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哈佛大学:与真理为友,信服权威更信服真理(4)

8.面对权威也要讲原则

大学最根本的任务是追求真理本身,而不是去追随任何派别、时代或局部的利益。

——哈佛大学箴言

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人认为只有靠名人的影响力才能出名,只有巴结、讨好权势人物才能获得成功的机会,所以,平时总是对名家和权威人士小心奉承,视若神明。然而,他们却不知道,一个人如果不能坚持自己的个性,总是向权势人物折腰,其人生事业的发展必然是畸形的、不健全的。

数百年来,哈佛大学始终坚持学术自由、思想独立的原则。从不会因任何政治权力而放弃自己的原则,更不会改变自己的风格去讨好当权人士。

其实,哈佛并不吝啬授予荣誉,但它只授给那些有资格拥有荣誉的人。如果对方没有资格拥有,即便对方是总统也一样得不到。

那么,哈佛所看中的资格是什么呢?相信通过下面的故事,你会有所了解。

世界著名外交家﹑政治家基辛格博士最初是在哈佛大学执教多年的教授,在他步入政坛之后,曾经先后出任美国总统安全顾问﹑国务卿等多种高级职务,从而离开了哈佛的教授岗位。按美国大学的规定,凡从政者不能兼职,因此,基辛格必须辞去教授职务,他虽依然具有大学教授的任职资格,却再也不是哈佛大学的在职教授了。基辛格功成名就,从美国国务卿职位上卸任后,很想重回哈佛大学担任教授,没想到却被哈佛大学婉言谢绝,原因是基辛格提出不给学生上课。对此,时任哈佛大学校长的博克教授解释道:“基辛格是个学识渊博的人,论私交,我和他的关系也不坏,但我要的是教授,不是不上课的大人物。”

一般人看来,聘任基辛格绝对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决定。因为基辛格博士作为资深政治家﹑外交家,不仅政绩不凡,而且不管是在美国国内,还是在世界上,他都闻名遐迩。尤其是在中国,基辛格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正是由于他在20世纪70年代对中国的一次秘密访问,才促成了美国总统尼克松对中国的正式访问,从而最终砸开了中美两国的坚冰,使断绝20多年的中美外交关系得以恢复。基辛格博士不仅有相当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而且知识渊博。另外,聘请一个这样的人来当教授,对提升学校的知名度也是大有好处。

但哈佛大学从来不愿意借助任何名人的知名度来为自己造势,因为这里就是一个盛产名人的地方。8位美国总统、4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30位普利策奖得主,以及各行各业的顶尖人士都从这里诞生,它根本不需要借某个人扬名。所以哈佛招聘教授,只看求职者的任职条件,从不考虑他的背景,更不看他过去曾经担任过什么高级官衔。不管是谁,名气有多大,只要不履行教师的义务,哈佛就不可能聘任。对基辛格这样拥有教授资格的大牌人物,哈佛也照样不给面子。

哈佛大学不向权势人物折腰,绝不是因为它妄自尊大。哈佛的校训是“与真理为友”,而不是“与权势为友”,唯有如此,才能保障学术自由、思想独立。这正是哈佛大学屹立百年而不倒的根基。再者,师资力量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一个学校教学和学术研究的质量,关系到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如果因为某个人拥有特殊地位就网开一面,此风一开,各种类似的事情会不断发生,那时,哈佛又将如何继续维持自己的竞争力呢?

大学是一个教书育人的地方,众多的大学生走上社会后,他们所受的教育和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无论是一所大学还是一家公司,都要有自己的原则与个性,一旦为了迎合某些人的口味而随时迁就,就失去了其原则和个性,竞争力也将随之消退。哈佛大学不向权势人物折腰,无疑给它的学生们做出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这里,还有一件令基辛格“尴尬”的事。

一次,基辛格出访欧洲,来到耶路撒冷,他想顺便造访在当地名气颇大的芬克斯酒吧。他亲自打电话预约,接电话的正是该酒吧的老板罗斯恰尔。出于安全考虑,基辛格要求在他造访时,酒吧能够谢绝接待其他客人。

其实,按国际惯例,基辛格的这个要求并不过分,而且对老板罗斯恰尔来说,这更是一个提高酒吧知名度的好机会。

但出人意料的是,酒吧老板却一口回绝了。他说:“您想光顾本店我很荣幸,但我不能因为您的光顾而拒绝接待其他客人,因为他们都是支撑本店生意的人。”

