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家书(3)

不轻非笑人与不晏起

原文

欲去骄字,总以不轻非笑人为第一义;欲去惰字,总以不晏起为第一义。

译文

想去掉骄字,总以不随便讥笑人为第一条;想去掉惰字,总以不懒起床为第一条。

评点

这是曾氏针对诸弟的突出毛病而言。大约曾氏诸弟既喜欢随意笑人,又好睡懒觉。如咸丰十年四月给在老家的四弟信中说:“子弟不可学大家口吻,动辄笑人之鄙陋,笑人之寒村,日习骄纵而不自知,至戒至嘱。”

半由人力半由天事

原文

凡办大事,半由人力,半由天事。吾辈但当尽人力之所能为,而天事则听之彼苍而无所容心。

译文

凡办大事,一半决定于人力,一半决定于天事。我们只应当竭尽人力所能做的部分,至于天事则听之于上天,不要费心。

评点

尽人事而听天命,这是中国古老的智者之言。人事指个人的努力,天命则是个人之外的诸多因素的组合。人事自己可以做得主,天命则个人做不得主。事情越大,则天命的成分越多。曾氏所说的“半”,亦不过概而言之罢了。

说话

原文

凡说话不中事理、不担斤两者,其下必不服。

译文

凡说话不切中事理、没有分量的人,他的部下必定不会服气。

评点

君字从口,意味为头为主者当慎于言说。由慎而提倡讷,甚至沉默,故而有沉默是金的说法。

事后悔议者阅历浅

原文

凡事后而悔己之隙,与事后而议人之隙,皆阅历浅耳。

译文

凡事后而悔恨自己的疏漏,与事后而议论别人的疏漏,都是阅历浅薄的表现。

评点

曾氏本意是讨厌事后诸葛亮式的高明者,其实,从总结教训来看,事后悔己议人,也并非一概不是。

军事忌预说

原文

凡军事做一节说一节,若预说几层,到后来往往不符。

译文

凡用兵打仗上的事,做一节就说一节,若是预先便去说后面的好几节,到后来往往与事实不符。

评点

常言说“军情瞬息万变”,说的是变数多。又说“兵者阴事”,说的是诡秘机诈。如此,军事便难以预料,再加上曾氏性格上有迂拙的一面,故而他特别不喜欢军事上的预测。其实,这话也有点绝对了。古今中外,便常有因预料准确而取胜的战例。

多选替手

原文

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满意之选不可得,姑节取其次,以待徐徐教育可也。

译文

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满意的选择不可能得到,姑且节略而取其次,以待慢慢教育,这是可以的。

评点

这里体现的是曾氏人才观念的两个重要内容:其一为物色助手最为重要;其二为衡人不可太苛,选不到一等的,二等也可,确定后再予以慢慢教育。曾氏的人才学,是此老一生的真正学问,很值得重视。

苦于不自知

原文

沅弟谓雪声色俱厉。凡目能见千里,而不能自见其睫。声音笑貌之拒人,每苦于不自见,苦于不自知。雪之厉,雪不自知;沅之声色恐亦未始不厉,特不自知耳。

译文

沅甫弟说雪芹(彭玉麟)声色俱厉。大凡眼睛能看到很远的东西,却不能看到自己的眼睫毛。声音笑貌对人的拒斥,每每是苦于自己看不到觉察不到。雪芹的严厉,雪芹自己不知道;沅甫的声色,恐怕也未尝不厉害,只是自己不知道罢了。

评点

易于看到别人的缺点,难于看到自己的不足,大概是人类的通病。老九所犯的正是这个通病。人类还有一个通病,便是喜欢当面恭维而背后去议论不是,只有至亲密友才会当面批评。老九有一个有见识又能当面批评的大哥,这是他的幸运。

临睡时默念本日劳作

原文

每日临睡之时,默数本日劳心者几件,劳力者几件,则知宣勤国事之处无多,更宜竭诚以图之。

译文

每天临睡的时候,默默数着今天劳心的事做了几件,劳力的事做了几件,则知效劳国事之处不多,更应该竭诚图报。

评点

曾氏的“君子三乐”之一为“勤劳而后憩息”,即辛辛苦苦劳动一天后的休息,可以使人得到很大的乐趣。这种乐趣只有真正的劳动者(包括劳心与劳力)才能体会到。这段话更将劳作与宣勤国事联系起来,层次又提高了一步。

刚柔互用

原文

从古帝王将相,无人不由自立做出;即为圣贤者,亦各有自立自强之道,故能独立不惧,确乎不拔。余往年在京,好与诸有大名大位者为仇,亦未始无挺然特立不畏强御之意。近来见得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则靡,太刚则折。刚非暴戾之谓也,强矫而已;柔非卑弱之谓也,谦退而已。趋事赴公,则当强矫;争名逐利,则当谦退。

