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书札(2)
-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语录
- 唐浩明
- 4811字
- 2018-04-09 15:52:12
评点
欧阳兆熊曾说过,曾氏办团练之初,奉行的是申韩法家之术,即以霹雳手段行严刑峻法来整治乱世。上面这段对好友刘蓉说的话,正是法家信徒的内心表白。这年二月,他在《严办土匪以靖地方折》中也向朝廷表明自己的态度:“盖缘近年有司亦深知会匪之不可遏,特不欲其祸自我而发,相与掩饰弥缝,以苟且一日之安,积数十年应办不办之案而任其延宕,积数十年应杀不杀之人而任其横行,遂以酿成目今之巨寇。今乡里无赖之民,嚣然而不靖……平居造作谣言,煽惑人心,白日抢劫,毫无忌惮。若非严刑峻法,痛加诛戮,必无以折其不逞之志,而销其逆乱之萌。臣之愚见,欲纯用重典以锄强暴。”
如鸡伏卵如炉炼丹
原文
练勇之道,必须营官昼夜从事,乃可渐几于熟,如鸡伏卵,如炉炼丹,未宜须臾稍离。
译文
训练勇丁,必须要求营官白天黑夜都要努力从事,才可慢慢达到熟练,好像母鸡孵蛋,好像火炉炼丹,不宜一刻离开。
评点
湘军创建之初,规章制度尚未走入正途,一些将领虽拉起了队伍,却管理无序,有的军营缺乏得力营官。曾氏致信业已出山襄助湘军营务的刘蓉,要他注意这一点。梁启超对这段话加上自己的按语:“教育家之于学生,及吾人之自行修养,皆当如是。”梁氏认为,不只是营官练勇,即便老师教学生,以及我们自己的修行,也要有这种孵蛋炼丹的工夫,才能日有进益。
对苟安风气痛恨刺骨
原文
二三十年来,士大夫习于优容苟安,揄修袂而养姁步,倡为一种不白不黑不痛不痒之风,则有慷慨感激以鸣不平者,则相与议其后,以为是不更事轻浅而好自见。国藩昔厕六曹,目击此等风味,盖已痛恨刺骨。
译文
近二三十年以来,士大夫习惯于安逸优裕的生活,挥动修长的衣袖,迈着和缓的步履,提倡一种不白不黑、不痛不痒的风气,一旦见到有慷慨激昂表示不平的人,则互相在他的后面议论,认为此人是不懂事、浅薄又好自我表现。我先前供职六部,目击这种风气,那时就已经痛恨刺骨了。
评点
几个月前,曾氏在给刘蓉的信中,就表示了对“不白不黑不痛不痒”世界的反感,这次给龙启瑞的信,更强烈表示对此种风气的痛恨。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社会风气?我们从龚自珍作于道光十九年(己亥)的一首著名的诗中可以想象得到。诗是这样写的:“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政治气氛是沉闷窒息的。道光三十年三月,身为礼部侍郎的曾氏在一道奏折中写得更明白:“十余年间,九卿无一人陈时政之得失,司道无一折言地方之利病,相率缄默。一时之风气,有不解其所以然者。”原来,这种沉闷,源于当时的君臣都没有一份对国家对政事的责任心。养尊处优,苟且偷安,虽尸其位却不负其责,君不君,臣不臣。这是一种极为疲沓极为朽烂的风气。不久后的大乱,其根源就在这里。
曾氏当时尽管痛恨次骨,但无可奈何。身为团练大臣后,他自认为可以由自己来做一番事业,遂下决心与二三十年来所养成的优容苟安不思作为的风气开战。这段话的后面,曾氏接着写道:“今年承乏团务,见一二当轴者自藩弥善,深闭固拒,若唯恐人之攘臂与其间也者。欲固执谦德,则于事无济,而于心亦多不可耐,于是攘臂越俎,诛斩匪徒,处分重案,不复以相关白。”曾氏没有料到,他这样做的结果是,“曾剃头”的恶名随之而来,与湖南官场亦如同水火,使得他终于在长沙城待不下去了。
矫枉过正
原文
国藩从宦有年,饱阅京洛风尘,达官贵人优容养望与在下者软熟和同之象,盖已稔知之而惯尝之,积不能平,乃变而为慷慨激烈、轩爽肮脏之一途,思欲稍易三四十年来不白不黑、不痛不痒、牢不可破之习而矫枉过正,或不免流于意气之偏,以是屡蹈愆尤,丛讥取戾,而仁人君子,固不当责以中庸之道,且当怜其有所激而矫之之苦衷也。
译文
