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日记(1)

精神有余

原文

精神要常令有余于事,则气充而心不散漫。

译文

精神要常常保持在治事上有剩余,这样才能体气充沛而心思不散漫。

评点

这里所说的精神,是指人的主观状态。曾氏认为,人在办事的时候,精神上要有一种饱满状态,然后才可以做到体力充沛、心思专一。

补救难

原文

凡事之须逐日检点者,一旦姑待,后来补救难矣。

译文

凡是需要每天检点的事,若是姑息以待后日,往后再来补救就困难了。

评点

古人说“今日事,今日毕”,说的是当日该完成的事不要拖到明天。这是一种良好的办事习惯。为什么要这样强调,是因为拖拖拉拉是许多人常犯的毛病。同一个时间里,有人做成许多事,有人则没有做成什么事,“姑待”不“姑待”,应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庄敬自强

原文

《记》云:“君子庄敬自强。”我日日安肆,日日衰苶,欲其强,得乎?

译文

《礼记》说:“君子庄重主敬而自我强健。”我每天安逸散漫,每天精神衰疲,想强健,能得到吗?

评点

《礼记·表记》说:“子曰:君子庄敬自强,安肆日偷。”这句话的意思是:庄敬者则自强,安肆者则日弱,即主观上取何种态度,客观上就会有何种结果。曾氏早年在京师,常在日记中以圣贤自励。这段话便出自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十七日的日记中,前面还有几句:“晏起……人总不爽快。是日请客,至亥正方散。倦甚,勉强支持,仅乃了事。向使以重大之任见属,何以胜任?”

知己之过失

原文

知己之过失,即自为承认之地,改去毫无吝惜之心。此最难事。豪杰之所以为豪杰,圣贤之所以为圣贤,全是此等处磊落过人。

译文

知道自己的过失,这就是承认自己不是的基础,改掉它则会毫无吝惜之心。这是最难的事情。豪杰之所以为豪杰,圣贤之所以为圣贤,完全是在这些地方上磊落过人。

评点

孔子说知耻近乎勇。人若能承认自己的过错,这就是下一步改正的基础。所以人们向来喜欢坦荡认错者,而厌恶文过饰非的人。

圣贤与禽兽

原文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译文

不能成为圣贤,便只能成为禽兽;不要去问收获如何,只问耕耘做得怎样。

评点

这是曾氏一段有名的格言。前面两句说得似乎绝对至极,甚至荒谬,其实是表示曾氏破釜沉舟断绝后路的坚决态度:只有做圣贤的一条路可走,否则便堕为禽兽!至于后面两句,则是“尽人事而听天命”的一种形象说法,百余年来常被人引用。

不测之祸

原文

盗虚名者有不测之祸,负隐慝者有不测之祸,怀忮心者有不测之祸。

译文

窃取无实在业绩的虚名者有不测之祸,身负人所不知的恶迹者有不测之祸,怀有嫉妒之心者有不测之祸。

评点

盗虚名,负隐慝,怀忮心,这三者,许多人都不把它当作一回事,曾氏却认为将有不测之祸。曾氏的观点是对的。虚名总有一天会露馅,隐慝总有一天会暴露,忮心总有一天会发作,到那时就成了祸,不如干脆杜绝,则有如釜底抽薪,绝无祸患到来的一天。

恶巧恶盈恶贰

原文

天道恶巧,天道恶盈,天道恶贰。贰者,多猜疑也,不忠诚也,无恒心也。

译文

天道厌恶乖巧,天道厌恶盈满,天道厌恶贰心。所谓贰,指多猜疑,不忠诚,无恒心。

评点

乖巧,盈满,贰心,都为程朱理学所不喜欢,也为曾氏所不喜欢。曾氏提倡“拙诚”,主张“求缺”,便是反其道而行之。如今引来“天道”,无非强调它的权威性和普遍性罢了。

易境难境与乐处忧处

原文

天下无易境,天下无难境;终身有乐处,终身有忧处。

译文

天下无容易的境况,天下无困难的境况;终身有快乐之处,终身有忧愁之处。

评点

曾氏老于文字,善制联语格言。这些联语格言或雅驯,或通俗,有的甚至诙谐,不管何种风格,都能很准确地表达出他的思想,因而广为流传。这里所抄的也是他的一段格言,属于通俗一类,说的是人生既有易境也有难境,但处易境时不要将它视为易境而轻率,处难境时也不要将它视为难境而痛苦;人生既有快乐时也有忧愁时,处快乐时不宜得意忘形,处忧愁时也不必悲观失望。

善意与忧乐

原文

取人为善,与人为善;乐以终身,忧以终身。

译文

从别人处获取善意,拿出善意与人相处;以快乐心情度过一生,以忧患意识度过一生。

评点

这也是曾氏的一段格言。前两句讲的一个善字:取别人的善意,给别人以善意。后两句说的对生活的态度:乐中有忧,忧中有乐。

无易处之境遇

原文

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人生哪有空闲的光阴。

译文

天下绝对没有容易相处的境遇,人间哪里有空闲的岁月。

评点

此段格言明白如话。意谓对人生不能掉以轻心,不能虚度年华。

不求回报

原文

天下事一一责报,则必有大失望之时。

译文

天下的事情若是一一要求得到回报,则必定有大为失望的时候。

评点

俗话说:施恩图报非君子,忘恩负义是小人。这话背后展示的其实是人性的一个弱点,即人易于淡忘别人所给予的恩惠。正因为此,施恩者不要去求取回报,若要求回报将会失望;同时又提醒受恩者要牢牢记住别人的恩德。

