而是靠自己的努力。第二,你觉得难,所有的人都觉得难。第三,开始的时候,当做游戏一样,当做有意思的事情做。要有乐趣,不要有压力。
既然机会不来敲门,我们为什么不去试着敲开“机会”的大门呢?在如今这个速食经济年代,什么都讲究要快,如果总是单纯地想要“守株待兔”,那么最终可能就是血本无归。因此,企业一定要打破沉默,学会给自己创造机会。一般来讲,企业要做好以下的思想准备:
第一,要有先入为主的时间观念。
马云曾经说过:“做互联网好像冲浪,机会稍纵即逝,不能够等浪高了再冲,要随浪而高,随风而变。”其实,无论做哪个行业都是如此,如果没有一种先入为主的竞争激情,终究都会在竞争激烈的商战中被淘汰出局。现代企业以市场需求为核心,而市场又是瞬息万变的。抓住机遇,争取时间,就能因势利导,化险为夷,在竞争中取胜。
第二,掌握当前精准的信息情报。
市场在变,企业对信息的获取也在随时发生变化。企业必须以当前有关市场状况的最新消息和情报为标准,制定出目标市场正确的战略选择,从产品设计到产品售后服务,都要以信息为先导,以信息为依据。信息是企业的耳目。要捕捉到市场机遇,就必须能掌握来自各方面的信息,知己知彼,方能取胜。
第三,拥有合理的效率观念。
市场机遇来得快,消失得也快。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快,竞争对手的崛起也快,这就要求企业的信息快、决策快、营销快,归根到底就是要求企业效率高,才能抓住市场机遇,掌握主动权。高效率,就能减少劳动的支出,降低成本,为实施廉价策略创造条件。树立起效率观念,就能以快动作、低成本、高收益来捕捉到市场机遇。
第四,树立正确观念和风险意识。
要捕捉到市场机遇,就必须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在市场上争客户、争质量、争效益。竞争的规律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和客观要求。创业者必须以敢于承担风险、善于避开风险、减少风险、分散消除风险、化风险为机遇为指导思想,才能够勇于敢为人先,领先别人。
在疾步而行的经济市场,企业最容易犯下的错误便是坐以待毙。市场的灵活性要求企业也必须拥有灵活的应变态度。尤其是在超前创新,以及改变管理理念和思想这一块,企业必须主动去寻求改变,主动去为自己创造可以胜出的机会,否则只会遭遇淘汰的结局。
3.模式突破,寻找技术领域的“蓝海”
产业技术的日新月异、行业融合步伐的不断加快、信息化新型市场的不断涌现和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使得各个行业都面临着新一轮的挑战。在如今这个分秒必争的竞争环境中,企业想要永远保持领先的关键,已经不再局限于企业是否拥有独一无二的产品、与众不同的服务、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或是庞大的企业规模,因为这些因素很容易被复制、模仿。如果企业想要超越他人,那么首先就必须寻找出技术领域的“蓝海”,也就是对技术领域的未知空间进行开拓,这样才能以“新颖”创造出更多可增值的价值空间。
2006年6月,以创新、和谐、转型为主题的2006年浙商大会暨首届浙商投资博览会在浙江杭州举行,马云在蓝海战略高峰论坛上做出了这样一番演讲。
马云说:“我认为蓝海战略是一个正确的战略,不是说蓝海战略跟其他战略是没有什么大的区别的,是正确的战略,完美的实施,优秀的人才。这个蓝海战略,其是正确的战略加上两个字,没有什么新意。还有说是赢了就是‘蓝海’,输了就是‘红海’。思科天下无对手,在这个领域打成这个样子。
“还有一个是创新,明天我刚好要跟星巴克CEO和董事长讲这个事情,是你走着走着就是‘蓝海’了?每个人创业的时候都有一个美好的前景,都成了‘红海’、‘黑海’、‘黄海’,赢者为‘蓝’、输者为‘红’。今天所有的行业里面就都是‘红海’、‘黄海’,坚持打下去说不定就是一个‘蓝海’。”
俗话说得好,一家成功的企业,必然要有天才的领袖,该领袖必然要有敏锐的商业嗅觉,在“红海”中找到“蓝海”,并制定战略。而马云的成功,正是源于他对商业的敏感。他从遍地的“红海”中,嗅到了“蓝海”的具体方位,并制定出有效的战略,才得以取得今日的成功。
事实上,企业根据消费者需求来引导创造新的市场,那么就等同于开辟了发展之路中的另一片天空。而当企业能够创造出全新的战略市场时,企业才能保持获利性增长,在竞争中永远都能够占尽优势。
