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潘石屹论经营管理(3)

他对外界说:“SOHO中国对销售人员的管理在过去的七年时间一直实施的是‘末位淘汰制’,从2006年1月1日开始,我们看到了‘末位淘汰制’的一些弊端,人们竞争意识增强了,合作意识减弱了。从2006年1月1日开始,我们把‘末位淘汰制’改为了‘季度考核制’。2006年1月1日之后,SOHO中国的每个销售团队都有公司制定的季度(SOHO称为赛季)销售任务。每三个月考核一次,第三个月月底最后一天公司从市场部排出包括总监、副总监、销售人员在内的销售业绩完整排行榜。榜单公布后,公司就会根据排名给优秀的员工嘉奖,但也毫不留情地将末位淘汰掉。销售人员最后十名可能出局,销售副总监最后两名也要重新筛选。”

把“末位淘汰制”引入方方面面

由于“末位淘汰”跟个人利益联系得比较紧密,为了获得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很有可能会出现以损害公司利益换取个人利益的情况。那么,潘石屹如何处理这样的问题呢?

他说:“我提倡的是人原始的野性,培训的时候一定要让他们知道我们要求他们做的是什么,不要求他们做的就一定不能做。不能做的是‘一定不能说假话’。我们做房地产的,人家长期在这儿住着,有什么问题都来找你。你前面说了一句假话,我们后面的人说十句真话,付出十倍的努力都没有用。只要你说一句假话我就要收拾你。还有签约,我们有专门的市场部,有专门的律师去签。所有的条款销售人员跟客户谈完,你就变成和客户一体的,你要代表客户跟市场部和律师谈,谈完了,实施的时候全部以合同为主。后面的这些很重要,作为销售(人员),他最大的职能是告诉别人(客户)这里有一个好东西。剩下的我们的信誉如何建立,要看我们的产品,看我们的服务。”

不止是对销售人员进行“末位淘汰”,潘石屹表示:“我们的指导思想比较明确,像销售人员就实行‘末位淘汰制’,然后我们也把这种竞争机制引入施工、装修、材料的供应等方方面面。我觉得我们做得最成功的是工程管理,我们的施工单位是无条件地优胜劣汰,SOHO中国的工程都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给所有施工单位平等的机会。

“我们得到的好处是一栋楼从挖土到建成只用了18个月,创下高层塔楼建设速度之最。装修也是这样,我们以前是14个装修公司干活,现在是10个。30层高的楼,每一个装修公司分几层做,做完后由监理公司去考评,不行的‘末位淘汰’,然后再补充新的公司进来。”

比如,装修是件很让开发商头疼的事,但SOHO中国处理得很简单。“就是用建设部和监理单位的规范来衡量,施工到一半时衡量一下用材各方面的指标,最后再检查一次。两次结果出来,第一名发奖金奖励,最后一名淘汰掉。有意思的是,有一个公司第一次被评上第一名,高高兴兴的,到第二次的时候成了倒数第二名,差一点被淘汰,所以赶紧做好。这就是市场充分竞争的好处。这种方式既简单又好用。”

在SOHO中国,材料的采购也是这样的。“玻璃塑钢原来只用了德国一家的产品,没有竞争机制,价格总也不让。所以又引进第二家,开始是我亲自谈,都是10块钱、5块钱地谈;后来又进来第三家,都是100元、50元地压价,局面立刻改变了。”

SOHO中国的建筑设计虽然请的都是国际设计大师,但是,潘石屹对这些大师采取的也是招标的办法。“我们的施工设计至少是三家竞争,如果是两家竞争不能排除偶然性,三家(竞争)就好多了。”

【只做房地产一项,专注是成功者的必备素质】

多年来,潘石屹一直专注于房地产开发销售,很少涉足其他行业。“我对在万通的那段经历作了反思,万通当时最大的问题是多元化经营,摊子铺得太开,到全国各地去投资。所以我得到的教训是,一定要专业化经营。1995年年初从万通出来后,我就下了决心,今后只做房地产一项。”

曾经有一位小伙子眼泪汪汪地跟他说,自己有个电池项目希望潘石屹给予投资,这让潘石屹动了恻隐之心,但最终还是坚持只做他熟悉的行业——卖房子。

2004年,潘石屹曾给夫人张欣谈了一些商业机会,张欣不以为然地说:“不要太看重机会,而是要想办法建设好自己的建筑,不光口头上这样说,而且要这样做,只有你全身心地去做一件事,你才能感动周围的人来帮助你,你也才能把事情真正地做好,任何投机取巧的事都不要去做,也不要去想。”

