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哈佛大学:与真理为友,信服权威更信服真理(1)
- 美国常青藤盟校的录取标准:卓越,从这里开始
- 章岩
- 4701字
- 2018-04-02 11:31:48
“先有哈佛,后有美利坚合众国。”哈佛人骄傲地将这句话写入自己的校史。这绝不是哈佛人的自夸,哈佛早已成为一种成功与荣誉的象征,它被誉为“美国人的思想库”。
哈佛创校300年来,向世界输送了大批的人才:8位美国总统、4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30位普利策奖获得者以及数十家跨国公司总裁。
哈佛到底靠什么培养出这些人呢?
其实,从哈佛的校训“让真理与你为友”就能看出端倪。
到底什么是真理呢?每一个国家、民族对这个词汇都有不同的理解。在哈佛大学,它被赋予的含义是:真相、诚实和正直。
“真相”,即弄清楚事物的真相和向世界提供真实情况,而不是生活在虚假和欺骗之中。
“诚实”,即对自己诚实,对他人诚实,不自欺欺人。
“正直”,即正直地做人,正直地做事,不为了一时之利降低自己的人格。
1.在真理面前做个诚实的人
真理的殿堂里没有虚假。
——哈佛大学箴言
哈佛时刻在告诫它的学子们,“真理”这个词代表着“真相、诚实和正直”。什么是真理?在哈佛大学,它被赋予的含义是:“真相、诚实和正直。”
著名作家爱德华·黑尔说:“有一句话永远铭刻在我的心里,就是‘真理的殿堂里没有虚假’。”
在哈佛大学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皮尔斯是一个学识渊博、品格正直的老先生,学生们都称他为“和蔼的老头”、“幽默的老头”、“有教养的皮尔斯”,因为从没有人见过他发脾气。只有一次,在他的商业数学课上,他要同学们当堂考试,期间发现一个学生在作弊。于是,皮尔斯马上宣布这节商业数学课立刻停止,改为修养课。他站在讲台上,脸色苍白地说:“一定要诚实。我们来到哈佛的目的是为了追求真理,虽然通往真理的道路困难重重,但是只要诚实、认真、严肃地对待问题,你就有机会发现真理。如果有些同学在这里弄虚作假,他就永远也没有机会看到真理的光芒。请大家相信,真理的殿堂里没有虚假。”
皮尔斯站在讲台上足足讲了二十分钟,他的声音充满了正气,他讲的每一句话都震撼着在场的二十几位同学的心灵。当他讲完的时候,那位作弊的学生站起来,走到皮尔斯面前,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惭愧而又激动地说:“皮尔斯先生,谢谢您,这是我这二十几年来上的最有价值的一堂课,您教会了我怎样做人。”皮尔斯这时又恢复了亲切的神情。
这时,教室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哈佛大学的正门上刻了这样一句话:“真理之门只会向那些正直的民族开放。”在哈佛大学的校旗、校门、建筑物上到处都刻着“真理”的拉丁文单词,这是哈佛大学时刻在告诫它的学子们,要不懈地追求真知,在真理面前要诚实。可以说,谁违背这一规则就是对哈佛精神的挑衅,也将是他本人最大的耻辱。
哈佛大学的每一个新生入学时拿到的《哈佛学习生活指南》,都在非常显著的地方,用加大加粗的字体甚至套色印着这样两段话:
“独立思想是美国学界的最高价值。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以最严肃的态度反对把他人的著作或者观点占为己有——即所谓剽窃。每一个这样做的学生都将受到严厉的惩罚,直至被从大学驱逐出去。
“当你在准备任何类型的学术论文——包括口头发言稿、平时作业、考试论文等时,你必须明确地指出:你的文章中有哪些观点是从别人的著作或任何形式的文字材料上移入或借鉴而来的。”
抄袭、剽窃、改头换面的移植是哈佛教学、研究和学习的大忌。学生受到的最严厉的惩罚,不是因为迟到、旷课、夜不归宿,甚至打架斗殴、损坏公物,而是学习上抄袭剽窃。诚实,是对追求真理的人最起码的要求,也是哈佛的第一要求。
哈佛大学给新生上的第一课,就是要求他们要有诚实的求学作风,这与校训追求真理的指向完全一致。哈佛每年都有“因误用了别人的IDEA”而被迫离去的学生。预先打好“预防针”可以使学生来到哈佛以后老老实实地求知、做学问,让哈佛的学生以一种更严肃、更认真、更踏实的专业精神老老实实地投入到学习和科研中。其实,也正是因为如此,哈佛人才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在真理面前做个诚实的人,你不欺骗真理,生活才不会欺骗你,让我们记住哈佛校训给我们的这一启示,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在生活中,都要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
诚实,是说真话,不弄虚作假,同时还显示着一个人的高度自重和内心的安全感、尊严感。一个人首先要成为一个对自己诚实的人,然后才有可能成为一个自信的人,一个正直有力量的人。
2.忠于真理,先忠于自己
要想成为真理的朋友,就应该忠于事实,要忠于事实,首先应该忠于自己,坚持自己认为是对的事,并勇往直前。
——哈佛大学箴言
哈佛著名的思想家爱默生说过:“相信你自己的思想,相信你内心深处认为是正确的东西。”坚持真理首先意味着要忠于自己、相信自己,有极大的勇气坚持自己的判断。
学生向苏格拉底请教如何才能坚持真理。苏格拉底让大家坐下来,随后他拿出一个苹果,慢慢地从每个同学的座位旁边走过,一边走一边说:“请同学们集中精力,注意嗅空气中的气味。”
然后,他回到讲台上,把苹果举起来左右晃了晃,问:“有哪位同学闻到苹果的味道了?”有一位学生举手站起来回答说:“我闻到了,是香味儿!”
