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梁启超:风雨如晦,走向共和(2)

1906年,清王朝宣布预备立宪后,康有为将保皇会改为国民宪政会,并希望清政府能够允许他回国,“共建大业”。民国成立后,康有为站在民国的对立面,坚决反对民主共和。

1913年冬,康有为结束了海外16年的流亡生活回到上海,主编《不忍》杂志,并出任孔教会会长,同时积极协助张勋的复辟活动,要将孔教定为国教。

1919年,康有为通电支持“五·四”运动,指斥曹汝霖、章宗祥等人的卖国行径。

1927年,康有为为表示自己仍忠于“朝廷”,特地赶到天津“觐见”溥仪。是年3月30日,康有为逝于青岛,享年70岁。

康有为死后,世人对他有两种截然不同的争论,这就是著名的“巨人”与“侏儒”之争。

康有为一生的表现颇受人争议,这不仅是因为他后来站在革命的对立面,还因为他的一些所作所为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动机和人格,也被人认为是一个争名好利、急功近利的表里不一之徒,甚至他的大弟子梁启超后来也说他成了历史的“侏儒”。

1888年,康有为在京参加乡试时,为求上书变法,曾阿谀奉承、巴结京城众多权贵,结果因为表现得实在过度,而引起权贵们的反感,都觉得他“托名西学,希图利禄”。

强学会成立后,一时不少权贵给予支持,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捐钱赞助强学会。但康有为暗自认为张之洞、丁日昌等不过是想“藉以渔利”而已。而对于支持变法,捐了钱的商贾如经元善、郑观应,康有为则规定他们不能参与强学会的事务。尽管如此,郑观应等依然支持他的变法运动,甚至在变法失败后,还接济、保护他的家人和朋友。不过随着变法的“过时”,最终他们大多人还是抛弃了这位“圣人”。

民国成立后,康有为以“亡国臣民”自居,收罗中华民国“十大罪状”,攻击革命党推翻清朝,还和一些大地主、旧学名流、前清遗老以及一部分军阀,疯狂地反扑新文化、新思潮、新教育。康有为将共和看作是“破法律,弃礼教”,“恣睢放荡”的“暴民”之举,将民国政府推行的新式教育,“拟为洪水猛兽”。在尊孔复古、反对新式教育的活动中,康有为立即以精神领袖面目粉墨登场。在陈焕章等人的策划下,孔教会又是“请愿”,又是“上书”,政界如黎元洪、冯国璋等要员也积极响应。于是,孔教会、国教维持会、孔社、孔道会、孔子祭奠会、尚贤堂、全国公民尊孔联合会、孔子诞辰纪念会等一些守旧的文化组织纷纷出笼,这些尊孔活动,实际上为袁世凯复辟帝制提供了思想策应与社会策应,而事实上,一心要复辟帝制的袁世凯也曾多次致电康有为,请他进京主持名教。

康有为与袁世凯的合作不久,梁启超就发现袁世凯在利用尊孔复古运动搞复辟帝制的阴谋,毅然与复辟运动的精神领袖康有为决裂,同时命弟子蔡锷回云南发起护国运动。梁启超说他的老师康有为已经由一个历史“巨人”跌落为历史的“侏儒”了。

对于康有为的行为风格,他的弟子陆乃翔与陆登骙在《康南海先生传》一书中说:“先生日美戒杀,而日食肉;亦称一夫一妻之公,而以无子立妾;日言男女平等,而家人未行独立;日言人类平等,而好役婢仆;极好西学西器,而礼俗、器物、语言、议文,皆坚守中国;极美民主政体,而专行君主;注意世界大同,而专事中国;凡此皆若甚相反者。”这其中的一些论述或者可以说是一面之词,但提倡一夫一妻制的康有为一生共娶了六位太太(张云珠、梁随觉、何旃理、市冈鹤子、廖定徴、张光),却是不争的事实。这些都是后话。

梁启超拜师康有为以后,一方面开始涉足政治,另外一方面也开始进入学术研究的殿堂。梁启超曾说:“启超之学,实无一字不出于南海。”在康有为的引导下,梁启超逐渐成为康有为最得力的左膀右臂。

“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和梁启超先后逃到日本。起初,梁启超一如既往地惟师命之是从,继续跟着康有为宣传保皇主张。但渐渐地,随着阅历的逐渐丰富,梁启超的思想不断进步,最后发生了质的变化。