毕竟,企业与对手针锋相对地硬碰硬,最终只能陷入血腥的“红海”中。即竞争激烈的已知市场空间,并与对手争抢日益缩减的利润额,这样就将越来越难以创造未来的获利性增长。如果换一种方式,从未知的领域去寻找技术的“蓝海”,或许企业能够不战而胜。
2006年3月,连续召开5年的IBM论坛如期在京举行,整个论坛的主题紧紧锁定在了“创新”这两个字上。
IBM大中华地区董事长及首席执行总裁周伟焜先生在致辞中谈到,世界的扁平化、信息技术的日益更新,以及竞争的全球化,让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创新的重要价值。IBM认为创新可分为六个层面:产品创新、服务创新、业务流程创新、业务模式创新、管理和文化的创新、政策和社会的创新。
与历届论坛一样,此次“IBM论坛2006”也邀请到了一位业界专家——世界趋势研究专家、《蓝海战略》一书的作者、欧洲工商管理学院教授金博士。
金博士谈道:“要赢得明天,企业不能单靠与对手竞争,而是要开创蕴含庞大需求的新市场空间,这种‘价值创新’的战略行动才能为企业和买方都创造出飞跃的价值,使企业彻底甩脱竞争对手,并将新的需求释放出来。”
蓝海战略要求企业把视线从市场的供给一方移向需求一方,从关注并比超竞争对手的所作所为转向为买方提供飞跃的价值。通过跨越现有竞争边界看市场,以及将不同市场的买方价值元素筛选与重新排序,企业就有可能重建市场和产业边界,开启巨大的潜在需求,从而摆脱“红海”。
当然,对一些已经根深蒂固的大企业来说,在“红海”中既然有了足够的资本,那么就要适时地“亮剑”,毕竟逃避竞争,对大企业来说,将会是更大的“硬伤”所在,本质上还会产生惯性的“惰性”思维。
对中小企业来说,与其在“你死我活”的“红海”中身心疲惫,不妨设计出与竞争对手完全不同的、独树一帜的价值曲线,通过开辟无人竞争的“蓝色海洋”,避开优势对手的攻击,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4.变通,你永远不会走投无路
在马云的世界里,往往都有一种“剑走偏锋”的变通执行精神。马云称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马云说,别人做高端,做大客户,我偏偏做小企业,做中小企业;马云还说,忘掉Money,忘掉赚钱;大多互联网公司都把总部设在北京,而马云偏偏把总部设在杭州;因为没有理想的支付体系和信用体系,马云和他的团队创造性地发明了支付宝。
面对变化着的事物,如果我们固守过去的思想或者按照常规的思路,那么很可能就会陷入死胡同里僵死。当管理者的管理方式出现问题时,一定要学会“绕个弯”,尝试改变思路,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反其道而行之,开辟新的境界,这样才能找到新的出路。
2004年9月,阿里巴巴成立五周年,马云宣布了公司战略从“Meet at Alibaba”全面跨越到“Work at Alibaba”。
这次转型主要是向更专业化的方向调整。马云认为,到了2008年、2009年,电子商务必然有一个爆发。因此阿里巴巴必须抢在这个变化前先变,而不是等到出了问题后再去想法解决。这是阿里巴巴保持变革能力的关键。
马云说:“我们阿里巴巴在过去的七年里和我本人近十年的创业经验告诉我,懂得去了解变化、适应变化的人很容易成功,而真正的高手还在于制造变化,在变化来临之前变化自己。”因此,马云给那些有志创业的人们提出了这样的忠告:“面对各种无法控制的变化,真正的创业者必须懂得用主动和乐观的心态去拥抱变化。当然变化往往是痛苦的,但机会却往往在适应变化的痛苦中获得。”
马云最值得创业者学习的,不仅是他的“闯劲”,更应该是他的“变通”。前期摸索,拜师学艺,借船出海,马云绝对不是为了创业就把自己“置之死地”的野兽派创业者,相反,他是用最小的代价来做好创业前的准备,而后根据市场变化随时做好计划策略的变动。
任何企业经营的第一要务,就是根据市场的变化来改善与引进更新的营销模式,甚至是经营方式。对企业管理者来说,如果你不去这样做,你的竞争对手也会去这样做。等到你的竞争对手都去这样做的时候,也就是市场与消费者抛弃你的时候了。
曾经家喻户晓的“百信鞋业”,依靠家族的凝聚力在全国连锁鞋业中取得了骄人业绩。然而,他们却将曾经的成功经验不断地复制于往后的发展中。可想而知,在市场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依旧沿用过去模式,所受到的阻碍会有多大。然而“百信鞋业”依旧坚持过去固有的模式,为此,在市场竞争中最终被淘汰。