苏格拉底又问:“还有哪位同学闻到了?”学生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作声。苏格拉底再次举着苹果,慢慢地从每一个学生旁边走过,边走边叮嘱:“请同学们务必集中精力,仔细嗅一嗅空气中的气味。”
回到讲台上后,苏格拉底又问:“大家闻到苹果的气味了吗?”这次,绝大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稍后,苏格拉底第三次走到学生中间,让每位学生都嗅一嗅苹果。回到讲台后,他再次提问:“同学们,大家闻到苹果的味儿了吗?”他的话音刚落,除一位学生外,其他学生全部举起了手。那位没举手的学生左右看了看,也慌忙地举起了手。他的神态,引起了一阵笑声。苏格拉底也笑了:“大家闻到了什么味儿?”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说:“香味儿!”
苏格拉底脸上的笑容不见了,他举起苹果缓缓地说:“非常遗憾,这是一个假苹果,什么味儿也没有。”
波兰有一句谚语:“自己的一只眼睛,胜过别人的一双眼睛。”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以自己的眼睛,去确定事实的真相。
人都有从众心理,在对外界事物作出判断时,尽管一开始有自己的主张,可一旦周围持反面主张的人多了,甚至呈一边倒的情况时,他就会认为自己的选择是错误的,心理的堤岸会瞬间崩溃,转而改变立场。苏格拉底的这个故事,挖掘出了人性的一个弱点——迷信权威,盲目从众,不相信自己。这样,不但会使人错失很多亲身认识事物真相的机会,甚至会歪曲事物的真相。
哈佛大学认为,每个人所认同的真理是不同的,在你追求心中的真理时,难免会听到不同的声音,但是,这时候要是放弃自己的观点,放弃自己所看到的事实,毫无主见地听从于别人,就会被真理嘲弄。
因此,要想成为真理的朋友,就应该忠于事实,要忠于事实,首先应该忠于自己。要坚持自己认为是对的事,并勇往直前;要完全相信自己,即使受到阻挠和诽谤,也不改变信念。
做学问要有自己的认识,不能人云亦云,这样才能真正获得真知。做人也是如此,要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和原则,才可能受到别人的尊重。那些见风使舵、委曲求全、人云亦云的人最终会遭人唾弃。
发现真理很难,但发现真理后坚持真理更难,尤其是在不被他人认同的情况下;当然,要否决谬误更是难上加难,特别在他人都相信那谬误是真理的时候。长久以来,哈佛形成了一种学术标准,对真理的认真探索无疑是这一标准的核心价值。
哈佛人认为,真理高于一切。与真理为友,敢于直面真相,说出真相。每个人一生中都见证过无数真相,或因为那些事与己无关,或虽与己有关,但同时也关系到他人,为了明哲保身,大多数人选择了沉默。
有这样一个关于神父的故事。
神父很苦恼,事情的起因是一个男人在他面前作过一次忏悔。“实话相告,我是个杀人犯。”那男人坦白说,他是一起杀人案的真正凶手,而该案的嫌疑犯已被逮捕并判处死刑。神父本应该向警察局报告这件事的真相,可是教规严禁神父将忏悔者的秘密泄露他人。神父不知如何是好。如果就这样保持沉默,一个无辜的人即将冤死,这会使他良心不安。但是要打破教规,这对于发誓将一生献给上帝的神父来说,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神父陷入了进退两难之中。
最后,神父决定保持沉默。于是,神父来到另一个神父的面前忏悔。“我将眼看着一个无辜的人被处死……”神父陈述了事情的来龙去脉。这位神父的朋友也为难了。想来想去,这位朋友也决定保持沉默。为了逃避良心的谴责,这位朋友又向另外一个神父忏悔……在刑场上,神父问死囚:“你还有什么要说的吗?”“我没有罪,我冤枉!”死囚叫道。“这我知道。”神父回答,“你是无辜的,全国的神父都知道。但是,我们有什么办法呢?”