基辛格虽然被拒绝了,但却从心底里欣赏罗斯恰尔做生意的原则。第二天,基辛格又打电话给罗斯恰尔,说明天将造访,并且酒吧不必拒绝其他客人。

谁知,罗斯恰尔再次表示拒绝:“明天是星期六,本店例休。对我们犹太人来说,星期六是一个神圣的日子,在这天营业,是对神明亵渎。”

就这样,基辛格终究没能去成芬克斯酒吧。

上述酒吧对客人一视同仁的态度让人敬佩,从此更是声名远扬。

9.不要因为固执而一意孤行

我们不是看到事实,而是对我们看到的东西进行解释并称之为事实。

——哈佛大学箴言

某些我们认为正确的主张,某些我们坚持的做法,其实只是一种偏离事实的解释。无论它看起来多么合乎逻辑,也可能是错的。秉持这种理念,并不是为了打击自己的信心,而是告诉自己要保持理智,努力探求事物的真相,避免愚蠢的固执。

固执的人绝不肯承认自己的认知之外还有新的天地,绝不肯承认自己的意见之外还有更正确的意见。他们坚决维护某个观点或主张,尽管这个观点或主张找不到多少事实或理论依据,但他们认为理由已经很充分了。所以,我们经常可以看见“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式的争吵,双方都不肯承认对方的观点也有可能是对的,因为在他们看来,自己肯定是正确的一方,对方毫无疑问绝对是错的。

事实上,在神秘复杂的世间万象面前,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瞎子”,都在摸一头“大象”。就像“盲人摸象”的故事一样:摸到一只耳朵,就说大象是一把蒲扇;摸到一条腿,就说大象是一根柱子。无论说大象是蒲扇或柱子,并非完全错误,但肯定也不是完全正确。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根据某些残缺的知识来做一些事情,但绝不可认为这就是真理。比较聪明的做法是听听别人说什么,综合多方面的信息,也许对“大象”的认知会更准确一点儿。

固执的人总认为真理就在自己手中。因为他们摸到了,并且确确实实感受到了,因此觉得不会有错。正因为如此,他们将止步于通向正确的路途中,与真相相距甚远。

行动执拗比言语强硬更危险,因为做比说冒的风险更大。当人们习惯于坚定捍卫自己认同的一切,并身体力行时,就有可能将愚昧当成智慧,做出蠢事来。

索罗斯说:“我们对世界的所有认知都有缺陷。因为我们无法透过没有折射作用的棱镜来看待这个世界。”

这是一种杰出人士普遍认同的观点。因为信息不足,因为情绪影响,我们会对每一件事产生偏见。所谓真理,只是一个有待探求的目标,事实上,我们跟真理相距甚远。人类真正能做到的不是得到完全正确的结论,而是如何得到更正确的结论。

杰出人士深谙此道,所以他们从不固执己见,他们随时准备被更正确的观点说服。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说:“有许多事我以为是对的,但是实验之后,我却错了,因此无论对任何事我都没有一种很自信的判定,如果某事临时让我觉得不对,我便可以马上抛弃。”

杰出人士跟普通人一样,也会在某个问题上犯错误。但他们有勇气随时向正确靠拢,甚至不惜为此蒙受损失。这使得他们能避免更大的损失,得到更正确的结果。

为了检验学生自我思考的独立意识,教授说:“有两个人从高大的烟囱里掉下去,一个浑身脏兮兮的,一个很干净,谁会去洗澡呢?我们都知道,很脏的人看着很干净的人会想:我身上一定也是干净的;而很干净的人看着很脏的人会想:我身上一定也是很脏。所以,是很干净的人会去洗澡!”

教授问:“那么,两个人后来又掉进高大的烟囱,谁会去洗澡呢?”

学生说:“当然是那个很干净的人!”

教授说:“你错了!很干净的人在洗澡时,发现自己并不脏;而那个很脏的人则相反。他明白了那位干净的人为什么要去洗澡,所以这次他跑去洗了。”

教授再问:“第三次从烟囱掉下去,谁又会去洗澡呢?”

学生说:“当然还是那个很脏的人。”

教授说:“你又错了!你见过两个人从同一个烟囱掉下去,其中一个很干净,一个很脏吗?”

上面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独立思考意味着要理性分析,对具体问题要具体看待,对变化了的事物要重新根据变化的情况做出分析,而不是盲从以往的经验。

坚持和放弃,都是竞逐人生的手段。什么时候应该坚持自己的主张,什么时候应该放弃个人意见,这是一道难题。要把握其度,审慎考察事态人情,根据具体的需要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