企业管理者如若已经发现管理模式出现了问题,却依旧不愿意改变经营方向与模式,钻进牛角尖,一味坚持与对抗,就如逆水行舟,不仅徒劳无功,最终只能被市场淘汰。因此,每一位管理者都要学会变通的本领,善于打破一切常规。
世界知名汽车制造商日产汽车公司,除了把汽车作为主业外,它还涉及宇宙航空、工业机械和船舶等领域。但是,谁能想到,这家日本第二大汽车制造商,在20世纪90年代曾经陷入过严重亏损,甚至差点破产。
从1991年到1999年,当时的日产汽车连续8年失去市场份额,在全球的市场上,已从最初的6.6%降到不足5%。面对这种情况,当时的企业管理者一筹莫展,怎么办?面对濒临破产的绝境,最终日产的管理者不得不进行变革。公司决策者经过认真研究,决定接受雷诺,进行重组:雷诺出资49亿美元,购得日产36.8%股份,成为日产的第一大股东。
接着,在“成本杀手”卡洛斯·戈恩的领导下,日产实施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政革。首先,卡洛斯对日产的经营弊病做出了科学的诊断,然后从人事薪酬、责任承担和组建团队上进行了深入的调整;接着,又启动了“增值计划”和“180计划”,通过再造策略,使日产脱离了濒临破产的边缘,起死回生。2001年度,日产公司综合营业利润达到39.2亿美元,综合税后纯利润29.7亿美元。
马云曾经讲过,“市场变化的很重要原因是需求变化了”。他在讲述这一问题时,举例说,在他很小的时候,人们听说哪一件衣服在北京城里一天能卖出五千件,那大家就会争相来买这件衣服,因为这就是当时人们眼中的时尚观;但是现在的人们则开始追求个性化,因此如果只有一件衣服,就算这件衣服的价格非常贵,也会有人买,但是如果你宣扬说这件衣服已经售出了五百件,那么人们就会立刻对它失去兴趣。
正所谓,“水利万物而不争”。水虽然是最柔弱的,但也是最顽强的,滴水可以穿石,遇到岩石,水也会改变方向,迂回前进。马云正是一个会变通的人,他能够始终贯彻并执行正确的方针,晓变通而不去找借口,这使他的执行力更强大。
5.洞察需求,才能把握商机
在商场中行走的马云很显然是务实的,他通过观察网站,观察生意的本质,然后披荆斩棘,打破一切陈旧规则,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商路。尽管马云本质上就是个商人,然而他却深知商人的需求,他能洞穿,能放下,能看山还是山,这就是他的洞察力。
企业强烈渴望预见前景,制定出明智决策,以把握商机。但事实是,并非所有的企业都能轻松实现。企业除了对内部各个环节进行洞察之外,还要对外部市场进行勘察,这样才能看清市场的真正动态,从而做出决策,完成整个计划调整。
曾经做过马云的秘书,并且在阿里巴巴销售、市场和行政部门做过许多职位的周岚说,马云经常以杭州张生记的服务为例告诉他们,“你们做销售的非常关键一点,就是眼睛不要盯着客户口袋里面的钱。如果你的眼睛只盯着客户口袋里的钱看的话,是不可能把客户给服务好的。你可能也会赚他一时的钱,但是客户终究有一天会逃走。”
“我们在决定一个业务是不是要做的时候,不是问‘这个业务可以赚多少钱?这个业务竞争对手怎样?’而是问‘这个业务是给谁做的?客户到底需要不需要这个业务?’”支付宝副总裁邱昌恒透露,他们在梳理支付宝未来5到10年的业务的时候,在中间画了一个圈代表消费者,在旁边画了一个圈代表商家。“我们要讨论,‘你到底给他们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我们是怎样设计我们的服务的?’‘我们到底能提供什么样的价值?’”他说,这是关键。“不是说这个带来多少利润,那只是结果,而不是出发点。我们要从客户利益出发”。
如果洞察力意味着更好的决策流程,那么缺乏洞察力,则意味着企业各级决策者将不能做出最佳决策。企业决策者在做决策时无法清晰获取相关信息、数据或关键业绩指标,很有可能导致企业陷入决策和实际行动不符的窘境,让商机白白溜走。
在阿里巴巴B2B公司上市后3个月,其股价曾一度出现波动,从最高41.80港元一度跌到3.46港元。很多人都在期待马云做出回应,其中既有投资者,也不乏幸灾乐祸的竞争对手。有小股东在网上写信,要求马云回购股票以提振股价。马云不为所动。有段时间,卫哲忍不住说:“是不是采取点什么措施?”马云说:“你再仔细考虑一下,你是做一年还是要做几十年这家公司?”