为了不受教规的处罚,神父最终没说出真相,而代价就是一个无辜的人走向刑场。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站在真理这一边,但却不是每个人都有足够的勇气与真理为友。往往,在私利面前,人们失去了说出事情真相的勇气。
“我要做的只是以我微薄的绵力来为真理和正义服务,即使不为人喜欢也在所不惜。”爱因斯坦坚持与真理永远结伴而行的精神,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
3.守住你的人格底线
做人要坚守人格底线,每一个人都如此,社会才会更美好。
——哈佛大学箴言
很多人都认为,伦理道德只是些冠冕堂皇的说辞,虽响亮动听,但实际上真正能说到做到的人并不多。就像说谎,谁都知道说谎不好,可生活中说谎的人还是大有人在。不过,哈佛在道德教育方面一直以严格著称。
在奥普多湖的中心岛上,一个11岁的男孩经常坐在他家屋前的码头旁静心垂钓。
开禁钓鲈鱼的前一天晚上,他和父亲很早就来到了湖边,撒出蛆虫来诱钓鲈鱼。很久以后,当渔竿被有力地牵动时,孩子明白水底下有个大东西上钩了。呵!他感觉这是他见到过的最大的鲈鱼!
父子俩兴奋异常地瞧着这尾大鱼,月光下隐约可见鱼鳃还在翕动呢。父亲划根火柴看看手表,刚好12点——已经到了开禁时间。
父亲看看鲈鱼,又看看儿子,终于说:“孩子,你必须把鱼放回湖里去。”
“爸爸!”
“我们还能钓到其他的鱼。”
“我们不可能再钓到这么大的一条!”儿子大声嚷着。
与此同时,孩子举目环视,朗朗月光下见不着任何钓鱼的人和捕鱼船,他又眼巴巴地盯住父亲。可父亲的决定毫无通融的余地。孩子只好慢慢从大鲈鱼口中拔出鱼钩,将它放回到深深的湖里。
事情过去几十年了,孩子已成为纽约的一位功成名就的建筑师。在现实生活中,每当遇到有悖于良心道德的事情时,他的眼前总会一次又一次地浮现出那条难忘的大鲈鱼。
放鱼归湖是一种高尚的道德,人能否时刻遵守内心正直的道德底线将成为考验人格的试金石。所以,在关键时刻守住底线,方能体现你的“英雄本色”。
在哈佛有一个故事被广为流传。
一个小偷被警察追捕,他在走投无路之时跑到教堂里避难。为了让牧师帮助他,他承诺道:“只要你能帮我逃脱,我会给你1万美元。”牧师没有反应,小偷又说:“5万、10万!”这时,牧师大叫一声:“你滚开!你再加我就真的要动摇了,因为你的出价快超过我的底线了!”这个牧师就因为在关键时刻守住了自己的底线,所以,最后才没有做出助纣为虐、让上帝蒙羞的事。牧师用实际行动向别人证明,自己是一个合格的布道者!
“底线”问题处处存在,商场中也有它的身影。商人想要获得利益就必须符合道德、法律和伦理。在这方面,李嘉诚就给同行们树立了榜样,他拒绝高价收购股票的故事在香港被广为流传,也因此而赢得了极高的商誉。
李嘉诚曾经拥有一家公司的大额股票,由于经营上的原因,另外一家公司对其心怀恶意,于是便开始大量收购这家公司的股权,到最后,只要收购了李嘉诚持有的这些股份,那家公司就能完全控制该公司。所以,这家公司找到了李嘉诚,并开出上百亿的收购天价,但李嘉诚并不为利益所动,而是严词拒绝,原因在于这家公司收购的动机只是为了报复而非企业发展。
每一个人都要守住自己的人格底线,这是做人最基本的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