艰苦得来则可久可大

原文

天下事未有不从艰苦中得来而可久可大者也。

译文

天下的事情,没有不从艰苦中得来而可以长久可以宏大的。

评点

凡经得起岁月考验的大成就都不是轻松获得的,反之,轻松得到的东西也便容易轻松失去。

骄惰误事

原文

用兵最戒骄气惰气,作人之道,亦惟骄惰二字误事最盛。

译文

用兵最要戒除骄傲之气与懒惰之气,做人的道理,也要明白唯有骄惰两个字误事最大。

评点

曾氏说过,古今才人以一骄字致败,古今庸人以一惰字致败。所以,无论有才无才,骄惰二字都不可沾上。

劳谦君子

原文

《易》曰:“劳谦君子有终。吉。”劳谦二字,受用无穷。劳所以戒惰也,谦所以戒傲也。有此二者,何恶不去,何善不臻?

译文

《易经》说:“劳作而谦虚的君子有好的结果。吉利。”劳谦两个字,受用无穷。劳作可以用来戒除懒惰,谦虚可以用来戒除骄傲。拥有这两个字,何种过恶不可以去掉,何种良善不可以达到?

评点

“劳谦君子有终。吉。”这句话是《易经》中《谦》卦的一条爻辞。这一爻的象辞为:“劳谦君子,万民服也。”《周易》对劳谦君子的评价很高,这是因为它恰是骄惰的反面。曾氏曾经以此四字为印文,刻了一个印章送给九弟国荃。

以善相浸灌

原文

与人为善、取人为善之道,如大河水盛足以浸灌小河,小河水盛亦足以浸灌大河,无论为上为下,为师为弟,为长为幼,彼此以善相浸灌,则日见其益而不自知矣。

译文

以善意与人相处、从别人处获取善意这个为人原则,好比大河里的水满后足以浸灌小河,小河的水满后也足以浸灌大河,无论为上级为下级,为师傅为徒弟,为长辈为小辈,彼此都用善来互相浸灌,则每天都能得到收益而不自觉了。

评点

彼此输送善意,人类将无罪恶。

倍加磨冶变换本质

原文

天下凡物倍加磨冶,皆能变换本质,别生精彩,何况人之于学乎!

译文

天下所有物品若加倍打磨冶炼,都能改变本质,另外生出精彩来,何况人的求学哩!

评点

部属给曾氏送来一架西洋望远器。经过磨冶的玻璃片予以合理组合后,就可以将远处的物体收在眼前。对此,曾氏发出这番感叹。哲学上有量变引起质变的说法,“倍加磨冶”后“变换本质”,实际上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静中细思

原文

知天之长而吾所历者短,则遇忧患横逆之来,当少忍以待其定。知地之大而吾所居者小,则遇荣利争夺之境,当退让以守其雌。知书籍之多而吾所见者寡,则不敢以一得自喜,而当思择善而约守之。知事变之多而吾所办者少,则不敢以功名自矜,而当思举贤而共图之。夫如是,则自私自满之见,可渐渐蠲除矣。

译文

知道天存在之长久而我所历时之短暂,则遇到忧患不顺之事时,应当稍稍忍耐以等待它的安定。知道地之广阔而我所居住处之窄小,则遇到荣誉利益争夺之时,应当退让以守自己的卑下。知道书籍之众多而我所见者少,则不敢以一点点所得而沾沾自喜,而当思考选择美善而守定简约。知道事情变化之繁多而我所能经办的很少,则不敢以功名自夸,而应当思考推举贤能而共同图谋。若能如此,则自私自满的念头可以渐渐除去了。

评点

这是同治元年四月十一日,曾氏写在日记中的一段话,可视为曾氏“大悔大悟”过程中的一段重要内心独白。从天地之久远广大看到人类自身的短暂渺小,从书籍事端的繁富庞杂看到个人精力才智的限制,这对于骄狂之心的惩治,可谓是从本源上下手。曾氏的悔悟,便是由如此冷静甚至严酷的中宵细思而引起的。因为思考得深刻,也便明白得透彻。他的胸襟从此真正地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

取人长攻吾短

原文

就吾之所见多教数人,取人之所长还攻吾短。

译文

就我的所见所知多教育几个人,以别人的长处来批评我的短处。

评点

不自是,不轻人,具备这两点,可谓一个明白的领导者;若是再进一步,能以人之长来攻己之短,则是一个智慧的领导者。

百病由懒生

原文

百种弊病,皆从懒生。懒则弛缓,弛缓则治人不严,而趣攻不敏,一处迟则百处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