有人说,你马云创业的时候环境和机会比我们好,你运气好,所以你成功了,但我们没机会了。其实,这不过是一个借口。这世界到处都是机会,而我们缺的只是那双能够洞察市场发展规律的眼睛。
大学毕业初期,罗光明在一家商场做导购。一次,一位顾客来购买空气杀菌机,罗光明却向她推荐时下正热销的臭氧消毒机。可是,顾客却说:“这样的两个机器又占地方,又贵,如果一个机器同时有两个功能就好了。”最后顾客什么也没买,遗憾而去。
顾客走后,罗光明却动起了脑子。商场现有的一些空气净化器跟空气消毒机,都只是单一性的产品,没有综合功能,如果能将多种功能集中在一起,这样既能避免顾客买了多种机器在家摆放占地的不便,还能降低成本,让顾客受益。这个想法让罗光明看到了创业的曙光,于是,他开始查找资料,以便实施这个创意。
罗光明将HEPA过滤技术、负氧离子生成、臭氧技术集中在一起,设计出具有多重功能的空气清新机。产品技术完善后,罗光明带着样机,开始找寻合作厂家。有一位港商林先生愿意与罗光明合作,但他提出的条件是,要产品有市场反馈时才能投资。罗光明提议先将产品放到林先生的贸易网上去投石问路。
一个星期后,产品在网上有了反馈,香港的几家公司和欧盟国家的一些公司都发来了邮件询问,美国一家公司还发来一封邮件,希望订购500台这样的机器。
同年,罗光明和林先生成功合作,注册了一家电子产品公司,并很快投入生产,获得了盈利。
著名的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将创业者定义为那些能够“寻找变化,并积极反应,把变化当做机会充分利用起来的人”。的确,能够发现独特的创业机会是成功创业者所必须具备的一项特质,是他们成功创业的起点。在某种意义上,能够发现独特的创业机会,就意味着你的创业已经成功了一半。
IDC公司曾经就“洞察力的重要性”做过一次调查。调查显示,在任何行业中,“将最具竞争力的企业与最不具竞争力的企业相比,前者的员工受到洞察力的影响的比例是后者的2倍”。而“最不具竞争力的企业将数据共享视为丧失控制力的比例是同行业内最具竞争力企业的2.5倍”。由此不难发现,洞察力与企业自身的竞争力有关,而竞争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企业能否把握机会。
实际上,世界上许多事物都隐含着一些决定未来的玄机,经商也是如此。在创业之时,如果能够对市场走向保持一种灵敏的悟性,培养起一种灵动的触觉,就能更好地分析市场,投入市场,最终赢得市场。
6.看市场的眼光要有突破性
1999年时,如果有人说“要买衣服或日常用品,可以足不出户,即可送货上门”,别人一定以为这个人是疯子。但马云却执意坚持,不顾亲人朋友的反对。毅然选择做下去,终于取得了现在的成功。
马云曾经说过:“一个成功的创业者需要有三个因素:眼光、胸怀和实力。”毋庸置疑,马云看市场的眼光从来都是具有突破性的。他内心的不安分,让他的目光总能够比他人看得更远。他就像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一样,把石头不停地往山上滚。而唯一不同的就是,西西弗斯滚动的是石块,马云追逐的是自己的梦想。
历经14年的电商征战,马云终于从阿里巴巴前线退下阵来。然而宣布辞职18天后,马云又出现在了另一条起跑线上——物流。他的目的是要建立一条空间和时间上都有高覆盖率,并且具有资源高利用率的全国物流网络。
截至2013年5月底,“菜鸟”网络在全国已经拿下了近2万亩土地,且已经有很多地方政府表明了扶持意向。投资方面,“菜鸟”网络预计在5~8年时间内分三期投资3000亿元,其中第一期1000亿元。很多人对马云的这一决定产生过质疑,认为马云的这一项目是在圈地做地产。然而,不可否认的是,马云的这次决策实际上是他自己计划中的又一次突破。因为透过互联网对人们日后的影响,马云发现了物流在日后所形成的重要价值所在。这样看来,“菜鸟”能否起飞,它扑翅加速的过程更令人期待。而马云做电商成功的前后,再到他退出和转型,这一切都取决于他看市场的突破性眼光。