译文

从古以来的帝王将相,没有哪个不通过自立而做出事业;即使那些被称作圣贤者,也各人有自立自强的途径,故而能做到独立不惧,牢固不拔。我往年在京师,喜欢与那些有大名大位者为仇,也未尝不含有挺然特立不畏强势的意思在内。近来悟得天地之间的大道理是刚柔互济,不可偏废。太柔则披靡,太刚则折裂。刚不是说的暴戾,而是强健;柔不是说的卑弱,而是谦退。办事情为公益,则应当强健;争名逐利,则应当谦退。

评点

同治元年五月份,曾氏与屯兵南京城外雨花台的九弟、满弟有过几份重要的书信往来。当时的情形是,曾国荃官居浙江按察使,领兵二万,曾国葆受封同知衔,领兵五千,他自己身为协办大学士、两江总督,且节制四省军务。在他看来,曾家一门鼎盛盈满。曾氏认为,无论宇宙自然,还是人类社会,都遵循消息盈虚之理,即息则消,消则息,盈则虚,虚则盈。眼下盈满,接下来的便是虚亏。虚亏有别人使之然,有自己使之然。若受别人所使,则要遭难;若受自己所使,则可以免祸。五月十五日,曾氏给两弟说了一通“人概”“天概”的话:“余家目下鼎盛之际,余忝窃将相,沅所统近二万人,季所统四五千人,近世似此者曾有几家?沅弟半年以来七拜君恩,近世似弟者曾有几人?日中则昃,月盈则亏,吾家亦盈时矣。管子云斗斛满则人概之,人满则天概之。余谓天之概无形,仍假手于人以概之。霍氏盈满,魏相概之,宣帝概之;诸葛恪盈满,孙峻概之,吴主概之。待他人之来概而后悔之,则已晚矣。吾家方丰盈之际,不待天之来概人之来概,吾与诸弟当设法先自概之。”但两弟对大哥之说不以为然,他们认为当今世界只是“势利之天下,强凌弱之天下”。于是在五月二十八日,针对两弟之说,曾氏又写下梁氏所抄录的这段话,阐明刚柔互济的道理。

如何面对疑谤

原文

众口悠悠,初不知其所自起,亦不知其所由止。有才者忿疑谤之无因,而悍然不顾,则谤且日腾。有德者畏疑谤之无因,而抑然自修,则谤亦日息。吾愿弟等之抑然,不愿弟等之悍然也。

译文

众人之口舌纷纷扬扬,本就不知道它从哪里而起,也不知道它什么时候就停止了。有才能者恼怒疑谤的无缘无故,于是悍然不顾,如此谤言则日益腾跃。有道德者害怕疑谤的无缘无故,于是抑然自修,如此谤言则日益止息。我愿两弟取抑然自修的态度,而不愿两弟取悍然不顾的态度。

评点

这里讲的是对不利流言的两种态度。一是悍然不顾我行我素,一是引以为惧警惕自修。曾氏希望老九取后者,但老九的性格与大哥大不同:他要么是悍然不顾,要么是断然出击。

怀临履之惧

原文

古来成大功大名者,除千载一郭汾阳外,恒有多少风波,多少灾难,谈何容易!愿与吾弟兢兢业业,各怀临深履薄之惧,以冀免于大戾。

译文

自古以来成就大功大名的人,除开千年一个郭子仪外,经常有多少风波,多少灾难,谈何容易!希望与我的弟弟们一道,兢兢业业,各人都怀着临深履薄的恐惧,借以求得免去大的祸灾。

评点

郭子仪(封汾阳郡王)功高而不居,故能享高寿得善终,成为后世榜样。曾氏饱读诗书,深知兔死狗烹的现象史不绝书,于是常常提醒自己要善处功名善处高位,且常常提醒在这方面较为大意的老九。

盛时常想衰时

原文

盛时常作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富贵人家宜牢记此二语。

译文

兴盛时常常想到衰败时,上场风光时当念及下场神沮时。富贵人家要牢牢记住这两句话。

评点

富贵人家正处盛时,正在场面上,若常想到衰时念及下场时,便会给自己留有余地,不会一味膨胀,一味挥霍。曾氏也多次提到他祖父常说的话:“晓得下塘,也要晓得上岸。”这位湘乡老农用俚语所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