在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下,梁启超接受了资产阶级的自由思想,政治主张也从保皇转向革命,并且与孙中山、陈少白等革命党人密切来往,最后达成了组党的计划,“拟推中山为会长,而梁副之”。不仅如此,梁启超还召集其他同学联名致函康有为,劝其退休去颐养晚年。康有为对于梁启超的举动非常生气,严斥其倾向革命。

1902年,经黄遵宪、严复等好友的开导,梁启超公开发表文章批驳康有为的尊孔保教主张,认为从今以后,只有保国而已,受到康有为的严厉批评。

辛亥革命爆发后,在实行共和制还是立宪制等重大问题上,康、梁之间的矛盾逐渐增大。民国成立后,大总统袁世凯为了复辟帝制而利用康有为,支持他四处活动,组织孔教会。袁世凯复辟帝制后,本欲复辟清朝的康有为才恍然大悟,于是加入讨袁战争。

但与康有为反对共和相反,梁启超一开始便坚决维护共和。袁世凯窃取大总统后,梁启超一方面组织进步党与国民党抗衡,另一方面则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阴谋进行抨击,还联合蔡锷等人,以武力讨伐。云南宣布独立后,梁启超又只身前往督促陆荣廷宣布广西独立。

然而在袁世凯复辟失败后不久,康有为又协助张勋搞了一次复辟。这次,康有为被任命为弼德院副院长,着头品顶戴。但帽子只戴了12天,复辟就失败了,康有为本人遭到通缉,直到1918年才被北洋政府特赦。

在张勋这次复辟中,梁启超支持段祺瑞进行武力讨伐,为段祺瑞起草讨逆宣言,并且以个人名义发文斥责康有为书生无知。康有为则骂梁启超为“梁贼启超”,将他看作为吃父母的“鸱枭”和“獍”,背恩忘义、射杀了师父后羿的逢蒙一类。

康、梁二人公开交恶之后,刘海粟等人从中斡旋。1927年,康有为70岁大寿,梁启超虽因事未到上海祝寿,但却托人送去寿联和寿文,表示对康有为教诲之恩的感谢。同年,康有为逝世后,梁启超汇去几百块钱作为赙金,并且联合康门弟子,在北京设灵公祭。

3.梁启超与他的爱徒蔡锷

梁启超的弟子无数,有名的亦不少,其中著名的人物有蒋百里、范源廉、徐志摩、张君劢、张东荪、蒋伯器、张孝准、石陶钧、徐佛苏、周善培、杨树达等,但在这些人中,蔡锷[1882年12月—1916年11月,原名艮寅,字松坡,汉族,生于湖南宝庆(即今邵阳市)一贫寒的裁缝之家]要算是梁启超的第一爱徒。

其实在不同的阶段,梁启超与蔡锷的关系,实质上也从早期的师生关系,发展到后来的同僚和战友关系。

谭嗣同与黄遵宪、熊希龄等人在湖南发起创建时务学堂时,力邀正在上海担任维新派《时务报》主笔的梁启超担任中文“主讲席”(副讲为唐才常)。谭嗣同在给《时务报》总经理汪康年的信里说,不惜和汪翻脸也一定要把梁启超抢过来,与其这样,不如就算送他个人情好了。就这样,二十岁出头就名声大噪的梁启超于一个月后到了长沙,受到热烈欢迎。

在时务学堂,梁启超很快注意到蔡锷的才华,他在《清代学术概论》里说:“学生仅四十人,而李炳寰、林圭、蔡锷称高才生焉。”(1900年,李、林二人与唐才常在汉口殉难)

1899年,蔡锷和同学们到日本后,住在老师梁启超租来的几间房子里,梁启超曾回忆他与同学们一起十几个人,晚上同在地板上打地铺抵足而眠,早上起来每人一张小桌念书。就这样,师生们一起亲密快乐、共度时艰的生活了长达9个月。唐才常领导的自立军起义失败后,蔡锷再次赴日准备投考陆军。梁启超担心地对蔡锷说,你一个文弱书生,行军打仗能够胜任吗?但蔡锷态度坚决,立誓要做一名军人。