张欣的话对潘石屹触动非常大。潘石屹想,自己就会盖房子,也喜欢盖房子,中国正迎来一个建筑时代,需求大,单件商品的消费额大,很有前途。

“如果你要问我为什么不做别的行业,大家都知道我不是没有钱做,而是‘我听不明白的不做’,这就是我的投资原则。”潘石屹认为,“突然进入其他行业的‘门外汉’,要想进入该行业的领导者行列那都是小概率事件。每一个充分竞争的行业都有(各种)有形和无形的门槛,只有积累了很多年的商业感觉、人脉资源和实力的公司,才能成为该行业的领头羊。”

20世纪90年代,潘石屹到美国去,美国华登基金董事长陈立武找他谈,让他投资高科技;后来,一位叫彼得刘的也找潘石屹谈,要他出钱建“信息高速公路”。基金公司的经理们每次见到潘石屹都会大谈投资IT的商业前景。谈了六七次后,彼得刘说:“小潘,你不投,我们没有办法,只有找另一个合作伙伴了。”后来潘石屹听说,他们找的这个合作伙伴名字叫“四通立方”,他们合作的产物就是新浪网。

多年后的今天,潘石屹再提起这些往事时颇有些感慨:“如果当时谈好了的话,现在新浪网就是我的了。”不过,这并没有动摇潘石屹的投资原则——“听不懂的不投”。

他的成功告诉我们,专注是每一名成功者都必须具备的素质。

我们常常听别人提起自己爱好广泛,三十六行都可以精通,但越是这样的人,他们最后都不可能在某一个领域达到巅峰状态。因为他们的精力完全散开了,目标太多,孰重孰轻都不知道,所以,他们不可能有大的作为。

一个人要想在某一个领域内成为大师,必须专注于此项目标,不能因为外界的诱惑而改变自己当初的目标。这就好比走路的时候,遇到很多分岔口,如果偏离主路,去走那些分岔路,你可能会越走越远,那么就可能到不了目的地。我们在生活或是工作中,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慧远禅师年轻时喜欢云游四海。有一次,他遇到一位嗜好吸烟的行人。两人一起走了很长一段山路,然后坐在河边休息,行人给了慧远禅师一袋烟,慧远高兴地接受了行人的馈赠。两人一边抽烟,一边聊天,谈得十分投机,分手前,行人又送给慧远一根烟管和一些烟草。

待行人走远,慧远突然想到:烟草这种东西令人十分舒服,肯定会干扰我的禅定,时间长了一定难以改掉,还是趁早戒掉为好。于是,他随手一挥,把烟管和烟草全部扔掉了。

几年后,慧远迷上了《易经》。那年冬天,天寒地冻,他写信给自己的老师要求给他寄一件棉衣,但是信寄出去很久,冬天已经过去,山上的雪都开始化了,棉衣还是没有寄来,送信的人也没有任何音信。于是,慧远现学现卖,用《易经》为自己卜了一卦,结果显示那封信并没有送到老师那里。他心想:易经占卜固然准确,但如果我沉迷此道,怎么能够全心全意地参禅呢?从此,他再也没有接触易经之术。

之后,慧远又一度迷上了书法。他每天钻研,居然小有成就,有几个书法家也对他的书法赞不绝口。但慧远转念想到:我又偏离了自己的正道了。再这样下去,我可能成为一个书法家,但永远也成不了禅师。于是,他再次收束心性,一心参禅,远离一切和禅无关的东西,终成一代宗师。

每个人都应该有一种爱好,无论是禅者的修行,还是普通人的生活。培养一定的兴趣爱好,陶冶情操,不是什么坏事,但“业精于勤荒于嬉”,千万不要玩物丧志,沉迷其中。慧远为我们做好了榜样:明白自己的目标固然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为了成就目标而坚持不懈的精神。一旦发现自己的所作所为偏离了目标,就应该做到知非即舍。

比如说想要成为一名音乐家,你就必须每天专注于研究乐理,研究曲谱,勤于练习,有一项自己擅长弹奏的乐器;如果想成为一名设计师,那么你就必须把自己的精力放到艺术设计方面,勤于绘画,平时多看一些艺术作品,汲取灵感,还要在生活中时刻保持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时刻收集艺术方面的元素,用于创作中。当然,兴趣爱好我们还是要有的,比如说业余可以练练书法,唱唱歌、跳跳舞,这是对心灵的一种放松,只是不要把业余爱好提升到你的目标之上,否则,就会影响到你前进的步伐。

