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书札(3)

评点

咸丰八年七月,胡林翼之母病逝于鄂抚衙门。胡即日上奏辞职守制。朝廷不允,只给他半年假期。据《胡林翼年谱》载:“自公忧归,海内有识者佥谓公身系东南安危,不当拘牵文义,致误事机,宜夺情起复,以副中外之望。”曾氏更是盼望胡能夺情,因为他此时刚刚复出,亟须得到胡的支援;但曾氏又是虔诚的理学信徒,而夺情于礼不合,对于胡的坚持守制,曾氏在心里则是赞许的。八月,他在给李续宜的信中说,我们既然深爱胡,也就不能勉强他夺情,让他受名教之讥。接下来便有上录这段话。

战乱发生后,湖南一时人物勃兴,皆在三四十岁左右,此时既可以圣贤为榜样,成就一番大业,也可因军功而狂妄放纵,结果事业不成。曾氏清醒地看到这一点,希望朋友之间互相规谏,俱入正途。此正体现曾氏的领袖风范。“可圣可狂”四字,很值得少年得志、中年有成者记取。

敬与恕

原文

敬以持躬,恕以待人。敬则小心翼翼,事无巨细,皆不敢忽。恕则常留余地以处人,功不独居,过不推诿。

译文

以敬来要求自身,以恕来对待别人。所谓敬,指的是小心翼翼,事无巨细都不忽视。所谓恕,指的是待人要留有余地,有功劳不一人独居,有过错不推诿给别人。

评点

曾氏常以敬、恕二字律己,也喜以敬、恕二字赠人。赠人时,其二字中的内容则依据对象不同而不同。这次所赠的对象是湘军名将鲍超。不忽视小事,不争功等等,都是针对鲍超的缺点而言的。

以声闻过情为戒

原文

吾辈互相砥砺,要当以声闻过情为切戒。

译文

我们互相砥砺,重要的是应当以声望超过实情为切戒。

评点

这句话是咸丰八年十月写给李续宜的。曾氏说,李续宜与其兄续宾,以及曾国荃等人近来都很有名望。他本人也有名望,但深夜自思,觉得名浮于实十倍百倍。于是,他对李续宜说,我们互相都要注意,切戒名过于实。人都好名,文人尤甚,然名与实相副则相安无事;若名大于实,则并非好事,甚至有可能招来灾祸,所以古人说“暴得大名者不祥”。

维持是非之公

原文

自古大乱之世,必先变乱是非,然后政治颠倒,灾害从之。赏罚之任,视乎权位,有得行,有不得行。至于维持是非之公,则吾辈皆有不可辞之任。顾亭林所称匹夫与有责焉者也。

译文

自古大乱的世道,必定先是非变乱,然后再政治颠倒,于是灾害跟着而来。赏罚之事,得看权位,有的人能将它处置得当,有的人则做不到。至于维持是非的公道,则我们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就是顾炎武所说的匹夫有责。

评点

沈葆桢是曾氏所器重的官员。咸丰八年十一月,沈在信州知府任上,收到曾氏给他的信。信中说了上录这段话,勉励他尽力做好自己能做到的事,即维持是非的公道。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早已成为名言,激励过许许多多的普通人。然而,实实在在地讲,一个匹夫,对天下的兴亡究竟能起多大的作用,顾老夫子的心里大概也清楚。曾氏头脑很清醒。他知道赏罚视乎权位。其实,维持是非之公也得视乎权位。沈当时是四品衔的知府,也有权位,远非匹夫所比。曾氏引用顾炎武的话,是对乱世权力圈而言的。在此权力圈中,沈的权位眼下还不够。

高明与精明

原文

莅事以明字为第一要义。明有二:曰高明,曰精明。同一境而登山者独见其远,乘城者独觉其旷。此高明之说也。同一物而臆度者不如权衡之审,目巧者不如尺度之确。此精明之说也。凡高明者,欲降心抑志,以遽趋于平实,颇不易易。若能事事求精,轻重长短,一丝不差,则渐实矣;能实则渐平矣。

译文

临事以明字为第一等重要。明有两层意义:高明,精明。同一个环境,登山的独能看到它的远处,登城楼的独能看到它的宽处。这就是高明的意思。同一物体,心里的揣度不如用秤称量的精审,目光的锐利不如用尺量的准确。这就是精明的意思。凡是高明者,想压抑他的心志,借以很快趋于平实,颇不容易。若是事事求得精确,做到轻重长短一丝不差,则渐渐就踏实了;能踏实也就渐渐平稳了。

评点

这段话典型地勾勒出曾氏的思维过程:面对复杂现象,先抉出其中的要害之处,再加以剖析,然后找出由此及彼的津梁。曾氏翰林出身,有长达十年的词臣经历,通常说来,应长于笔墨而短于办事,但后来他不仅能遍兼五部侍郎,而且办成天下至难至艰的实事,这得力于他莅事时清晰而精审的思维。

悍鸷与骄及安详与惰

原文

军事不可无悍鸷之气,而骄气即与之相连;不可无安详之气,而惰气即与之相连。有二气之利而无其害,有道君子尚难养得,况弁勇乎?