如果把企业比作一列正在高速行驶的火车,“战略目标”是终点站,“战略规划”就好比是我们的动力齿轮。如果企业不能在“战略规划”上创新出更多的东西,那么火车就会因为齿轮老旧而减缓行进的速度。
有很多企业,一旦到了成熟期,企业规模变大,管理上的教条主义便很容易遮挡住富有突破性的眼光。当企业失去了原先的锋芒时,往往就只会努力维持现状。事实上,成熟期的企业制定战略,既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必要,更能防止企业维持现状、固步自封。如果企业一旦进入成熟期便“按兵不动”,缩减“目光”,那么最终就只能僵死。
一位哲学家说过:“只要方向对头,跨一步就够了,足够了。”成功的全部奥秘,在于跨出突破性的一步,紧接着就可以跨出第二步、第三步。制定战略、决胜战略,就是关键的第一步,而其中看待市场的突破性眼光,则是这一步中的重中之重。
青岛双星集团是一个跨国界、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国有独资特大型企业集团。在双星集团的生产工厂,双星要求每个车间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要大胆进行突破创新,要发动员工开动脑筋,为节约挖潜进行小改小革,提合理化建议,也可以直接写信给总裁。通过小改小革,达到降低资金的目的。双星集团的“双星鞋厂”将每月的27日定为全月“创新日”,对全月的创新活动进行总结讲评。对在创新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给予重奖;对没有学历却创出突出成绩的,直接聘任,并享受相应的待遇,等等。建立创新制度、创新体制、创新机制,调动起大家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双星,员工个个开动脑筋,把工艺布局调整到了最佳状态。
谈到创新,双星集团总裁汪海说:“管理是一种挑战,管理是一种考验,管理是一种决裂。管理企业,没有认真的态度管不好,没有必胜的信心管不好。企业只有不断创新,用新的实践丰富管理理论,企业管理才能越做越好,企业才能越做越强。”
企业要跳出过去固有思维的圈子,才能做到真正的创新。比如NOKIA,曾经横行天下手机市场,而后来,由于没有实现突破性创新,市场份额逐渐萎缩,如今已是苹果的世界。企业只有不断开拓自己的眼光,不断提出新的思路和想法,才能加快发展的步伐。
马云曾经说过:“不能盲目作战,要知道如何去进攻,从哪里去突破,如何去训练组织自己的队伍。”2002年,马云为了扩大自己的团队,在“西子湖畔屯兵”,在那里训练人马,训练团队,了解客户,了解市场。这一年,阿里巴巴的员工达到了1300名。
只有不安分的人,总爱折腾点事儿出来的人,跃跃欲试、蠢蠢欲动的人,才能不断突破自我,演绎出精彩纷呈的人生。而一个企业要想在同行竞争中演绎出自己的精彩,那么就应当将看待市场的目光提升上去。
7.别人都不敢走的路,要敢走
马云说:“当今世界上,要做我做得到而别人做不到的事,或者做我做得比别人好的事情,我觉得太难了。因为技术已经很透明了,你做得到,别人也不难做到。但是现在选择别人不愿意做、别人看不起的事,我觉得还是有戏的。这是我这么多年来的一个经验。大家都看好的时候,千万别去惹,因为别人比我有实力,比我能力大。”
成功者所走的路,几乎是大多数人都不愿意或者不敢去走的。然而,正是因为他们拥有这种勇气和这份坚定的心,才能在人烟稀疏的路上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法则,开辟出一片他人为之羡慕的新天地。