打仗靠一己

原文

军事呼吸之际,父子兄弟不能相顾,全靠一己耳。

译文

打仗时的生死危难常存在于呼吸之间,父子兄弟到时都无法相救援,全靠自己一人而已。

评点

这便是战争的残酷性!也是战争所给人独立自强的最生动的教育。

危急之时只能靠自己

原文

凡危急之时,只有在己者靠得住,其在人者皆不可靠。恃之以守,恐其临危而先乱;恃之以战,恐其猛进而骤退。

译文

凡危急的时候,只有出于自身的因素才靠得住,那些存在于别人身上的因素都不可靠。依靠他们来坚守,则当心他们临危而先乱;依靠他们来打仗,则担心他们进得过猛而退得过快。

评点

这段话的主旨跟上段话是一样的,都在于强调战时独立自主的重要性。

不提一字不夸一句

原文

吾兄弟既誓拼命报国,无论如何劳苦,如何有功,约定终始不提一字,不夸一句。知不知一听之人,顺不顺一听之天而已。

译文

我们兄弟既发誓拼命报国,则无论如何劳苦,如何有功,彼此约定始终不提一个字,不自夸一句。知道与不知道,一切都听任别人;顺利与不顺利,一切都听任天命。

评点

这是对颇好计较的老九的开导。许多人都有这种表现,即不怕劳苦,只怕别人不知道,更怕受委屈。这里的根源,是因为其所为的目的在外而不在内。倘若所为之目的是出自内心的需要,是为了自身而不是为他人,又何在乎人之知与不知呢?

不竭之气有余之力

原文

凡行兵须蓄不竭之气,留有余之力。

译文

凡用兵打仗,必须储蓄没有竭尽的士气,留存有剩余的力量。

评点

此为曾氏用兵的切身体会:军营当常存饱满的士气和充足的力量。

名实与劳赏等

原文

吾兄弟报国之道,总求实浮于名,劳浮于赏,才浮于事。从此三句切实做去,或者免于大戾。

译文

我们兄弟报国的原则,总在于求取实绩超过名声,劳苦超过赏赐,才能超过事功。从这三句话上切实去做,或者可免于大的错咎。

评点

有句话道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说的是名超过实,不是好事;反之实过于名,则稳当。曾氏提倡“拙诚”,宁愿实实在在的东西超过名望荣誉,他认为这样才心安理得,才能持之以久。

窒欲惩忿

原文

强自禁制,降伏此心。释氏所谓降龙伏虎,龙即相火也,虎即肝气也。多少英雄豪杰打此两关不过,亦不仅余与弟为然,要在稍稍遏抑,不令过炽。古圣所谓窒欲,即降龙也;所谓惩忿,即伏虎也。释儒之道不同,而其节制血气,未尝不同。总不使吾之嗜欲,戕害吾之躯命而已。至于倔强二字,却不可少。功业文章,皆须有此二字贯注其中。否则,柔靡不能成一事。孟子所谓至刚,孔子所谓贞固,皆从倔强二字做出。吾兄弟好处正在倔强。若能去忿欲以养体,存倔强以励志,则日进无疆矣。

译文

强迫自己去实行禁制,以此来降伏这颗心。释迦牟尼所说的降龙伏虎,龙即相火,虎即肝气。多少英雄豪杰打不过这两道关口,也不仅仅是我们兄弟才这样,重要的是要稍稍遏制压抑,不令过于炽烈。古圣所说的窒欲,即降龙;所说的惩忿,即伏虎。释与儒的学说不同,但在节制血气这点,却未尝不同。总不能让我自己的嗜欲来戕害我的身体性命。至于倔强二字,却不可少。功业文章,都必须有这两个字贯注于其中。否则,就会柔靡而一事无成。孟子所说的至刚,孔子所说的贞固,都是从倔强两个字做出来的。我们兄弟的好处正在于倔强。若是能以去掉忿欲来培养身体,保存倔强来激励志气,则日日长进而无止境了。

评点

哲人说人的最大敌人就是人自身。这里所说的人自身即人性的弱点,忿与欲便是诸多弱点中的两个。哲人又说人自身的弱点是最难战胜的。所谓难战胜,就是说要克服人性的弱点,其难度很大。杨度曾经写过一篇《戒嗔偈》,也是从儒释两家教义来说戒除忿欲的,颇有意味。兹抄录于此,与诸君同欣赏:“儒家禁怒,释氏戒嗔。学圣学佛,以此为门。我慢若除,无可嗔怒。满街圣贤,人人佛祖。儒曰中和,释曰欢喜。有喜无嗔,进于道矣。”

在这段话中,曾氏还注意将忿欲与倔强区别开来。倔强是人性的优点,乃成事之本,表面看起来与忿相像,其实分属两个领域,不可混为一谈。

豁达光明之胸襟

原文

自古圣贤豪杰、文人才士,其志事不同,而其豁达光明之胸大略相同。吾辈既办军务,系处功利场中,宜刻刻勤劳,如农之力穑,如贾之趋利,如篙工之上滩,早作夜思,以求有济。而治事之外,此中却须有一段豁达冲融气象。二者并进,则勤劳而以恬淡出之,最有意味。

译文

自古以来的圣贤豪杰、文人才士,其志向事业不相同,但其豁达光明的胸襟大致相同。我们既然办理军务,处于功利场中,就应时刻勤劳,如农民的努力耕作,如商人的追逐利润,如艄公的拼力冲过滩头,早晚劳作思虑,以求得事情有成效。至于治事之外,心中却必须有一股冲融气象。两者齐头并进,虽勤劳而表现出来的却是恬淡神态,则最为有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