我做官有些年头,看够了京师的官场习气,对达官贵人生活优裕安逸,看重声望,以及处下位者圆滑老练和稀泥的现象,早已熟知而经常遇到,积久而心绪不平,于是变而走慷慨激烈、高亢刚直一路,希望能稍稍改变三四十年来不白不黑、不痛不痒又牢不可破的积习,采取矫枉过正的做法,或许不免有些意气用事的偏颇,因此屡遭怨责,招致讥戾,但仁人君子却不宜以中庸之道来指责,而应当体谅他有所激而矫枉过正的苦衷。
评点
在与湘军果毅营营官黄淳熙的信中,曾氏再次表达对“不白不黑、不痛不痒”世风的不满,决心改变这种现状,甚至不惜以矫枉过正来达到目的。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作为维新派的领袖,梁启超一而再、再而三地抄录曾氏这方面的语录,正好透露了他们之间在这点上的心心相印。
成败不复计
原文
苍苍者究竟未知何若,吾辈竭力为之,成败不复计耳。
译文
上天的意思究竟如何不可知道,我们竭力去做,是成是败则不计较。
评点
这句话是对眼下也在做团练事的湘乡知县朱孙贻说的,表达出曾氏办事的果决态度。这是曾氏的特点。前些年在京师研习程朱理学,他曾制联自勉:“不为圣贤,即为禽兽;只问耕耘,不问收获。”问耕耘而不问收获,与竭力为之成败不复计正是一个意思。
普通人喜从众
原文
愚民无知,于素所未见未闻之事,辄疑其难于上天。一人告退,百人附和,其实并无真知灼见;假令一人称好,即千人同声称好矣。
译文
普通老百姓无知,对于平日未见未闻的事情,则怀疑它有如上天一样困难。若有一个人表示退出,便有一百人附和,其实并没有真知灼见;假使一个人叫好,就会有一千个人同声叫好。
评点
咸丰三年底,曾氏在衡州招募十营水师。湖南从未有过水师,事属首创,许多勇丁对之心存恐惧。有的营官一开始就对勇丁讲船上作战的难处,于是各勇纷纷告退。有的营官先不讲,让勇丁在船上住下来,习惯后也就不视为畏途了。曾氏给水师营官禇汝航写信,叫他先让勇丁熟悉船上生活,同时指出人群中所普遍存在的从众心理。这种心理要改变是不可能的,做领导的要懂得善于引导。
荆轲之心苌宏之血
原文
虹贯荆卿之心,而见者以为淫氛而薄之;碧化苌宏之血,而览者以为顽石而弃之。古今同慨,我岂伊殊?屈累之所以一沉,而万世不复返顾者,良有以也。
译文
荆轲之心化为贯穿天宇的彩虹,但观景者却将它视为不正的色彩而鄙薄;苌宏之血化为碧玉,而赏玉的人将它视为顽石而丢弃。古今都有这样的感慨,我岂能例外?屈原之所以决心沉江而永不反悔,的确是有缘故的。
评点
这是几句很沉痛的话,常为后世所提起。曾氏为国为民的一片苦心不为众人谅解,反而经常遭人讥讽怀疑,心中郁闷。咸丰四年二月,他在给挚友刘蓉的信里透露这种遭受委屈的苦恼。
屈累即屈原。古称不以罪死曰累。屈原无罪而死于湘江,故称屈累,又称湘累。曾氏此时正在衡阳训练湘军,即将开拔出征。他为什么会有这种“世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的屈原式的遭遇呢?除了当时官场腐败、不干事者优容养望干事者处处受掣肘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曾氏所做的许多事情,与国家体制相背离,很多人不能理解或根本就反对他的那一套“别树一帜”“另起炉灶”。赵烈文曾当面对曾氏说过:“师历年辛苦,与贼战者不过十之三四,与世俗文法战者不啻十之五六。”(见《能静居日记》“同治六年”)世俗文法,即当时所实行的体制,以及与这个体制相一致的理念和规章制度。
戒惧惕厉与傲兀郁积
原文
时事愈艰,则挽回之道,自须先之以戒惧惕厉。傲兀郁积之气,足以肩任艰巨,然视事太易,亦是一弊。
译文
时事越艰难,则挽回的办法,自然必须以怀着敬畏危惧之心为先。胸有愤傲郁积之气,足可以担负艰巨,但将事情看得太容易,也是一个毛病。
评点
这段话是咸丰五年九月对刘蓉说的。曾氏看重的是戒惧惕厉之心与傲兀郁积之气,认为乱世之际担任艰巨者所必须具备。戒惧惕厉之心,即孔孟程朱之学所强调的“敬”,它说的是人临事时的心态。傲兀郁积之气,即孟子所常说的“浩然之气”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指的是人立世的精神状态。乱世中的人与事都更复杂甚或险恶,故更需要“敬”,更需要“气”。
自救与破敌
原文
凡善弈者,每于棋危劫急之时,一面自救,一面破敌,往往因病成妍,转败为功。善用兵者亦然。
译文