刚刚从西雅图回来,准备成立公司的时候,马云先是找了24位朋友到自己家里面——他们大多都是马云在夜校教书时候认识的学生,其中还包括一个82岁的老太太。马云跟他们说:“哎,我要做这么个东西,Internet。”接着便给他们大讲Internet的好处。
说实在的,马云对技术一窍不通,要讲一个根本不懂的东西,就像痴人说梦一样。马云讲得糊涂,大家听得也糊涂。朋友们都很吃惊:你好好的放着老师不当,去玩儿这个东西,脑袋是不是灌水了?当时这24个人里面有23个人反对。他们说你干什么都行,开酒吧也行,要么开个饭店,要么办个夜校,但这个肯定不行,干了是要闯祸的。只剩下一个人对马云说:“你要是真的想做的话,你倒是可以试试看,不行就赶紧逃回来。”
第二天早上,想了一个晚上的马云决定干,“哪怕24个人全反对我也要干”。于是,马云不得不天天出去跟人家讲互联网络的商业作用,说服他们同意掏钱并把企业的资料放在互联网上。马云在别人眼里就是骗子,是精神病人,但他没有动摇,他硬是将这个自己一窍不通的互联网事业搞了下去,并做得风生水起。
行业的竞争是必不可少的。朝着同一目标前进,竞争的对手越多,竞争也就会越激烈,同样,你获取成功的机会就会少很多。然而,如果你能够转换一下目光,去选择那些竞争者少,并且别人都不敢去做的事情,那么你得到的机会就会越多。
事实上,企业是否能够获取最大利润,关键看它能否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在别人不敢涉足的领域勇猛闯荡,开辟出一条新路来。当然,做别人不敢做的事,不是说企业“有勇无谋”,而是要经过严密的市场调查之后才能做出决定。
拉蒙·阿雷塞斯·罗德里格斯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10岁时跟着别人漂洋过海,到达古巴哈瓦那,边当童工边学习。1934年,他花了3万杜罗(西班牙货币)在马德里买下一家名叫“埃尔科尔特·因格莱斯”的缝衣店,开始了自己的经商生涯。
当时,这家小小的缝衣店只有4名员工,几十平方米的铺面。阿雷塞斯根据他在哈瓦那及纽约当商业伙计时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将缝衣店进行了一番精心的改组。他摒弃了这家店单一经营的传统思想,开始了多元化经营模式。他认为,经营零售批发业务必须要有“积少成多”的策略,善于从量的积累中迎来质的飞跃。据此,他首先将缝衣店改为成衣工业有限公司,不但自己承接裁缝衣服,还经营各种时装及缝裁衣服的工具,继而扩大到经营各类大小百货。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经营范围变得越来越广,店内品种越来越齐全,最后这家店发展成为全国经营商品最多、最齐备的巨型商场。
如今,“埃尔科尔特·因格莱斯”是西班牙著名的百货公司,年利润超过1亿美元。1990年年初,其拥有的资产就已居欧洲第一位。
别人不愿或不敢做的事情,必然隐藏着众多的原因。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必然需要勇气。广东非常小器公司的董事长梁伯强先生,经多年来的专注和努力,就把大企业不愿做,小企业做不来,让老百姓烦恼的“小不点”产品——指甲钳,做成了中国第一、世界第三的“巨无霸”,年销售额过亿元。
很多时候,市场上涌动的危险之下往往可能就蕴藏着机遇,关键是看有没有企业愿意去尝试。很多企业的管理者常常是飞来飞去、马不停蹄地忙碌着,似乎都在争分夺秒,但其中却鲜有卓有成效者。这是因为,快速——不仅仅表现在完成同等任务量上所花费时间的比拼,更重要的是,要出其不意,走别人不敢走的路。
一个优秀的企业,不仅仅要敢于去变,更要具备在复杂的环境下多变的竞争优势,才能领先行业的革新,建立起一条专属于自己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