译文

军队不能没有强悍枭鸷之气,但骄傲之气便与之相跟连;不能没有安详之气,但懒惰之气便与之相跟连。有这两种气的好处而没有它的害处,修炼很好的君子尚且难以养得,何况军营中的官勇呢?

评点

世间之物多有两面性,如车之轮,如鸟之翼,只用其利而不受其害,确乎不易;但是能预先清楚利与害的所在,对趋利避害还是大有帮助的。

于敬与恒欠缺

原文

敬字恒字二端,是彻始彻终工夫,鄙人生平欠此二字,至今老而无成,深自悔憾。

译文

敬与恒这两点,是贯穿一个人的始终的做人工夫。我平生在这两个字上有欠缺,到现在老而无所成就,深为后悔遗憾。

评点

早在道光二十四年给诸弟的家书中,曾氏便提到“敬”与“恒”的修身功课,并作《居敬箴》《有恒箴》自励。因为他立的目标是圣贤,所以他总觉得自己离目标相差得太远。目标高远可以让人最大地激发潜力,但同时也将让人一辈子活得很累。世间之物的两面性,此又是一例。

心常用则活

原文

心常用则活,不用则窒,如泉在地,不凿汲则不得甘醴,如玉在璞,不切磋则不成令器。

译文

心要常常使用才能灵活,不使用则窒呆,像泉水在地下,不经凿汲则得不到甘甜的水,像玉包含在璞石中,不经切磋则不能成为美好的器具。

评点

曾氏是个积极面对人生的人,故而十分重视主观能动性。在对待人的精神的看法上,他也持同样的观点,即精神如同井中之水,越汲则越有。曾氏这种说法是很有道理的,尤其对年轻人来说,更应如此要求自己。

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

原文

敬字惟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三语最为切当。

译文

敬字唯有无论众与寡,无论小与大,都不敢怠慢三句话最为切当。

评点

《论语·尧曰篇》上说:“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孔子认为,无论面对的是人多还是人少,是势力大还是势力小,都不敢予以怠慢,这是一种很好的态度。曾氏认为,这三句话正是对敬字最恰切的注解。敬,是指人对社会对宇宙所持的敬重敬畏的心态,具有这种心态者外而端庄、内而纯正。曾氏早年研习程朱理学时,“敬”是他的一门重要功课。

趋时者

原文

趋时者博无识之喜,损有道之真。

译文

趋赶时尚的人,博取的是无识的欢喜,损失的是道德学问上的真实。

评点

这两句话是许振祎写给曾氏的。曾氏很欣赏,说要将它“书绅名佩”。许是江西人,曾经在曾氏身边做过多年幕僚,颇受器重,后考中进士,官至广东巡抚。

忘机

原文

惟忘机可以消众机,惟懵懂可以祓不祥。

译文

唯有忘记机心方可以消除众多别人的机心,唯有懵懂才可以消除不祥。

评点

《庄子·天地篇》说:“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所谓机心,即算计别人的心思,与道心相违背。曾氏所谓的“忘机”“懵懂”,是指不存机心而保全道心,这才是应对别人算计的根本之方。他提倡拙诚,即以至拙应天下之至巧,以至诚应天下之至伪,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大处着眼小处下手

原文

军中阅历有年,益知天下事当于大处着眼,小处下手。陆氏但称先立乎其大者,若不辅以朱子铢积寸累工夫,则下梢全无把握。

译文

在军营中经历过一些年头后,越发懂得天下事应当在大处着眼,小处下手。陆氏只说先树立大目标,若是不辅以朱子的点滴积累工夫,则基础就完全没有把握。

评点

“大处着眼,小处下手”,这八个字实在是至理名言。世人或重大而忽小,或重小而忽大,难以大小兼顾。重大忽小,易流于空;重小忽大,易陷于琐。皆不能成就事业。

取人为善与人为善

原文

前曾语阁下以“取人为善、与人为善”。大抵取诸人者,当在小处实处;与人者,当在大处空处。

译文

先前曾对你说过“取人为善、与人为善”的话。大致说来,从别人处取来的应当在小处实处,给予别人的应当在大处空处。

评点

曾氏自制格言“取人为善,与人为善;乐以终身,忧以终身”,借以自勉且勉励别人。这里的“阁下”指的是幕僚李榕。无论小处实处,还是大处空处,都指的是“善”。细揣文义,大约是说从细小处学习别人的优长,从立身修养处给人以教益。