凡是善于下棋者,每每在棋局危急的时候,一面挽救自己,一面攻破敌方,往往能够做到因患病反而变得美丽,将失败转化为成功。善于用兵者也是这样。
评点
咸丰六年正月,正是曾氏在江西处于军事上的艰难期,时罗泽南带兵扎于武昌城外。曾氏致信罗,希望罗能率兵歼灭位于湖北境内长江两岸的太平军,那将是对江西军事的很大援助。以破敌来自救,将会更好地达到自救的目的。用兵与下棋在这点上道理相通。
急于求效导致外重内轻
原文
急于求效,杂以浮情客气,则或泰山当前而不克见。以瓦注者巧,以钩注者惮,以黄金注者昏。外重而内轻,其为蔽也久矣。
译文
急于求得成效,又将虚浮骄傲之气夹杂其中,如此有可能泰山在前面都看不到。以瓦片为赌注者心里灵巧,以钩带为赌注者心存恐惧,以黄金为赌注者心中慌乱。投入的外物愈贵重,则内心愈易于不稳,这种状况在赌局中存在已久了。
评点
《庄子·达生篇》中说:“以瓦注者巧,以钩注者惮,以黄金注者昏。其巧一也,而有所矜,则重外也。凡外重者内拙。”这几句话说出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心态,即所办的事,愈看得重,愈想求成,则反而易于心神不定,而最终事与愿违。鉴于此,人们总是反反复复地谈论着“平常心”,尤其是面临重大赛事,保持平常之心更显重要。
常存有余不尽之气
原文
锐气暗损,最为兵家所忌。用兵无他妙巧,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
译文
锐气悄悄地损失,此点最为军事家所忌讳。用兵没有别的巧妙,只是常存有剩余而不竭尽之士气而已。
评点
气乃人的精神状态,是人做事的成败关键,打仗靠士气旺盛,办事靠精气充沛,故都要常存有余不尽之气。
日中则昃月盈则亏
原文
日中则昃,月盈则亏,故古诗“花未全开月未圆”之句,君子以为知道。自仆行军以来,每介疑胜疑败之际,战兢恐惧,上下怵惕者,其后恒得大胜;或当志得意满之候,狃于屡胜,将卒矜慢,其后常有意外之失。
译文
太阳过了中午便要从头顶向下走,月亮到了月中盈满后便要一天天亏缺,故而古诗中“花未全开月未圆”的句子,君子认为这是悟出了大道。自从我带兵以来,每处在对胜与败存有疑虑,因而战战兢兢心有恐惧,全军上下危惧警惕,后来往往获得大胜;有时志得意满,鉴于屡次胜利,将士们骄矜散漫,后来常有意外的失败。
评点
曾氏早年在京师时,曾给诸弟说过《易经》中盈虚消息的道理,说过“日中则昃,月盈则亏,天有孤虚,地缺东南”的话。三十来岁的他,便已深刻领悟“盈满遭概,亏缺乃常”之宇宙人间的绝大道理。带兵之后,他又将这个领悟运用到打仗中,自觉克服骄傲自满的情绪,清醒保持欠缺不足的意识。这段与青年营官罗萱的谈话,应出于曾氏的肺腑之中。梁启超为此按语:“处一切境遇皆如此,岂惟用兵!”梁氏将此视为人生指针,则又包含了梁本人的阅历之得。
赤地新立
原文
欲学为文,则当扫荡一副旧习,赤地新立。将前此所业荡然若丧其所有,乃始别有一番文境。
译文
想要学习写文章,应当将过去的习气完全扫除,在空白地方重新树立,将先前所研习的全部涤荡得毫无存留,才能开始进入另一种文章境地。
评点
咸丰八年正月,曾氏在老家为父亲守制时给刘蓉写了一封信,谈到文章之事。曾氏认为,自孔孟以后,只有周敦颐的《通书》、张载的《正蒙》、韩愈的《原道》、曾巩的《学记》、朱熹的《大学序》可以称得上是道与文都很好,此外则无此兼善的好文章。接下来,便有上录的这段话。曾氏自认对古文有研究,他的“赤地新立”之说,表示出要自创文风的抱负。值得注意的是,梁启超在此也有一句按语:“此又不惟学文为然也。”在梁看来,无论做任何事,要想有所成就,都得有这种“赤地新立”的创新精神。
可圣可狂
原文
吾乡数人均有薄名,尚在中年,正可圣可狂之际;惟当兢兢业业,互相箴规,不特不宜自是,并不宜过于奖许,长朋友自是之心。彼此恒以过相砭,以善相养,千里同心,庶不终为小人之归。
译文
我们家乡几个人都有薄名,尚在中年,正处于可以做圣人也可以做狂人的时候,唯有兢兢业业,互相勉励规劝,不但不宜自以为是,而且不宜过于夸奖,助长朋友的自以为是之心。彼此常以所犯的过失相针砭,以善德善行相培植,千里同心,或许这一辈子将不归于小人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