在梁启超的帮助下,蔡锷进入东京成城学校(后更名为振武学校)学习,以挣稿酬获得学费。梁启超在横滨创办了《新民丛报》后,邀请蔡锷做笔政,蔡锷积极投稿,发表了不少文章(之前梁启超主持《清议报》时,蔡锷就曾一度担当其中的专栏作者)。此外,蔡锷还与旅日老乡创立游学编译社等,并且在社团的刊物《游学译编》上,发表《致湖南士绅诸公书》等文。

1904年10月,蔡锷以优异成绩从成城学校毕业回国,开始了他带有传奇色彩的戎马生涯。此后7年间,蔡锷先后在江西、湖南、广西和云南的新军中经营,培养了一批如李宗仁、黄绍竑和白崇禧这样的军事将领。

1906年,梁启超在游历美洲做了一番调研之后,回到日本转而倾心君主立宪(不过他此时的重点已经不在“君主”,而是重在“立宪”),与追求共和的同盟会打起了笔战。梁启超在此一战中,俨然成为改良派(“立宪派”)的言论先驱和精神领袖。但梁启超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1910年,同盟会还把他的爱徒——回避革命的蔡锷赶出了广西。

1911年保路运动后,蔡锷开始酝酿革命举动。是年10月30日,蔡锷领导新军迅速控制省城昆明,旋即宣布云南脱离清政府独立。

1912年,袁世凯窃取民国大总统后,把统领云南一省军队,属于地方实力派人物的蔡锷借故调到北京。蔡锷则推荐以前的部下唐继尧继任云南都督。蔡锷在北京察觉到袁世凯准备复辟帝制后,便把家眷借故送回湖南,在与老师梁启超商议后,于1915年设计逃脱魔掌,返回云南。袁世凯称帝后,蔡锷与云南都督唐继尧等率先举起护国伐袁的大旗。

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不久后忧惧而死。同年11月,蔡锷在日本治疗期间,病逝于日本福冈。梁启超闻知后异常悲痛。蔡锷的灵柩运抵上海后,梁启超在公祭大会上致悼词时泣不成声。此后,梁启超的书房“饮冰室”中便一直悬挂着这位爱徒的遗像。为了缅怀蔡锷,1923年,梁启超上书时任民国大总统的黎元洪,倡议创办松坡图书馆。不久,黎元洪下总统令,拨北海公园的快雪堂作为馆址。当年11月4日,松坡图书馆正式成立,梁启超出任馆长。

4.梁启超与孙中山的恩怨情仇

孙中山出生于1866年,比梁启超大6岁,比康有为小8岁。他的祖籍广东省香山县翠亨村,距离梁启超的祖籍新会县茶坑村只有百十公里,与康有为的祖籍南海县银塘乡相隔也不太远。

1894年初,孙中山托人给康有为带话希望与之结交。赶巧的是,康有为与梁启超到北京参加甲午年的会试去了。

虽然未曾谋面,梁启超却在与汪康年的书信中提到孙中山:孙某,非哥(哥老会)中人,度略通西学,愤嫉时变之流,其徒皆粤人之商于南洋、亚美及前之出洋学生,他省甚少。

孙中山在广州起义失败后,于1896年下半年到了伦敦。之后他每天都去探望在香港读书时的老师康德黎。可是,几天后,孙中山却突然在伦敦街头失踪了。

章太炎看到伦敦使馆追捕孙中山的消息,便问梁启超:“孙逸仙何许人?”梁启超说:“此人蓄志倾覆满洲政府,不过陈胜、吴广之流罢了。”

当时,康、梁是国内最有影响力、代表新的社会力量的领袖人物,但对孙中山“反满兴汉”的主张却也不太感冒。梁启超希望通过开启民智,进而实现以“宪政”为标志的政治革命,建立民国。孙中山则希望用炸弹与烈士的鲜血惊醒国人,完成民族革命,建立民国。虽然他们殊途同归,却是一文一武两条路。在梁启超眼中,孙中山的所为也就是“农民起义”,梁启超少年中举,学富五车,是有名的才子,有着士大夫的优越感,自然不把“农民起义”放在眼里。

梁启超对孙中山不以为然,而孙中山对梁启超却十分赏识。1897年秋,孙中山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时,深感缺少一批有一定文化学识水平的“文士”。他和横滨侨商邝汝磐商讨建立一所“中西学校”,推荐梁启超任校长,并派专人前往上海邀请梁启超。康有为以梁启超正担任《时务报》主笔为由,不许梁赴任,改派另一得意门生徐勤前往。其实,梁启超内心是希望到日本去的,无奈只有听从师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