守约

原文

治心治身,理不必太多,知不可太杂,切身日日用得着的,不过一二句,所谓守约也。

译文

无论治理心还是治理身,道理都不必太繁多,知识都不可太杂乱,每天切身有用的不过一二句罢了,这就是守约。

评点

世上的事物,若作为学问研究,则愈精深愈细微愈好,若作为实用,则愈简明愈扼要愈好。

勤医惰慎医骄

原文

骄、惰未有不败者。勤字所以医惰,慎字所以医骄。此二字之先,须有一诚字,以立之本。

译文

骄与惰,没有不招致失败的。勤字用来医治惰,慎字用来医治骄。在这两个字的前面,必须得有一个诚字作为根本。

评点

李榕为人有不真诚的毛病,故而曾氏特别强调以诚为本。

做一分算一分

原文

大局日坏,吾辈不可不竭力支持,做一分算一分,在一日撑一日。

译文

大局日益败坏,我们不可不竭力支撑。做一分事算一分,在位一天就撑一天。

评点

咸丰十年二月,太平军攻破杭州,闰三月,攻破江南大营,接着拿下常州、无锡、苏州等江南重镇。四月,清廷任命曾氏为两江总督,迅速率兵收复江南。局势败坏到这等地步,前景如何,曾氏难以估计。作为朝廷重臣,他只得勉力去做,并以此态度要求在福州老家休息的沈葆桢出山。这句话便是咸丰十年五月对沈说的。不久,沈复出,就任江西巡抚。

广收慎用

原文

收之欲其广,用之欲其慎。大抵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本此四者以衡人,思过半矣。

译文

对于前来投效的人,收录时希望能多,使用时则宜谨慎。大致说来,有操守而无官场习气,条理清晰而少说大话,依据这四点来衡量人,则差不了多少。

评点

曾氏善识人用人。这里说的广收慎用,是他的用人之方。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是他的识人之方。这些对于今人仍有启示。

以朴实廉介为质

原文

观人之道,以朴实廉介为质。有其质而更傅以他长,斯为可贵;无其质,则长处亦不足恃。

译文

识人的办法,以朴实廉洁耿介为本质。有这个本质,而再加上其他的长处,这就可贵;没有这个本质,则长处也不足以依恃。

评点

这里说的又是一条识人的办法,可归于他的“以德为主,以才为辅”的人才观中。

求才之道

原文

求才之道,须如白圭之治生,如鹰隼之击物,不得不休;又如蚨之有母,雉之有媒,以类相求,以气相引,庶几得一而可及其余。

译文

寻求人才的法则,必须像白圭的经商,像鹰隼的夺物,不得到绝不休止。又好比青蚨的有母,雉类的有雉媒,以类属互相追求,以声气互相吸引,如此或许得一个而旁及其余。

评点

人才的获得,要靠领袖去主动寻求,曾氏自己做到了。如请彭玉麟,则不惜屡次劝谕,甚至“强令入营”,这便是“不得不休”。如初识江忠源,是因郭嵩焘的引见,这便是“以类相求”。

以志帅气以静制动

原文

凡沉疴在身,而人力可以自为主持者,约有二端:一曰以志帅气,一曰以静制动。人之疲惫不振,由于气弱,而志之强者,气亦为之稍变。如贪早睡,则强起以兴之。无聊赖,则端坐以凝之。此以志帅气之说也。久病虚怯,则时时有一畏死之见,憧扰于胸中,即魂梦亦不甚安恬。须将生前之名,身后之事与一切妄念铲除净尽,自然有一种恬淡意味,而寂定之余,真阳自生。此以静制动之法也。

译文

凡重病在身,而人力可以自为主持的,大约有两点:一为以志帅气,一为以静制动。人疲惫不振作,是由于气弱,但意志力强的人,气也可以因此稍稍改变。如早上贪睡懒觉,则强力下床以使精神兴起。感到无聊赖时,则端坐以使精神凝聚。这就是以志帅气的说法。久病人心里虚怯,则时时有一个怕死的念头,在胸腔里摇动扰乱,即便睡觉做梦也不安宁。必须将生前的名声,死后的事情,以及一切胡思乱想铲除干净,于是自然有一种恬淡意味出来,非常安静之后人的真气就会诞生。这就是以静制动的说法。

评点

咸丰十年七月,曾氏以这段话开导病中的李宗羲。以志帅气,即振作精神,不可因重病而颓丧。以静制动,即我们常说的“既来之则安之”之意。这两点都是曾氏自己对待疾病的切身体会。梁启超于此段有按语,曰:“此问疾书也,摄生要诀,尽人皆当服膺。”

以勤慎补拙

原文

吾辈读书人,大约失之笨拙,即当自安于拙,而以勤补之,以慎出之,不可弄巧卖智,而所误更甚。

译文

我们这些读书人,大约缺失在笨拙上,既然这样,就要自安于笨拙,而以勤奋来弥补,以谨慎来出言出行,不可使乖卖巧,而更误事。