潘石屹笑言:“每天都有人找我借钱,投资,寻求帮助,有时候非常多,但我一定要专心地做好自己的事情,做好自己的专业。自己的事情就是为社会盖好房子,人只有专心才能把事情做好。我记得《英雄》的电影开头时有一段无名自白:我无名,自幼失去父母,是孤儿,没有名字,所以大家叫我无名。无名就可以一心一意去练剑,十年期间练出剑法是‘十步一发’。”

【要保守勿冒进,更应克制欲望】

“面粉贵过面包”,这是业内人士对地价高过房价现象的形容。这种现象,由沿海城市上海、杭州、南京等地发脉,正向全国蔓延。潘石屹向开发商猛泼冷水,认为这种反常现象不会长久,并劝导开发商保守行事。

作为SOHO中国董事长兼联席总裁,潘石屹分析了个中原因,就是股票价格,尤其是房地产股票价格的上升,带来对地产股评估价值体系的偏离,“别的股票都看市盈率,房地产却看土地储备。”潘石屹表示,开发商没有土地就在市场竞争中出局,这只是香港的经验,把它盲目放大到全国,是有问题的。

潘石屹表示,“面粉贵过面包”现在已显示出明显掉头信号,前不久在杭州,万通拿到的一块地,就降到了6000—7000元/平方米,而周围地价已达1.6万—1.7万元。“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潘石屹却认为这是正常的价值回归,任何东西太离谱了就不会长久。

潘石屹以自己在房地产闯荡多年的经验提醒其他开发商,要发展下来,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保守的行事风格,“在海南,在北京,最早的开发商95%都死掉了,就在于太冒进。”而最近的例子,潘石屹则提到了孙宏斌。潘石屹特别强调,在目前情况不明时,开发商更应克制自己欲望,“经济工作会议上发出的多么明显的信号,这尤其值得开发商们深思。”对于购房者,潘石屹也给出了自己的忠告——按需购房,量力而为,理由是:跟风的过程,往往会带来泡沫。

的确如此,事物的发展、企业的长大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做什么事都不能希望一蹴而就,不要有暴富之想,不要盲目攀比。

每一条黄河鲤都想跃过龙门,因为只要跃过龙门,它们立即会变为超凡入圣、腾云驾雾的巨龙。

可是,龙门实在太高,数万年来,也只有几条黄河鲤跃过了龙门。其余的黄河鲤累得筋疲力尽,碰得头破血流,却只能望龙门而兴叹。这天,它们集合起来,一起向佛祖祷告,求他发发慈悲,把龙门降低一些。还说如果佛祖不答应,它们就跪在地上不起来。结果,它们还真的一连跪了九九八十一天!佛祖终于被感动了,为了照顾大多数黄河鲤,佛祖把龙门的高度降到了最低限度,以确保每一条黄河鲤都能跃过。

黄河鲤们一边高呼“佛祖万岁”,一边轻轻松松地跃过龙门,陆续拥有了梦寐以求的龙身。

但是,它们不久后发现,大家都变成了龙,跟以前做鲤鱼的时候也没什么不同。于是,它们再次集合起来向佛祖祷告,问佛祖为什么自己做了龙却没有做龙的感觉?

佛祖即刻现身,说:“真正的龙门怎么会降低呢?你们要想体会真正的龙的感觉,还是回去重新跳那个没有降低高度的龙门吧!”

成功路上没有捷径,自欺欺人的结果只能是自食苦果。世上的成功者,就像跃过龙门的鲤鱼,必须经过千辛万苦,不断磨炼。如果猴子穿上衣服就能变成人,这个世界岂不乱套?面对现实吧!大家都成了龙,反倒没什么稀罕了。

人人都想成功,都想出人头地,成为富翁、专家、学者、政要,可是在看到他们成功、风光的同时,我们是否注意到,他们也曾经胼手胝足、寒窗苦读,以及数十年如一日地艰辛奋斗?

潘石屹认为,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事业的成功、智慧的积累,都需要血汗的付出和不断地磨炼。没有地基的空中楼阁难以矗立晴空,世上根本就没有一蹴而就的事业。如果你还在想一夕致富、瞬间成名,却不懂得努力勤奋、循序渐进,那么你迟早会毁于那些不切实际的梦幻。

“一朝成名的事我们经常在电影里看到,但是回到现实中,有多少人能不费吹灰之力而获得成功呢?我们这个社会上,有太多的年轻人总爱做梦,总想着自己什么时候买彩票中个五百万元,什么时候可以一夜之间变成大明星。这些梦想都是小说中才有的情节,现实中不要指望着这些事情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我们能做的就是脚踏实地地去工作,这才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